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论家,其诗赋创作及理论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陆机的诗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重要的观点,这两者既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共同构成了陆机诗论的独特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以揭示其诗论的深刻内涵。

二、陆机的“诗缘情”1. “诗缘情”的内涵陆机的“诗缘情”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核心,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观点突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功能,认为诗歌应当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2. “诗缘情”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诗缘情”的观点。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抒发,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陆机的“赋体物”1. “赋体物”的内涵与“诗缘情”相对,“赋体物”则更侧重于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和表达。

陆机认为,赋应当以物为本,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达到表达思想的目的。

2. “赋体物”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赋作充分体现了“赋体物”的特点。

他善于通过对事物的精细描绘和深入剖析,将事物的形态、特征、内涵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能将情感融入对物的描述中,使赋作既具有客观性,又富有情感色彩。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1. 分异尽管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都强调了情感和物象的重要性,但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核心,更注重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而赋则以物为本,更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

2. 互用然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融合、互为补充。

在陆机的诗赋创作中,往往可以将情感与物象相结合,使诗歌既具有情感色彩,又具有客观性。

这种分异互用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诗论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他的诗赋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五、结论综上所述,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观点。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机的诗文创作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陆机的文学理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他创作理念的两个重要支柱。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在陆机作品中的分异互用,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二、陆机“诗缘情”的理念及其表现“诗缘情”是陆机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根本,抒发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陆机的诗作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诗歌往往以情感为纽带,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例如《拟兰红蕖》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同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三、陆机“赋体物”的特色及其价值与“诗缘情”相比,“赋体物”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赋作为一种文体,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要特点,而陆机的赋作则更加注重对事物的细致刻画和深入剖析。

他通过赋的形式,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以及个人情感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内涵。

例如《文赋》等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分析,展现了陆机赋作的独特魅力。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分异互用。

一方面,他在描绘客观事物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融入,使事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在抒发个人情感时,善于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情感更加具体和生动。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得陆机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象描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通过对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他以情感为纽带,将物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论陆机赋的题材选择与情感表达

论陆机赋的题材选择与情感表达

论陆机赋的题材选择与情感表达宋小芹【摘要】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times when Lu Ji lived and his life experience,the author studies the unique features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theme selection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his Fu.Firstly,the theme of Lu Ji's Fu is extensive;secondly,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Lu Ji's Fu is rich,including not only the aspiration to save the people but also the grief about the society,in which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 pain of lost motherland and the sadness about his life is the mostimpressive;thirdly,consistent with the theme selection and lyrical content,Lu Ji's Fu has "poetic" feature in the form of language.%关于陆机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当代赋学界有不同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其赋内容空泛、辞多情少,没有什么寄托.本文结合陆机所处时代环境及其身世经历,分析考察其赋在题材选择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独到的特色与贡献:(1)陆机对题材选择挖掘有充分的自觉性,其赋题材广泛,仅《历代赋汇》所载其赋就涉及"天象、岁时、文学、农桑、器用、音乐、仙释、花果、鳞虫、言志、怀思、旷达、人事"等13类题材;(2)陆赋的情感内容丰富深厚,既有志匡世难的理想抱负,也有逢时不祥的矛盾忧伤,而对于家国之痛与人生之悲的抒写则最令人感动;(3)与其题材选择与抒情内容相一致,陆赋在语言形式上具有"诗化"的特征.【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2【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陆机;赋;题材;情感;诗化特征【作者】宋小芹【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4在魏晋赋坛,陆机是作赋较多的赋家之一。

陆机“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比较论文

陆机“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比较论文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不是截然对立的观念?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古今理论家们争议的焦点,也是笔者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陆机诗缘情诗言志“诗缘情”是陆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陆机是从文体论角度提出该观点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区分文体的风格特征,然而,这一观点由于概括地反映了汉末到建安以来诗歌发展的新的趋向,且在客观上揭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而受到理论界的极大关注,被视之为与“诗言志”并立的两大诗歌理论范畴之一。

为此,探究“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异同,历来是理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也成为笔者研究的重点。

