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对比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纽马克(Newmark)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纽马克把翻译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满足翻译的两个不同要求:根据语义翻译原则,翻译者应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根据交际翻译原则,翻译者应尽可能调整译文,使其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相匹配。
语义翻译原则强调保持原文的语义,以实现准确的传达。
纽马克提出,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翻译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义,而不是简单地把原文字句翻译成等值的译文字句。
因此,翻译应是一种意义的传递,而不是字面上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保持原文的重点和重点,以及原文中的意义,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原文字句翻译成等值的译文字句,这样会破坏原文的意义。
交际翻译原则强调调整译文,使之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相匹配。
纽马克认为,翻译应尽可能调整译文,使其符合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这种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原文中的文体、句式、表达方式等来实现。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出了翻译的两个不同要求: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根据语义翻译原则,翻译者应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根据交际翻译原则,翻译者应尽可能调整译文,使其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相匹配。
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发了翻译理论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活动。
综上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提出了翻译的两个不同要求: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满足翻译的两个不同要求:根据语义翻译原则,翻译者应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根据交际翻译原则,翻译者应尽可能调整译文,使其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相匹配。
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发了翻译理论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活动,为翻译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参考。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 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接近阅读原作的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 Sema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 语义翻译则力争表现原文确切的语义,译文应尽可 能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
理论融合与发展——关联翻译法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 从1991年开始,纽马克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重 新审视,他认为,在许多特殊情况下,翻译被看 得过于简单化了。翻译并不永远只考虑到文本、 话语以及作者和读者、源语和目的语、源语文化 和目的语文化等二元论范畴。 • 其实翻译的基本层次主要体现在文字的细节处理 上,即对译文进行调整、变更,而这样做时就会 出现欠译(under translation),如将隐喻转换或不 译;也可能出现超译(over translation)——译文 中加入原文所没有的信息。 • 所以,完全根据整个文本来确定翻译法有时是不 太科学的。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提出的背景
•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 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 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到现在,沉醉于直译和意译 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 、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太过理 想化。纽马克承认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 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他认为 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为此,他采用了一个平 底的V字形图形来表示各种翻译方法的差异: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他俩的理论都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 • 两位学者都大量地运用了现代语言科学理论 。比如,两位都用了意 义的成份分析理论(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和语 言功能理论 ( functions of language) 等 等。 • 奈达创造性地运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理论、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他的"动态 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和读者反应 理论 (readers’ response) 使人感受到了 文艺理论近年兴起的阐述学和接受美学的影 响。 • 纽马克则运 用了格语法的理论、文体论、 话语分析以及符号学的理论等等。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与归化、异化的比较
• 语义翻译应以作者为中心,重视作者的个性 和权威,译者不仅要传达文本的字面意义,而 且还要尽可能完整无损地表现文本的内涵 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表现手法等。 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尤其应当如此。因此,语 义翻译的实质是异化。
• 纽马克强调交际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 读者的可能反应,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由 于读者认识的局限,当异化的译本中出现的 语言差异和文化障碍,读者无法跨越,甚至 误解时,应以归化为策略导向。所以,从这个 意义上讲,交际翻译的实质是归化。
语义翻译
哲学、宗教、政 治、科技作品、 文学作品p44; 自传、私人信函 、抒发个人情感 的文学作品
交际翻译
非文学作品、新 闻报道、科技文 章、公函、教科 书、报告、政治 宣传品、约定俗 成的交际用语
文本类型
语义翻译
读者群 Wide and universal, to all readers
交际翻译
