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高聚物的共混与复合材料

合集下载

第7章 共混和复合材料

第7章 共混和复合材料

Organoclay particle (~ 8 m)
Stacks of silicate platelets or tactoids
Diffusion
8.3.5 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
(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目前主要应用领域:航空航天领域,高尔夫球杆、网 球拍、钓鱼竿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运动器材领域。
1)前驱物的水解
C2H5O Si OC2H5 + 4H2O OC2H5
2)缩聚
OH OH
OH OH HO Si
OH OH
OH OH HO Si Si OH + H2O OH OH
O O Si O O Si O O
HO Si OH + HO Si OH
Si OH + nSi(OH)4
OH OH
(2)插层复合法
1940~1945年期间美国首次用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树脂、以手糊工艺
制造军用雷达罩和飞机油箱,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开
辟了道路;
玻璃纤维:SiO2为主要成分 ; 树脂基体主要有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
以及PP、PE、PA、PBT、PC、PES、PEEK、PI等热塑性工程塑料;
之间应力场的相互干扰,又可阻止裂纹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大大提 高了材料的韧性。
8.3 高分子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四要素
基体材料:聚合物
填料:活性(增强、功能化)或非 活性填料
复合技术:制备方法(原位复合、 模板复合等)、成型加工方法(注射、 模压等)
界面设计:两相界面的控制与设计
8.3 高分子复合材料
8.1 概述
高分子新材料的研发途径:
(1)合成新的高分子材料(早期的主要手段) (2)优化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即高分子材料的改性)

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学课件

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学课件

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形
2
态学课件
1、非晶-非晶聚合物共混体系
1.1 单相连续的形态结构
单相连续的形态结构是指,构成聚合物共混物 的两个相或者多个相只有一个相连续。称之为 连续介质或者基体。其它的相分散于基体中, 称为分散相。
连续介质+分散相
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形
3
态学课件
从分散相结构特征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根据润湿-接触理论,粘合强度主要取决于界面张力, 张力越小,则粘合强度越大。根据扩散理论,粘合强度 主要取决于两种聚合物之间的热力学混溶性。混溶性越 大,粘合强度越高。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是 统一的。
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形
10
态学课件
两种组分都形成三维空间连续的 形态结构。典型的例子是互穿网 络聚合物(IPN)。
如图所示。注意,互穿网络聚合 物不是分子级别的的相互贯穿, 而是分子微小聚集体相互贯穿。 两组分的相容性和交联度越大, 相互贯穿网络聚合物两相结构的 相畴就越小。
白色部分为PS
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形
4
态学课件
③分散相形状、大小不规则,分散相包容了大量连续相成分. 分散相成香肠状结构、胞状结构、蜂窝状结构。
如由接枝共聚共混法生产的ABS,HIPS.
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形
5
态学课件
例 如 : 通 过 熔 融 共 混 法 制 备 了 苯 乙 烯 - 马 来 酸 酐 共 聚 物 (SMA) 增 容 的 尼 龙 6(Nylon-6)/ABS共混物。研究了SMA增容的Nylon-6/ABS共混物的相形态与 性能.发现在Nylon-6/ABS共混体系中,分散相易聚集,相界面清晰,断裂面光 滑,呈脆性断裂,相容性差。加入少量SMA后,共混物由共连续相结构转变为 典型的"海-岛"结构,分散相分布均匀,界面粘接程度增加,表明SMA对Nylon6/ABS体系有显著的增容效果-高分子学报,2007 / /5

第8章 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

第8章 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

8.2.1 相容性、相形态和相图
高分子材料
8.2.1 相容性、相形态和相图
结晶高分子/无定形高分子共混材料的熔体或非晶相的相容性
可以用熔点降低(通过等温结晶动力学测定):
高分子材料
8.2.1 相容性、相形态和相图
高分子材料
8.2.1 相容性、相形态和相图
高分子材料
8.2.1 相容性、相形态和相图
8.3.5.3 磁性复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
8.3.5 功能复合材料
8.3.5.4 吸波(隐身)复合材料
电磁辐射的反射系数

