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工业题材小说
第2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概况,了解十七年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及代表性小说。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小说的题材,“百花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课时】:6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发展概况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实的生活内容。
建国后的小说无论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面貌。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2)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是以表现新的生活为主题,大多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的作品。
1.民主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题材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时期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占有突出地位。
代表性作品有:刘白羽:《火光生前》,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柳青:《铜墙铁壁》;巴金:《黄文元同志》,谷若:《枫》,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陆枉国:《上甘岭》等。
2.农民题材反封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是这一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主题。
主要是表现翻身群众挣脱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的主题。
代表性作品有: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强扭的瓜不甜》,马烽:《结婚》、《一架弹花机》等。
总的说来,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在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体现他们的新面貌、新品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许多作家还未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和高度提炼。
所以,除了一些老作家的创作之外,这一时期的创作数量不多,整体质量不高。
题材狭窄、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繁荣阶段(53—57)1953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四 通俗小说

•
她最后对齐虹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 后悔”。 江玫果然没有后悔。那时称她革命家 是一种讽刺,这时她已经真的成长为一个 好的党的工作者了。解放后又渐渐健康起 来的母亲骄傲地对人说:“她父亲有这样 一个女儿,死得也不算冤了。” • ……江玫刚流过泪的眼睛早已又充满 了笑意。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旁,从床 边站了起来。
• 3、艺术的真实与虚构
• 杨子荣与栾超家 • 座山雕:“天王盖地虎。”(土匪黑话, 意思是你好大胆!敢来气你祖宗。) • 杨子荣:“宝塔震河妖。”(要是那样, 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 座山雕:“好吧哒。”(内行,是老把 手。) • 杨子荣:“天下大大啦。”(不吹牛, 闯过大对头。)
第二节 都市、工业题材小说
三、十七年工业小说创作概况
• 1:1942年,毛泽东提出以工农兵为描 写对象,但解放区文艺表现的主要是 农民,战士。只有个别在城市中的民 主作家,如巴金写了一些表现工业, 工人的小说,如反映煤矿的《雪》。 由于本国文化传统经验不足,作家多 寻找国外范本。
• 2:草明《原动力》是第 一部以中国工人为题材 的小说,刻画了老孙的 形象,缺点是“重事不 重人”,重工业场景描 写,轻人物刻画。50年 代的《火车头》写火车 上的工人和干部,有象 征意义。59年写《乘风 破浪》,歌颂大跃进中 的大炼钢运动。
对于“通俗小说”的界定, 学界众说纷纭,对这一概念的使 用,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洪本中将革命英雄传奇、都 市、工业小说等,笼统地归纳到 “通俗小说”一章进行讨论,这 或许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第一节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
在“大众文学”口号的提倡下, 产生了一些深具民族特色的小说。 它们采用改造了的章回体式,语言 口语化,有很强的行动性、故事性 和传奇色彩的小说。如《烈火金钢》 《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 《林海雪原》等。这类作品被称为 “革命英雄传奇”。
十七年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2.农村题材 A. 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短篇小说 :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 、 秦兆阳《农村散记》 、 康濯《春种 秋收》 ; 长篇 小说: 柳青《创业史》、赵树理 《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C.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李双双小 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 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三、《创业史》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 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
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粱生宝 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 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理想化色彩。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三、《创业史》分析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命活动, 1938 年赴延安,解放后担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3 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 皇甫村,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 月,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 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 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
的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 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 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 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战。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1

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第一章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思潮。
2.19444年3月,周扬在延安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直接动机是为毛泽东的论述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3.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被看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会上周恩来做报告《政治报告》,郭沫若大会总结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4.《人民文学》、《文艺报》是中国作协和文联发布文艺政策,推进文学运动,举荐优秀作品的“阵地”,其次还有《译文》、《新观察》、《文艺学习》、《诗刊》、《民族文学》、《文学评论》等。
