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方法验证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含量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试验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从而指导制剂的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1.药物选取:选择溶出介质和试验条件时,应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和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或初步试验来确定。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消化道环境,如pH1.2酸性液体、pH4.5醋酸缓冲液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

如果药物在上述介质中溶解度较低,可以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3.试验仪器:常见的溶出度试验仪器有旋转篮法、双槽法、胶囊法等。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

4.试验条件:试验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选择37℃恒温水浴,并设置适当的搅拌速度,通常为50-100转/分钟。

5.取样与检测:根据试验要求和所测药物的特性,确定取样时间和方法。

离线法和在线法都可以用于取样与测定。

离线法通常是取制剂各个时间点的溶液样品,通过适当的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线法则是实时测定溶解度。

可通过利用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取得的样品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溶出度试验通常得到的是药物释放曲线,对于不同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计算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等。

7.结果评价: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对于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也可以将实验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中国药典中对于溶出度的规定。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选取、溶出介质选择、试验仪器选择、试验条件确定、取样与检测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进行准确、可靠地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为制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基础依据。

药品溶出度测定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药品溶出度测定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的若干问题
谢沐风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溶出度测定中应注意
转 篮 的 处 理
转篮的洁净程度,转篮的空隙是否有堵塞,一般采用在阳光下观察的方法。如有堵塞,可采用超声或在稀硝酸中煮沸、再在水中煮沸的办法进行。
日本橙皮书中全部采用桨板法(或加沉降蓝),已无转篮法。
03
不建议采用自制的沉降装置。
对于片子粘附于杯底不同部位引起的测定误差,采用“加沉降蓝”方式。
紫外法测定时常出见的问题
辅料干扰 为快速测定溶出度试验数据,普遍乐于接受便捷的紫外法测定。但其中一定要注意辅料的干扰。由于测定波长的不同,辅料干扰也不同,特别是在短波长处,更应注意辅料的干扰。
辅料干扰通过多次过滤可排除,但不现实!
辅料干扰如不超过2%,可勉强接受。
2
3
1
双波长吸收度差值法
导数光谱法
1
当溶出介质中有机相比例较大时,应注意预热过程和试验过程中介质的挥发,尽量使用密封性良好的溶出仪。
介质的挥发
取样过滤时,应充分注意到有可能存在的损失。因为滤膜与主成分间存在着一个吸附饱和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绝对值的过程,即滤膜只有吸附到一定量之后,方能达到饱和、不再吸附。
过滤时的损失
2
取溶出液,分别过滤不同体积的初滤液后测定,观察响应值的变化情况,以知晓被测药物与滤膜的吸附情况。
01
对照品溶液,经滤膜过滤一定体积后,与原溶液进行比较,观察测定前后数据的变化情况。。
03
取样后一份不过滤,直接采用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与过滤掉一定体积后的另一份续滤液比较,观察两者间的测定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判定自动取样溶出仪的固有滤膜是否存在吸附时,一般采用该法。
02
判定吸附与否的方法可采用:

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介绍溶出度测定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固体药物在给定条件下从固体片剂、胶囊或其他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度和量。

正确地进行溶出度测定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仪器和试剂的准备在进行溶出度测定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适当的仪器和试剂。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仪器设备•确保所使用的溶出度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仪器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检查溶出度仪器的电源和连接,确保所有仪器的电缆和电源都正常工作。

试剂准备•验证所使用的试剂的纯度和质量。

使用纯度较低的试剂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果。

•准备适当的缓冲溶液和介质,以模拟给定条件下的生理环境。

确保所使用的缓冲溶液和介质符合相关规范,并具有正确的 pH 值和离子强度。

样品的准备样品的准备对于溶出度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样品选择•确保样品代表性。

样品选择应代表批次的药物制剂。

•确定样品的合适剂量。

样品的剂量应与生理条件相匹配,以确保得到可靠的结果。

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应尽可能保持简单和一致。

样品前处理流程应被明确定义,并遵循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避免对药物活性的影响。

确保处理步骤不会导致样品中药物的降解或损失。

样品的存储•样品在测定之前应进行适当的存储。

存储条件应符合相关规范,并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活性。

测定条件的选择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有多个条件需要考虑。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温度控制•温度对于溶出度测定至关重要。

在选择温度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特性和环境条件。

•确保所使用的温度控制设备准确可靠,并符合相关规范。

•温度应被记录并监测,以确保整个测定过程中的温度稳定性。

搅拌速度•搅拌速度可以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

在选择搅拌速度时,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进行调整。

•确保所使用的搅拌设备能够提供所需的搅拌速度,并保持稳定状态。

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一、引言溶出度测定是药物品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溶解情况,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确保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本文将从样品准备、试剂选择、实验条件等方面介绍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样品准备1. 样品质量样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溶出度测定前,应对样品进行充分检查,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