高分子材料
8.3.5 功能复合材料
(1)介电吸收材料
高分子材料
8.3.5 功能复合材料
(2)电磁吸收材料 8.3.5.5 光功能复合材料 (1)高分子分散液晶
高分子材料
8.3.5 功能复合材料
②与高分子增容剂的反应
③加低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促进交联或共交联反应
高分子材料
8.2.3 通用塑料系共混材料
高分子材料
8.2.3 通用塑料系共混材料
马来酸酐和氨基反应在聚丙烯和聚酰胺之间形成了
化学键连接:
高分子材料
8.2.3 通用塑料系共混材料
高分子材料
8.2.4 工程塑料系共混材料
高分子材料
第8章 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
1 概述 2 高分子共混材料 2 高分子复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
8.1 概述
高分子材料
8.2 高分子共混材料
1
2 3 4 5
高分子材料
相容性、相形态和相图 增容剂、反应增容和反应加工
通用塑料系共混材料 工程塑料系共混材料
热固性树脂系共混材料

共混复合材料

共混复合材料

1.共混复合材料的定义聚合物共混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共同混合而形成的宏观上均匀、连续的固体高分子材料。

2.共混改性的目的、意义单一组分聚合物的性能缺陷①应力开裂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材料的可靠性大大下降。

②缺口敏感性大,制品稍受损伤,强度急剧下降。

③熔体粘度大,加工温度高,成形性不好。

④某方面的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⑤成本高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的目的(1)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①改善韧性(提高抗冲击性)②改善耐热性③提高尺寸稳定性④提高耐磨性⑤改善耐化学药品性(耐溶剂性)⑥其它物理机械性能,如气密性、耐候性、阻燃性、阻尼性、粘结性、抗静电性、生物相容性等。

2)改善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性能①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熔体流动性,即通过共混改变聚合物的熔体粘度。

②控制结晶聚合物的结晶行为。

(3)降低成本在保证材料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填充价格低的组分来降低材料的成本。

(4)赋予高分子材料某些特殊性能某些应用场合需要高分子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阻燃性、导电性、阻尼性等,可以通过添加具有相应特性的组分使材料具有该特性。

高分子合金:一般是指塑料与塑料的共混物以及在塑料中掺混橡胶的共混物。

共混与共聚相比,工艺简单,但共混时存在相容性问题,若两种聚合物共混时相容性差,混合程度(相互的分散程度)很差,易出现宏观的相分离,达不到共混的目的,无实用价值。

3.聚合物共混的应用与研究•最早利用共混改性的是聚苯乙烯,把天然橡胶混入聚苯乙烯,制成了改性聚苯乙烯,改变了聚苯乙烯的脆性,使它变得更为坚韧和耐冲击,这是因为当聚苯乙烯和天然橡胶的共混物受到外力冲击时,分散在聚苯乙烯中的天然橡胶颗粒能够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使共混物耐冲击性和韧性有所提高。

•大量的聚氯乙烯中加入少量丁腈橡胶,即使不加增塑剂,也能得到像软聚氯乙烯一样的共混物,其中丁腈橡胶起了增塑剂的作用。

丁腈橡胶在共混物中既不挥发,也不渗出,比通用的增塑剂要好。

第九章 高聚物的共混与复合材料

第九章  高聚物的共混与复合材料
增容剂
反应型 非反应型 接枝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26
2. 非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降低相界之间的界面能;在高聚物共混过程中促进相的 分散;阻止分散相的凝聚;强化相直接的粘接。
嵌段共聚物 A-b-B 接枝共聚物 A-g-B
A 未加嵌段共聚物增容剂
B 加入嵌段共聚物增容剂
27
图10.12 橡胶与吸水树脂共混体系。
形态结构 依据相的连续性
单相连续结构
两相交错结构
相互贯穿的两相 连续结构
19
1)单相连续结构
单相连续结构 连续相 基体 均匀颗粒状 分散相 不均匀颗粒状 胞状结构 接枝共聚共混法
图10.2 SBS三嵌段共聚物的形态结构. (丁二烯含量20%)
图10.3 G型ABS的形态结构. (黑色为橡胶,白色为树脂)
相容的程度如何?
组分A 组分B
部分相容
完全不相容
多相体系
宏观相分离
相容性好
相容性差
6
9.2.1 混合自由能
根据热力学相容的条件 ,A和B两种聚合物共混时
ΔGm=ΔHm-TΔS
式中, ΔGm——混合自由能变; ΔHm——混合焓变; ΔS——混合熵变。
ΔGm< 0,混合能够自发进行。
7
借用高分子溶液理论的似晶格模型,即
3.
部分相容,两个Tg,介于两组分的Tg之间。
12
9.2.3 高聚物共混物的稳定性
热力学不相容的高聚物共混体系,工业上仍可制得相态稳 定的制品。稳定性的原因在于
1.
高聚物粘度大,分子链段移动困难,相分离需要的时间 长; 共混物的相界面上因分子链段相互扩散形成过渡层,稳 定了共混体系; 共混过程中,共混高聚物的分子链因剪切作用发生破坏, 引发嵌段和接枝共聚形成新的共聚物,可以提高共混组 分的相容性; 小颗粒填料等附加物可促使混合相结构趋于细小,更趋 均匀稳定; 交联作用可使所获得的均匀分散相态固定,不易发生相 分离。

