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出菇期管理注意事项
平菇的出菇管理

平菇的出菇管理平菇的出菇管理菌丝生长期间,若棚内或室内光线较暗、透气性较好、温度保持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高温型和中温型平菇一般经20~25天,菌丝可长满整个菌袋,低温型平菇经30~35天,菌丝可长满整个菌袋。
菌丝长满袋后过一段时间,袋内出现大量黄褐色水珠,这是出菇的前兆,或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这时即可适时转入出菇期管理。
出菇管理的原则:科学管理,缩短时间;保持绿色,适时(尽早)采收。
1、加强湿度调节水分管理分作两块,即基料含水率和出菇环境的相对空气湿度,前者属基础性水分,后者才是管理的重点。
根据出菇季节调配基料之后,在栽培生产上,水分是第二物质要素,在出菇阶段,则应处于第一重要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在配料时即已基本确定了基料的含水率,一般条件下大多将之调控至60~65%,但应根据原料质地、播种季节及其干燥程度、拌料地面的地质或吸水状况等灵活确定,比如,使用棉籽壳原料时,除应根据原料的绒毛长短多寡以及皮壳的细碎度对吸水量的影响外,还应考虑拌料的场所,在土质地面上,考虑加水的流失及蒸发等情况,则应提高料水比至1∶1.6以上;如属机械拌料,准确掌握至1∶1.4即可满足,并且,春季拌料可适当多加水,一般增加比例在10%左右,而初秋季节则可适当减少用水;此外,技术水平也是调整加水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初学栽培,应适当减少用水,可按1∶1.3左右的料水比,以确保发菌成功率的提高,但如栽培多年,技术水平较高,有把握控制发菌,则可尽量提高,这样可有效提高第一潮菇的产量。
但是,增加用水量的前提是必须有技术保证发菌成功。
相对空气湿度的调控幅度,一般要求在10%左右,比如出菇期间要求保持菇棚内的湿度在85%~95%,但是,实际生产中,单纯依靠人工控制是很难达到该要求的,即便是依靠湿度表设立专人管理,也不易达到,因为湿度的增加,多是通过喷雾来实现的,刚喷完水的时候,空气湿度可能达到100%,在平菇子实体生长时,必然从空间吸收部分水分,而菇棚的通风以及菌袋内热量的散发又使湿度有所下降,如果采取相应通风措施,则湿度很快降低,因此,应综合考虑,综合调控,不能顾此失彼。
平菇出菇期怎样管理好?

平菇出菇期怎样管理好?河北省农科院遗传所副研究员高春燕答:平菇出菇管理分为催蕾期,桑葚期,珊瑚期、生长期。
催蕾期指菌袋长满后到菇蕾形成阶段。
桑葚期指形成米粒状原基如桑葚状。
珊瑚期指菌柄已出现,菌盖尚未形成期。
生长期指菌盖直径达3厘米以上。
1.催蕾期的管理要点:(1)提高菇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每天向菇棚内空间喷雾状水2~3次,或向棚内地面洇水,使空气湿度达到85%以上。
(2)开口催蕾,保证有新鲜空气进行料面内,形成既透气又保湿利于菌丝扭结现蕾的小气候。
开口方式有松开绑绳、定位画线、双“C”打口等。
(3)加大昼夜温差8℃~10℃,白天温度高时关闭通风口,提高棚内温度;晚上温度低时打开通风口,并掀去棚顶覆盖物,降低温度,形成昼夜温差。
(4)增加散射光的照射。
2.桑葚期的管理要点:平菇桑葚期时原基小,抗逆性差,对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条件敏感,所以管理时注意以下几点:(1)温度控制。
不同品种温度管理不同,低温品种8℃~15℃,中温品种16℃~24℃,高温品种20℃~28℃。
(2)湿度控制。
通过向空中喷雾状水,地面洇水使棚内湿度达85%~90%,不能向原基喷水,否则会造成原基死亡。
(3)光照控制。
给予适当的散射光,不需要阳光直射,否则会由于光照过强将小菇蕾晒死。
(4)通风管理。
桑葚期需保持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过高,因此需要适当的通风,但通风量不能过强,过大,否则容易造成原基死亡。
3.珊瑚期的管理要点:(1)保持温度恒定减少温差。
白天温度高时,通过增加棚顶覆盖物,喷水等降温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夜间温度低时,通过关闭通风口等增温措施增加棚内温度。
(2)保持湿度恒定在85%~90%,通过喷水和通风来调节,避免棚内过湿或过干。
(3)保持通风,随着菇蕾的不断长大,需要的通风量越来越大,但不可过强烈。
(4)保持散射光照,适当的光照可促进原基分化。
4.生长期的管理要点:(1)控制温度。
根据种植品种的温度类型控制棚内温度。
平菇出菇期管理新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

