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诗文系年解读二题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论家,其诗赋创作及理论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陆机的诗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重要的观点,这两者既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共同构成了陆机诗论的独特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以揭示其诗论的深刻内涵。
二、陆机的“诗缘情”1. “诗缘情”的内涵陆机的“诗缘情”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核心,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观点突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功能,认为诗歌应当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2. “诗缘情”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诗缘情”的观点。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抒发,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陆机的“赋体物”1. “赋体物”的内涵与“诗缘情”相对,“赋体物”则更侧重于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和表达。
陆机认为,赋应当以物为本,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达到表达思想的目的。
2. “赋体物”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赋作充分体现了“赋体物”的特点。
他善于通过对事物的精细描绘和深入剖析,将事物的形态、特征、内涵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能将情感融入对物的描述中,使赋作既具有客观性,又富有情感色彩。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1. 分异尽管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都强调了情感和物象的重要性,但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核心,更注重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而赋则以物为本,更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
2. 互用然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融合、互为补充。
在陆机的诗赋创作中,往往可以将情感与物象相结合,使诗歌既具有情感色彩,又具有客观性。
这种分异互用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诗论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他的诗赋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五、结论综上所述,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观点。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机的诗文创作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陆机的文学理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他创作理念的两个重要支柱。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在陆机作品中的分异互用,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二、陆机“诗缘情”的理念及其表现“诗缘情”是陆机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根本,抒发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陆机的诗作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诗歌往往以情感为纽带,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例如《拟兰红蕖》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同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三、陆机“赋体物”的特色及其价值与“诗缘情”相比,“赋体物”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赋作为一种文体,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要特点,而陆机的赋作则更加注重对事物的细致刻画和深入剖析。
他通过赋的形式,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以及个人情感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内涵。
例如《文赋》等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分析,展现了陆机赋作的独特魅力。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分异互用。
一方面,他在描绘客观事物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融入,使事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在抒发个人情感时,善于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情感更加具体和生动。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得陆机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象描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通过对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他以情感为纽带,将物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经典文本阅读——陆机《文赋》剖析

经典文本阅读(一)文赋(并序)陆机1.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2,妍蚩好恶3,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4,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5,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6。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7,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8,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9。
至于操斧1“窃有以”句:得,得到,了解到。
用心,创作用心所在,指创作思想或创作意图。
2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放言,发言,立言,即写作。
良,诚然,的确。
3妍蚩好恶:妍媸,美丑。
4“每自”二句:每当自己写起文章来,就更加知道写作的甘苦。