2. 样品处理在进行溶出度测定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研磨或者粉碎等方法将样品制成适当大小的颗粒。

此外,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潮或受污染。

三、试剂选择1. 溶媒选择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溶媒。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液作为试剂。

不同的药物需要选择不同的仿生体液模拟液,以便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

2. 试剂纯度试剂的纯度也是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溶出度测定前,应对试剂进行充分检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四、实验条件1.pH值pH值是影响药物溶解度和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需要控制好试剂的pH值,以确保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2.温度温度也是影响药物溶解度和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需要控制好实验室环境温度,并且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恒温。

3.搅拌速率搅拌速率是影响药物溶解和溶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搅拌速率,并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五、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充分采集。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点进行采集,并且需要保证每个时间点的数据都充分准确。

2.数据处理在进行溶出度测定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充分处理。

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需要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结论本文从样品准备、试剂选择、实验条件等方面介绍了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050关于普通口服制剂溶出度比较研究的一些建议

050关于普通口服制剂溶出度比较研究的一些建议

发布日期20050323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关于普通口服制剂溶出度比较研究的一些建议作者张宁部门正文内容张宁当药品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地点和生产规模等发生变更后,最需要验证的问题就是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是否保持一致。

对于口服固体制剂而言,溶出度或释放度对比研究是比较变更前后产品相似性或差异程度的一个重要工具。

为保证该对比研究能提供有效的信息,首先此项研究需要结合药物的生物学性质及制剂特性展开,其次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将针对普通口服制剂的溶出对比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一、实验方法为保证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意义,并且尽可能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试验中需关注以下问题:(1)变更前后样品测试需采用相同的仪器,尽可能在同一天进行。

(2)一般每批样品至少采用12个剂量单位(如片剂为12片,胶囊为12粒)进行测定。

除0时外,一般至少选择3个时间点进行测定,如5、15、30、45min,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时间间隔取样,直到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计算各时间点药物溶出百分比,绘制每批样品药物溶出曲线。

(3)除0时外,第1个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不得过20%,从第2个时间点至最后1个时间点的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小于10%[参考文献1]。

下面根据原料药生物学性质的不同,分类阐述:1.原料药属于高溶解性,高渗透性的此类药物溶出比较建议首先选择在900mL0.1N HCl中进行,可采用药典收载的转蓝法(转速100rpm),也可选择药典收载的桨法(转速50rpm)。

如果15分钟内(一般认为餐后胃平均保留T50%是15-20分钟)药物溶出85%以上,则不需要再比较其他pH条件下或介质中药物溶出情况。

如果15分钟内药物溶出未达到85%,则需要按下述2或3对变更前后溶出行为进行比较。

2.原料药属于高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此类药物由于渗透性低而溶解性好,药物的渗透性是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而主要不取决于制剂的溶出。

对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 (1)

对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 (1)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速释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验证中需注意的问题

