《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污染»,下面我说说我对本节课的了解和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教材剖析本单元从社会实践和先生的实在生活动身,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略、水的污染和防治等效果的同时,本节课主要围绕水的污染效果,将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污染水的方法无机的串联起来,这一局部外容主要引见含有不溶性杂质的水的污染方法,水的污染关系到人们的饮水安康效果,探求水的污染方法有利于培育先生的实验技艺和入手才干,基于此,我把过滤的基本操作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过滤是先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和体会混合物的分别方法,因此,过滤的操作要求是我本节课重点引导先生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我把知识与技艺、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化为落实三个方面的目的: (1)认知性学习目的:了解纯水和自然水的区别,自来水的污染进程,知道并能说出水的污染方法。
(2)技艺性学习目的:初步学习分别混合物的方法〔过滤〕,掌握过滤的操作要求,能用复杂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
(3)体验性学习目的:经过对水的污染进程的深化探求,体验到每一滴净水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节水、爱水看法。
三、重点、难点确实立在课程规范中关于先生的技艺水平要求初步学习分别混合物,要初步学会选择仪器、衔接仪器以及检验物质,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过滤操作,硬水与软水的检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污染水的方法以及硬水和软水的定义和硬水的硬化方法。
四、课时布置:1课时五、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六、教学想象和教法这节课从先生熟习的物质——水入手,以水的污染为课堂主线,打破两个难点:过滤操作、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突出重点: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污染水的方法以及硬水和软水的定义和硬水的硬化方法。
初中先生学到目前为止,大脑里构建的化学知识还很少,尤其是有关明矾胶体和蒸馏的知识到高中才会系统学习,因此,本节课紧抓考点弱化明矾吸附和蒸馏的详细操作方法。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自然界的水《水的净化》说课稿公开课

课题2《水的净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
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理念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的净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2课题。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常见物质性质后,又需要掌握了解的常见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重点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过滤。
过滤的学习又为第十一单元粗盐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的处理本课题从野外生存需要学会水的净化为切入点,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串连起来,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
本课题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第二课时以硬水、软水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能够进行过滤的实验操作并掌握其注意事项。
2、通过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重难点:重点: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过滤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难点:过滤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用具根据教学内容我将为每个小组准备以下教学用具。
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铁架台剪刀明矾浑浊的河水(两杯) 蒸馏水(一杯)二、学情分析一名老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同时要对学情也有一定合理的把握,因此接下来我谈谈对学生的理解。
《水的净化》说课稿

课题2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水的净化》是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二课题第1课时内容。
本课题从城市中生活用水的处理引入课题,以实验探究为为方法,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是课题1爱护水资源,使学生将理解水的角度从社会生活转入化学学科。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中的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同时,过滤操作的学习将为下面粗盐提纯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自来水生产流程,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实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提升学生自学、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其中在学习过滤操作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从而达到此目标。
)(2)通过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合作的水平。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与评价在过滤操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而达到此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水的净化过程,感受爱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对水的净化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2)【教学重点】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水方法,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实行分离。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说教法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情境线,知识线,问题线。
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通过图片、实物、视频、实验等,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在学习过滤操作这个重点知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
在每个情境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如“如何把一杯浑浊的河水变澄清”、“过滤操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滤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吗?”等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水的净化说课稿一、说课目标1. 语言目标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下词汇:净化、过滤、沉淀、氯化、臭氧、紫外线、消毒等。
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汇来描述水的净化过程。
2. 知识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水的净化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并培养爱护水资源的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水资源有一定的基本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水,但对于水的净化过程和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了解较少。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实物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水的净化方式,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净化过程和掌握相关词汇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以课堂实际情景为背景,通过问答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喝干净的水?有哪些水来源可以喝?你们在家中用到过哪些净水设备?2. 净化水的方式(15分钟)在黑板上画一个大桶,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几种净化水的方式(如过滤、沉淀、氯化、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等),引导学生猜测每种方式的作用和原理,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方式的优缺点。
3. 水净化实验(2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的净化过程,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净化水的实验。
如用滤纸过滤污浊水、加入氯化物使水脱色、用紫外线灯照射水等。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净化水的实际效果。
4. 总结与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对比讨论各种净化水的方式的效果和适用范围。
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整理出一篇关于水的净化方式的笔记。
5.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向学生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布置作业: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观点和建议。
说课稿水的净化

