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的互动和合作行为

社会性动物的互动和合作行为社会性动物是指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相对复杂社交生活方式的动物,包括包括猴子、狗、狼、大象、海豚、人类等。
这些动物生活中常常会展现出很多互动和合作行为,而这些互动和合作行为则又反过来促进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一、社会性动物的交流社会性动物为了及时传递重要信息,往往需要通过视觉、声音或者体味等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
比如,猴子之间就会通过各种面部表情、发声以及身体语言等形式进行交流。
而人类的交流方式则更加多样: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手势、肢体语言以及书写文字等方式进行交流。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交流习惯,但不论是何种方式,都需要同伴之间相互理解。
而对于社会性动物来说,交流的质量和效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生存与繁荣。
二、社会性动物的协作与竞争在社交领域,社会性动物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协作和竞争两种情况。
有时候,群体内的一些个体可能会合力完成某项任务,如狼群狩猎,猴群守护幼崽等等。
这种协作行为对于整个群体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群体中的个体有效地协调和配合,提高了群体的生存效率。
然而,社会性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例如,狼族内的狼之间可能在捕猎、配偶选择等方面发生竞争,而这种竞争关系可能会对群体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竞争也让个体们更好地适应了生存的环境,提高了个体的生存技能和竞争力。
不过,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社会性动物的互动与行为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三、社会性动物的爱和友谊除了上述这些实用性的互动与合作行为以外,社会性动物之间的爱和友谊也同样重要。
例如,狗和猫等宠物常常与家人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它们可以通过互相牵挂和保护等方式表达彼此的情感。
另一方面,在野外生存的动物也常常会表现出关爱和友情。
如一些动物会在群体中照顾它们的伙伴,甚至为它们而牺牲。
爱和友谊的存在,不仅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还可以为社会性动物带来一种情感上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社会性动物》是一部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等诸多方面。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这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例如,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手援助?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等问题。
书的扉页上有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
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这段话表明了在很久以前,人们中的一些就意识到,人具有社会性。
显然,人不是低级动物,不是超人,更不是上帝。
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就是社会。
既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首先举了十几个例子,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
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
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玩个不停,好像那一直是她最喜爱的玩具一样。
由此,阿伦森引出了社会心理学的工作定义,即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索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书中阿伦森的第一定律是: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
我认为他同样在强调社会影响。
阿伦森说,一些情境变因会使许多“正常”人以极不适当的方式来行动。
阿伦森用了菲利普·齐母巴多的著名模拟监狱实验来佐证自己的定律。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样一些人,喜欢追随别人,与人附和,以博得别人的好感。
而我们自己,也经常被别人影响,对原本自己很确定的事感到怀疑,这就是人的从众性。
对于从众现象,詹姆斯·瑟伯有一段传神的描写。
一两个人,因为各自的某种原因开始跑起来,没过多久,大街上的所有人都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别人在跑,具体愿意谁也不知道。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社会性动物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社会性动物》的书籍,让我对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社会性动物以及它们的行为特点,令我深受启发。
社会性动物是指依赖于彼此相互交流、互赖和互动的动物群体。
在这样的动物群体中,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对于整体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惊叹的社会性动物特点。
首先,社会性动物展现出高度的组织和协作能力。
在书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蚂蚁和蜜蜂的社会结构。
蚂蚁和蜜蜂构建起复杂而有序的社会体系,分工明确,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职责。
蚂蚁队伍中的士兵负责保护,工蚁负责收集食物,而蜜蜂则由女王和工蜂组成,井井有条地完成各种任务。
这种高度的组织和协作使得蚂蚁和蜜蜂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其次,社会性动物表现出对于群体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书中提到的非洲大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非洲大象的群体中由一只雌性象领导,其他成员包括雄性象、幼象和青年象。
这些大象在吃草、寻找水源、保护幼象等方面相互协作,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关系。
