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合集下载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认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的具体情况。

(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合作情况。

教学设计4: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4: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2)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情况;(3)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4)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2)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其表现出来的精神、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3)通过小组合作并由小组成员展示小组成果,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爱国精神;(2)认识到国家统一与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2)西域都护的设置;(3)丝绸之路的概况及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2分钟)师: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和汉朝疆域图提问:大家一起来找找两幅地图的区别在哪儿?生:汉朝疆域图更大。

师:那么多出来的这部分领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情形下如何一步步纳入祖国版图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38-39分钟)(一)汉通西域1、神秘的西域师:(课件展示本课课题)师:西域指的是哪里呢?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加强同这一地区的联系的呢?这个过程中哪些人作出了重大贡献呢?生:略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首先来了解一下西域具体指的是哪里?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的?生:西域指的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及其更西的地方。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师:玉门关、阳关也是古代边塞诗人诗中的常客。

我们来看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那边塞重地玉门关、阳关是什么样。

(课件展示相关诗句)师:几百年以后的唐朝人与这一地区的联系已经日益密切。

那么这样密切的联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汉朝师:具体是西汉还是东汉?生:西汉2、张骞的凿空之行(10分钟)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的很认真。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你知道西域的范围吗?2.认真阅读课文,尝试填写下列表格:重要人物时间主要事迹结果和意义张骞班超3.你能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 学以致用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二教材P82《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2)材料一中“初行”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3)材料一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哪些?(4)初行与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义?(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2.读图学史材料一教材P83《丝绸之路图》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1)材料一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东起(),经今天甘肃的河西走廊,出关后分南北两路西行。

这条路是()代的使者()开辟的。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3)如何评价丝绸之路?(4)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5)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2.想一想,通过学习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事迹,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A. 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2.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在…()A.公元前60年B.公元60年C.公元8年D.公元前119年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的是谁…()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4.公元73年,奉命前往西域恢复内地和西域的关系的是()A.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5.下列物品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A.水稻B.桑麻C.粟D.石榴6.欧洲国家开始派使者与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史实是()A.甘英出使大秦B.张骞通西域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王派使臣来汉7.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 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8.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是……()A.长安B.洛阳C.咸阳D.广州9.(2010·义乌)材料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教学设计1: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讲解,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PPT一幅秦朝疆域地图;一幅我国现今地图)大家来看,秦朝的疆域最西边到达的地方是哪里?再来看我国现在的地图,最西边到达的区域又是哪里?生:回答师:秦朝的疆域西边最远到达的地方叫做陇西,属于我国甘肃省。

而我们国家现在西边最远到达的地方却是新疆。

那么为什么秦朝时期新疆地区不在我国的疆域版图之上,新疆是如何与中原地区开始产生联系的,又是在什么时候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大家把书打开。

(二)讲授新课1、汉通西域师:首先,先来看我们的课题“张骞通西域”。

西域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大家快看书,告诉老师西域的定义是什么?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师:对,我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大家在书上勾出来。

这些地方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新疆地区及其更远的地方。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汉武帝时期对待匈奴民族实行的是被动和亲还是主动进攻?(主动进攻)当时,汉武帝得到消息,有一个大月氏民族,因为在与匈奴民族的战争中战败,所以不得不向西边迁移。

汉武帝认为可以联合大月氏民族一起前后夹击匈奴人,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P82,目的)这时,一心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看到了招募的榜文,便毅然应募。

教案15课

教案15课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西域的含义;了解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意义和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以及它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识到中国人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所做的贡献,产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师设问启发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首古诗,请学生集体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点出诗中有两个地名:玉门关和阳关,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对于中原人们来说非常陌生的地区,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是西域和中原地区分界的关口。

引出“西域”的地理概念。

教师提问:西域是指哪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在这里曾经有一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叫做“丝绸之路”。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二)新课讲授第一站:长安教师介绍张骞出使的背景。

展示汉武帝招募令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招募令中发现汉武帝的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教师介绍张骞的生平,展示图片“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图”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点出出使西域的出发点和时间。

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设置情境】张骞在出使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结果,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和意义,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等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汉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几种美食:核桃、葡萄、石榴。

向学生发问:大家知道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儿吗?当学生回答出新疆的时候,顺势发问:新疆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用课件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

一、张骞通西域1.多媒体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从这幅图画中能看出哪些信息,找出图画中的张骞和汉武帝,最后教师对这幅画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指出这是用绘画形式表现张骞出使西域的最早作品。

提问学生:西域指的是哪里?图中的张骞为什么要去西域?2.讲解西域的地理概念先引导学生说出西域的字面意思(西面的地域),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西域的地理概念。

3.放映《张骞出使西域》的小视频,提问学生:张骞出使了几次西域?每次的时间、目的和结果?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结果,让学生结合视频和阅读课本第二段找出来,最后教师总结。

(1分钟时间快速记忆)4.多媒体展示问题: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张骞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启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配套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配套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张骞两通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线路及意义;培育分析比较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判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对照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形,把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大体方式;通过度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和丝绸之路的意义,把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大体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的理想、执着、冒险精神;熟悉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进程】一、导入先请大伙儿看一那么消息:2020年,我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达到共识,一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中。

那么,这是一条如何的道路呢?鲁迅曾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谁第一个走出了这条路呢?——引入张骞(以时事新闻材料导入,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同时培育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意识。

)二、授新一、教师通过幻灯出示张骞图片,请学生试探:张骞是一个如何的人?说出理由。

(由学生讲述,通过期望建功立业、十年持节不变、主动应募前去等,熟悉其理想、执着、开拓、探险的精神,并通过此讲述引导学生把握正确评判历史人物的方式。

)二、那么,这些精神是通过哪一事件表现出来的——张骞出使西域。

3、学生看书后回答:西域指的是哪里?(由学生讲述并在图上圈出,然后通过展台展现,教师在此说明西域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培育学生的读图、画图能力。

)4、教师提出问题:张骞几回出使西域?每次出使的目的一样吗?由学生自主阅读本目内容后填写下表,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形。

(本环节的要紧目的是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5、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出使发生了哪些转变?(从目的、背景考虑)显现这一转变的缘故是什么?(让学生熟悉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国家的实力有关,在此联系汉武帝的大一统,让学生熟悉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西域;X骞;X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X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X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2)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X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三、教学难点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五、板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X骞通西域1、西域:2、目的3、意义二、丝绸之路1、概念:2、起始点:六、教学过程处的?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

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对。

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

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

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

X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

(出示X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

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x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x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

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

(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

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教师提问]: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

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

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
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
和凿井的技术。

[教师提问]: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
护,总管西域事务。

(投影:西汉疆域图)
[教师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x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

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

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

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

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

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5)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
(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

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班超为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作出了哪些贡献?(播放视频: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四、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