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与文化因素及社会心理_熊艳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心理成因探析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心理成因探析作者:刘毓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刘毓容(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摘要: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
语言变异不仅受到语言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围城》为例,从避俗求雅的心理、求新、求变的心理、时尚崇外心理的影响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变异;社会心理;有序异质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70-03一、语言变异本质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nce)指的是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
本世纪三十年代,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Jan Mukarosky认为语言变异就是“突出”,引起别人的注意,使语言别出心裁。
肖建安把语言变异分为语言的社会性变异和语言的艺术性变异[1]。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语言的艺术性变异,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为获得一定的交际和美学功能试图突破语言常规所产生的语言现象。
本文试图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以《围城》为例,分析语言变异的本质,和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心理成因。
语言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人们在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都默默的遵守着这套“常规”(norm)。
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相同的场合由于说话对象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语体是人们都认同的常规。
有一些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故意偏离常规而选择特殊的新鲜的表达方式,即产生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
即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
作家为了体现自己独到的“风格”往往会刻意偏离常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新”就是他再创造的核心,新词语代替旧词语,这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变异促进语言发展。
这种故意违反语言常规的技巧是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读者或听者体验美的感受,这就是变异艺术。
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分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不同地区、不同社群甚至不同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变异与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语言变异与变化的社会因素,语言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语言变异与变化的原因,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地位与语言变异社会地位是一种决定个体在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属性。
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语言变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使用更加规范、标准的语言,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口语化、方言化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上,还表现在语音、语调等方面。
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更注重书面语的准确使用,而地位较低的人可能更多地使用俚语、口头禅等非正式表达方式。
二、社会群体与语言变异社会群体包括各种社群、团体和群体,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认同与归属感。
语言变异与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群内的成员往往使用共同的语言风格和词汇,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这种语言变异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使用的专业词汇、行业术语上,以及特定社区独有的俚语、隐语等。
例如,在不同的年龄群体和职业群体中,人们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他们所属的社群身份和特点。
三、媒体与语言变异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其对语言变异与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媒体以其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成为介绍和推广不同方言、语言变体的重要平台。
不同地区的电视台、电台和网络平台促进了语言变异的发展。
例如,在电视剧、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直播中,各种地方方言和特定社群的特殊语言表达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四、社会变革与语言变化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语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都会对语言习惯、词汇使用以及语法结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社会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兴行业和新的专业术语,也推动了语言的变化。
专业的语言变异研究

专业的语言变异研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文化和社会的反映。
在不同的地区、社群和群体中,语言的变异现象普遍存在。
专业的语言变异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语言的多样性、变异的原因以及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语音变异1. 区域方言:语音变异常常表现为地区方言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发音上会有所差异,例如英语中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它们在音素和语音规律上存在较大不同。
2. 社会群体:语音变异也会出现在特定社会群体中。
不同年龄层、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等在语音特征上可能存在差异,如美国南部地区的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语音差异。
二、词汇变异1. 方言词汇:语言变异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还体现在词汇用法上。
在不同区域和国家中,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词汇表达,如英式英语中的"lift"和美式英语中的"elevator"。
2. 社会群体: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词汇用法也存在变异。
不同职业群体和兴趣爱好群体常常使用特定的行业术语和俚语,如医生、工程师和体育爱好者等。
三、语法变异1.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语言以及方言往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
比如英语中"have got"被广泛使用于英式英语中,而在美式英语中则更常见"have"。
2. 社会习惯: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也会影响语法变异。
不同文化对于语法结构的要求存在差异,如中国汉语中尊敬的说法一般以"您"开头,而非正式场合则多用"你"。
四、语用变异1. 社会礼仪:语言的变异还可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交礼仪上。
