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型课堂的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型课堂的构建

摘要:“智慧课堂”不应该是一种具体模式,也不单纯是一种技巧,而是不断追求的一种学习境界。“智慧课堂”是要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如何“智慧地去学习智慧”。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发展的权利,教室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在这里,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场所,师生通过课堂活动获得幸福体验。在这里,课堂是公共活动场所,师生均有制订活动制度和遵守既定制度的权利和义务。在这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智慧得到发展,教师应努力寻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智慧;民主;学习。

一、“智慧”的涵义

关于智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为能力。他认为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苏格拉底把它称为美德。他认为智慧是“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们要成为美,就都系于智慧”。里弗把它称为顿悟。他认为智慧是“对情境的感知、辨别和顿悟,是一种领会力、理解力”。加德纳把它称为潜能。他认为智慧是“人的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

二、智慧型学习

“智慧课堂”不应该是一种具体模式,也不单纯是一种技巧,而是不断追求的一种学习境界。“智慧课堂”是要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如何“智慧地去学习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讲到,“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发展的权利,教室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在这里,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场所,师生通过课堂活动获得幸福体验。在这里,课堂是公共活动场所,师生均有制订活动制度和遵守既定制度的权利和义务。在这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智慧得到发展,教师应努力寻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智慧型课堂的情景

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可能学得最好。不是被动的灌输,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当学生

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时;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能够做到这些的,才真正是一名智慧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智慧课堂。审视这些句子,作为智慧课堂,我想到了灵动这个词。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生命历程。它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富有生命力的。

四、智慧课堂的建构

(一)、对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这种新型的师生观,在观念上可以说所有的教师都不反对,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浸染太久,我们不少教师总是以为只有教师才是中心,是权威,是主体;学生只是旁衬,是容器,是客体;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主与奴”的关系,有严重的“尊卑”之别。受此师生观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代替学生思维,教学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即使偶尔开展的一些所谓的课堂问答(也算是对话吧)也只是一个噱头。不仅如此,更有教师容不得学生的不同意见,容不得学生的质疑问难, 拒绝、排斥学生的个体解读,甚至将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此类做法不仅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成为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同时不要以为这是我们施舍给学生的平等,而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平等权利其实是被我们残酷的剥夺了很多年。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面对同一文本时,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解读者;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甚至比教师更多的关于文本的解读信息,一本教学参考书提供给教师的专有资料已无法遮挡学生求知的目光。洋思经验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突出的就是一个“学”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

(二)、碰撞

单就语文学科来讲,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各种文本,而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意

义具有发展性、多义性,且“文本的意义不是来自作者对文本的创造,而是来自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不同的读者(包括教师、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由于其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方式等差异而必然导致与其他人不同的个性化理解。例如读《红楼梦》,鲁迅就曾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因为此,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一点,个人认为应该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帮助他们学会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更重要的是促成学生个性化解读结果之间的思想碰撞,最终实现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追求的“阅读,就是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都探讨过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见仁见智。不同的回答背后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情感强度的不同。如能够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想的碰撞,设置诸如课堂辩论、法眼观天下、人物点评、作品讨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酣畅的讲演、激情的点评中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不断撞击出思想的新火花,在思想的交锋中砥砺智慧,这样的课堂岂不充满生命的张力!

(三)、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的不同认识时,我们预设的教学既有生成性的必要,也有生成的可能。因此,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意义重大。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设性的教学资源,二是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捕捉“生长点”,展开生成。捕捉课堂教学时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并迅速对课堂中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做出判断和处理,应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问题”入手,推进生成。如果想让学生更主动地探究学习内容,更自觉、更高效地掌握知识,教师可以从“问题”着手,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针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再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教师不必过分强求学生要提出如何高质量的问题,只要适当得进行引导,从学生开放性的提问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优化集中,作为动态生成的“课眼”,使其成为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习题互动,组织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个性,就是培养学生的求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