他们彼此之间的牵引力非常强大,这种群体精神让他们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相互支持,共同度过困难。
此外,社会性动物还表现出与同伴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书中,作者以黑猩猩为例,描述了它们之间的感情纽带。
黑猩猩建立了复杂的社会等级,占据特定地位的雄性黑猩猩能够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但是,即使非亲属之间,黑猩猩之间也可以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
他们通过拥抱、触摸和互相梳理身体来表达友善和亲近。
这种情感联系不仅体现了黑猩猩的情感丰富性,也展示了他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独特特征。
最后,社会性动物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这可以通过狮群的例子得到证明。
狮子属于典型的社会性动物,会组成由雄性、雌性和幼崽组成的群体。
在狮群中,雄狮通常是领导者,并负责保护领地和群体。
雌性狮子则负责猎食和照顾幼崽。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作者简介: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
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
1981年,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内容简介:《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出版的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他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这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
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一书,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社会心理学通过科学的检验、观察制造情景、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精确而广泛的资料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解释人类在社会行为。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施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自杀也在所不惜?生活中,人人往往会遇到类似问题。
看似不合常理,但在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又在情理之中。
《社会性动物》一书,通过解释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以及对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和人际敏感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浅出的对上述问题的内在根源给予了解释,让读者认识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魅力。
读书心得:亚里士多德:“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
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艾略特·阿伦森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现象。
在书中,阿伦森开篇就指出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他人的世界里,他人的存在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这种相互影响并非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心理机制。
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关于从众心理。
从众,简单来说,就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做法。
书中提到的阿希从众实验让人深思。
在实验中,被试者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仍然会因为大多数人的错误判断而改变自己的正确答案。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会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或者避免被孤立,而不自觉地从众。
然而,从众并不总是负面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适应社会环境,遵循社会规范,但在重要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随。
书中还探讨了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
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态度、信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失调带来的不适感,我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者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
例如,一个人原本认为吸烟有害健康,但自己又难以戒烟,为了减少认知失调,他可能会告诉自己“吸烟也没有那么大的危害”。
这让我明白,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避免陷入认知失调的陷阱,当发现不一致时,要有勇气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不正确的态度。
社会影响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广告的诱惑、权威的压力等。
广告商们巧妙地利用了我们的心理弱点,通过营造美好的形象和氛围,让我们产生购买的欲望。
而在面对权威时,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服从,即使这种服从可能是错误的。
这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学会理性地分析和判断。
此外,阿伦森还谈到了偏见与歧视。
偏见是一种基于错误和片面信息的态度,而歧视则是基于这种态度的行为。
动物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性

动物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性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社会结构和社会性是动物行为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们揭示了动物在群体中的互动和组织方式。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性,并分析其对动物种群的影响。