比如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问候和道别语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这涉及到社会地位、亲密程度和场合等因素。
2. 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也会对语言的语用变异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中的谚语、习惯用语和刻板印象等,都体现了对语言使用方式的不同诠释。
综上所述,专业的语言变异研究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语言形式的背后,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

线右
。
位
,
仍 以称
北 京官 话
为宜
。
。
都 读 〔 〕 线 左 都读 叻 〕 北 京 城 区 话 的零 声母 读 法 实 际 是 被这 两 种 读法 所 包 围 的
n 二 些 地 点零 声母 和 〔
一 一
平 时所 说 的 北 京 音 系 实 际 指的是 以 北 京
有
城 区 话为核 心 的语音 系 统 近 几年来 京 大 学 中文 系 汉 语 专 业 的
,
语 言 表 达 目 的 的不 同等 体 等
,
。
,
而 引起的 语言变
、
然会 有影 响
(
1
。
或 对语 码 选 择 的不 同及 语言 风格 的不 同 语 言变 体
。
) 适应
,
、
迎 合 心 理 与语 言变异 为 了生 存 和发 展
,
。
。
人
,
主 要 包 括语 音
词 汇 语法
。
、
、
生 活 在 世界 上
,
要 随 时适
语义等
语码
,
就是 指各 种语言 成分
应各种 条件 的变 化
适 应 的社会 心 理
,
于 是便产 生 一 种迎 合和
这 种 心 理 反映 在 语 言 使
、
语 言 变 异 与社 会 的关 系
用上 场合 码
。
就是 根 据不 同 目 的
( 2 )
不 同时 间
,
、,
不同
。
语言 变异 的 因素 很 多
重要 的
。
,
i 习a
北 京 官 话 区 以 北 京 市 为起 点 从 西向 东
汉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与文化差异

汉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与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会呈现出差异。
汉语文学作品作为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变异与文化差异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的反映和批判。
本文将从语言变异与文化差异两个方面探讨汉语文学作品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指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社会背景下,同一种语言由于语言共同体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方言、地方俚语、行话等形式。
在汉语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既存在于对话中,也表现在叙事和描写中。
首先,对话中的语言变异。
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口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中塑造地域特色的重要元素。
比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对话描写了北方人与南方人的语言差异,从而突出了他对旧中国社会的批判。
其次,叙事和描写中的语言变异。
作家往往会运用地方俚语、行话等特定语言风格,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例如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中,使用了农村方言,以真实地展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磨难。
二、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存在差异。
作为语言的载体,文化差异也会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首先,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方式存在差异。
因此,在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作者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叙事结构或者情节跳跃的手法。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跳跃的时间线和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的现实。
其次,价值观念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美学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追求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作者对于美、善、哲理等的描绘和阐述与我们的认知存在差异。
比如张爱玲的小说《色戒》,通过塑造女性形象和情感的描写,揭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
三、语言变异与文化差异的意义汉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与文化差异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特点,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语言变异与文化差异的存在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语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语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语言变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不同区域、部族、群体、阶层、性别、年龄、职业等的使用者在各自的语言使用中,如发音、语音、语法、词汇、意义等方面产生差异所形成的语言变种。
这种变异现象通常被称为方言。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方言的地位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方言可分为官话、非官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三大类。
官话是标准汉语,是作为整个汉族大部分人使用的共同语言,是国家和政府机关以及各种宣传媒介的正式语言。
非官话包括北方方言、南方方言、西南方言、闽南方言等。
少数民族语言则是诸如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等。
由于方言所处的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方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特征。
方言的变异特点通常反映了一个特定的语言使用者群体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
例如,广东话的变异特点,更多的是受到粤籍移民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所影响;而四川方言中,“儿化音”则是一种普遍的语音变异特征,且较明显地反映了一个民族语境中的特点。
同样的例子还有:闽南方言中的“跑马灯”、“打虎炮”等都是它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所产生的方言特征。
除此之外,方言的变异特点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特征。
例如,有一些地方的方言经常会用口音、俚语等语言习惯来表达情感,就像湖南话中的“不爽”、“倔犟”等,这些是通过方言来体现了该区域的民俗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一些方言则更注重“码头趣味”,比如广东话常用的“唔系咯”、“令人唔舒服”等,这些则更多的是反映了该方言所处的背景和环境。
方言之间的变异差异也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它们所引起的。
相互作用和协调是方言变异的重要因素。
广东话、潮汕话、客家话所在的语言区是固定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情况。
由于方言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方言的混杂现象。
混杂的方言不仅不同于原来的方言,还吸收了其他语言的特点,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例如:香港话和广东话常受英语和广东话之间的混合影响;而台湾话则受到了客家话、福建话、广东话、日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影响。
浅析2005年的新词语: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异

浅析2005年的新词语: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异语言变异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言语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语言变异与社会生活及社会心理关系密切。