一、“诗言志”传统与“缘情”说的源起1、“诗言志”传统“诗言志”这个理论命题的核心是“志”,主要指的是政治伦理道德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是我国先秦时期理论家对诗歌性质及功能所提出的最早的认识,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记载源于《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诗言志”是先秦以来儒家诗论的中心,至两汉时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诗学理论,从《左传》到王逸的《楚辞章句》,都以儒家的“言志”论为核心。

2、“缘情”说的源起到了西晋太康时期,陆机《文赋》才提出了“诗缘情”的文学主张,对古代诗歌的本质作了新的理论概括,揭示出诗歌“缘情”的审美特征。

从此,“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诗缘情而绮靡”作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美学命题,也是他文学理论与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现。

顾名思义,“诗缘情”,即指诗歌因情而生,即因情感激动而作,诗歌是抒情载体。

陆机把“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描绘得极为具体而充分,认识到它既是诗歌的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自身所包含的极为丰厚的内涵,而这种感情又来自诗人的丰富的文化素养与深广敏锐的社会观察与体验。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陆机被誉为“文坛巨匠”,其诗歌和赋作独具特色,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陆机的诗歌主张“诗缘情”,强调诗歌创作应以情感为核心,而其赋作则以“赋体物”为主,注重对事物的细致描绘。

这两种创作手法在陆机的作品中相互交织,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陆机“诗缘情”的艺术特色陆机的诗歌主张“诗缘情”,强调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细腻,往往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陆机的诗歌中,情感与景象相互交融,情景交融,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他的《文赋》以抒情为主,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陆机“赋体物”的艺术特色与诗歌不同,陆机的赋作以“赋体物”为主,注重对事物的细致描绘。

他的赋作往往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声色描绘以及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内在特质。

在陆机的赋作中,物象与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他的《招隐赋》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分异互用及其艺术效果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分异互用的特点。

在创作过程中,他往往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法。

一方面,他通过“诗缘情”的手法抒发个人情感,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他运用“赋体物”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使得赋作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这两种手法的分异互用,使得陆机的作品在情感表达和事物描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启发了后世的诗人,使他们更加注重情感在诗歌中的核心地位。

同时,他的赋作创作则启发了后世的辞赋家,使他们更加注重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和形象表达。

试论陆机的诗歌

试论陆机的诗歌

试论陆机的诗歌安海民1(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陆机是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唐以后对陆机诗歌的评价多持否定态度,此种认识影响了现当代的几部文学史的编写。

因此,如何重新评价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诗歌之要素,主要乃在于其所具有的一种感发之生命,因此衡量诗的重要标准,便当以其所传达的感发生命之质量,及其所传达的效果之优劣为根本依据。

本文据此并结合文本探讨了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陆机;陆机诗歌;艺术特色与成就陆机被称誉为“太康之英”,受到了其时代的推崇,然自唐代否定六朝文学起,陆机及其诗歌创作往往遭到评论家的诟病,如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益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陆士衡之‘来日苦短,去日苦长’,……语若卑贱,而亦实境所就,故不忍多读。

”又云:“若陆机《辨亡》、傅玄《秋胡》……令人一见匿笑,再见呕秽,皆不免为盗蹠、优孟所訾。

”[2]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士衡旧推大家,然通瞻自足,而绚采无力,遂开出排偶一家。

降自齐、梁,专攻对仗,边幅复窄,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非陆氏滥觞也。

”[3]此种观点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几部流行的文学史著作中,更是将陆机的诗歌目为形式主义代表,加以否定与鞭挞,即就是新近出版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在论述陆机时也认为:“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求形式,描写繁复。

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4]因此,作为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其诗歌创作到底有何特色与成就,仍有继续研讨的必要,笔者不揣简陋,撰此文就此问题试加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据金涛声点校的《陆机集》所载,现存陆诗有九十首﹙辑录的佚诗不计﹚,其中,乐府诗四十八首,拟古诗十二首,公宴、赠答、招隐等徒诗三十首。

综观陆诗,我们将其表达的思想情绪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统治者的功德和同僚友朋的诗酒唱和。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作者:吴学辉苏小丽来源:《神州》2012年第32期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不是截然对立的观念?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古今理论家们争议的焦点,也是笔者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陆机诗缘情诗言志“诗缘情”是陆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陆机是从文体论角度提出该观点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区分文体的风格特征,然而,这一观点由于概括地反映了汉末到建安以来诗歌发展的新的趋向,且在客观上揭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而受到理论界的极大关注,被视之为与“诗言志”并立的两大诗歌理论范畴之一。