平菇出菇期管理新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
一、原基期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生长温度控制在10℃~18℃,光照强度以100勒克斯为宜。
二、桑椹期每天向菇棚四周喷3次雾状水,不能直接喷在菇体上。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光照强度为150勒克斯,温度控制在12℃左右。
三、珊瑚期温度控制在8℃~14℃,每隔2天向棚内喷1次水。
通风时间达到6小时,每天需喷3次雾状水;通风时间超过8小时,每天需喷4次雾状水。
光照强度控制在100~150勒克斯。
四、伸长期棚温保持在10℃~16℃,光照强度为200勒克斯,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98%.可直接向菇体上喷水,喷头与菇体间的距离大于1米。
同时,结合喷水喷施1次营养液。
其配方是:葡萄糖0.5公斤,煮菇水10公斤,西红柿浸出液2公斤,味精0.1公斤,维生素B150片,混合后分3次加入30公斤水中。
应在上午10时通风,下午4时闭风,大风天气视情况而定。
五、形成期菌盖每天可长2~3厘米,温度控制在8℃~15℃,上午10时通风,下午4时闭风,光照强度为250勒克斯,每天喷水不少于3次。
为控制子实体生长过快和孢子弹射,可向菇体菌褶上喷1次孢子封闭液。
其配方为:5%黄豆水20公斤,2%明矾水20公斤,维生素B9液10公斤。
第1页共1页。
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摘完怎么发第二次

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摘完怎么发第二次堆垛发菌后,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温,观察堆温变化。
堆垛后每隔5-7天翻垛一次,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的往下垛。
当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3厘米时,可在菌丝生长带上面1-2厘米处用大头针刺孔8-10个孔,这样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达到通气补氧的作用。
一、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1、堆垛发菌后,必须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垛的温度,同时要注意堆垛温度的变化。
天气温度有变化时,必须改换菌袋的打垛方式,发菌最适温度是25°C-30°C,高于30°C时必须要散堆。
2、堆垛后每隔5-7天必须翻垛一次,翻垛时要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料袋往下垛,里面的料袋往外垛,外面的料袋往里垛。
这样可以使菌袋的受温一致,发菌也会整齐,翻垛时如果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必须要将其拣出。
3、菌丝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大,如果袋内供氧量不足就会影响菌丝生长,当菌丝长进料内2-3厘米时就必须采取供氧措施。
可在菌丝生长带的上端1-2厘米处用大头针刺8-10个孔,或用竹筷从袋口往里面扎3-4个孔进行通气,也可以将料袋两头扎紧的绳子松开一点,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
二、平菇摘完怎么发第二次1、发第二次时首先要保持一定温差刺激和适宜的空气湿度,可以喷一点水在平菇菌包上面,平时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和光照刺激,但是不能让菌包晒干,要保持湿润。
2、平菇在出完一茬菇后10-15天才会长出第二茬,这时必须清理菌板表面的老菇根和死菇,然后轻压菌板使老菌皮破裂,这样有利于新菇再生。
新菇在生长时一定要通风4-5小时,然后用清水将薄膜洗干净,用菌板覆盖即可。
3、平菇的采收时间,应掌握在平菇长到七八成熟时。
这时菌盖边缘由内卷变平,颜色变浅,下凹部分会出现白色茸毛。
四种平菇出菇管理巧方助力增产增收

四种平菇出菇管理巧方助力增产增收出菇期将菌袋两头松开,适量通风,以供给菇蕾新鲜空气,并每天向地面、墙壁、空间喷少量雾状水,温度应保持在85~90%。
温度低时,子实体易干,损失料内水分,影响出菇产量。
湿度过大,子实体易腐烂,喷水时切记不要直接喷洒在子实体上面。
随着菇体的生长,要适当加大通风量。
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产量:1、温差刺激法:在平菇子实体形成阶段,每天给予7~12℃的温差刺激,可促使出菇提早,子实体发良整齐。
方法是:白天盖膜保温,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露床,通过降温,加大温差,并结合高温浇水诱导出菇。
2、高温刺激法:先将菌床(或菌袋)敝开干燥1~2天,然后连续进行重喷水,使菌面上有大量的积水存在,让菌床(或菌块)慢慢吸收,每天喷水2~3次,连续2~3天,在此期间,一般可敝膜通风。
菌床表层培养基含水量以手握有水滴下时为适宜,最后用棉布吸干料面上的积水,盖上地膜保温,几天后便可现蕾。
采取高湿刺激法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菌丝体必须吃透整个培养基,而且必须达到生理成熟,主要标志为吐黄水、结菌膜、菌丝体略呈黄褐色,甚至出现个别菇蕾,二是培养基结块要好,不能过于松散。
3、光照诱导法:菇房种植平菇,子实体在形成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平菇播种后宜在黑暗条件下发菌,待菌丝发好后再曝光可诱导出菇。
在缺少光照时,可用电灯上光代替,也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4、覆土出菇:采完头潮菇后,清除老菌皮,脱去塑料袋,把菌袋切成两段,截面朝上放入深40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坑内。
菌块间的空隙用营养土填实,用1%的复合肥、1%的磷酸二氢钾、0.5%的尿素、97%的水配成营养液浇入菌块通气孔内,并浇透土壤,达到存水不渗为宜。
然后盖上薄膜和草帘,保温保湿。
菌丝恢复生长后,又可长出新菇蕾。
采完二潮菇后,补充营养液和水分,盖薄膜和草帘,还可收3~4潮菇。
玉米芯栽平菇生物转化率一般在80%以上。
平菇出菇期管理要点

