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知觉被认为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过程,而个体决策则是基于这种感知和理解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探讨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机制和重要因素。
知觉的定义与要素知觉是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是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在组织行为学中,知觉被认为是组织成员对于环境中的刺激和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要素主要包括感知、选择、组织和解释。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刺激的过程,选择是在众多刺激中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组织是将选择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编排,解释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
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其对于环境和信息的知觉影响。
具体来说,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的偏好个体的知觉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
不同的人在面临相同信息时,由于其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偏好。
比如,对于同一个工作机会,有的人觉得挑战性很大,有的人则觉得不够稳定,从而导致对于该工作的选择有所不同。
2. 决策的速度个体的知觉对于决策的速度也有影响。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越准确、清晰,其决策的速度往往越快。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不完整,其在做出决策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权衡。
3. 决策的决心和信心知觉还可以影响个体决策的决心和信心。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较为准确和清晰时,其对于自己的决策通常会更加有决心和信心。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错误,其在做出决策时可能会产生犹豫和不确定的情绪。
知觉与个体决策的关联机制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觉是通过对于他人的观察、模仿和反思来实现的。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发展出对环境和信息的认知。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对于组织内部的同事、领导和制度等的观察和模仿,对其知觉形成和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劳动力多元化:意味着组织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
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1)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规则是指明令禁止某些行为的公司的政策,大家共享的隐性规则。
(2)越轨行为:侮辱同事、行窃、过度传播流言、蓄意破坏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转和作用。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心理能力(7个维度):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七个维度,即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
行为塑造: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强化对组织行为影响的结论:(1)一些强化类型对行为的改变十分重要(2)在组织中,一些奖励类型比另一些类型的效果更佳(3)学习发生的速度及其效果的持久性取决于施加强化的时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通过学习,个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但是把人的心理排除在人的行为影响之外,这是这一理论的缺陷。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问题:为了达到高工作绩效而对人的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
当二者的匹配不良是,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员工如果缺乏必需的能力就常常会在工作中失利;当员工的能力远远超过工作要求而造成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时,可能会使组织缺乏效率,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尤其当员工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他们会因工作的局限性而灰心丧气。
第三章工作态度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个体行为的基础

个性和人格的定义
个性: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 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的 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 交往方式的总和。 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
个性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的形成因素
-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 社会化因素(人格与民族文化) - 组织环境因素(人格与工作匹配) - 偶然因素
个性是发展的(个性的发展是一个终身 的过程)
人格特质
16 种主要特质 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
- 外向的或内向的 - 领悟的或直觉的 - 思维的或情感的 - 感知的或判断的
5维度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 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
个性、人格测试
人格测量常用的方法:
- 自陈量表法 - 投射法 - 情景测验法
态度
定义: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 的评价性陈述—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态度的3个组成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个人的态度是不太稳定的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 组织承诺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什么决定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本章要点
个性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 个性与个人决策 个性对管理的意义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2920.10.29Thursday, October 29,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6:48:2716:48:2716:4810/29/2020 4:48:27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2916:48:2716:48Oc t-2029- Oct-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6:48:2716:48:2716:48Thursday, October 29,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920.10.2916:48:2716:48:27October 29,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9日下午4时48分 20.10.2920.10.2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29日星期 四下午4时48分 27秒16:48:2720.10.29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下午4时 48分20.10.2916:48Oc tober 29,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0月29日星期 四4时48分27秒 16:48:2729 Octo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4时48分27秒 下午4时48分16:48:2720.10.29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0.2920.10.2916:4816:48:2716:48:27Oc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4时48分 27秒T hursday, October 29, 2020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292020年10月 29日星 期四4时48分27秒20.10.29
15个体行为--知觉2解析

例如:某招聘单位通过自荐材料将毕业生A入 列预选名单,实际上这位毕业生各方面确实 不错,可在面试时由于它的穿着过于新潮, 给招聘考官一种华而不实的第一印象,结果 被淘汰出局。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 样。但总体来说“印象”标准是一致的,这 就是: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 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因此,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一开始就要学 会“首因效应”,尽可能给考官留下第一印 象。
• 自我知觉: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 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以人的交
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 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3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需要 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个性特征等。由于认知者本身 的心理特点不同,对同一个认知对象所获得的认知结 果也不同。
知觉与行为2
1
社会知觉 1、概念: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
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 会对象的知觉。它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 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 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
2
2、社会知觉的类型
• 对他人知觉: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接触中,通过对他 人外部特征信息的采集及对采集到的信息的综合与分 析,推测判断他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品质,形成关于 他人的完整印象的认知活动。
• 把座椅放成面对面排列的组织——更刻板、紧张 和老谋深算;
• 用合理的角度布置座椅的组织——热情、友好且 更平和。
参观者们宁愿与“热情友好”的公司做生意。
对工作场所的研究一致表明花卉和植物增加了热情 和友好的知觉。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
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的特点: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2:桑代克的试误说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OB1-概述和个体行为