5“恒患”二句:常担心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
物,所要描写的客观物象。
逮,及,此指表达,表现。
6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7“以述”句:述,阐述。
先士,先辈作者。
盛藻,华美的辞藻,此指有成就的作品。
8由:根源。
9“他日”句:他日,异日。
殆,大概。
曲,委婉细致。
伐柯,虽取则不远10,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11,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2.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12。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13。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4。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15。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16。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17。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18。
3.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19,精骛八极,心游万仞20。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21。
倾群言之沥液,漱10“操斧”句:《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取则不远。
”意思是说,拿着斧头去砍伐木材来做斧柄,斧柄本身就在手上,可以用作标准。
这里比喻论述作文利害,有先辈的作品可以取法。
11“若夫”二句:至于作文的千变万化是难以用文辞来一一表达的。
12“伫中区”二句:伫立于宇宙之内,洞察万物的奥妙;沉浸在古籍之中,陶冶性情志趣。
伫,长时间站着。
中区,即区中,指宇宙之中。
玄览,深刻地观察。
颐,犹言陶冶。
典坟,《五典》和《三坟》,此泛指古籍。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1(学习陆机《文赋》要掌握哪几点,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文赋》是用骈赋形式写成的,对于现在的读者有较大的阅读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在注释的帮助下认真阅读原文,不仅要从字词句上读懂,更要体会理解它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内涵。
请注意掌握:一、文学创作的构思,特别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想像问题;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三、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标准;五、《文赋》的影响。
2(《文赋》对文学创作的构思有些什么论述,《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了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与虚静意思相同,即是排除纷扰,全神贯注地进入创作状态,而"典故"就是指积累丰富的学养,这样构思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2、构思活动的情状:《文赋》生动地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和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心然结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
并且,这语言文字还要具有独创性。
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3(陆机《文赋》的文体论的内容是什么,"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且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
陆机《叹逝赋》原文译文赏析

陆机《叹逝赋》原文|译文|赏析《叹逝赋》是西晋诗人陆机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先写对万物变化无常的感叹,再写对亡亲故友的痛悼,最后写作者的归隐意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叹逝赋》原文魏晋:陆机昔每闻长老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
余年方四十,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
或所曾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以是哀思,哀可知矣,乃作赋曰:伊天地之运流,纷升降而相袭。
日望空以骏驱,节循虚而警立。
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对琼蘂之无征,恨朝霞之难挹。
望汤谷以企予,借此景之屡戢。
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
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
野每春其必华,草无朝而遗露。
经终古而常然,率品物其如素。
譬日及之在条,恒虽尽而弗悟。
虽不悟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
亮造化之若兹,吾安取夫久长。
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
悼堂构之瘁,悯城阙之丘荒。
亲弥懿其已逝,交何戚而不忘。
咨余今之方殆,何视天之芒芒。
伤怀凄其多念,戚貌悴而鲜欢。
幽情发而成绪,滞思叩而兴端,此世之无乐,咏在昔而为言。
居充堂而衍宇,行连驾而比轩。
弥年时其讵几,夫何往而不残。
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
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
苟性命之弗殊,岂同波而异澜,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艰。
启四体而深悼,惧兹形之将然。
毒娱情而寡方,怨感目之多颜,谅多颜之感目,神何适而获怡。
寻平生于响像,览前物而怀之。
步寒林以悽恻,玩春翘而有思,触万类以生悲,叹同节而异时,年弥往而念广,途薄暮而意迮。
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
乐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
托末契于后生,余将老而为客。
然后弭节安怀,妙思天造,精浮神沧,忽在世表,悟大暮之同寐,何矜晚以怨早。
指彼日之方除,岂兹情之足搅。
感秋华于衰木,瘁零露于丰草。
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
将颐天地之大德,遗圣人之洪宝。
解心累于末迹,聊优游以娱老。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和赋作独树一帜,尤以“诗缘情”与“赋体物”之特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诗歌主张情感的真挚与表达的婉约,而其赋作则以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物象著称。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在诗歌与赋作中如何运用“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手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分异互用关系。