一、社会性动物与非社会性动物根据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依赖程度,动物可以分为社会性动物和非社会性动物两类。
社会性动物具有高度的群体组织和合作行为,个体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协调关系。
以蜜蜂为例,蜜蜂群体分为蜂后、工蜂和雄蜂,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共同完成蜂巢建造、采蜜和繁殖等任务。
相比之下,非社会性动物个体独立,生活和繁殖都依靠自身能力完成,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
例如,独居的狐狸和孤独的熊只在繁殖季节会与其他个体接触。
二、动物的社会结构类型动物的社会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群体、族群、栖息地、家族和种群等。
不同的社会结构类型对个体行为和群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1. 群体:群体是一种以合作和相互依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成员之间密切联系,并共同合作生活。
例如,狮群和狼群是两个典型的群体社会结构。
在狮群中,雄狮通常担任领导角色,保护领地和群体,雌狮负责繁殖和照顾幼崽。
2. 族群:族群是指一群相互关联但较为独立的个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
个体之间可能在资源利用和领地宣示方面存在竞争和冲突。
例如,猴子的族群中可能有几个雄性领导,它们会争夺资源和地位,同时与其他个体有限的合作。
3. 栖息地:栖息地是指动物群体为了共同利益而选择的共同生活环境。
栖息地的特点和资源分布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蚁群会选择适合自身生存的栖息地,并共同利用资源。
4. 家族:家族是一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其成员通常具有近亲关系。
在家族中,个体之间存在较复杂的互动和相互合作。
例如,象群通常由一只母象和其子嗣组成,母象负责照顾和保护幼象,而幼象则依赖母象获得食物和保护。
5. 种群: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总体。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陈俊君2010.12.9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
因此人们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
人类的行为具有社会性,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7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播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从众==“从众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其潜在含义即是个人认为群体获得信息要比个体多,并且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正确性。
从众的动机:1、从他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
2、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
(利弊的权衡)例如:口碑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
“旁观者效应”也就是一种利弊权衡的表现。
从众程度的差异与众人意见是否一致、个人自信度和文化差异有关。
个人往往会屈从于有专家或者重要人物存在的团体,或者团体与个人存在某些共性。
个人对社会的反应可以按强弱分为依从、认同、内化。
(由弱到强、反应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依从的核心是权力,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
认同的核心是吸引,动机是个人希望自己能同榜样保持一致。
内化的核心是可信程度,动机是确保正确性。
影响从众性强弱的重要因素:1. 团队的一致性。
即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研究发现哪怕试验中被试者只碰到一个做出正确回答的支持者,被试者遵从多数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2. 是否表态。
一旦个体先说出了自己的态度,可以减少从众的几率。
3. 自信心强弱。
自信心强的人往往更不容易遵从于团队压力。
4. 文化差异。
比如美国和法国相较于中国、日本而言,人们更不容易从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身在信息社会中的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式各样的大众传播,小到电视广告,大到总统竞选的报道。
劝导大众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同时还具有传播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用。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

社会性动物的例子
狮子群体
狮子在群体中形成称为“狮群”的社会结构,共同觅 食和保护领地。
穴狗
穴狗生活在群体中,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寻找 食物和保护。
蚂蚁
蚂蚁形成庞大的蚁群,通过分工合作,建造巢穴和 觅食。
候鸟
候鸟以“V”形编队飞行,减少气阻,节约能量。
社会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传播种子
通过觅食和传播种子等行为,促进植物种群的分布和多样性。
社会性动物的特征
社会通信
社会性动物通过声音、气味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个体间关系
社会性动物个体间存在亲缘关系或社会关系,并通过相互依赖和支持共同生活。
群体行为
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表现出协作、竞争和分工等群体行为。
社会性动物的分类
亲缘群体
群居动物 蜂群 栖息群体
如大猩猩,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共同繁殖和照顾 后代。
2 食物链调节
社会性动物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维持食物链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
3 资源分配
社会性动物通过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如海豹,形成庞大的群体进行觅食和保护。
如蜜蜂,分工合作,以女王蜂为核心。
如黑麋鹿,栖息在同一地区,通过标记和垂直社 会结构进行组织。
社会性动物的组织和协作
1
领导者
社会性动物群体中存在领导者,指导和协调群体的行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分工合作
社会性动物通过分工合作,互相依赖,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3