2005年,我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这促使语言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涌现出了大批的新词语。
主要表现为:一是从词义上来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从词语的产生方式来看,采用缩略、仿造、创新等多种表现方式。
文章就这一语言变异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
标签: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社会心理;新词语一、引言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因各种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它既包括某个特定语言项目在共时分布上的差异,也包括该语言项目在历时流程中的变化。
语言变异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社会语言学家把语言放到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具体分析语言的各种变异。
语言研究者通过变异成分的分析来考察变异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构成,语言的变异通常会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但是,由于语音和语法相对来说较稳定,所以语言变异较多地反映在词汇层面上。
词汇最容易受到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出现,必然要反映到语言中来,而且首先是反映到词汇中来,其中新词新语的出现就是社会生活变化在语言中的最明显表现。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联系社会因素来剖析2005年的语言变异之新词语,旨在从语言的变异中探究社会生活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语言演变的过程和方式,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语言和语言现象。
二、社会生活变化引起语言变异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很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上——主要在语汇—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
2005年是中国的改革年,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领域,而是将重点转向已具有多元利益主体的社会各个领域。
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也异常迅速,而尤以语汇变化最为显著,大批新词语也就应运而生。
最新整理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探因.docx

最新整理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探因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探因对于语言文化变异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信息文学在变质语言文化中产生意义变异的原因、过程和方式,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所探究的语言文化变异主要从现代传播手段、地域、民俗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入手,分析语言变异的根源、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变异过程。
一、文学语言变异的现实原因(一)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语言属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而且动态也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
语言的发展总是从平衡走向不平衡,语言若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将会表现为规范状态的变异,因此,可以得出变异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语言承载了社会普遍的价值选择、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语言的变异同样也传递出时代变迁的信息。
[1] (二)文学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文学语言属于一种充满张力、动态平衡的符号体系,文学语言的变异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语言在绝对的变化下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语言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控制平衡关系,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来丰富自身。
语言是文学的表达媒介,并且语言不仅仅是文学的外壳,还是文学的直接存在,因此文学是离不开语言的,文学语言是语言的一类,变异也是促进文学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学语言具有普通语言及艺术语言特性,普通语言主要是重视稳定性,以便于人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艺术语言则是重视新鲜性、创新性以及陌生性,而文学语言则是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运动,有时候还融合这两种语言的特性。
文学语言的变异主要起源于现代小说,很多文人的文学语言逐渐从以注重逻辑为主向以注重意象为主的方向改变,比如现代派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小说之类。
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是文学信息变异的载体(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变异的载体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网络时代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传统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传统的文化艺术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学信息的变异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产生变异! 有着共时分布的特点! 除了语言自身的 因素促成之外! 主要还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所致$ 所以结合 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心态! 解释当前一些语言变异现 象! 不仅能为语言变异研究本身提供更为广阔和深层的解 释! 也为应用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提供多角度% 多层 次的研究课题$ 其理论意义在于 &研究应用与语言变异! 大 大扩展了语言研究范围! 使语言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为社 会所重视#$ 但是由于语言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研究具有 较强的人文性% 社会性和心理性! 要对语言变异事实做出科 学而准确的解释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将发现社会语 言学有时很难抓住这个整体的两头! 即一头是语言学! 另一 头是社会$ 这或许是摆在语言变异研究面前的一大困难$
会% 文化和心理属性表明语言变异无时无处不在$ 从理论上 讲! 语言变异与文化因素及社会心理之间应该具有相互影响 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即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会对语言 变异产生影响! 而反过来语言变异又将影响文化因素和社会 心理的变化$ 但是考察的结果往往是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的 变化促成语言变异 $即语言变异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 而 少有语言变异推动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的变迁! 显示语言变 异与文化因素及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倾于单向化! 而非双向 化$ 这一现象是否能够说明语言变异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使 成性的本质! 值得进一步探讨$
理 论 界 !""#$%
!&’
,语言文字-
*+ *,- ./- 01 !
