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班文言文阅读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及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培优(含解析)之⽂⾔⽂及详细答案⼀、中考语⽂⽂⾔⽂1.阅读下⾯⽂段,完成下⾯⼩题。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3)陶后鲜.有闻(_______) (4)宜.乎众矣(_________)283.翻译下⾯的句⼦。
(1)予独爱莲之出於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
3.阅读下⾯链接材料,结合《爱莲说》,回答问题。
(链接)⽵似贤,何哉?⽵本固,固以树德,君⼦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性直,直以⽴⾝君⼦见其性,则思中⽴不倚者。
⽵⼼空,空似体道;君⼦见其⼼,则思应⽤虚受者。
⽵节贞,贞以⽴志;君⼦见其节,则思砥砺名⾏,夷险⼀致者。
夫如是,故君⼦⼈多树为庭实焉。
——⽩居易《养⽵记》为何周敦颐以“莲”为君⼦,⽽⽩居易以“⽵”为君⼦,请简要概括原因,并说说这两段⽂字都运⽤了什么表现⼿法。
4.花,是⼈们精神的寄托和象征,⼀个国家或⼀个城市往往以某种花作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重庆市推荐⼀种市花(莲花除外),并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1.(1)多(2)竖⽴(3)少(4)应当2.(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不长枝,⾹⽓远播更加清⾹。
3.莲,喻⾼洁正直,清新淡泊的君⼦;⽵,喻坚贞不拔,刚直公正、谦虚处世的君⼦。
两段⽂字都运⽤了借物喻⼈(或托物⾔志)的表现⼿法。
4.⽰例:我推荐三⾓梅。
花⾊艳丽,扮靓城市,让城市光彩迷⼈;花叶繁茂,充满⽣机给⼈希望;花期长,⽣命⼒强,象征顽强拼搏的精神⼒量。
暑期九年级语文培优第四讲文言文阅读

月日第次姓名: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学生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
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调”可译为“调弄”、“弹奏”。
有的则可以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
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
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篇短文,回答小题。
(一)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二)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
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三)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①!” 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注释)①唯在诸君:意思是将老母托付给山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术令人出橘食.之(2)术奇.之(3)伯瑜有过.(4)同行者皆弃老弱走.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之”字,与“此孝子也,杀之不义”的“之”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B.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富贵不能淫》)C.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D.善哉,善哉,子之.听夫!(《伯牙善鼓琴》)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2)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4.三则选文中,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1.(1)给……吃;(2)认为……奇特;(3)过错;(4)跑,逃跑2.D3.(1)这个橘子味道甜美,我想要装在怀里带给母亲(尝尝)。
(2)以往的日子我挨母亲杖打经常感到疼痛,现在母亲老了,没有力气了,不能打疼我,因此我(伤心地)哭泣。
4.第一则故事中,陆绩的孝表现在幼年就懂得有好东西要给母亲分享;第二则故事中,伯瑜的孝表现在为母亲的年老体衰担心;第三则故事中,司马芝的孝表现在为照顾母亲而临危不惧、宁死不舍弃母亲。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截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为文中的“善”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赞叹b.擅长、善于①“善鼓琴”中的“善”是(_______)的意思。
②“善哉”中的“善”表示(______)之义。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4]伯牙绝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回答)[5]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______________。
[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听者的知音。
请写出一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的来历。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

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①。
主人与②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③,更④为益⑤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⑥,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⑦食盐。
食已口爽⑧,返⑨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他家:别人家。
②与:给予。
③闻已:听罢。
①更:又,另。
⑤益:增加。
⑥尚尔:尚且如此。
⑦空:空口。
⑧口爽:口味败坏。
⑨返:反而,反倒。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至于他家(愚人)B.更为益盐(增加)C.况复多也(再)D.返为其患(通“反”,反而)[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更为益盐更:____________(2)至于他家至于:____________(3)缘有盐故故: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先子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2]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反归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⑤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________》(作品名),后来有成语“________”形容颜回这一品质。
(3)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2)论语;安贫乐道(3)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
“颜子”做主语,此前应断开;“私以为虽不欲仕”省略主语“我”,此前应断开;“然”、“尚”、“而”,连词,引出下一话题,此前应断开。
(2)本题中,要求掌握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知道“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此书,然后根据这一句话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安贫乐道”。
(3)本题中,作者举颜回的事例,从手法上看,是为了与下文“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相对比,从效果上看,为了揭示本段文末的道理“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即: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案】1.(1)通“饲”,喂(2)按照2.(1)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4.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成名。
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味地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是通假字,同“饲”,意思是“喂养”。
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
②荡:放肆、任性。
(选自《战国策·齐策》)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靖郭君谓.谒者(________)②毋为客通.(________)③益一言.,臣请烹(________)④乃辍.城薛(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靖郭君因.见之/罔不因.势象形B.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卷石底以.出C.乃.辍城薛/乃.不知有汉D.臣之.妻私臣/小大之.狱2.按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客”在劝谏中采用了类似的说理方式,请分别简析。
【答案】1.(1)①对……说②通报③字④停止(2)D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3.(1)如果失去了齐国的庇护,即使把薛地的城墙修筑到天那么高,也没有什么用处。
(2)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甲文邹忌从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入手,以此为喻,以私事比国事委婉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优班文言文阅读训练
浙游
徐霞客
二十四日,五鼓行。
二十里至绿葭浜,天始明。
午过青浦。
下午抵余山北,因与静闻登陆,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先过一坏圃,则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谓施子野之别墅也。
是年,子野绣圃征歌甫②就,眉公同余过访,极其妖艳。
不三年,余同长卿过,复寻其胜,则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
而今则断榭零垣,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沧桑之变如此。
越塔凹,则寺已无门,惟大钟犹悬树间,而山南徐氏别墅亦已转属。
因急趋眉公顽仙庐。
眉公远望客至,先趋避;询知余,复出,挽手入林,饮至深夜。
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③二僧。
强为少留,遂不发舟。
【注释】①浙:浙江。
②甫:刚刚。
③鸡足:鸡足山。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十里至/绿葭浜。
B.子野/绣圃征歌甫就。
C.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
D.沧桑/之变如此。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越()(2)趋()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2)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二僧。
4.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点不在写景抒情,而在借事说理。
试概括本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分)
5.眉公为何先“趋避”后“复出”?文中哪一语句能体现这种情意?(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中考题型命制4-5个小题。
杨琰字纯父,抚州临川人。
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
用故人荐,出淮阃(kǔn统兵在外的将帅)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
”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琰。
逾年,安丰被兵,琰慨然曰:“事亟矣,琰请行。
”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琰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也,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