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传奇小说

合集下载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1、《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原题《传奇》。

2、《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

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

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3、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

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还搬出商纣,周幽王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

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

数日后张生离去,莺莺回诗决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第 1 页共1 页。

四大古代爱情故事

四大古代爱情故事

四大古代爱情故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四大古代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四大古代爱情故事篇一:梁祝化蝶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

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鄮城九龙墟。

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四大古代爱情故事篇二:.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

元稹《莺莺传》与朝鲜金时习《李生窥墙传》比较

元稹《莺莺传》与朝鲜金时习《李生窥墙传》比较

元稹《莺莺传》与朝鲜金时习《李生窥墙传》比较作者:许甜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中国与朝鲜同处于亚洲文化圈,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联系。

唐传奇《莺莺传》和朝鲜汉文小说《李生窥墙传》都是以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为主题的作品,但是其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和艺术风格方面存在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关键词:《莺莺传》;《李生窥墙传》;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3《莺莺传》是唐代元稹创作传奇小说,也是唐传奇中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与张生在一起,但最终被张生抛弃的爱情悲剧。

《李生窥墙传》是朝鲜作家金时习《金鳌新话》中的第二篇作品,讲述了李生与崔娘之间的悲欢离合,塑造了李生与崔娘这两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的青年男女形象。

这两部小说都以男女爱情为题材,但是由于思想主题、人物塑造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一、主题思想《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著名作品,对后世作家创作影响很大,自北宋以来,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比较著名的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等都是以《莺莺传》作为蓝本。

《莺莺传》主要讲述在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到蒲州游览,寄住在普救寺,适时有位崔家寡妇带着家丁在回长安途中也寄住于此。

当时正逢蒲州地区发生兵变,在张生的帮助下崔家才得以免于灾祸。

崔氏大摆宴席以感谢张生的救命之恩,并引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与张生相见,就是在这次宴席之上,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

宴席结束后张生随即对莺莺展开追求攻势,但是莺莺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在经过自己内心的多次挣扎与反复之后,才最终决定与张生在一起。

但是张生赴京赶考之后,对莺莺的感情日趋消散,最终将莺莺抛弃。

多年之后,张生与莺莺都有婚配,一次在路过莺莺的住处时,张生以表兄的身份请求相见,但是莺莺拒绝了,二人从此再无联系。

莺莺传原文及注释

莺莺传原文及注释

莺莺传原文及注释
《莺莺传》是唐代著名传奇小说,作者是元稹。

以下是该文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
“余与崔莺莺,同游于西子湖畔。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时值春日,百花争艳。

莺莺曰:‘此间风景,真堪留恋。

’余曰:‘吾亦欲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莺莺笑曰:‘君何不作诗以记之?’余即援笔而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莺莺闻之,赞叹不已。


【注释】
1. 西子湖畔:指杭州市西湖景区。

2. 湖光山色: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壮观。

3. 春日:指春季时节。

4. 百花争艳:形容春天万物复苏,各种花卉竞相开放。

5. 留恋:舍不得离开。

6. 不忍离去:不舍得离开。

7. 诗:指诗歌创作。

8. 洞庭山水:指湖南省洞庭湖周边的山水景观。

9. 白银盘里一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景色如同一只青色的海螺镶嵌在银盘中一样美丽。

《莺莺传》名词解释

《莺莺传》名词解释

《莺莺传》名词解释摘要:一、概述《莺莺传》二、故事情节简介三、人物角色分析四、文学价值与影响五、总结正文:一、概述《莺莺传》《莺莺传》是我国唐代著名作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原名《莺莺传》,后更名为《西厢记》。

这部作品被誉为古代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莺莺与张生相爱并结合的曲折过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故事情节简介故事讲述了书生张生赴京赶考途中,借宿于普救寺。

在寺中,张生邂逅了莺莺,被其美貌和才艺所吸引。

两人一见钟情,私下约会,并通过红娘传递书信,深化感情。

然而,莺莺之父却将她许配给了他人。

张生失望之余,赴京考试,中了状元。

莺莺得知消息,便女扮男装,逃婚至张生处。

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三、人物角色分析1.莺莺:美丽、聪慧、机智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向往。

她在得知自己被父亲许配给他人后,果断采取行动,与张生私奔,表现出坚强的性格。

2.张生:才子,有抱负和正义感。

在遇到莺莺之前,严守礼教;与莺莺相爱后,勇敢追求爱情,不负莺莺的期望。

3.红娘:聪明能干、忠诚可靠的侍女。

她积极为莺莺和张生传递书信,帮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了一起。

四、文学价值与影响《莺莺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对具有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的恋人形象,突显了爱情主题。

作品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使得故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此外,该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元曲《西厢记》、明清传奇等,均以其为蓝本进行改编和创新。

五、总结《莺莺传》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讲述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唐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

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

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元稹与莺莺的故事,源自元稹所作传奇作品《莺莺传》(又名《传奇》、《会真记》)。

如果作为一般性的传奇小说看待,其中人物事件本无实据可考,但元稹的《莺莺传》却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不仅其中情节与元稹文集中许多诗文相符,张生的行踪亦与元稹本人行迹一致,而且涉及贞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完全可以证诸史实。