率越来越高! 而逐渐上升为一种 "通语#$ 这又是因为科学 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带动人们的价值观念% 知识% 信 仰% 道德% 规范和习俗等发生变化! 在语言表达的选择上出 现 &与时俱进# 的语言变异$ 于是! 根植于传统情景的问候 语就主要流行于农村$
*作者单位’ 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 责任编辑’ 宋 松
!&’
!""#语言学理论中% 语言变异 &是一个特定的术语’ 它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 在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中的状况" 这 个 (语言项目)% 可以是某个音位% 也可以是某些语音的组 合或聚合规则* 它可以是某个语义% 也可以是某些语义的组 合或聚合规则* 它还可以是音+ 义结合而成的语素或词% 也 可以是某个语法范畴或语法手段% 或某项语法规则," 这一 定义说明语言变异强调共时% 侧重分布" 语言既然由语音$ 词汇和语法三要素构成% 语言变异自然会表现在语言的各个 层面" 但是由于语音和语法相对来说较词汇稳定% 所以语言 变异首先较多地反映在词汇层面" 这主要是因为 &语言的核 心是它的语音和语法的结构模式% 而不是词汇," 词汇最容 易受到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最积极地反映着社 会的变化" 语言变异无时无处不在% 是语言多样性和社会性的反 映% 这现象也由语言的文化属性所决定"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 到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即语言变异的产生和形成往往直接 或间接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而文化因素的差异$ 变迁又 显现在语言变异中" 受社会政治$ 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代% 不同地区 的人们% 他们的价值观念$ 知识$ 信仰$ 道德$ 规范$ 习俗 等是不一样的"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 使语言 发生变异" 以汉语中的外来音译词语为例% 近代鸦片战争后 的一百多年里% 中国人因为饱受外国列强的欺凌% 对外国人 反感% 表现出一种排外与保守的文化" 过去% 老百姓管外国 人叫 &鬼子,$&洋鬼子,$&番鬼佬,$&番鬼婆,$&鬼妹,$&红毛 鬼 ,!荷 兰 人"$&摩 罗 叉 ,$&吉 龄 鬼 !印 度 人",%而 官 方 称 &蛮 夷,$ &洋人,% 隐含强烈的汉民族意识" 相应的% 外来词语 一般须经过改造才吸收进来% 成为 &汉化词,% 而 &纯音译 词一向不受国人欢迎," 这确实与汉民族的文化取向有关"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与境外交往合作日益扩大" 在平等 友好的国际交往中% 国人的价值观念$ 知识$ 信仰也发生着
变化% 逐渐从保守和排外走向开放和容纳" 如今% 根据不同 身份和交际场景% 我们管外国人叫 &老外,$ &外宾,$ &外 国朋友,$ &外国友人,$ &外教,$ &外国留学生, 等% 态 度有了转变" 音译外来词语继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了第二次高 峰% 大多数中国人不再排斥它们" 如今漫步街头% 走进商 场% 打开电视% 翻开书报% 就可以看到或听到 &可口可乐, !#$#$%#$&’"$ &派 对 , !(’)*+"$ &香 波 , !,-’.($$" 等 " 部 分音译词% 还大有语素化的趋势% 具备较强的构词能力% 比 如由 &酷, !/001" 构成的 &酷哥,% &酷妹,$ &酷毙了,* 由 &吧 , !2’)" 带 来 的 &酒 吧 ,$ &吧 台 ,$ &茶 吧 ,$ &网 吧,* &可乐, 几乎成了 &碳酸类饮料, 或 &汽水, 的代名 词" 上述部分音译词语除了音译表达形式外% 也有非音译形 式% 如 &汽水,% &晚会,% &洗发露,% 但从总的趋势看% 后者正逐步让位给前者" 而同一个外来音译词语在不同地区 又 有 不 同 的 译 法 % 如 &3455’, 一 词 % 用 普 通 话 译 成 &比 萨 饼,% 由 &音译专名6类名, 构成* 粤语译成 &必胜客," 而 大量的外来音译词语% 在功能$ 社会和地域方面呈现不同的 分布" 一般来说% 它们的分布大致是! 口语$ 学术 !包括医 学$ 生物科技" 和港澳台高于书面$ 非学术和大陆" 字母词 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这些语言变异无不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念$ 知识与信仰的变化和不同"
-语言文字.
! 9: 9;< =>< ?1
语言变异与 文化因素及社会心理
!熊 艳
摘要! 语言的发展变化与文化的进步和大众的心理变迁密切相关" 本文从探讨语言变异与文化因素及社 会心理的关系入手# 阐明语言的发展变化与文化共生$ 共存% 敏锐反映社会心理的变迁%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和相互制约"
关键词! 语言变异 文化因素 社会心理 影响 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