聚合物共混复合改性简明教程阅读笔记

聚合物共混复合改性简明教程阅读笔记

《聚合物共混复合改性简明教程》阅读笔记一、聚合物共混基本概念在阅读《聚合物共混复合改性简明教程》时,我对聚合物共混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聚合物共混,又称为高分子合金或高分子复合材料,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聚合物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新材料的过程。

这一混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实现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性能更优越的新型聚合物材料的过程。

此过程涉及到聚合物的相容性、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等内容。

相容性概念:在聚合物共混过程中,不同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相容性指的是不同聚合物之间能否相互溶解,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当两种聚合物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时,它们更容易相互融合,形成相容性较好的共混物。

而相容性良好的共混物通常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

共混物的制备方法: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机械共混法、溶液共混法、熔融共混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对共混物的结构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所需材料的性能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聚合物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密切。

共混物的结构包括其相态结构、界面结构和分散状态等,这些结构决定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候性等性能。

通过调整共混物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定制和优化。

我还了解到聚合物共混复合改性是一种重要的材料改性方法,通过向聚合物中加入其他添加剂或化合物,以改善聚合物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这种改性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阅读《聚合物共混复合改性简明教程》,我对聚合物共混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结构和性能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有助于我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聚合物共混复合改性技术。

1. 聚合物共混定义及分类聚合物共混,又称为聚合物合金或高分子材料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宏观上均匀的材料体系。

实验一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实验

实验一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实验

实验一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实验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综合实验包括以下子实验: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实验、聚合物复合材料注射成形实验、聚合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

实验1.1 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实验一、实验目的利用混炼设备完成不同聚合物材料的共混改性,掌握积木式平行混炼型双螺杆挤出机以及转矩流变仪的基本结构组成;熟悉工艺参数对聚合物共混的影响;了解积木式平行混炼型双螺杆常用的组合形式;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实验设备:平行双螺杆挤出机组、转矩流变仪、鼓风干燥箱、加料勺、台秤和天平等。

实验材料:由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分子中丁二烯段不饱和双键经过选择加氢获得的热塑性弹性体SEBS、白油、聚丙烯(PP)、抗氧剂1010等。

三、实验操作步骤(一)双螺杆挤出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 预混合:将要SEBS和白油按照质量比1:1预先混合,均匀混合后放置24h以上,使SEBS在白油中充分溶胀,得到O-SEBS;将O-SEBS、PP、抗氧剂1010等按照比例依次称取,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备用。

2. 开机前检查:开机前检查齿轮箱上油标,观看齿轮油是否不足,一般在油标中间为宜。

检查软水水箱(注:冷却水)水位,一般不宜高出进水口。

在冷却水槽中放入足够的冷却水。

3. 平行双螺杆挤出造粒机组开机前设置:打开电源,设定螺杆不同区域的温度,物料不同,所需温度不同。

SEBS/PP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螺杆温度范围为175~200℃。

按温度表上“”、“”键,可升高和降低设定温度。

设定完毕,打开“水泵开关”,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20~30min后方可开机。