因此,自宋代王铚、赵令畤、刘克庄,明代胡应麟、瞿佑,直到近人鲁迅、王桐龄、陈寅恪、孙望等,都认为《莺莺传》是元稹自叙之作,所谓“张生”也就是元稹本人。

这一观点,历经千余年,作为一种定论,已成学术界之共识。

既是自叙亲历之作,则其中女主人公亦必实有其人。

但对于崔莺莺的家世,却多有歧见。

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看法。

一是由宋人王铚提出的崔莺莺是崔鹏之女。

他在《〈传奇〉辨正》中说: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

”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

”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

”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

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者也。

由于崔鹏其人在贞元时期史料中未见,近人曹家琪考证出崔鹏就是贞元时期增任知制诰终于比部郎中的崔元翰。

他在《崔莺莺,元稹·〈莺莺传〉》中说:《唐书》卷二○三《崔元翰传》说:“崔元翰名鹏,以字行,父良佐,与齐国公日用从昆弟也……隐共北白鹿山之阳……窦参秉政,引知制诰……罢为比部郎中,时已七十余,卒。

”……他隐于共(在今汲县)北白鹿山或者就在贞元十二年九月裴延龄死后。

崔元翰守一比部郎中年已七十余,贞元十五年郑氏可能已经作了孀妇。

元翰既卒,郑氏携子女从白鹿山回长安,蒲州(即今永济)正是必经之路。

这时正遇上丁文雅兵变。

经过这样的补正,崔元翰即崔鹏,也就解决了时间上、地理上以及姻亲关系上的疑问。

但由于曹氏补正尚有疏漏处,所以又招致质疑。

今人卞孝萱在《元稹年谱》中说:《新唐书·崔元翰传》说崔良佐“隐共北白鹿山之阳”,而曹文误为崔元乾。

莺莺传名词解释

莺莺传名词解释

莺莺传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莺莺传简介
2.莺莺传的主要内容
3.莺莺传的文学价值
4.莺莺传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1.莺莺传简介
《莺莺传》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是唐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该作品以唐代为背景,以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一个由真挚爱情、家族纷争、世事无常等元素交织而成的感人故事。

2.莺莺传的主要内容
《莺莺传》的故事发生在唐代,主要讲述了贫寒书生张生和长安名妓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

张生和莺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识,并相互倾心。

然而,由于莺莺的名妓身份,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重重阻力。

最终,尽管他们深爱对方,却因现实无奈而分离。

张生最后娶了别人,而莺莺也入了宫中。

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却展现了他们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深深打动了读者。

3.莺莺传的文学价值
《莺莺传》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真实的唐代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展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它以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都使得《莺莺传》成为
了一部具有深厚人文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4.莺莺传对后世的影响
《莺莺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红楼梦》的重要灵感来源,而且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世的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都受到了《莺莺传》的启发和影响。

《西厢记》概述

《西厢记》概述

《西厢记》概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书生张生(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最终达成美满婚姻的故事,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发生在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带着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三十余人,护送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在途经河中府普救寺时,他们暂时居住下来。

此时,河南洛阳的书生张珙(字君瑞)为了赶考,也来到普救寺游览,并与莺莺相遇。

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身份差异和礼教束缚,他们无法直接表达爱意。

崔莺莺的美貌引来了叛将孙飞虎的垂涎,他率兵围住普救寺,要求交出莺莺。

崔夫人为了保全女儿和寺庙中其他人的性命,承诺将莺莺嫁给能退兵的人。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求援。

杜确及时赶到,解救了普救寺,孙飞虎兵败被擒。

然而,崔夫人却食言赖婚,不愿将女儿嫁给张生。

张生因此相思成疾,幸得红娘相助,莺莺最终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夫人得知此事后,愤怒地拷问红娘,但被红娘巧妙地说服。

崔夫人虽然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只有考中才能娶莺莺。

张生与莺莺惜别后,上京应试,最终考中状元。

然而,崔夫人的侄儿郑恒却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崔夫人再次赖婚,要将莺莺嫁给郑恒。

幸而张生及时赶到,郑恒撞死,崔、张二人最终完婚。

《西厢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封建家长的权威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

同时,《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是作品中的重要纽带和推动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原文、译文2010-04-20 07:02:16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76次评论:0条★★我要投稿★★原文: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

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

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

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

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

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

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

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

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

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

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

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

不为当年,终有所蔽。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

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

"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

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

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

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

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言毕,翻然而逝。

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

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

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

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

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従人间至矣。

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

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

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

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

因授之,以贻崔氏。

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喻之。

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而张生遂西下。

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

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

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

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

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

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

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

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91;欷,崔亦遽止之。

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

明旦而张行。

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

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

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

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

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

诗曰: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

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

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

稹特与张厚,因徵其词。

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于时坐者皆为深叹。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

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

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

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自従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竟不之见。

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自是绝不复知矣。

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

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

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

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译文】唐代贞元年间,有位张生,他性格温和而富于感情,风度潇洒,容貌漂亮,意志坚强,脾气孤僻。

凡是不合于礼的事情,就别想让他去做。

有时跟朋友一起出去游览饮宴,在那杂乱纷扰的地方,别人都吵闹起哄,没完没了,好像都怕表现不出自己,因而个个争先恐后,而张生只表面上逢场做戏般敷衍着。

他从不参与始终保持稳重。

虽然已是二十三岁了,还没有真正接近过女色。

与他接近的人便去问他,他表示歉意后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却留下了不好的品行。

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却总也没让我碰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凭这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

”问他的人这才了解张生。

过了不久,张生到蒲州游览。

蒲州的东面十多里处,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张生就寄住在里面。

当时正好有个崔家寡妇,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

崔家寡妇是郑家的女儿,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算是另一支派的姨母。

这一年,浑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会带兵,军人趁着办丧事进行骚扰,大肆抢劫蒲州人。

崔家财产很多,又有很多奴仆,旅途暂住此处,不免惊慌害怕,不知依靠谁。

在此以前张生跟蒲州将领那些人有交情,就托他们求官吏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

过了十几天,廉使杜确奉皇帝之命来主持军务,向军队下了命令,军队从此才安定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