5.中心作家作品代表:(1)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杜鹏程《保卫延安》;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周立波《山乡巨变》;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王汶石《风雪之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王愿坚《党费》;姚雪垠《李自成》;李准《李双双小传》;胡万春《谁是奇迹的创造者》(2)诗歌:;田间《赶车传》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雷锋之歌》;闻捷《天山牧歌》;李季《玉门诗抄》(3)散文: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秦牧《花城》;杨朔《东风第一枝》;刘白羽《红玛瑙集》(4)话剧:老舍《茶馆》;曹禺《明朗的天》;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胡可《战斗力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沈西蒙《霓虹灯下新哨兵》;从深《千万不要忘记》6.批判运动:孙瑜导演的电影《武训传》;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及对胡适的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批判;批判反右运动及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斗争”口号。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

《红岩》成书过程 《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
《圣洁的血花》
▼
《在烈火中永生》
▼
《禁锢的世界》
梁斌《红旗谱》
一部反映北 方农民革命运动 的史诗式作品
《红旗谱》 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时间:清末民初至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 事件:护钟,打官司,探监, 反割头税运动,二师学潮
主要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 朱老忠、严志和 运涛、江涛
杨沫《青春之歌》
青年知识 分子的人生道 路
知识分子题材 女性视角
青年知识分子参与革命斗争,在 斗争中成长,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
主要人物: 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思想内容 小说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 放到献身社会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 形象,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说明, 个人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 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
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作者多 为四、五十年代走上文学道路的青 年。由于出现在“双百”方针提出 之时,所以这批作品被称为“百花 文学”。
这批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 争议,到了1957年“反右”运动期 间,这些作品受到严厉批判,作者 大多受到牵连、迫害。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其 结集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
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 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 农民革命的特色,既有传统中国农 民英雄的革命精神,又具有新时代 的思想觉悟。是中国旧式农民英雄 向新时代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 典型。
朱老忠的形象,既是中国现代 小说中少有的新型农民英雄,也是 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中不多见的 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个新中国 青年的单纯热诚 和矛盾困惑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人物: 少剑波(团参谋长) 杨子荣(侦查员) 白茹(卫生员) 座山雕(威虎山匪首)
强烈的浪漫传奇色彩: 1、林海雪原壮丽、雄浑的景致 2、蕴涵着丰富想像和深挚情感的古老传说和 歌谣 3、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少剑波、杨子荣等( 对“五虎将”模式的借鉴) 4、细腻的爱情描写:少剑波与白茹(对“英 雄美人”模式的借鉴) 5、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布局:奇袭虎 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大甸子大周旋、大战四 方台、全歼顽匪
2. 《原动力》的成就与局限
小说写的是东北解放区某水力发电厂的工人群众从自 发到自觉地恢复生产,支援前方、支援建设的故事。作品 如实地描写了长期在伪满洲国统治下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 和精神面貌,也写出了他们在与各种落后、保守思想的斗 争中逐步成长的过程。
生活化的描写和叙述使《原动力》在整体风格上更接 近于30年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或者说体现了由30年代 的现实主义向革命现实主义过渡的若干特征。 因此尽管作品还显得较为单薄,人物性格的刻画还缺 少深度,但作家在人物塑造、情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 还是比较自由的,没有多少模式化的痕迹。
成功原因
思想原因:
《林海雪原》讲述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围剿土匪 的传奇故事,故事结构、人物性格、思想主题等 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理论”色彩:共产党与 群众联手对抗土匪与国民党的勾结,并最终取得
胜利。
艺术原因 ①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吸取民间 艺术(说书)与中国古典小说(《水浒 传》)的营养,以变形的“武侠”小说
少剑波: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杨子荣:胆识过人,大智大勇 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 栾超家:诙谐幽默,善于攀登 孙达得:耐力过人,长于跋涉
《林海雪原》 的传奇性: “它比普通的英雄 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又比一般 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 《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艺术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 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 构和叙事方式。二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 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 (深山密林)
《林海雪原》扉页题有:“谨以此书,以最深的敬 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该小说主要以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浓厚的传奇色彩扣 人心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故事背景: 1946年是东北解放区战场最困难的年代, 一部分国民党残匪潜藏在北满的深山密林中,人 数虽不多,却威胁着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扰乱 后方并牵制着我军的一部分主力。他们像地头蛇 一样十分熟悉山林的地形道路,并且分成几股, 依靠进可攻退可守的天险来和解放军打麻雀战。 对付这样的匪徒用大兵团进剿无济于事,等于用 “拳头打跳蚤”。必须用精悍坚强“既能侦查又 能打”的小部队,在广袤的林海雪原中与敌人周 旋才行。 主要情节: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大甸子 大周旋、大战四方台、全歼顽匪