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料斗中。

4. 开机:旋转“油泵开关”并确认油泵是否工作,油压一般在(0.1~0.2MPa);起动切粒机开关(注:空切时,一般调至150~200r/min),起动吹干机;按下“主机启动”开关,检查“主机指示”绿灯是否灯亮,如绿灯已亮,表示主机已通电,然后按下“喂料启动”开关。

12 高分子复合材料与共混

12 高分子复合材料与共混
玻璃纤维
碳纤维
critical length Long fiber: Length > critical length Short fiber: Length < critical length
芳纶纤维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Continuous fiber
Discrete fiber
(1) Graft-onto polymerization
Polymer, 2010, 51(3): 730-737
(2) Graft-from polymerization
Eur. Polym. J., 2010, 46: 145–155
(3) Melt and solution blending
高分子及纳米单元和高分子同时生成 •
Application of polymer composites
Application of polymer composites
Biodegradable copolyesters/nanocomposites
Biodegradable copolyesters
Biopolyesters/inorganic nanoparticle composites
(1) In situ polymerization
Langmuir, 2010, 26(10): 7555-7560
Biomacromolecules, 2010, 11(7): 1847-1855
(2) Melt and solution blending
Nano-biocomposites:
Lower cost and wider use Good fuel barrier property and permeability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Suit therm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目的要求:(1)了解高分子共混材料的结构类型、成型方法、性能特点及其应用(2)掌握聚合物之间的互溶性,共混物形态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3)了解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类型、成型方法、性能特点及其应用(4)了解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教学重点:(1)聚合物共混物的概念、聚合物之间的互溶性(2)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性能及相互间的关系(3)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概念、性能特点教学难点: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性能及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课时:6h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高分子共混材料(一)概念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混合而形成宏观上均匀、连续的固体高分子材料。

2、优点:A综合均衡各聚合物的性能如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具有良好的模量,穿着挺括性好,但吸湿性差,难染色,难黏结,而聚酰胺6纤维的断裂功较大,也就是说抗冲击性好、易染,但模量较低;将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和聚酰胺6共混则可实现性能上的互补B使用少量的某一聚合物作为另一聚合物的改性剂最早利用共混改性的是聚苯乙烯,把天然橡胶混入聚苯乙烯,制成了改性聚苯乙烯,改变了聚苯乙烯的脆性,使他变得更加的坚韧和耐冲击。

这是因为分散在聚苯乙烯中的天然橡胶颗粒能够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使共混物的耐冲击性和韧性有所提高。

C改善某些聚合物的加工性能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一种具有优良的耐磨、耐热、耐化学试剂性的工程塑料,但PET具有较高的熔融温度和较慢的结晶速率;PA66结晶速率快、加工性能好;将PET和PA66共混,PA66可以作PET结晶的成核剂,以改善PET的加工性能。

UHMWPE+LDPE或者HDPE或者PP共混D满足某些特殊性能韧性树脂/脆性树脂:增韧;含卤树脂/其他树脂:阻燃;硅树脂/其他树脂:自润滑;PTFE/其他树脂:耐磨。

E.对某些性能卓越,但价格昂贵的工程塑料,可以通过共混,在不影响使用要求的条件下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如PA/PE或PA/PP、PC/PP、PPO/PS等(二).制备1.物理共混(机械共混):将各高聚物组分在混合设备如高速混合机、双辊混合机、挤出机中均匀混合。

包括:干粉共混:将不同的粉状聚合物在通用的塑料混合设备中进行混合。

熔融共混:将各组分在T f以上进行分散、混合,常用方法,设备有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混炼-挤出机组、静态混合器。

