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桐树馆重题赏析翻译
杭州的诗词 杭州的诗词名句

杭州的诗词杭州的诗词名句杭州杭州的诗词的诗句如下:1、山外青山楼外楼杭州的诗词,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
2、欲把西湖比西子杭州的诗词,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8、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2、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3、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5、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16、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白居易《杭州春望》。
描写杭州的诗句有哪些呢?描写杭州的诗句有哪些呢?描写杭州的诗句如下:1、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宋代谢驿《杭州》翻译:是谁把那苏杭的曲子讴歌传唱,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翻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3、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唐代王昌龄《浣纱女》翻译: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4、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白居易《杭州回舫》翻译:多想在驾船返回的时候,把我的一腔衷情让西湖的清风和明月知道。
咏梧桐翻译鉴赏

咏梧桐翻译鉴赏咏梧桐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的杰作,下面是咏梧桐翻译鉴赏,欢迎参考阅读!咏梧桐清代:郑板桥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大的梧桐树在暮色下能够扫动天上的寒星,拂落晓霜。
(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梧桐的高大雄伟。
)为何不种在扬州,从而引来凤凰栖息?注释①西州,指扬州。
②幺凤皇,又名桐花凤,凤凰的一种。
鉴赏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
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
比喻形象贴切。
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附:郑板桥的诗1、《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半盆兰蕊图》——郑板桥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3、《江晴》——郑板桥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4、《峭壁兰》——郑板桥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题画兰》——郑板桥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6、《竹》——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7、《盆兰》——郑板桥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8、《山中雪后》——郑板桥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①羁旅行役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核心主题。
在社会政治方面,唐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他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延揽人才,促成唐代文人从初唐时期就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唐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吸引他们不但孜孜于游宦,也汲汲于从军。
从唐初的“四杰”到五代的罗隐、徐铉,三百多年间成千上万的文人学子始终以入世的态度在漫漫古道上风尘劳顿,跋涉不已。
即便是失意而出世,也都以名山大川为精神寄托而继续遨游四海。
驿站就是古道上温暖的栖息之地,因此,驿站题壁诗多以羁旅行役为抒情主旨。
②感物即兴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最富于审美情趣的主题,蕴涵着创作主体体物入微的诗人意趣。
驿站是漫漫征途的落脚点,随着旅途的深远,山水佳境,人事百端,风物民情,土俗乡音,一一展现眼前,唤起了诗人超出日常熟悉情境的新鲜特异的审美意趣。
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岑参四十岁赴北庭,抵金城(今兰州),宿临河驿,近处有金城关,为历史上著名雄关。
虽然黄河与雄关表征着边地险峻,驿楼内的树木、鹦鹉、香花却如同江浦风物,唤起诗人隐逸的向往。
白居易《桐树馆重题》“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
惨澹病使君,萧条老松树。
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
”白居易从中书舍人任上改为出守杭州任刺史,由于满意这个地方的这个职位,路经故地,重又题诗,愉快上任的心情溢于言表。
③怀古伤逝是唐代题壁诗最富于历史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主题。
驿站环境或驿站建筑往往因其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亲人朋辈甚至心爱动物相联系而引发诗人思古幽情、伤逝悲情。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全词翻译赏析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全词翻译赏析《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全词翻译赏析《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
其古诗全文如下:帘下清歌帘外宴。
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
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
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
坐上少年听不惯。
玉山未倒肠先断。
【前言】《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
此词写柳永在一次筵席上,聆听了一位歌女的歌声,那歌声清越、凄怨、孤寂、哀婉,以致于柳永听的如痴如醉。
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使词作极富画面感。
【注释】⑴凤栖梧:又名“蝶恋花”、“鹊桥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清歌:清亮的歌声。
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⑶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⑷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⑸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
白居易《长恨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⑹梁尘:梁上的尘土。
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⑺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⑻“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⑼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⑽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
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⑾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
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秋日》《蝶恋花 窗外绿阴添几许》《秦楼月》《夜筝》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高翥《秋日》裘万顷《早作》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秋日高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①传响答寒螀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早作裘万顷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③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释]①蛩:蟋蟀。
②螀:蝉类。
③北斗星的勺柄。
1.对这两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歌都从富有秋季特征的景物着笔,如《秋日》中的秋草、寒虫、豆荚花,《早作》中的落叶、篱菊,在诗人眼中,秋季时节的景物,似乎触处皆是诗。
B、两首诗歌对秋景的描写各有侧重。
《秋日》侧重描画夏末秋初之景,如蟋蟀和蝉感阴气而啼,豆荚花夏末始发,而《早作》侧重描画秋天黎明时分的景色,如北斗横斜,银河隐没,群鸦鸣噪。
C、“衔”字用词精妙,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传神地刻画出了在秋色还不明显的时节小草叶尖上泛起的那一点黄色,使人联想到随之而来的会是秋意浓厚的金色庭院。
D、“缄”字用词精妙。
篱边的菊花含苞待放,香气尚未发散,故曰“缄香”,写出了浓浓的秋意,极有情韵。
E、《早作》描绘了一幅雅洁的秋晨图,诗人由近及远,很有层次地展现了农村黎明时的景色,诗中的篱菊、远山,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从中透露出淡淡的归隐情怀。
2.这两首宋诗对秋景的描写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所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6分)【参考答案】:1、C(3分)E(2分)。
[解析]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为”拟物手法”。
E项“淡淡的归隐情怀”错误,本诗并不象陶诗那样偏于静态和心境的描写,本诗用“乱鸦鸣”三字收束,点染出黎明时的欢闹气氛,这里的菊景山色,在晨风啼鸦的烘托下,显得颇有生气,并无归隐的心境。
2、表现手法:①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秋日》中秋草泛黄、豆荚花伸向邻院为视觉描写,蟋蟀、寒蝉啼鸣为听觉描写;《早作》中井边的梧桐叶飘飞、篱菊待放、北斗横斜、银河隐没、青山数座为视觉描写,乱鸦啼鸣为听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秋景之美。
白居易五言诗句

