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平菇不出菇的起因及解决对策

在选择平菇品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季节和栽培环境。如果品种不 适应这些因素,就会影响出菇效果。此外,有些品种可能存在遗传缺陷或适应 性不强的问题,也会导致不出菇。
培养料配方不合理
总结词
培养料配方不合理也是平菇不出菇的一个常见原因。培养料的成分和比例对平菇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适宜的培养环境能够促进平菇的生长和发育。
详细描述
平菇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70%-90%,pH值为5.5-7.5。在栽培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湿度 和pH值等条件,并根据需要调节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确保平菇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
总结词
正确的接种方法能够提高平菇的产量和质量。
改善培养环境
总结词
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以利 于平菇生长。
详细描述
平菇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 度、光照等。在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这些 环境条件,以利于平菇的正常生长。
正确接种操作
要点一
总结词
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保证菌种接种的质量和数量。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接种是平菇生长的关键环节之一,要采用正确的接种 方法,保证菌种的质量和数量,以提高平菇的产量和 质量。
平菇不出菇的起因及解决对 策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平菇不出菇现象的起因 • 平菇不出菇现象的解决对策 • 平菇不出菇现象的防治措施 • 平菇不出菇现象的案例分析
01
平菇不出菇现象的起因
品种选择不当
总结词
品种选择不当是导致平菇不出菇的一个常见原因。不同品种的平菇具有不同的 生长特性和适应性,选择适合当地环境、适合栽培的品种是保证出菇的关键。
平菇不同温型品种筛选试验

平菇不同温型品种筛选试验作者:杨建杰张桂香杨琴王英利刘明军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以平菇品种99为对照,对引进的4个平菇品种在不同温度区间进行出菇试验。
结果表明,4155、4142在出菇温度为10~25 ℃时随着栽培温度的升高出菇提前,朵形增大,商品性好,生物学效率提高;最适出菇温度为20~25 ℃,此条件下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33.90%、131.21%。
4195、99的最适出菇温度为15~20 ℃,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13.14%、110.62%。
4513在15~25 ℃条件下生物学效率较高。
关键词:平菇;品种;不同温度;平菇温型;生物学效率中图分类号:S646.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001-1463(2018)12-0023-04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12.008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又名糙皮侧耳、侧耳、北风菌等。
平菇适应性强、分布广泛,是我国栽培量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1 ]。
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泛,周期短、产量高,投资少、效益好等特点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和种植户的青睐。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平菇生产中最主要的环节,每年因品种选择不当给平菇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 ]。
温度是影响平菇生长发育的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不同气候类型区域、不同季节栽培平菇,由于出菇期的温度不同,对平菇品种的要求不同,因此对适宜不同温度范围栽培的平菇品种筛选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能够筛选出适宜温度范围的平菇优良品种,我们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平菇品种比较试验,以期为不同气候类型区域、不同季节栽培平菇提供品种选择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平菇品种为4142、4155、4195、4513,由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平菇育种岗位提供。