平菇出菇期管理要点1.注意水分管理平菇子实体含有90%以上的水分,水分管理是出菇期的关键措施之一。
出菇的场地要经常喷水,地棚排水沟内经常有水。
出菇期始终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但必须注意不能直接往子实体原基和菇蕾上喷水,否则易引起烂菇。
幼菇期可用喷雾器适当喷水。
只要出菇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好,菌袋就不会大量失水。
而使之正常出菇,但如果在出1~2潮菇后,菌块内水分低于60%时,可用补水器向袋内补水。
2.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出菇场地空气新鲜,低湿季节,中午喷水后进行通风换气,气温高时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
通风换气要与保湿同时考虑。
如与保湿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保湿为主,但湿度大时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
尤其在高温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通风换气。
一旦高温、高湿不通气,往往可在一个晚上发生大量绿霉菌污染。
但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菌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过多,边缘卷曲而外翻。
3.拉大温差,刺激出菇平菇属变温结实菇。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差变动,能够促进子实体分化。
低温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必须在15℃~20℃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温度过低,虽能出菇,但多产生畸形菇;温度过高,则不能出菇。
当温度高于20℃以上,应加强通风和喷水等措施,以进行降温,利用早晚气温低的规律加强通风换气,以加大温差。
刺激其出菇。
4.增加光照平菇菌丝体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照。
但形成子实体时,却需要足够的散射光。
光照是平菇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的分化,有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促使早熟多出菇。
在黑暗的条件下,平菇原基很难形成。
在光照不足时,原基数减少,柄细长,菌盖小,色浅,畸形菇多。
因此,菇棚、菇房必须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但不能有直射阳光,以免把菇体晒死。
利用地下室栽培平菇时,应每隔6~8米安装一个40瓦灯泡,给予人工照明。
5.补充营养平菇在出两茬菇后,培养料内营养已不足,为促使多出菇,可结合喷水给予补充营养,一般可用0.1%尿素+0.3%糖水。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出菇期的管理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出菇期的管理当看到菌丝表面分泌有淡黄色水珠或是出现团粒状的原基时,就表明菌袋已经达到了生理成熟,在估计有70%的菌袋出现原基时,就可以开始上垛出菇了。
菌袋两头出菇一般采用码菌墙的方法,码菌墙之前要先在地上撤下一层白石灰进行消毒。
菌墙一般在9-10个菌袋的高度,墙与墙之间的距离大约在1米左右。
码完菌墙后,就开始放袋,放袋就是用刀把菌袋出菇的两头划开。
可以划开成一个三角形,或是划成一个是圆形。
但先不要把塑料布接下来,放袋的目的,一是为了提供透氧量,二是为了以后的出菇做准备。
原基期也就是菌棒上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瘤状凸起,刚码上菌墙这一时期,从平菇进入出菇期开始就要24小时保持通风,白天可以同时打开棚膜和后墙的通风口,使空气对流,并通过调节通风口大小来调节通风量。
夜间在草苫上留出缝隙保持通风,在秋冬季节栽培广温型平菇。
所以,只要棚内温度在6摄氏度以上,就要保持通风,补充新鲜空气。
除非在温度降到4摄氏度以下或是夜间菇棚内出现结冰现象时,就应停止通风。
在平菇进入出菇期以后,还必须要保证环境湿度,调整湿度可以在空气相对湿度低的时候喷水,以提高湿度。
在湿度高的时候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喷水应采用喷雾状水的方法,要避免菇体表面出现积水现象。
在原基期要每天喷水3-4次。
但在这一时期,还不能直接对着菌棒喷水,在原基期要求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
但在实际生产中,通风与保温、保湿是两对矛盾,对此,协调和解决的原则是,在低温季节,菇棚应在保证通风和通过调节喷水量保证湿度的前提下,以升温、保温为重点进行调控。
例如,在晴天时,可以在上午九点卷起草苫透光升温,之后一般会每小时升温约1-3摄氏度,直到下午2点棚温达到高峰之后就会逐步的下降。
此时就要开始放下草苫,菇棚进入保温时段。
在生产中,如果棚温过低,要把草苫全揭起来,提高温度。
如果棚温在10摄氏度左右,不太低的情况下,就可以隔一扇卷一扇。
如果是阴天就可以不卷草苫升温,只通风就可以了。
平菇的出菇管理