溶液共混:将各高聚物组分溶解于共同溶剂中,再除去溶剂。

乳液共混:将不同高聚物的乳液均匀混合再共沉析。

2.共聚--共混法这是制备高聚物共混物的一种化学方法,包括接枝共聚--共混、嵌段共聚--共混,前者更为重要。

制备聚合物1后将其溶于另一种单体2中,使单体2聚合并与聚合物发生接枝共聚。

聚合物共混物包括三种组分:聚合物1、聚合物2、接枝共聚物。

接枝共聚物改善了聚合物1和聚合物2的相容性,其性能优于机械共混。

3.互穿网络高聚物(IPN)用化学方法将两种或以上的聚合物相互贯穿成交织网络状。

制备方法上接近接枝共聚-共混法,相间化学结合接近机械共混法,可视为用化学方法实现机械共混。

分步型IPN:先合成交联聚合物1,再用含有引发剂和交联剂的单体2使之溶胀,然后使单体2就地聚合并交联。

同步型IPN:两种聚合物网络同时生成。

将两种单体混溶在一起,使两者以互不干扰的方式各自聚合并交联。

互穿网络弹性体:由两种线型弹性体胶乳混合在一起,再进行凝聚并同时进行交联。

胶乳-IPN: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得。

将交联的聚合物1作为“种子”胶乳,加入单体2、交联剂和引发剂,使单体2在“种子”乳胶粒表面进行聚合和交联。

(三).形态结构(包括界面层)1.相容性(1)热力学相容性热力学角度,任何比例,分子分散,热力学稳定,均相体系。

△G=△H-T△S分子间无特殊相互作用力,高分子的混合过程是吸热过程,所以一般的△H大于0,而高分子的分子量很大,混合时的熵变很小。

要满足△G小于零的条件很困难,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共混的聚合物很难达到分子水平的混合,而形成非均相的多相结构。

(2)广义相容性相互分散,性能稳定,共混。

指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的能力。

表示共混物组分在混合过程中相互扩散的能力和稳定程度。

a.完全相容:均相体系b.部分相容:两相(多相)体系,但聚合物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子链相互扩散,形成一定厚度界面层。

c.不相容:部分相容的程度很小时,称为不相容。

2.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按相的连续性分)(1)单相连续结构:部分相容体系,处于热力学亚稳定状态,但因聚合物较长的分子链造成共混物的粘度大,链段运动缓慢,所以热力学亚稳定状态相对稳定,形成以低含量组分为分散相、高含量组分为连续相的部分相容体系。

一相是连续的,称为基体,其他的相分散在连续相中,称为分散相。

由于相之间的交错,分散相会被分为许多的微小的区域,这种区域称作相畴或微区。

形状规则根据分散相又分为分散相不规则、分散相颗粒规则、分散相为胞状。

形状不规则的多为机械共混的产物。

分散相颗粒规则的一般为球形,内部不含或只含极少量的连续相成分。

分散相为胞状结构的分散相颗粒内包含由连续相成份构成的更小颗粒,接枝共聚-共混法制得的共混物一般具有这种类型的形态结构。

不规则胞状结构(2)两相连续结构:如IPN顺式-聚丁二烯/聚苯乙烯(24/50)IPN电镜照片(黑色部分为聚丁二烯)两组份相容性越大,交联度越大,IPN两相结构的相畴越小。

3)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每一组分都没有形成贯穿整个样品的连续相。

共混体系的组分都没有形成贯穿整个体系的连续相,嵌段共聚物发生旋节分离以及当两嵌段组分含量相近时常易形成这种形态结构,聚合物共混物发生相逆转时也会形成这种结构。

如SB: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2.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过渡区)界面层有两种类型:两相间存在化学键(如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两相间无化学键(如机械共混物、IPN)。

界面层形成分两步:先是两相接触(制备时应保持高度分散),然后两种聚合物大分子链段之间相互扩散(扩散程度取决于相容性)。

(四).增容剂增容剂可以增加共混组元间的相容性,强化界面粘结1.种类增容剂可以专门制备,也可就地生成(原位反应共混)2.作用原理非反应型增容剂,应用普遍的是接枝共聚物和嵌段共聚物,如对于PA和PB不相容体系,加入A-g-B或A-b-B可以增容,其增容作用可概括为:降低相界之间的界面能、在共混过程中促进相的分散、阻止分散相的凝聚、强化相之间的粘结。

增容作用模型如图示。

反应型增容剂主要是包含一些含有可与共混组分起化学反应的官能团的共聚物,这类增容剂与共混物组分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

反应型增容剂增容包括外加反应型增容剂与共混高聚物组分反应(如PE/PA共混时加入PE-COOH);也包括使共混高聚物官能化,并借助相互反应而增容(如PE羧化后再与PA 共混)。