为此,探究“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异同,历来是理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也成为笔者研究的重点。

一、“诗言志”传统与“缘情”说的源起1、“诗言志”传统“诗言志”这个理论命题的核心是“志”,主要指的是政治伦理道德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是我国先秦时期理论家对诗歌性质及功能所提出的最早的认识,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记载源于《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诗言志”是先秦以来儒家诗论的中心,至两汉时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诗学理论,从《左传》到王逸的《楚辞章句》,都以儒家的“言志” 论为核心。

2、“缘情”说的源起到了西晋太康时期,陆机《文赋》才提出了“诗缘情”的文学主张,对古代诗歌的本质作了新的理论概括,揭示出诗歌“缘情”的审美特征。

从此,“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诗缘情而绮靡”作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美学命题,也是他文学理论与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现。

顾名思义,“诗缘情”,即指诗歌因情而生,即因情感激动而作,诗歌是抒情载体。

陆机把“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描绘得极为具体而充分,认识到它既是诗歌的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自身所包含的极为丰厚的内涵,而这种感情又来自诗人的丰富的文化素养与深广敏锐的社会观察与体验。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陆机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卓越的才情而广受赞誉。

陆机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了多种文体,包括诗歌、赋和文章等。

其中,他以“诗缘情”和“赋体物”两种文体最为著名。

这两种文体在陆机的创作中不仅独立存在,还相互渗透和互相影响。

首先,我们来探究陆机的“诗缘情”文体。

在陆机的诗作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情感表达的追求。

陆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传达出一种深情厚意。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情的敏感和理解,展现出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例如,他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草质朴和坚韧不拔的特性,抒发了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离散的思念之情。

此诗以自然景色渲染离别的哀愁,将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体现出陆机文学中独特的情感韵味。

与此同时,陆机的“赋体物”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是一种以描写事物为主的文体,而陆机在其赋作中不仅注重对事物的描绘,同时也注重在描绘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他既展示了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又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他的赋作《赋得凤凰台上忆吹箫》以古代凤凰台为背景,展示了他对华丽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深沉反思。

这样的赋作不仅描绘了事物的外在特征,更以赋体物的形式表达了深入人心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与赋之间的分异和互用。

诗歌和赋体物虽然在文风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陆机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根据创作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使用诗歌或赋体物。

他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方式,使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有时他的诗作展现出对自然景色和人情的感悟,而具备较为抒情的特征;而赋体物则更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以更为客观的表达方式展示事物的特点。

两种文体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陆机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中文摘要】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理论,结果其诗歌却被后代诗论家目为“不及情”或者“感情贫乏”,这一矛盾现象很值得深究。

“诗缘情”与陆机诗歌情感的互证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开掘的空间和意义,而且尚没有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考虑,本文才不揣浅陋,拟用知人论世、文史互证和创作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从“诗缘情”与陆机诗歌创作的互证的角度,希冀对陆机诗歌的情感类型、特征和情感表现之得失做一个“持而未周”的尝试性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20世纪至21世纪初十年,国内外研究陆机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后,确定本文的研究论题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

分别阐述“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丰富内涵,以及历代对于“志”与“情”的辨析,探讨个体情感(“诗缘情”)对于诗教传统(“诗言志”)的疏离。

第二章,“缘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

本章主要结合陆机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体现的鲜明特征,论证陆机诗歌是“及情”之作。

第三章,“缘情”的追求与困境。

本章重点从专重形式美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习染和西晋“政失准的”的特殊环境与入洛处境对陆机诗歌情感的约束和限制两个视角,析论陆机诗歌情感表现的得失,从而廓清历代论者评定陆机诗歌“少情”、“不及情”的迷雾。

第五部分为余论:“言志”标准与“缘情”实践的分歧。


过考索探微历代论者的评价立场和标准,辨析历代论者对“诗缘情”与陆机诗歌的情感评价,认为陆机诗歌“少情”甚至“不及情”的大多数论者多是以“诗言志”的教化标准看待陆机的“诗缘情”理论下的诗歌作品,所以导致了评价的偏颇以至错误,从而进一步补正了陆机诗歌是“诗缘情”理论下的“及情”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