速释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验证中需注意的问题
17 9 0年 U P第 1 S 8版开 始 收载溶 出度检 查 , 中 《
究 以及 相 关变更 研 究 中的重要考 察 项 目。
国药典》 18 在 95年版首次正式收载 了7 品种 的溶 个 工 自制 沉 降篮 ( 《中 国 药典 》中所 述 : 用 一 小 段 如 可 出度检 查 项 目, 之 后 2 多年 的 改革 发 展 过 程 中 在 0 耐腐 蚀 的细金 属 丝轻绕 于胶 囊外 壳) 还 应注 意 明确 , 《 中国药典》 收载溶 出度检查的品种数 目不断增加 , 材质 、 作规 范 以及 标 准化。 制 检 查 方 法 也 日益 完 善 、 理 。 本 文 参 考 国 内外 药 合 国外 药典 中还 收载 有往 复筒 ( eirctgC l R cpoai y- n 典 4及 相 关指 导原 则 ] 结合 笔 者 药 品审 评 工作 id r 、 。 , n e ) 流通 池( l —ho g e ) Fo T ru hC l 等方 法 , 复筒 法 w 1 往
不再详 述 。 的体 会 , 对速释 口服 固体 制 剂(m daeR l s o I meit ee eS . a
现 行 版 《中 国药 典》附 录 X 中收 载 , 可对 药典收 载 装置 做 必 要 的 调 整 , 如 , 篮 法 筛 网孔 径 多为 例 转
法 , 别是篮 法 ( 一 法 ) 桨 法 ( 二 法 ) 小 杯 法 4 目, 分 第 、 第 和 0 必要 时 可对 筛 网孔 径进 行 修 改( 2 、0 目 如 08 ( 三法 ) 第一 法和 第 二 法 与 国外 药典 收载 的相 应 等) 对 于难 溶 性 药 物 , S 第 , ; U P还 建 议 可使 用 2 4L 的 、 方法基 本 一致 , 第三 法是 《中国 药典》收载 的一 种特 大体 积 溶 出杯 , 以满 足 漏 槽 条 件 ( ikC nio , S odtn 即 n i 殊方法 , 针对 小规 格制 剂设 计 ; 随 着高 效 液相 色谱 但 至少 3倍 于单 剂量 中原 料 药饱 和 溶液体 积 的介 质 体 法( ihpr r a c q i ho aorp y H L ) hg ef m n el udc rm t a h , P C 的 积 ) o i g 。如使 用 非药典 收载 的装置 , 有充分 的研 究 资 应 广 泛使 用 , 审评 多建 议 首选 第一 法或 第二法 。 料证 实所用 方 法 较 药典 收载 方 法 更 有 优 势 , 并进 行 具体 方法 的选 择 可根 据 药 品剂 型 特 点 、 方 设 充 分验 证 , 明方法 的可行 性 。 处 说 计 、 外 溶 出体 系 中的 实 际情 况 进 行 考 虑 。桨 法 和 体 篮法 各有特 点 , 法 多用 于 片 剂 , 法 多 用 于胶 囊 , 2 溶 出介质 的选择 桨 篮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
溶出度测定是对固体制剂口服表征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检测其合格性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

溶出度测定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了解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质量的重要依据。

溶出度测定主要是采用溶出试验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方法,一定条件下观察颗粒样品的溶出情况,用来研究口服固体制剂在表征性能的有效性。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1.溶出度试验仪选择
溶出度测定仪要考虑口服固体制剂的粒径、溶解性、溶出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检测标准,溶出度测定采用静态法,溶出度测定仪主要是由微处理器控制,有控温、搅拌、温度控制和液阻洗器等组成。

2.溶出度测试介质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所采用的溶出介质要求稳定,不含有有机溶剂和离子。

普通固态制剂溶出度测试采用的溶出介质主要有蒸馏水、乙醇、正己烷,其对普通固体制剂溶出度有一定的影响。

3.测试条件的确定
测定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时,除必要的仪器条件外,还要求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温度一般选取37℃,搅拌速度为50rpm,搅拌时间为30min。

4.样品的准备
根据测试试验中选择的溶出介质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药品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方法验证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审评四部审评八室郑国钢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完整的溶出度方法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2)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3)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4)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审评中发现提供溶出度方法验证资料往往不全,应引起申报单位注意。

(一)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包括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

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溶出介质通常采用水、0.1mol/L盐酸溶液、缓冲液(pH值3~8为主)。

对在上述溶出介质中均不能完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检查方法转篮法以100转/分钟为主;桨法以50转/分钟为主。

应该注意的是(1)溶出介质的体积需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大杯法(第一、二法)常用体积为500~1000ml,小杯法(第三法)常用体积为100~250ml。

部分品种为满足在溶出量测定时药物浓度的需要,可采用低于上述限度范围的溶剂。

(2)介质、方法、转速的选择一般根据溶出曲线测定结果确定。

部分资料简单地通过比较主药在各溶剂中的溶解度来选择溶出介质,我们认为相同的溶剂可能会导致对不同制剂溶出行为的差异,且工艺的选择、辅料的加入能改变主药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行为,故仅考虑溶解度是不适合的;部分资料根据单点测定结果进行方法和转速选择,如盐酸左旋多巴甲酯片申报资料中采用篮法100rpm和桨法75rpm比较,结果45min溶出均大于95%,故选择桨法75rpm测定溶出度,单点测定不能很好区分不同处方和生产工艺的溶出情况,也影响溶出拐点的确定,故不合适;考虑今后大生产工艺,申报单位确定溶出度检查方法中常采用高转速或延长取样时间,取样时间与溶出曲线的拐点位置相距较远,导致溶出度测定区分能力不明显,溶出度取样时间常选择溶出曲线的拐点处后推10~20分钟,如果时间较长或太短,可通过适当提高或减低转速等手段重新测定溶出曲线。

(3)如是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则
应与被仿制的制剂进行溶出曲线比对,并对相似性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建议采用f2因子法。