社会规则
社会性动物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维持秩序和平衡群体关系。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
生物的社会结构是指生物在群体中组成的方式和关系。社会性动物是指有明 确社会结构和群体活动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导读当今社会,心理学几乎已成“热学”。
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之名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
心理学不再神秘,正日渐走近我们的生活。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人们又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到彼此的和谐与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给出答案。
本周我们将学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著作《社会性动物》,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杰出著作奖(1975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研究奖(1999年)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而他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下面我们进入本周的学习。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
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元前328年№2 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意味着什么呢?来自老师的鼓励,会使小朋友的课堂反应更积极;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会受到朋友们的影响;有奥运冠军代言的麦片,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男朋友的绝交信,可能使女孩子情绪突变、暴饮暴食。
尽管以上列举的情境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因素:社会影响(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性影响的作用社会影响如何对人产生作用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九岁的小姑娘玛丽,看上去对家务很感兴趣,她总是帮妈妈整理餐桌、准备饭菜、打扫房间。
玛丽的父亲认为“小女孩基因之中已经融入了家政的成分,不要听那些女权主义者胡言乱语”。
“基因”的说法你相信吗?更可能的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只要玛丽在烹饪、玩娃娃之类从传统看属于女性的事情上表现出兴趣,就会得到奖赏和鼓励,而她在拳击上的兴趣则不太可能受到同样的待遇。
久而久之,她便真心地更加喜爱家务活儿了。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社会影响”。
采用这一定义,我们将尝试对以上所举实例中的许多现象加以解释。
比如人们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为什么会受影响?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大多数人都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因为所有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度过绝大部分光阴的:被人影响着,也影响着他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
那么也许你要问,既然有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还要费事儿去研究它?为什么费劲研究显而易见的道理有两个理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人们经常高估自己,出现事后聪明偏差(这种偏见指的是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你一定听过“我早知道!我就说是这样!”之类的话,尽管事前对推测有犹疑,但事后人们几乎总是认为,当初自己就百分百确定。
其二,一些看上去显而易见的结果,经过仔细考察后被证实是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
比如,从自身经验出发,当我们无意中(背后)听到某人讲我们的好话时,我们会喜欢这个人。
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
但同样正确的是,如果我们无意中听到不完全是好话,有时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个人。
№3 实验研究在我们尝试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过程中,专业社会心理学家比业余社会心理学家更具优势。
不同于业余心理学家的等待事情发生,专业心理学家可以让事情发生——进行实验。
实验不仅能在特定的情境下保持环境不变,还能排除干扰,使结论更加可靠。
对实验有兴趣的人可以关注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另外,在开始我们的研究之旅前,还有一个观点需要解释: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社会情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有时候这种影响具有巨大的压力,迫使人们做出近乎“变态”的行为。
将这些人简单粗暴地视为精神病患者,认为他们跟正常人没有关系,并不能增加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因为“这些人”指的是大部分人。
我们需要明白,一些情境性的变量,可能会导致我们大部分“正常成年人”,做出令人厌恶的事。
我们应该去了解这些变量,弄清楚那些破坏性行为产生的过程。
相关的案例有著名的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及其同事实施的“模拟监狱”实验。
他们将一组正常、成熟又聪明的年轻人带到地下室装修成的模拟监狱中,这些年轻人被随机分配为囚犯、看守,然后进行角色扮演。
但实验很快被终止了,因为短短六天,这些健康的年轻人,就迅速地陷入角色不可自拔:“囚犯”变得唯唯诺诺充满仇恨,“看守”变得疾言厉色以欺压囚犯为乐。
人性中最病态、最丑恶的一面,以惊人的速度摊开在了人们眼前。
№4 从众行为概述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之间紧张冲突的状态中。
当人们选择跟随其他多数人行动时,从众行为也就产生了。
美国寓言作家詹姆斯•瑟伯曾描述过一个有趣的场景,形象地说明了从众的特点:街道上一两个人分别由于个人原因开始奔跑,不一会儿第三个人也加入了奔跑,随后几分钟,街道上几乎所有人都跑起来了,并且有人开始叫喊着“堤坝”、“堤坝决口了”……堤坝决口的事当然是子虚乌有,当所有人反应过来时,他们为自己的愚蠢感到尴尬。