平菇的出菇管理平菇的出菇管理菌丝生长期间,若棚内或室内光线较暗、透气性较好、温度保持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高温型和中温型平菇一般经20~25天,菌丝可长满整个菌袋,低温型平菇经30~35天,菌丝可长满整个菌袋。
菌丝长满袋后过一段时间,袋内出现大量黄褐色水珠,这是出菇的前兆,或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这时即可适时转入出菇期管理。
出菇管理的原则:科学管理,缩短时间;保持绿色,适时(尽早)采收。
1、加强湿度调节水分管理分作两块,即基料含水率和出菇环境的相对空气湿度,前者属基础性水分,后者才是管理的重点。
根据出菇季节调配基料之后,在栽培生产上,水分是第二物质要素,在出菇阶段,则应处于第一重要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在配料时即已基本确定了基料的含水率,一般条件下大多将之调控至60~65%,但应根据原料质地、播种季节及其干燥程度、拌料地面的地质或吸水状况等灵活确定,比如,使用棉籽壳原料时,除应根据原料的绒毛长短多寡以及皮壳的细碎度对吸水量的影响外,还应考虑拌料的场所,在土质地面上,考虑加水的流失及蒸发等情况,则应提高料水比至1∶1.6以上;如属机械拌料,准确掌握至1∶1.4即可满足,并且,春季拌料可适当多加水,一般增加比例在10%左右,而初秋季节则可适当减少用水;此外,技术水平也是调整加水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初学栽培,应适当减少用水,可按1∶1.3左右的料水比,以确保发菌成功率的提高,但如栽培多年,技术水平较高,有把握控制发菌,则可尽量提高,这样可有效提高第一潮菇的产量。
但是,增加用水量的前提是必须有技术保证发菌成功。
相对空气湿度的调控幅度,一般要求在10%左右,比如出菇期间要求保持菇棚内的湿度在85%~95%,但是,实际生产中,单纯依靠人工控制是很难达到该要求的,即便是依靠湿度表设立专人管理,也不易达到,因为湿度的增加,多是通过喷雾来实现的,刚喷完水的时候,空气湿度可能达到100%,在平菇子实体生长时,必然从空间吸收部分水分,而菇棚的通风以及菌袋内热量的散发又使湿度有所下降,如果采取相应通风措施,则湿度很快降低,因此,应综合考虑,综合调控,不能顾此失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菇出菇期管理注意事项
平菇菌丝长满袋后过一段时间,袋内出现大量黄褐色水珠,这是出菇的前兆,这时即可
适时转入出菇管理。
此阶段管理要点如下:
1.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平菇是变温结实,加大温差刺激有利于出菇。
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至5℃~10℃,以刺激出菇。
低温季节,白天注
意增温保湿,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于20℃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2.加强湿度调节。
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
在料面
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勿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
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
在采收一、二潮菇后,菌袋丙水分低于60%时,应给予补水,可以将菌袋两端料面剥去1~2厘米见到新料茬,用竹签扎几个孔,放水中或营养液中,用清水浸泡8小
时。
3.加强通且换气。
低温季节1天1次,每次30分钟,一般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
高时,1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
通
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
4.增强光照。
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则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
一般以保持菇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但不能有直
射光,以免晒死菇体。
5.出菇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出菇棚内,应按菌丝的成熟度分畦堆放,使出菇整齐一致,有利于同步管理。
菌袋进入出菇管理时,先解开两头扎口,不要急
于把袋口完全张开,以防料表面失水干燥,影响正常出菇。
6.覆土出菇。
袋栽平菇一般出两潮菇后,经过补水管理还能继续出菇,但出菇少,菇体小且不整齐,经济效益低。
采取覆土出菇,则有利于增产。
覆土的方法是:在菇棚内开沟
整畦,挖宽1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畦、畦与畦间留50厘米宽的入行道。
将出过两潮菇的菇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竖直排放在沟畦内,然后
用肥沃菜园土填充菌筒间的缝隙,并盖于菌筒表面0.5~1厘米厚。
覆土后,在沟畦内灌大水一次,以浸透菌筒为宜。
在出菇适温条件下,约7天左右菌床上就有菇蕾出现,按出菇
要求进行管理,可继续采菇4~7潮。
7.采收期管理。
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
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