对照品种99,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并提供。
赤子爱胜蚓对不同发酵方式平菇菌渣的利用研究

赤子爱胜蚓对不同发酵方式平菇菌渣的利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赤子爱胜蚓对不同发酵方式平菇菌渣的利用情况。
通过对不同发酵方式下平菇菌渣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结合蚯蚓对不同发酵菌渣的摄食情况,探讨蚯蚓对于发酵方式的选择性,为农庄和菇厂将平菇菌渣转化为有机肥料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赤子爱胜蚓、平菇菌渣、发酵、有机肥料引言平菇是一种风味独特且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用菌,不仅在餐桌上备受青睐,而且其生产也带动了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
平菇菌渣是平菇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通常被废弃处理,但其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土壤改良。
而赤子爱胜蚓则是一种优秀的有机肥料转化工具,其对有机物质的摄食和转化能力极强。
本研究旨在探讨赤子爱胜蚓对不同发酵方式平菇菌渣的利用情况,为菌厂和农庄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平菇菌渣资源化利用。
材料与方法1. 材料采集自不同菌厂的平菇菌渣样品。
赤子爱胜蚓种群。
2. 方法2.1 平菇菌渣的发酵处理将平菇菌渣分别进行垃圾堆肥发酵、食用菌渣发酵及复合发酵处理。
2.2 蚯蚓的饲养和摄食观察将上述不同发酵方式处理后的平菇菌渣作为蚯蚓的饵料观察其摄食情况。
3.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观察情况和摄食量统计蚯蚓对不同发酵方式平菇菌渣的摄食情况。
结果1. 平菇菌渣的理化特性经过堆肥发酵、食用菌渣发酵及复合发酵处理后的平菇菌渣其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和微生物活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 蚯蚓对不同发酵方式平菇菌渣的摄食情况在本次实验中观察到,蚯蚓对不同发酵方式下的平菇菌渣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因堆肥发酵而形成的平菇菌渣受到蚯蚓的青睐,而食用菌渣发酵和复合发酵处理后的平菇菌渣受到蚯蚓的摄食程度相对较低。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方式对平菇菌渣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和微生物活性均产生了影响,且蚯蚓对不同发酵方式下的平菇菌渣存在一定的摄食选择性。
在处理平菇菌渣时可以根据蚯蚓的摄食偏好性选择相应的发酵方式,以提高平菇菌渣的资源化利用效率。
不同菇料对平菇生长特征及生长量的影响

度为 30In。培养料 的装袋 有 2种方 式 , 4 l T2 即手工 与机
械, 该试验所 用方 法为手工装袋 , 点如下 : 边装边 其要 要
压, 使料袋的周围较紧 , 中心较松 , 端较 紧 , 两 中间较松 。 因为松 紧适 中才有利于菌丝 的正常生长 。若装 得过 紧, 通气性较差 , 生长缓慢 ; 装得 过松 , 难 以出菇 。装 料结 则 束后 , 两端 套上塑料环 , 口向外 翻卷 , 上一层牛皮纸 袋 盖 或旧报纸套上橡皮圈 即可 。
摘
要: 根据栽培经验和青海 当地 的资 源情况 , 定 以棉 籽 壳、 草、 确 麦 豆秆 粉 为主要 原料 , 筛
选 出栽培平菇( 大 2 - 的最优培养料配方 , 降低成本 、 高产量和质量 的 目的 。 科 ) g 达到 提
关键词 : 平菇 ( 科大 2 ; 号)不同菇 料 ; 最优配方 中图分类号 : 4.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00 (08 0 -0 1- 0 S6 61 A 10 - 092 0 )6 20 2
的生长发育, 并获得高产, 在配制培养料时, p 其 H值应
控制 在 70为最佳 。当 p 值大于 78时菌丝的生长就 . H . 会受到抑制 。
作者 简 介 : 生 录(94 , , 艺师 , 韩 17一 男 农 ) 主要 从 事植 物 病 理 、 业 技 农 术推 广等 方 面的工 作 。Dma :am i 013@s acr。 ihn e 0624 i .o l 2 n n
菌丝生长量 少而弱 。若水 分含 量太 高 , 通气 量就 差 , 呼
、 145 灭菌 灭 菌有 常压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2种 , .. 该
试 验采用高 压蒸汽 灭菌 。在 灭菌锅 内料袋 之间要保 持
栽培料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堆前形状堆好 。培养料必须发透 , 不能变酸、 变臭。
13 装 袋 及 接 种 .
6 。主料和辅料均选择干燥无霉变 。 5 该试验采用 的配
方为 : 玉米 芯 8 、 皮 1 、 灰 2 、 膏 1 、 磷 6 麸 0 石 石 过 酸钙 1 、 另加 多 菌 灵 02 。 . l2 栽 培料 的处 理 - 12 1 不经 发 酵 处 理 .. 按 1 12 方 配 制 栽 培 料 , 主 ., 配 将
1 11 供试 品种 ..