for a successful 'act' 句子(cause or sentence) 短暂、根植于其 语境(ephemeral and rooted in its context)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 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句子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保留其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语义翻译是进行有效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涉及到保持原有语句中的语义内容不变,并同时展现出目标语言的特征。
例如,“你好”这个简单而又常用的句子,在英文中可以译作“Hello”,但在法语中可以译作“Bonjour”,而在德语中可以译作“Guten Tag”。
在每种语言中,这些礼貌问候的语句都有自己的特定语义,因此,语义翻译就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保留这种特定的语义的翻译方式。
## 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通过正确的翻译有效传达信息的过程。
交际翻译涉及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保持其原有语义,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的过程。
它不仅要求翻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字和文化都有很好的理解,还要求翻译者能够把不同文化中的信息有效地转换到另一种文化中,使彼此之间能够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纽马克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纽马克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一、本文概述《纽马克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纽马克是20世纪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在其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详细阐述了这两种翻译方法的核心思想和应用。
本文旨在概述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分析它们的定义、特点、应用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及其在翻译领域的贡献。
然后,详细阐述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处理不同文本类型和语言风格时的优势和局限性。
总结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内涵和应用,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也旨在为翻译研究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二、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定义与特点纽马克(Nida)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其独特的定义和特点,对于理解和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交际翻译,顾名思义,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的交际效果。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的主要目标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即实现原文的交际功能。
因此,在交际翻译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这种翻译方法通常适用于那些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论文、广告等。
与交际翻译不同,语义翻译则更加注重原文的语义内容和形式。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内涵,而不是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金匮要略》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范文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金匮要略》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篇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金匮要略》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医学的全球传播与认可,其经典著作的翻译质量成为关键因素。
作为中医经典文献之一的《金匮要略》,其翻译版本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视角,对《金匮要略》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理论框架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概念语义翻译侧重于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力求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信息。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本文选取了《金匮要略》的三个代表性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四、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1. 语义翻译的对比分析(1)译本A在语义翻译上较为忠实于原文,但部分词汇的翻译过于生硬,缺乏流畅性。
(2)译本B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同时,更注重语言的自然流畅,对一些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更为准确。
(3)译本C在处理语义时,能够较好地平衡忠实原文与自然表达的关系,但个别地方存在微小的误解。
2. 交际翻译的对比分析(1)译本A在交际翻译上虽然能传达基本信息,但在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处理不够细致。
(2)译本B更注重读者的接受程度,通过添加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背景和术语含义。
(3)译本C在交际翻译上较为平衡,既传达了信息,又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各译本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上的不同侧重点和优缺点。
其中,译本B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同时,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传递;而译本A和C则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语义和交际翻译的平衡处理。
2. 建议(1)在翻译过程中,应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优点,既要忠实于原文语义,又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
彼得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效果的对比
语义翻译的效果
语义翻译显得更复杂、麻烦、详细、具 体, 由于强调语义分析, 力求再现原文词 句结构, 所以容易出现超overtranslation 纽马克列举了不少例子, 指出在语义翻译 中, 译者必须抓住原文的词句、搭配、结 构乃至强调语势, 亦步亦趋地翻译, 这样 才能全面地保持原文的语义及表达形式。
交际翻译
根据纽马克的解释, 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 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阅读 原作的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对象,在进行这 种翻译时, 译者要考虑到, 读者希望读的 是地道的译文, 流畅自然, 易懂而不晦涩, 大量外来的成份都转化入本民族文化和 语言中去。