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1. “诗缘情”陆机的诗歌,多以情感为主导,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这种“诗缘情”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赋体物”相较于诗歌的情感表达,陆机的赋作则更注重对物象的细腻描绘。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物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赋体物”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赋作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画面感。
三、分异互用关系1. 分异虽然陆机的诗歌和赋作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主导,注重抒发内心情感;而赋作则以物象为主导,注重对物象的细腻描绘。
这种分异使得陆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2. 互用尽管陆机的诗歌和赋作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分异,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
在实际创作中,陆机常常将“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手法相互融合,使得情感与物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互用关系使得陆机的作品在情感与形象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增强了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论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是其诗歌和赋作的两个重要特点。
在创作中,他善于运用这两种手法,使得情感与物象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分异互用的关系,使得陆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同时,这种手法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陆机《长歌行》诗词赏析

【导语】陆机(261-303),字⼠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西晋⽂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司马陆抗之⼦,与其弟陆云合称“⼆陆”。
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后死于“⼋王之乱”,被夷三族。
他“少有奇才,⽂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
陆机还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书法真迹。
下⾯是为⼤家带来的陆机《长歌⾏》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长歌⾏ 魏晋:陆机 逝矣经天⽇,悲哉带地川。
⼨阴⽆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捐。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何间。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然。
但恨功名薄,⽵帛⽆所宣。
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译⽂ 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时间⽇益流逝。
河川⽇夜流逝,⼀去不返,真是可悲。
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尺⼨的波浪怎能够⾃动回流?岁⽉的逝去和到来犹如⼸箭那样迅速。
久远的⽣命很少⼈能够达到,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
⼈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的体⼒和精神也⽆缘⽆故地⾃动消耗着。
⽣命本就难以停留,寿命本就难以延长,⼈活在⼈世间,不过是瞬间⽽逝的事情。
即使对此怨愤不平也⽆济于事,因为这是⾃然的规律。
只恨我还没有建⽴功名,不能留名史册。
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唱⼀曲长歌来表达⾃⼰的情志。
注释 逝矣经天⽇: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使时间⽇益流逝。
悲哉带地川:是说河川⽇夜流逝,⼀去不返,所以可悲。
晷(ɡuǐ):⽇影,此处指时间。
⽮:⼸箭。
远期:久远的⽣命。
鲜克及:很少能够达到。
盈数:这⾥指⼈⽣百岁。
体泽:体⼒和精神。
俛(miǎn)仰:同“俯仰”,⽐喻时间短暂。
⽵帛:均为书写所⽤,这⾥代指史册。
宣:记载、流传。
简析 《长歌⾏》属于相和歌辞。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论家,其诗赋创作及理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诗论“诗缘情”与“赋体物”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分异互用,以期对陆机的文学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1. “诗缘情”:陆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诗歌应该以情感为核心,通过抒发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情感既包括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包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2. “赋体物”:相对于“诗缘情”,“赋体物”更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
陆机认为,赋作为一种文体,应该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描写不仅要求形象的生动逼真,还要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分异互用1. 分异:虽然“诗缘情”与“赋体物”都是陆机的文学思想,但两者在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核心,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而赋则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注重形象的生动逼真。