所 购买 。
至 6 , 0 拌匀后 堆 积 。选 向阳 、 势 高 的地 方 , 成梯 地 堆 形, 下底宽 15r, 10m, . 高 . 稍拍 实 , n 然后 每隔 2 I, 0CI T 用
直 径 4 5 m 木 棍 打 孔 , 定 要 打 到 底 , 后 用 塑料 膜 和 ~ c 一 之
白色放 线菌菌丝 , 有特殊香味 , 水量适 中, 具 含 手感 栽培 料松软 , 不发粘 。调整 p ~l 。 H 8 O
12 3 加 促 酵 剂 _发 酵 .. 4 按 112的 配 方 配 制栽 培 料 , ..
1 材 料与方 法
11 试 验 材 料 .
将 05 . 促酵剂 均匀拌入 栽培料 中 , 培料含水 量应调 栽 平菇 C2 F 9从 河北省食 用菌研究 AE 9 主料 : 玉米芯【 、 2 玉米 秸 、 ] 棉籽 壳 、
不 下滴 为 宜 。
然后放到培养室发菌。
14 栽 培 管 理 .
气温 2  ̄ 8C以上 , 菌袋单摆 ; 低于 2  ̄ 8 C可以横卧叠放。 接种 3d 后要注意检查 菌袋温度 , 天检查 3 每 ~5次 , 料 内温度应不超过 2  ̄ 8C。一旦 超过 , 要及 时翻堆 、 就 打开 门窗通风。保持栽培室湿度在 6 左 右 , 5 遮光 。过一段
平菇不出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保证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适 宜,以保证菌种定植和生长良好
。
发酵时间充足
保证培养料发酵时间充足,以便 菌种充分分解和利用培养料中的
营养。
翻堆均匀
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及时翻堆, 以保证培养料发酵均匀、充分。
规范接种操作
消毒灭菌
在接种前对场地和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以 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无菌操作
在接种过程中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保证菌种纯正 、无污染。
03 平菇出菇期管理 技巧
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
总结词
平菇出菇期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和时间刺激 子实体形成,但要避免直射阳光。
详细描述
平菇在出菇期需要适当的光照刺激,但不同 品种对光照强度的需求存在差异。一般而言 ,出菇期可每天给予2-3小时散射光,光照 强度在300-500勒克斯之间。避免直射阳光
以免影响子实体形成。
接种不当
总结词
采用科学、规范的接种方法。
VS
详细描述
接种是平菇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接种 不当,可能导致菌丝感染或生长缓慢,进 而影响出菇。为确保接种科学、规范,应 选用熟练的技术人员进行接种,并严格遵 守接种操作规程。同时,要确保接种室干 净、卫生,以减少污染和病害的发生。
温度管理不当
总结词
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在平菇出菇阶段控制适宜的湿度,以保证平菇正常生长 、发育和出菇。过干过湿都不利于平菇的正常生长。
调整酸碱度至适宜范围
发菌阶段
在平菇发菌阶段调整酸碱度至适宜范围,以保证菌丝 生长健壮、均匀。过酸过碱都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定 植。