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则力争表现原文确切的语义, 译 文应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 结构。他要求把表达的内容限制在原文 文化范围内, 不允许对原文中富有民族文 化色彩的概念加以改变。
纽马克主张不应把交际翻译和语义翻 译弧立起来看待, 而应结合在一起。在翻 译一篇文章时, 常常是二者并用, 没有绝 对地只用一种, 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会多用 到或少用到而已。
范例
把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换译成“ 一贫如洗” , 就是根据交际翻 译原则,否则汉语读者无法理解何以会 “ 穷得象教堂里的老鼠” 。 再比如, 英语的“Wet paint ” 应译成 “ 油漆未干’这才达到语用对等, 才符合 汉语的习惯表达法。如果照字而译成 “ 湿的漆” , 就与原语要表达的要旨相 去甚远。由此看来, 翻译这类文字采用什 么样的译法大有讲究。
有的活生生的修辞给扼杀了。鉴于这种 情况, 纽马克强调了语义翻译的重要性, 指出译文不但要起交际作用, 更重要的是 再现原文的丰富思想, 包括特有的思维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译文二中, “ became unconscious “ 除了表示没有意识到方向以外, 还 包含着不知不觉的意思, 因此更能跟 “忘”字相呼应, 传神地再现了渔人 在迷惘的状态下偶遇桃花源的状况。 再者, “ the distance he had travelled”也体现了语义翻译法的运 用, 精准地翻译出原文中”远近”二 字, 既传递了信息又保留了原文的形 式。
译文一使用交际翻译法把这两个特征所指代 的对象翻译出来, 信息得以传递, 但丧失了 修辞的美感; 译文二则结合了两种翻译法的优势: “ white- haired “不仅直译出”黄发” 这一意象,而且充分考虑到外国文化中鲜 见 ”yellow – haired”这一说法, 采取 了归化翻译的策略, 使读者更易接受。同时, 译者阐释性地增加了” elder“和 ”children”二词,融汇了交际 翻译法的长处。
(二 )文化术语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译文一: They then enquired about the politics of the day , ignoran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Han dynasty , and of course the later dynasties which had succeeded it . 译文二: They asked what age was this : they had never even heard o f the Han dynasty , let alone its successors the Wei and the Jin . 该句中出现了三个与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相关的术 语,分别是” 世”、 “汉”和”魏晋”。
Examples: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角度比较 《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的翻译
•译文一:译者为 Herbert A. Giles ,采用了交际翻 译法; •译文二:译者为Cyril Birch,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笔者主要从词汇、 文化术语和修辞等三个方面切入, 以说明语义翻译法较之交际翻译法在翻译该作品中更 胜一筹。 (一 )词汇 ( 1)忘路之远近。 译文一: without taking note whither(到哪里)he was going 译 文 二: became unconscious of the distance he had travelled
“忘路之远近”描述渔人沿溪而行, 渐渐 迷失了方向, 恍惚中误入桃花源。“忘” 字既暗示渔人进入桃花源纯属意外, 又烘 托出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更为后人再也无 法找寻其所在地埋下了伏笔。 译文一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 wit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ut taking note”一语仅是平淡地叙述了渔人 没有留意到路的方向, 未能突出“忘”字 所包含的意外因素和神秘性, 因此只是简 单地传达了信息;
A Contrast Betwee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VS Semantic Translation
Group member: XXX XX XXX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VS semantic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focuses essentially up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 of receptors; •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Semantic Translation: • focuses primarily up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其中, “ 汉”字翻译在两个译文中 都较为准确, 然而 “魏晋”在译文一中被 笼统地翻译成 “ the later dynasties which had succeeded it “。笔者认为译 者在此处选择交际翻译法的出发点是,大多 数英语国家的读者对中国朝代的顺序细节 不甚了解,如果翻译成 “ the Wei and Jin Dynasty”反而会加重他们的理解负担, 所以选择舍弃这一细节, 用”后续的朝代” 带过。
但是,译者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魏晋” 在这里并非可有可无的细节: 它既是故事 发生的时间参照, 又是上文“ 汉”朝在时 间上的承接, 因此译文一造成了原文意思 的缺失。相反, 译文二则更忠实于原文和 历史细节。 另外, ” 世”在该语境下是朝代的意思, 两个译文似乎都不甚理想: 译文一中 “ the politics of the day” 过于空泛; 译文二中 “ age”一词也不够准确, 笔者 认为可以译成 ”what dynasty it was “, 这样所指更加明确。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对比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 • • • 1.以读者为中心; 2.解读作者的意图; 3.与言语有关; 4.调整原文的思想与 文化,让读者易懂;
• • • •
1.以作者为中心; 2.解读作者的思想; 3.与思想有关; 4.把作者视为个人;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对比
• 5.重视语义与结构,尽 量保持原文句子的长 度; • 6.忠实翻译,直译; • 7.信息性; • 8.译文通常比较拗口, 比原文更详细,更复 杂,但比原文短一些。 • 5.重视效果,原文的 特点可以牺牲; • 6.忠实翻译; • 7.效果性; • 8.易读易懂,自然通 顺,简单明了,比原 文更加直接,更符合 常规,遵守译语语域 规范,但译文更长。
(三 )修辞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一: Young and o ld alike appeared to be contented and happy . 译文 二: White - haired elders and tufted children alike w ere cheerful and contented . 此处, “黄发垂髫”, 白久则黄。另外,古时儿童 不束发, 头发下垂, 因以” 垂髫”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 法。借代指的是用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整体。 高级汉语大辞典中说明: 黄发指老人。老人头发发 白指儿童。借代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 能够唤起读 者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