。
实践验证
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 自身的知觉结果,不断 提高知觉的准确性。例 如,在工作中多与同事 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 ,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人
的看法和需求。
05 价值观、态度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对个体行为影响
组织行为学-ob1-概述 和个体行为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 个体行为概述 • 知觉与个体行为 • 价值观、态度与个体行为 • 激励与个体行为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 为规律,提高组织效能和员工满 意度。
研究背景
随着企业竞争加剧和组织变革不 断,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对组织 成功至关重要。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等,而保健 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等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产生激励。
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励取决于个体对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期望和达成目标后所 获得的价值。
实施有效激励方法
目标设定与反馈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为员工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目标, 并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增强其工作动力。
激励是指通过一系列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个体的动机,引导其朝着特定目标努力的 心理过程。
激励作用
激励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
常见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 次,认为激励应满足员工当前最迫切的需求。
大学心理学作业习题——第五章人的认识过程

第五章人的认识过程一、名词解释题1.感觉2.知觉3.感受性5.感觉阈限6.感觉适应7.感觉对比8.联觉9.后像11.知觉的整体性12.知觉的选择性13.知觉的理解性14.知觉的恒常性15.空间知觉16.时间知觉17.错觉18.幻觉19.记忆20.内隐记忆21.外显记忆22.超额学习23.思维:24.思维的概括性25.思维的间接性26.常规思维27.想象28问题29.定势30.功能固着31.智力32.表象33.原型34. 关键期35.感觉适应二、填空题1.认知心理学是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的刺激的。
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过感觉,个体可以获得客观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信息。
3.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4.知觉是个体将信息组织成的过程。
5.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进行加工,产生的过程。
6.表象既有,又有,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7.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和。
8.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与个人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9..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和的认知加工过程。
10.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
信息的提取有和两种形式。
11.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 、、和。
12.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和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完成。
13.遗忘的进程是的,有的特点。
14.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5.根据思维活动的,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16.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水平是曲线的关系。
17. 根据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可将思维分为、具体运算思维和。
三、单项选择题1. 表象的基本特征是()。
A.直观性和具体性B直观性和抽象性C抽象性和概括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2. 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觉 2.知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二、知觉的组织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三、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整体性 (三)知觉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亮度恒常性
(四)知觉的理解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四、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一)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三)知觉的环境因素
1.适应 2.对比 3.敏感化 4.感受性降低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自我的知觉 3.人际关系知觉 4.角色知觉 5.因果关系知觉
第三节 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四、归因理论对组织行为研究的重要指导 意义
第一、对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组织行为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
讨论: 讨论: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他的个性、他的需求 是什么? (2)在与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张林的自我知觉有无 问题? (3)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 积极性? (4)张林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 他?还有其他什么工作适合他吗? (5)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
第五章 知觉与个体 行为
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1.熟悉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和它们的异同点。 2.了解知觉的组织过程。 3.掌握知觉的特征。 4.熟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5.掌握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分类。 6.掌握主要的社会知觉错误以及如何预防错 觉的发生。 7.探讨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第三节 归因理论
一、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一)凯利三维归因理论 (二)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归因模式
人们对工作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式 和相应的心理、 和相应的心理、行为反应
管理人员对下属工作的归因结果及 其管理措施
行为结果 归因结果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机遇 成 功 赞扬、认可、奖励 赞扬、认可、奖励 增加任务难度 — 失 败 培养、辞退 批评 降低任务难度 同情、支持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二、主要社会知觉错 误 (一)社会错觉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势效应 5.期望效应 6.相似错误 7.对比效应 8、投射效应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二)社会错觉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1.是人对知觉对象的真实信息获取不足或者 不够准确 2.是个人对知觉信息过分简化 3.是认知启发,包括表征性启发和获得性启 发
THANK YOU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