主要反应类型有:-COOH+-NH2:如上例酸酐+-NH2 :PP/PA6+PP-g-MAH环氧基+-COOH或-NH2:PA6/PPO+含有环氧基的PS羧基+唑啉基:PS/NBR(带羧基)+反应型PS(St+乙烯基唑啉基共聚物)(五).性能1.力学性能混合法则粗略估算:P=β1P1+ β2P2(上限值)P=β1 /P1+ β2/P2(下限值)共混物的性能根据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不同与组分性能的关系不同。

2.Tg:与相容性密切相关3.弹性模量和力学松驰:弹性模量可用混合法则估算;力学松驰谱变宽。

4.力学强度5.其它性能,如流变、阻隔等同样与形态结构和相容性密切相关。

(六)主要品种实例PE/EV A、PE/CPE、PE/SBS、PE/PA、PP/PE、PP/PE/EPR、PP/EPR、PP/EPDM、PP/SBS、PP/SBS/BR 、PP/PA6、PP/PC、PP/EV A、PP/PPO、PVC/EV A、PVC/CPE、PVC/NBR、ABS/PVC、PS/PPO、PS/PO、PC/ABS、PA/PE、PA/ABS、PA/TPO、PBT/PET、PBT/PC、PBT/PA、PBT/PTFE、PET/EPR………发展方向:多元体系共混二.高分子复合材料(一)、概述1复合材料分类金属基、聚合物基、陶瓷基2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1)复合材料的功能化:固体自润滑材料及耐磨复合材料复合光敏材料导电复合材料阻燃及自熄性复合材料(2)复合材料的增强原材料发展方向:用做复合材料的树脂,最早为热固性树脂,目前,所用的树脂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其一是选用耐高温树脂,例如聚酰亚胺、聚苯丙咪唑、聚苯氧氮杂茂、聚喹啉并咪唑等;二是使用现在大量生产的热塑性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ABS等。

前者主要用以生产耐高温复合材料,后者主要制造一般工、农业及生活用品。

填料:多样化,复合化。

(3)成型工艺(4)应用3复合材料复合结构类型大致分成五种类型1网状结构:即两相连续结构2层状结构:也属于两相连续但两组分均为二维连续相。

在垂直于增强相和平行于增强相的方向上力学性能不同。

3单向结构:如纤维单向增强的复合材料4分散状结构:如以不连续的粒状或短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5锒嵌结构:不多见(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类型及特点1分类按聚合物的特性可分为:塑料基复合材料热固性塑料基复合材料热塑性塑料基复合材料橡胶基复合材料根据增强剂可分为:玻纤增强、碳纤增强、粉末填充等2特点1)比强度、比模量大2)耐疲劳性能好3)减震性好4)耐烧蚀性能好5)工艺性好6)良好的热性能,如热变形T增加、导热性提高、热膨胀系数降低。

7)良好的电绝缘性能(除C纤维等导电填料)8)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能9)良好的耐老化性能(三)聚合物基体1.对高聚物的要求(1)良好的综合性能(2)对填料具有很强的粘附力(3)良好的工艺性能2.热固性塑料作为结构材料的纤维复合材料所用多为热固性树脂,包括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呋喃树脂、有机硅等,不饱和聚酯主要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钢,环氧树脂可用碳纤维增强制得高性能复合材料,酚醛树脂主要用于烧蚀复合材料。

为使其固化后具有某些特殊性能或满足某些工艺,往往加入其它助剂。

3.热塑性塑料与热固性塑料基复合材料相比,热塑性塑料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简单、工艺周期短、成本低。

但力学性能、使用T、老化性能方面还较低。

典型的热塑性塑料有PE、PP、PVC、PS、ABS、PA、PC、POM、PET、PBT、PPS,大多数用于玻纤增强。

4.橡胶常用的橡胶基体有:天然橡胶、丁苯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聚丁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等。

橡胶基复合材料主要是用长纤维,包括合成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

晶须增强的轮胎则主要用于航空工业。

(四)增强剂1主要品种1)玻纤:统称,种类很多,根据外形有长纤、短纤、空心纤维等;根据特性有高强度纤维、高模量纤维、耐高温纤维、耐碱纤维等;根据化学成分有无碱玻璃纤维、有碱玻璃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