但是下一次,他们能保证不跟着跑吗?万一真的是堤坝决口了呢?所以,从众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从众”这个词本身带着一些贬义,但是从众这种行为本身是很难界定其好坏的,因此我们需要强调,在下文提及“从众”时,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只是指合作、顺从,而“不从众”指的是偏离、不顺从。
从众的好坏难以界定从众的好坏之所以难以界定,是因为社会对从众和不从众的看法总是不一致的。
有时不从众是令人讨厌的。
在沙赫特所做的一项实验中,一组九个人针对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其中三个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助手(真正的被试不知情),在讨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是合作者,总是赞同真正被试的意见;一个是偏离者,与真正被试的意见针锋相对;还有一个一开始站在偏离者一边,后来转向真正被试一边。
结果发现,人们最喜欢合作者,最讨厌偏离者。
这个实验说明,规范群体更喜欢的是从众者。
不从众令人讨厌,甚至可能造成灾难——比如我突然厌倦了从众,打算在高速上反向驾驶。
从众可能造成灾难但另一些情况下,从众也可能造成灾难。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几秒钟后爆炸。
尽管此次发射遭到了来自工程师们郑重的警告,航天局的官员们仍然作出了发射的决定。
是他们罔顾航天员的性命吗?更可能的解释是,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公共关系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做出了发射的决定:以往的发射都成功了;普通公众热烈期待此次携带了平民的太空之行;航天局希望展示力量以获得资金投入……在狂热和充满外界压力的氛围中,发射的命令就“顺理成章”地下达了。
不难发现,群体决策时,往往会陷入群体思维中——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排他小群体中,由于人们共同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该群体会轻视甚至无视实事求是的评价。
而我们只有通过仔细地分析,加深对这些过程的理解,才有希望改善人们的决策方式,并因此减少人们未来可能做出的灾难性决定。
№5 所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通过以上列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将从众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针对这个定义,我们可以问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会从众?行为或意见的改变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个所罗门•阿希实施的经典实验。
设想,你和其他三个人一起参加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者向你们展示了一条线段X,同时又展示了其他三条线段(A、B、C),请你们依次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X长度最接近。
你想,答案很明显是B。
但是第一个人信心十足地回答是A,第二个点头说是A,第三个也认为是A。
现在轮到你回答了,你会说什么呢?阿希本人在实验前预测说,任务如此简单,肯定很少有人会犯错。
但事实上,在每组(由三个实验助手和一个真正的被试组成)的12轮判断中,有四分之三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
也许你要说:“我是个坚定的不从众者。
你们这套把戏我很熟悉,不可能上当。
”嗨,那你可高估了自己。
就在几年前,有人就找了这么一批成熟老练的大学生,准确重复了50多年前阿希的实验,结论几乎完全一致。
为什么被试会出现从众行为呢?我们猜测有两个可能:第一,他真的相信自己错了,答案是A;第二,他通过附和多数人的意见来获得认同,免得遭人反感。
为了验证猜测,我们重复了阿希的实验,但当其他三个人回答完毕后,不需要真正的被试公开作答,改为私密作答。
这时候,我们发现,私密性越强,被试从众的可能性越小。
这说明,在阿希的实验中,被试是迫于他人判断产生的从众压力而回答A,并且这种意见的改变只是暂时的。
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从众的原因和持续时间并不总是如此,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6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作者认为,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有以下几种:一致性在类似阿希实验的情境中,一个影响被试从众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
只要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被试从众的压力就会骤减,遵从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表态如果被试首先公开表态答案为B,其他三个人后面全部回答A,被试就很少会修改原答案。
责任当需要为决定负责时,人们更不容易从众。
当不需要负责时,大多数人会为了相安无事而顺从他人。
个体与文化与高自尊的人相比,低自尊的个体更易屈从群体压力。
如果个体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担当前的任务,从众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此外,集群主义社会(如日本、中国)比个体主义社会(如美国、法国)从众的现象更多,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从众。
施加压力的群体如果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会更易导致从众:第一,群体由专家组成;第二,成员们对个体来说是重要的;第三,成员在某方面与个体类似。
思考与讨论:今天我们对人的社会性,以及从众行为进行了分析,了解到我们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做出一些从众的行为,出于自身利益或者其他原因的考量,想想我们自己有哪些从众行为,或做什么事情时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那么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办法来避免这一行为呢?№7 奖惩与信息在阿希的实验中,我们提到被试从众是为了获得奖励(同伴的认可)和逃避惩罚(被嘲笑)。
但有时人们从众是为了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下他人的行为可能是我们行动的唯一指南。
想象你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上洗手间,但门上的标识被损坏了,你站在门口无所适从,这时左边的门打开了,有位绅士从里面走出来。
你立刻相信他出来的一边是男厕。
当事实本身不清晰的时候,其他人就成为了信息的来源。
沙赫特与辛格做过一个实验,说明人们对自己情绪的认知,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他们给一部分志愿者注射能够引起生理兴奋的消旋肾上腺素,而给另一部分注射无害的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