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和赋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互用:然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实际创作中,两者常常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一方面,诗歌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往往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赋在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使事物具有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得陆机的诗歌和赋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四、陆机文学思想的影响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诗歌和赋的创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使得诗歌和赋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诗歌和赋的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使得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之后至此年年底。戴渊,字若思,《晋书》有传,因犯唐高祖李渊之 冬取急归,而羌虏作乱,王师外征,职典中兵,与闻军政。惧兵革未
讳,唐修《晋书》时以字行。关于戴渊的生平除了《晋书》本传之外,尚 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愤而成篇。”[10]145 知陆机打算元康六年冬请
有陆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世说新语》、《建康实录》等书涉及,这 假回乡,然时值国家有难,机任尚书中兵郎之职,担忧回乡之愿落
在立法上,管仲主张并公布法律,改变过去“刑不知、威不测”的
管仲的礼法并重的思想对齐国法治的建立及实施有着重要的推动
行为方式及准则并不是静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重要 传统,实施了以赏罚为重要内容的法治思想。为了更好地管理百姓,
的是要根据实际来建立新的法律,使其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管仲的法学思想有着复杂及守旧的一面,他主张修旧法,并反
对刑罚的严厉性,主张对罪犯进行道德上的教化。但是他主张革新 并通过制定大量新的法律来推动改革。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上,管仲 重视“赏”与“罚”的结合,劝之多以赏赐,纠之多以惩罚。在管仲看 来,要以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最终要使各种事物 都有法可依,这样才能真正地管理好国家。在他看来,法与人们的道
月乙丑,赵王伦篡帝位。”[5]97 据此知该荐书作于 300 年四月至 301 诗也。”[12]274 据此知陆机元康四年秋由太子洗马迁吴王郎中令,随吴
年正月之间。又《晋书·元帝纪》云“:(永昌元年(322))四月,丙子,骠 王前往淮南,元康五年已经回到洛阳,其后陆机一直在洛阳[13]107-109。
些都是推断陆文写作时间的重要资料。
空。然考陆机的诗文,此次回乡之愿应是实现了的。另外,此处仍然
陆机文云“: 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清冲履道,德量允塞; 存在陆机从何处返乡的问题。
……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3]1250 知此时赵王伦
刘先生认为,陆机是在回乡途中受诏返,返乡之愿落空[11]145。然
骑将军、秣陵侯戴若思,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周凯为敦所
另外还牵涉到对“取急”的理解问题。笔者详察史书“,取急”,犹
害。”[6]156 知戴在 322 年四月遇害。《建康实录》云“: 既而石头不守,遇 今之“请假”。《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雍正四年铜活字本)卷一〇
害,时年五十二。”[7]141 据此知戴五十二岁卒。综上,戴渊当生于西晋 九载:“按《唐类函》,晋令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
陆机诗文系年解读二题
LISHIKAOZHENG 历 史 考 证
□ 郑州大学文学院 陈淑娅
摘 要 陆机诗歌《赠弟士龙》、文《与赵王伦笺荐戴渊》系年学术界多有争议,经考证,将《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作年定于永康元 年(300)四月之后至此年年底;将《赠弟士龙》作年定于元康七年(297),为陆机请假回乡再次返洛,与士龙别时之作。
赦,自为相国。永康元年四月被诛,可知此笺当作于永康元年(300) 焉。”[9]740 二者不同在于本传云“遇陆机赴洛,船装甚盛”,《世说新语》
初。”[1]1250 顾农先生将此文系于永康元年政变之后、称帝之前[2]。按: 言“赴假还洛,辎重甚重”。《世说新语》提供了重要信息,详检陆机诗
此两种说法不确,笔者以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当作于永康元年四 文,涉及其赴假回乡的只有《思归赋》“序”。其“序”云“:以元康六年
管仲对齐国的行政组织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四民”理论,并进行分 业居住的管理,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机制,强化了国家对农 民的直接管理。同时,管仲还进行了一系列军政改革,将军事及行政 组织结合起来,实现了“寓民于兵、兵民联合”的军事理念,这就进一 步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为齐桓公的称霸诸侯打下了重要基础。 管仲重视立法,并将发展生产作为立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立法上, 管仲实施了相地而征的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陆机 《与赵王伦笺荐戴渊》 《赠弟士龙》 系年
刘运好先生在《陆士衡文集校注》中将此文系于永康元年初,他 说新语》云“: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
认为“:据《晋书·惠帝纪》伦于永康元年三月,废贾后,诛贾谧,矫诏大 赴假还洛,辎重甚重。渊使少年掠劫,……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
执掌政事,机称其为“明公”,可证其尚未篡位。《晋书·惠帝纪》“:(永 详考陆机诗文,笔者以为陆机此次应是由洛阳请假回乡。陆机《皇
康元年)夏四月辛卯,日有蚀之。癸巳,梁王、赵王伦矫诏废贾后为庶 太子赐诗》“序”云“:元康四年秋,余以太子洗马出补吴王郎中。以
人,甲午,伦矫诏大赦,自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4]“96 永宁元年春正 前事仓卒,未得宴。三月十六,有命清宴。感圣恩之罔极,退而赋此
德是一样的,并与物质生产相联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人 们物质生活程度的高与低则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并对法治 理念有着重要的冲击与影响。管仲认为,法治思想的动力及产生的 源流,就在于能否合理地解决好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因为 土地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只有使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才 有充足的粮食,人们才能够进一步地接受法治思想及教育。
泰始七年(271)。机文又称“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陆机向 限。千里内,疾病申延二十日,即道路解放四十五日,此其事也。书记
赵王伦推荐戴渊时,戴渊三十岁,知此荐表必作于永康元年(300)。 所称曰归休,亦曰休急、休澣、取急、请急,又有长假、并假。”据此可
陆机遇戴若思之事,《晋书》和《世说新语》都有记载,《晋书·戴 知,陆机此次回乡,来回大约四个月,陆机孟冬回乡,由乡返洛时间
若思传》云“:戴若思,广陵人也,名犯高祖庙讳。……遇陆机赴洛,船 当在元康七年春夏之间。其遇戴渊亦当在此时。时年,戴渊二十七
装甚盛,遂与其徒掠之。……机与言,深加赏异,遂与订交焉。”[8]184《6 世 岁。由此亦可证陆机元康六年回乡之愿是实现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