3.《火车头》的成就与局限
与《原动力》相比,《火车头》的艺术视野要开阔得 多。新的形势和新的视野给作家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背景和 较大的艺术空间,使得《火车头》成为新中国文学中最早 在“现代”意义上来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现代”意味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小说主导情节 的设置上,在这里构成基本冲突的是长期在根据地从事农 村工作的干部如何管理大型工业企业。其次,表现在对工 人群像的塑造上。 作家把越来越多观念填塞到作品中,从而削弱了作品的鲜 活感。
3.《百炼成钢》的模式及其局限
⑴、模式之一是“书记重政治,厂长重生产”的冲突模式。 ⑵、模式之二是“阶级敌人搞破坏,干部群众大觉悟”。 从《百炼成钢》中可以看出老作家表现新生活的努力, 也可以看到他们在表现新的时代生活时所面临的困惑。
㈡草明 1.作家简介 草明(1913-1991),原名吴绚文,广东顺德人。 1932年开始写作,1933年在上海加入“左联”,同年发 表第一篇小说《倾跌》,后写了多个中短篇小说。1940年 赴延安。抗战胜利后到建国初期长期在东北重工业基地挂 职深入生活,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小 说,1964年到北京从事专业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乘风破 浪》、《神州儿女》、短篇小说集《女人的故事》、散文 集《在和平的国家里》、长篇传记文学《世纪风云中跋涉》 和《草明选集》、《草明文集》(6卷)等。 草明的小说创作是从写城市、城市的工人生活起步的, 在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她那样长时期地致力于描写工人 生活,执著于工业题材的创作,从30年代描写丝厂女工生 活的《倾跌》,到50年代后期反映钢铁工业建设的《乘风 破浪》,其间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中国工人生活的变迁史和 中国工业建设的发展史。
2.《百炼成钢》创作成功的因素
⑴、首先得力于作家对主题的提炼和视点的确立。 “炼 钢又炼人”的主题 。 ⑵、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成长是艾芜要表现的重点, 因此作家真实地向读者交待了三个主要人物出身、经历和 性格特点: 九号平炉甲班炉长袁廷发 ;乙班炉长秦德贵 ;丙班炉 长张福全 。 ⑶、人物平实且较为生动是其长处。 ⑷、情节的丰富和人物性格的展示使这部作品具有较强的 可读性。 ⑸、相比较而言,《百炼成钢》所展示的生活面是较为开 阔的。
第九章 当代通俗小说
一、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二、“都市小说” 与工业题材小说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 刘流《烈火金刚》 曲波《林海雪原》
曲波《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山东黄县人。15岁参 加八路军,1946年冬他率领一支小部队数度深入 东北地区的林海雪原剿匪。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 。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原》,1956年完成, 1957年出版。此后,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啸》 、《戎萼碑》、《桥隆飙》等长篇小说。
4. 工业题材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⑴、工业题材小说替代了本时期缺席的城市文学,为向当 代城市文学的过渡做好了准备。 ⑵、本时期工业题材小说留下了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过渡的历史刻痕,是认识那个特定时代的形象化教材。
二、代表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
㈠艾芜
1. 作家简介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人, 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30年代初在创作上曾得到鲁迅的 帮助和指点,后加入“左联”,以《南行记》等作品成名。 著有长篇小说《丰绕的原野》、《山野》、《故乡》、 《百炼成钢》、《夜景》、《海岛上》、《夜归》、《春 天的雾》、《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文集》(10卷)等。 艾芜建国后为新的生活所吸引,多次深入到工厂、农 村,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和散文。长篇小 说《百炼成钢》是作家于50年代初期在东北鞍山钢铁公司 体验生活时的创作成果,发表于1957年《收获》创刊号。
宋紫峰这个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现代企 业家形象,草明早了二十来年就把乔光朴(蒋子龙《乔厂 长上任记》)和郑子云(张洁《沉重的翅膀》)的性格特 征集于一身。在作品中格外突出他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格 的管理作风,以及雷厉风行敢于负责的魄力。 在当时的背景下作家对形势的迎合是个普遍现象,难 得的是草明能敏锐地抓住现代大型企业的若干症结问题来 构成作品的基本冲突和情节主线,并塑造出中国当代文学 中的一个具有现代气质的企业家形象,应当说,这是作家 的独特贡献。 《乘风破浪》几乎集纳了同类小说中各种情节模式和基 本冲突。主要情节模式是:劳动竞赛模式、技术革新模式、 争创高产模式;(到了60年代又加进了阶级斗争模式。) 基本冲突是:群众路线和官僚主义的冲突、革新精神和保 守主义的冲突、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和本位主义的冲突、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业路线的冲突。此后的工业题材小说 大体不离这些情节模式和主要冲突。应当说,这些情节模式和
的形式投合了普通中国读者的阅读口味。
②在紧张曲折的情节中适当加入了爱情生活的 描写(少剑波与白茹),一张一池的情节发展, 有效地调节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③小说将英雄传奇故事放在深山密林、莽莽雪 原的自然环境与土匪出没、国共纷争的社会环 境中,它们为故事增加了神秘感与传奇色彩。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只要把《火车头》的开头与《原动力》相比较,就不 难感到一种明快简洁的叙述风格被政论式的抒情风格所替 代,而后者则逐渐成为5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中的时尚。
4.《乘风破浪》的成就与局限
小说的恢宏气势和全景性观照是这一时期大多数同类 题材的创作所不能比的,只是到了新时期人们从蒋子龙的 作品中才能再度领略到类似的宏阔气度。作品是在一个广 阔的背景下展开的,作家以一个钢铁厂为枢纽,连接起市、 省、中央、工业、农业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在一个全 景性的画幅上表现了现代大工业建设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 活中发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在这方面,作家的描写是生 动具体的,她以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纠葛把上至党政机 关、下至百姓家庭组织成了一个艺术整体,构成50年代中 后期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1949年草明出版了第一部描写工人生活和战后恢复经 济建设的中篇小说《原动力》;沈阳解放后她在皇姑屯铁 路工厂工作期间,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火车头》;1954年 她在鞍钢深入生活,兼任第一炼钢厂党委副书记,经数年 积累创作了长篇小说《乘风破浪》。从这三部作品中可以 清楚地看到新中国工业建设从战后恢复到高速发展的轨迹 和轮廓,更可以察知当代工业题材小说在建国十年来的思 想和艺术走向。
3. 本时期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局限
尽管工业题材小说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成就,但与其它 题材相比,仍然显得十分薄弱。
①作家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不足固然是重要的原因。 ②过多的政治干预或束缚也是原因之一。 ③从深层次上看,中国作家对于现代工业及现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