出菇阶段
在平菇出菇阶段调整酸碱度至适宜范围,以保证平菇 正常生长、发育和出菇。过酸过碱都不利于平菇的生 长和发育。
不同出菇方式对杏鲍菇子实体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方 式 ① 墙 式 单 垛 一 头 出菇 在 室 内靠 墙 处 作 宽 3 m, 0c
高 5 m 的 土埂 , 菌棒 一 袋 挨 一 袋 平 排 , c 将 垒袋 5层 ( 1 。 图 )
文 章 编 号 1 0 — 3 7 2 1 ) 6 0 3 — 2 0 0 85 (0 0 0 — 0 9 0
样 条 件 培 养 3d。
墙 式 双 垛 全 脱 袋 覆 土 出 菇 ,质量 最 好 的 出 菇方 式 是 墙 式 单 垛 一
头 出 菇 及 墙 式 双 垛 半 脱 袋 覆 土 出 菇 。这 五 种 出菇 方 式 在 出菇 快 慢 , 间 利 用 率 , 及产 量 及 质 量 上 均 有 差 异 , 培 者 可 以根 据 空 以 栽 自己 的 实 际 情 况 和 对 产 品 的 具体 要 求 合 理 选 择 ,力 求 获 得 最 大 的经济效益。 关 键 词 杏 鲍 菇 出菇 方 式 覆土 生 物 转 化 率
不 同 出 菇 方 式 对 杏 鲍 菇 子 实 体 产 量 及 质 量 的 影 响
摘
要 试 验 设 计 了五 种 出 菇 方 式 , 过 对 不 同 出 菇 方 式 下 杏 , 通
一
级 摇 瓶 液 体 菌 种 按 1 %接 种 量 转 接 到 二 级 液 体 摇 瓶 中 , 0 同
鲍 菇 的 产 量 及 质 量 的 统 计 和 观 察 ,得 出产 量 最 高 的 出菇 方 式 是
131 制 备 菌 种 . .
将 在母 种 培 养 基 上 长 好 的 杏鲍 菇 菌 丝体 用
鲜 美 , 有令 人 愉 快 的杏 仁 味 , 具 是平 菇 类 中 的珍 品 , 素有 “ 菇 平
王 ” 称[ 美 3 1 。杏 鲍 菇 的 产 量 及 品 质 不 仅 与 菌 种 自身 有 关 , 出 与 菇 方 式 也 有 很 大 的 关 系 。试 验 通 过 对 五 种 出菇 方 式 生 产 的 杏 鲍 菇 的 产 量 和 质 量 的 统计 和观 察 , 旨在 介 绍 五 种 出菇 方 式 下 生 产 杏 鲍 菇 的 特 点 , 科 研 和 生 产 提 供依 据 。 为
平菇后期不同出菇方式增产效果研究

3 . 脱袋 ,栽培袋中部 断开,单墙抹泥 ,断端朝外 4 . 脱袋 , 双墙抹泥 ,出菇端朝外
5 脱 袋 ,栽培袋中部断开,断端朝上 ,畦床式覆土 6 . 脱袋 ,栽培袋 中部断开 ,出菇端朝上 ,畦床式覆土 7 . 脱袋 ,整袋 卧式畦床覆土
对 照组 , 每 组处理 5 0袋 。 出菇 方式 见表 l 和图 1 。
表 1 栽 培 袋 的 出 菇 方式
图 序
出菇方式 1 . 脱袋 ,单墙 抹泥,出菇端朝外 2 . 脱袋 ,栽培袋中部 断开 ,单墙抹泥 ,出菇 端朝外
相关 的报道也很 多,但是究竟哪一种方法最适合 、 增产效果最 明显 呢? 目前却没有系统 的研究 、报 道 。本 试 验 是 在充 分 综 合 了关 于平 菇 增 产 措 施 的 相 关 报 道 的基 础 上 ,从 改 变 后 期 出菇 方 式 人 手 ,
栽 培 有 多 种形 式 ,按 原 料 处 理方 法 可 划 分 为 生 料 栽 培 、熟 料 栽 培 和发 酵 料 栽 培 等 。 目前 平 菇 的栽
培 主要 是 发 酵 料袋 栽 ,但 是 这 种栽 培方 法 在 第 一
1 . 3 . 2 试 验 处理
; 1 1 1 1 l
理 ,结果表 明不 同的出菇方式对平菇后期 的增产 作用存在很大差异 ,其 中出菇方式 1 ( 脱袋后出菇端朝外单墙
抹 泥) 、出菇方式 4 ( 脱袋 出菇端朝外 ,双墙抹泥)和出菇方式 7 ( 脱袋后整袋卧式畦床覆土出菇)这三种 出菇