白居易五言诗句白居易五言诗句:1.《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池上》唐·白居易儿童出游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4.《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山泉煎茶有怀》唐·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6.《湖亭望水》唐·白居易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7.《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咏物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遗爱寺》唐·白居易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9.《微雨夜行》唐·白居易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10.《池上早夏》唐·白居易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11.《别元九后咏所怀》唐·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12.《六月三日夜闻蝉》唐·白居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13.《赠梦得》唐·白居易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
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
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14.《小池二首》唐·白居易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
描写杭州的诗句120句

描写杭州的诗句120句描写杭州的诗句120句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杭州的诗句120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奔迸历畏途,缅邈赴偏陬。
——《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以继三君子之风焉》——刘太真2、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题湖上》——白居易3、迢迢西北望,远思不可收。
——《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以继三君子之风焉》——刘太真4、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
——《题杭州南亭》——姚合5、田田池上叶,长是使君衣。
——《杭州郡斋南亭》——姚合6、今君佐藩如佐主,得不陈露酬所恩。
——《去杭州》——元稹7、候晓起徒驭,春江多好风。
——《早发杭州泛富春江寄陆三十一公佐》——权德舆8、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二首》——李绅9、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孟浩然10、飞札谢三守,斯篇希见酬。
——《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以继三君子之风焉》——刘太真11、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赵鼎12、曾向杭州看上元。
——《减字木兰花(乙亥上元)》——刘辰翁13、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寄浙东元相公》——刘禹锡14、谁谓江国永,故人感在兹。
——《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崔国辅15、前日怀友生,独登城上楼。
——《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以继三君子之风焉》——刘太真16、符印悬腰下,东山不得归。
——《杭州郡斋南亭》——姚合17、伏阁三上章,戆愚不称旨。
——《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白居易18、吴江水色连堤阔,越俗舂声隔岸还。
古诗咏梧桐·高梧百尺夜苍苍翻译赏析

古诗咏梧桐·高梧百尺夜苍苍翻译赏析
《咏梧桐·高梧百尺夜苍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郑板桥。
其古诗全文如下: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前言】《咏梧桐》是清代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
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
比喻形象贴切。
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注释】①西州,指扬州。
②幺凤皇,又名桐花凤,凤凰的一种。
【翻译】高大的梧桐树在暮色下能够扫动天上的寒星,拂落晓霜。
(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梧桐的高大雄伟。
)为何不种在扬州,从而引来凤凰栖息。
【鉴赏】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
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
比喻形象贴切。
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相传,薛涛八九岁时,一天,她的父亲薛郧指着院子里的梧桐树,先诵了“庭除一梧桐,耸干入云中”两句,叫她完成。
她随口便续了后面两句。
整首诗前两句写树身、树干,特点是“古”和“高”,写出了梧桐树的古朴苍劲,写得很有气势;后两句写树枝、树叶,特点是“迎”和“送”,联想生动活泼,对仗十分工整。
前两句和后两句充分反映了父女俩在年龄、性格和气质上的不同,但当四句合起来时却又是那么和谐生动,相映成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树馆重题唐代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
惨澹病使君,萧疏老松树。
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轶事典故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
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
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
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
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
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
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
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
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
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
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
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
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
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
骆力犹壮,又无虺愦。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
一旦双去,有去无回。
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
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
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
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
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
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
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
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贞元十五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十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太和三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
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
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
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白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
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
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
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
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