溶出曲线中溶出介质除采用已确定溶出度检查中的溶出介质外,还应选择水、0.1mol/L盐酸溶液、pH3.8醋酸盐缓冲液、6.8磷酸盐缓冲液及pH7.2~7.4磷酸盐缓冲液进行溶出曲线比对。

(4)重现性试验(批间均一性)是考察制剂工艺稳定性及溶出度方法重复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建议采用对三批样品进行均一性考察。

(二)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
溶出量测定常同含量测定,采用HPLC、UV方法。

如溶出量测定所用的溶剂(溶出介质)与含量测定的溶剂不一致,溶出量测定浓度与含量测定浓度不一致,溶出度测定制剂为胶囊剂或需去除糖衣、薄膜衣后测定含量的片剂,则均需重新进行溶出量测定方法验证。

根据中国药典附录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附录XIX A)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与含量测定相同,包括准确度(回收率)、精密度、专属性(辅料、胶囊壳等的干扰试验)….。

应该注意的是(1)溶出量测定方法学验证中范围与含量测定不同。

含量测定范围为测试浓度的80%~120%(回收率高、中、低常设为80%、100%、120%),对于溶出度,范围规定为限度的±20%(回收率高、中、低常设为50%、限度浓度、100%)。

(2)测定干扰2%以下可忽略不计,2~5%可考虑在限度上适当提高,超过5%以上测定方法不可取,如是空胶囊产生的应进行囊壳的消除试验。

空胶囊常仅对UV测定有干扰,药典规定如空胶囊干扰大于标示量的25%,实验无效,如干扰不大于标示量的2% ,可忽略不计。

考虑胶囊壳的批次、来源不同,紫外吸收强度也各不相同,故干扰也常常不同。

严格按照样品测定的步骤,取6粒空白胶囊壳进行试验,工作量大,且由于干扰不一,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

故空胶囊干扰较大时,建议采用HPLC法测定。

如曾发现,氟康唑胶囊溶出度UV法测定,部分企业空白胶囊干扰可达20%,严重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建议改为HPLC法测定。

(三)滤膜吸附的验证
取样过滤时,可能存在损失,故需进行滤膜吸附的验证,大部分资料未进行该项试验。

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法对微孔滤膜的规定为“滤孔应不大于0.8μm,并使用惰性材料制成的滤器,以免吸附活性成分或干扰分析测定”。

工作中常用滤膜有水系和有机系两种,滤膜孔径0.45μm、0.80μm。

水系微孔滤膜通常为混合纤维素酯滤膜(WX),
不耐酸、碱、有机溶剂。

使用前常需进行漂洗(水浸)处理,防止滤膜使用时未压紧有气泡入内,同时水浸也为了使膜充分溶胀,现有针式混合纤维素酯过滤器,可直接使用。

有机系微孔过滤膜有尼龙(N6、N66)滤膜、聚偏氟乙烯(PVDF)滤膜、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等,也有针式过滤器,上述滤膜具有显亲水性,使用前不需预先湿润,几乎能与全部溶出介质相容,无纤维脱落等优点,但由于价格昂贵使用单位较少。

判定吸附与否的方法可采用:(1)取溶出液过滤,舍去不同体积的初滤液后测定,观察响应值的变化,了解被测药物与滤膜的吸附情况。

(2)取样后,一部分不过滤,直接采用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另一部分采用过滤法,取所得的续滤液测定,考察两者间测定数据的差异。

(3)取对照品溶液,经滤膜过滤后,与原溶液进行比较,观察测定前后数据的变化。

发生吸附的品种往往是主药均难溶于水(如他克莫司),制成制剂时一般需进行微粉化等处理,使原料药粒径变小,比表面能变大,静电吸附能力增强,故与滤膜的吸附作用明显;一些小规格制剂(如非那雄胺片)溶出液中主药浓度低,达到饱和所需的初滤液体积大大增加,干扰也较大。

一般认为吸附量在2%以下时可忽略不计,超过2%建议或在质量标准中明确注明滤膜规格或滤膜预处理方法(如煮沸1.5 h)、增加初滤液量(常规为5ml)或规定样品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

(四)其他
溶出度方法验证除按规定的条件外,还应注意介质的脱气、温度控制,以及取样位置等考察。

介质的脱气中国药典规定必须进行,美国药典不作硬性规定,一般认为介质是否脱气对篮法影响较大,故美国药典规定不停止转动,用惰性物体靠在转篮外壁及底部摩擦使气泡破裂排去。

使用桨法时,因样品的位置不如转篮法固定,使得检查结果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故必要时需进行两种方法的比较。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