方 式增产幅度较大 。出菇方式 1和出菇 方式 4比较适合在生产上采用 。而其他 出菇方式 由于增产幅度不 明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处理对平菇出菇早晚的影响 本试验菌袋 11 月下旬长满, 12 月 1 日处理,
菌袋均放入日光温室内。进入出菇期, 白天喷水增 加棚内湿度, 达到 80% 以上, 通过掀放草帘和通 风调控棚内温度, 棚内温度在 15~ 20 之间。至
12 月初开始有部分菇蕾出现, 12 月 4 日开始陆续 采收 ( 见表 1) 。
1 4 5 处理 % 菌棒是单排摆放, 其余同处理 ∃。 1 5 试验数量 每处理 270 袋, 每 90 袋为一次重 复。
1 6 试验期间管理 处理结束后, 调控出菇场所 温度在 10 ~ 20 左 右, 空 气 相 对 湿 度 80% ~ 90% , 有充足的散射光。
在出菇期内观察不同处理出菇情况, 记录相关 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品种 选用平菇 2003 ( 引自沈阳食用菌 开发中心) 。 1 2 试验材料 1 2 1 母种培 养基 配方 马铃 薯200 g、葡萄 糖 20 g、琼脂 20 g、水 1 000 m l、pH 值 自然; 原 种 培养基 配 方: 木 屑 40% 、玉 米 芯 38% 、麦 麸 子 20% 、糖 1% 、石膏 1% ;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玉 米芯 60% 、木屑 18% 、麸皮 20% 、糖 1% 、石膏 1% ; 栽培料配方: 玉米芯 78% 、麸皮 19% 、石灰 2% 、石膏 1% 、多菌灵 0 1% 。 1 2 2 菌种制作 常规方法拌料、装料、灭菌接 种, 母种、原种培养温度为 24~ 26 , 栽培种培 养温度为20 左右, 通风、遮光。 1 2 3 菌种制作 采用23 cm 25 cm 0 05 mm 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 发酵料层播法栽培。每袋 装干料0 75 kg, 五层菌 种四 层料, 播 种量 15% ~ 20% 。 1 2 4 栽培袋生产日期 2004 年 10 月 21 日装袋 播种, 11 月下旬菌丝长满袋。 1 3 试验处理 ! 两端解口墙式出菇; ∀半脱袋 双排墙式覆土; #半脱袋地埋覆土; ∃全脱袋双排 墙式抹泥; %全脱袋单排墙式抹泥。 1 4 试验方法 1 4 1 处理 ! 播种后将菌袋相挨摆放成排, 堆 叠 4 层, 层与层之间用竹竿隔开, 防止烧菌。菌丝 长满菌袋后, 去掉两端的扎口绳, 直接出菇。 1 4 2 处理 ∀ 菌丝满袋后, 将菌袋一端的扎口 绳去掉, 另一端用刀 在料里菌丝 1 cm 处将多 余的
泥效 果最佳, 比两端解口墙式出菇产量比增 117 7% 。说明全脱袋双墙式 泥墙出菇方式可作为平菇理想的栽培 管
理方式。
关键词: 平菇; 出菇方式;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 646 1+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 0517 ( 2006) 02- 0030- 01
平菇是我省栽培面积最广, 总量最高的食用菌 种类。许多专家学者对平菇的栽培管理技术、菌种 选育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专门对多种不同的 出菇管理进行比较试验的报道很少。为了加速平菇 高产技术的推广, 我们在 2004 年进行了不同出菇 方式的栽培试验, 以期为平菇的栽培找出一个更好 的出菇管理方式。