说课稿水的净化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净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水的净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为后面学习“爱护水资源”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的净化方法还比较陌生。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心理特点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2)掌握过滤操作的实验技能。
(3)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2)过滤操作的实验技能。
2、教学难点(1)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2)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转化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净化过程,掌握过滤操作的技能。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
教材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和天然水的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初步认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居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硬水和软水的区分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1.明矾吸附与活性炭的区别2.过滤的操作技能。
四、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本课题的教学围绕着三条线展开:情景线,问题线,知识线。
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充分应用各种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形成情景线。
在每个情景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
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中,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从而建构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线,以知识线来贯穿问题线。
三条线构成科学的动态结构的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快乐通达三维目标。
说学法1、学情分析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初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不断迁移,喜欢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说课稿】《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水的净化》是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课题2中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目标要求也包括三个方面:认识性学习目标,过程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
化学实验也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机的串连起来,前一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一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水的净化是关系到人的饮水健康问题,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基于此,过滤的基本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水与纯净水、矿泉水、井水、河水等天然水的区别;②了解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③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④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蒸发);⑤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堂上的各种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③通过对水的各种净化方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过滤的装置及操作过程,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各种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对自然界各种水的了解,增强学生饮用水卫生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过滤和蒸发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①过滤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②净化水的方法。
通过实验改错和视频的观看,反复练习来突破难点。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一、说教材(―)课题背景分析和学情分析《水的净化》是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第二课题的内容,本单元所学的水是继空气后学习的第二种物质,在进行过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操作训练后,学生对本课题涉及的有关实验操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题设计了大量实验用于对理论规律的佐证。
本节课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机的串连起来,前一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一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水的净化是关系到人的饮水健康问题,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基于此,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的基本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沉淀、过滤和蒸馏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也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常用净水方法,掌握过滤操作基本方法。
⑥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过滤等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②通过对水的各种净化方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③通过对水厂的实地考察,初步培养学生调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沉淀、过滤等操作过程,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各种水的净化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对净水方法的了解,增强安全饮水的意识。
④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环境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了解纯水和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②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操作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净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水的净化》是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课题2中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目标要求也包括三个方面:认识性学习目标,过程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
化学实验也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机的串连起来,前一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一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水的净化是关系到人的饮水健康问题,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基于此,过滤的基本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水与纯净水、矿泉水、井水、河水等天然水的区别;
②了解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③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④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蒸发);
⑤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上的各种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③通过对水的各种净化方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过滤的装置及操作过程,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各种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对自然界各种水的了解,增强学生饮用水卫生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过滤和蒸发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教学难点分析:
难点:①过滤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
②净化水的方法。
通过实验改错和视频的观看,反复练习来突破难点。
五、说学法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
1、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
2、让学生从身边的物质中学习化学的方法;
3、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法
教学设计思路:1、化学研究物质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过滤的一般方法;2、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
本块内容采用了以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为主的“设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①用多媒体材料形象,客观展示自来水厂净化的流程。
②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有同伴的互助,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实践与创新的学习过程。
七、教学用具
1、学生实验:过滤的操作及仪器漏斗、烧杯、玻棒、滤纸;
2、图片及视频:图片《自来水厂净化的流程图》,视频《过滤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八、教学过程:
3、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
A. 观察颜色
B. 加入明矾
C. 溶解食盐
D. 加入肥皂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
⑴
(2) 。
5.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因此必须要进行净化处理。
其中可用次氯酸来杀死细菌,即将漂白粉(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投入水中以产生次氯酸。
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
(l)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一贴: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清晰,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所以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板书的价值。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法:简单除去水中沉淀。
2、吸附沉淀法:除去水中悬浮物及沉淀
3、过滤法:较好除去水中不溶杂质。
过滤的操作步骤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4、蒸馏法:较好除去水中可溶杂质。
二、硬水和软水
1、定义: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硬水的危害:
⑴生活中的危害:长期饮硬水有害人体健康;洗衣洗不净。
⑵生产中的危害:锅炉烧水,水垢过多浪费燃料,引起爆炸。
3、区别方法
(3)、肥皂水法
(4)蒸发法
4、硬水转换为软水方法:
生活中:煮沸
实验室:蒸馏
工业:离子交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