我国已引入和谐、自由、夏津 1 号和 5A 等对 根瘤蚜有较强抗性的砧木, 可以选用。 2 2 葡萄瘿螨 2 2 1 消除病原 在生长季节发现病叶要及时摘 除, 集中深埋或烧毁。 2 2 2 药剂防治 在早春萌芽前, 喷 4 波美度石 硫合剂, 或芽萌动时喷 0 5~ 1 5 波美度石硫合剂, 防治效果均较好。发芽后用药较发芽前用药较果更
收稿日期: 2005- 12- 16 作者简介: 杨桂梅( 1968- ) , 女, 辽宁昌 图人, 高级讲师。
塑料膜划掉, 露出1 cm 的培养料, 菌 袋相挨摆放 成双排, 中 间相 隔 10 cm, 两 排菌 袋 空间 填 菜园 土, 堆叠 4 层。 1 4 3 处理 # 菌丝满袋后, 将菌袋两端的塑料 膜翻卷至与料面齐, 再将菌袋从中间割开, 从割口 处的料面1 cm 处将多余的 塑料膜翻卷上 去, 露出
2 1 2 土壤处理 对有根瘤蚜的葡萄园或苗圃, 可用二硫化碳灌
注。方法: 在葡萄茎周围距茎25 cm 处, 每1 m2 打 孔 8~ 9 个, 深 10~ 15 cm , 春季每孔注入药液 6~ 8 g , 夏季每孔注入 4~ 6 g , 效果较好。但在花期 和采收 期 不 能 使 用, 以 免 产 生 药 害。还 可 以 用 50% 辛硫磷500 g 拌入50 kg细土, 每667 m 2用药土 25 kg , 于下午 3~ 4 时施药, 随即翻入土内。 2 1 3 选用抗根瘤蚜的砧木
1998 9 [ 5] 郭书 普 桃 树、葡 萄病 虫害 防 治原 色 图鉴 [ M ] 北
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 [ 6] 张尊平 大棚果树病虫害防 治 [ M ] 北京: 金盾出 版
社, 2001
( 上接第 30 页) 从表 1 可以看出处理 !、 ∀出菇较早, 比处理
#提前5 d, 比处理 ∃、 %提前3 d, 不同处理间出 菇早晚差异不大。
能得到满足所致。为了 防止浇水时泥 溅到子实体
上, 影响平菇的产量, 在抹泥时菌棒两端各留出 5 cm 的培养料, 这样菌棒单排摆放, 水分散失快, 培养料表面硬化出菇困难, 因而影响产量。
( 2) 本试验结果表明, 全脱袋双排墙式抹泥效 果最佳, 比两端解口墙式 出菇产量比增 117 7% 。 说明全脱袋双排墙式抹泥出菇方式可作为平菇理想
!
39 6
0 44
注: 试验区平菇均为采收后喷水。
比增 (%)
117 7 69 2 58 6 51 0
不同处理间 总产量差异较 大, 从表 2 可以 看 出, 以处理 ∃产量最高, 平均产量为86 2 kg , 比 处理 !比增 117 7% , 处理 #、 ∀、 %产量差异不 大, 比 处 理 ! 比 增 分 别 为 69 2% 、 58 6% 、 51 0% 。
好。
2 2 3 苗木消毒 将苗木、插条用40 温水浸 5 ~ 7 min后, 再移入50 温水浸 5~ 7 min, 可杀死 鳞片中的瘿螨。
2 3 康氏粉蚧 2 3 1 合理修剪 防止枝叶过密, 以免给粉蚧造 成适宜环境。
秋季修剪时, 清除枯枝落叶和剥除老皮, 刷除 越冬卵块, 集中烧毁。 2 3 2 药剂防治 在各代幼虫孵化期, 喷 80% 的 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或 50% 杀螟桦乳油 800~ 1 000倍液。果穗被害可用 25% 亚胺硫磷乳油 300 ~ 400 倍液浸穗, 杀死穗内幼虫。 2 4 葡萄蓟马 2 4 1 清除病原 清理葡萄园杂草, 烧毁枯枝败 叶, 消灭越冬虫态。 2 4 2 药剂防治 在开花前 1~ 2 d喷 40% 硫酸烟 碱、2 5% 鱼藤精, 均为 800 倍液, 都有较好的效 果。庭院葡萄可喷低毒 高效杀虫剂, 如甲氰菊酯 ( 灭扫利) 2 000~ 2 500倍液, 喷药后5 d左右检查, 如仍发现虫情较重时, 立即进行第二次喷药。 参考文献:
2 2 不同处理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采收的标准是子实体达到八分成熟度 即行采
摘, 称量质量, 统计第一次采收的新鲜子实体的总 产量以及每袋的产量 ( 见表 2) 。
表 2 各处理的产量表现
处理
产量
总产量 ( kg)
袋平均产量 ( kg)
∃
86 2
0 96#67来自00 74∀62 8
0 70
%
59 8
0 66
[ 1] 曹子刚 葡萄病虫看图防治 [ M ] 北 京: 中国农业 出 版社, 1999
[ 2] 王江桩 简明落 叶果 树病 虫 害防 治手 册 [ M ] 北京: 金盾出版 社, 2004
[ 3] 杨治元 葡萄避雨套袋栽培 [ M ] 北 京: 中国农业 出 版社, 2004- 1- 1
[ 4] 黎 盛 臣 大 棚 温 室 葡萄 [ M ] 北 京: 金盾 出 版 社,
表1
处理 项目 第一次采
收日期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出菇早晚的影响
( 月 日)
!
∀
#
∃
%
12 4
12 4
12 9
12 7
12 7
( 下转第 33 页)
第2期
王润珍等: 辽南地区葡萄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33
乳剂1 000~ 1 500倍 液, 或 40% 乐果乳油1 000倍 液浸泡 1~ 2 min, 取出 阴干, 严重者可立即 就地 销毁。
3 小结与讨论
( 1) 处理 !两端解口墙式出菇是传统的平菇出 菇管理 方式, 应用较 多, 它具有 出菇早、管理方 便、省工省时的特点, 不足之处是袋内培养料水分
散失快, 总产量较低, 生物转化率差。处理 ∀半脱 袋双排墙式覆土方式, 克服了两端直接解口出菇的 不足, 产量适中。从整体看又可充分利用空间。处 理 #半脱袋地埋覆土方式, 培养料水分散失慢, 生 物转化率和产量适中, 缺点是空间利用率低, 由于 地温低出菇较晚。处理 ∃全脱袋双排 墙式抹泥方 式, 由于表面积大供氧 充足、水分能 及时得到补 充, 所以营养物质转化率高, 同时可充分利用菇棚 空间, 因而产量高, 是理想的出菇方式。处理 %全 脱袋单排墙式抹泥方式的产量不高, 可能是水分不
第 8 卷第 2 期 2006 年 6 月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L iao ning A gr icultural Co llege
V ol 8, No 2 June 2006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杨桂梅
( 辽宁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 对平菇采用五种不同的出菇方式进行试验, 调查出菇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 表明全脱 袋双排墙式 抹
1 cm 的料面。在大棚内挖深20 cm、宽100 cm的畦 床, 将菌袋端面朝下摆 放, 菌袋之间 的空隙处填 土, 菌袋上方不覆土。注意菌袋上端的塑料膜一定 翻入料面以下, 避免在喷水时菌袋内积水。 1 4 4 处理 ∃ 满袋后的菌袋, 全部去掉外层塑 料袋, 在大棚内菌袋相挨摆放成双排, 堆叠 4 层, 每摆一层在中 间抹一层泥, 两端各留出 5 cm 的菌 料不抹泥, 以防浇水时土溅到子实体上, 影响平菇 的质量。最上层表面抹一层泥后, 覆盖一层塑料膜 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