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循证医学证据

合集下载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中心力衰竭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方法,可以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评估
循证护理始于对患者进行评估。

评估不仅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还包括其社会和心理状况。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治疗和关注。

2.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是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的治疗计划。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使用药物、提供心理支持、提供健康教育和饮食建议等。

3.药物管理
药物治疗是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核心。

循证护理可以为药物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持。

这包括确定最有效的药物、最佳用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等。

4.教育
教育是循证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患者和家庭成员需要得到充分的健康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使患者和家庭成员理解治疗的必要性,并掌握相关的自我管理技能,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和预防再次发作。

5.预防复发
循证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再次发作。

预防复发包括控制一些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以及食品控制、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等。

总之,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它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增加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蔡运昌;吴强;张陈匀【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2(036)012【总页数】4页(P1143-1146)【作者】蔡运昌;吴强;张陈匀【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29%~47%,其严重程度在ACS的几种临床谱中仅次于猝死[1]。

对在急诊再灌注时间窗内的STEMI患者采用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能显著减少梗塞面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目前的指南倡导对症状发作12h内的STEMI患者作积极的再灌注治疗[2-4],最近的 GRACE(急性冠脉事件全球注册)分析也表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首选的策略[5]。

本文综述对STEMI患者实施现代再灌注治疗策略及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1 机械及/或药物再灌注治疗对STEMI患者症状发作后实施再灌注已有广泛研究。

影响STEMI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症状发作到再灌注成功的时间。

TETAMI(急性心肌梗死的依诺肝素和替罗非班治疗)注册结果[6]表明,获再灌注治疗的患者30d死亡率是4.4%,而未获再灌注治疗的患者30d死亡率是12%,死亡、再梗死、心绞痛复发三个复合终点在获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是11%,而未获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是19.1%。

ACOS(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册)[7]研究报告,住院死亡率无再灌注治疗组是14%,再灌注治疗组是6.3%。

可见再灌注治疗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的死亡率。

目前的指南强烈推荐症状发作12h内实施再灌注治疗。

此时限来源于早期的纤溶药物再灌注试验,这些试验证实再灌注治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但其疗效有强烈的时间依赖性。

GISSI(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1]证实,链激酶使症状发作1h内的病人死亡率下降51%,使发病3~6h的病人死亡率下降20%。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脏疾病,常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方法,其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改善预后。

本文将详细介绍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最新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护理方法。

该方法重视临床实证证据的收集、整合和评估,旨在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同时通过对研究证据的评估和应用,让患者受益于最新的治疗成果。

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护理在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循证护理能够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最新的临床实验和研究成果的评估,护士能够在治疗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案,从而为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

例如,最新的研究表明ACE抑制剂和β受体拮抗剂在心肌梗死门诊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是最有效的。

护士可以在监护和管理过程中提供有关这些治疗的信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第二,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地预测和预防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通过对最新的研究成果的了解,护士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例如,循证护理方法让护士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饮食、锻炼和健康情况,从而帮助他们预防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第三,循证护理鼓励护士使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设备、治疗方案和药物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护士需要了解这些新技术,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设备和药物,以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

例如,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的效果比一般治疗更好。

护士需要学习如何应用CRT治疗,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心脏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心脏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心脏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心脏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对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AMI后早期干预和康复对预防并发症、减少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目前关于AM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的最佳证据。

一、AMI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1. 心脏康复早起干预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症状,减少心肌损伤范围和心肌重塑。

2. 心脏康复早期干预可防止再梗死,减少心脏功能不全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Ⅰ期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1. 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2)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能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心脏功能。

(4)信得过旁阻滞剂:能够减少心律失常发生,防止血栓形成。

2. 早期心肌梗死相关并发症的防治:(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2)心绞痛缓解和控制(3)积极处理心律失常(4)积极处理血压异常3. 早期康复及相关措施:(1)心理康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

(2)运动康复:适量的体力活动和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床旁血栓形成的风险。

(3)饮食调理:低盐、低脂、低嘌呤饮食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结论:Ⅰ期心脏康复对AMI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药物治疗、早期并发症防治和早期康复措施相互配合、综合干预,可以减少心肌损伤、降低再梗死风险、恢复心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AMI患者在Ⅰ期心脏康复中应注意个体化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未来应加强对不同患者群体下Ⅰ期心脏康复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Ⅰ期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药物治疗、早期并发症防治和早期康复措施的综合干预,可以降低心肌损伤、减少再梗死风险、恢复心脏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现状,运用

心脏康复,现状,运用

中国心脏康复中心掠影
心脏康复——福州
• 福州总院 • 福建省康复医院 • 福州市第一医院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东二环泰和体检中心
心脏病“静养” 早期活动
“病”和“人”两方面,全面康复病人
心脏康复发展概况
2 心脏康复发展机遇
历史机遇——流行病学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致死的首要病因
饮食处方
心理处方 戒烟处方
药物处方与运动处方的对应关系
药物处方 药物名称 药物剂量
用法 每天剂量 治疗天数 治疗总量 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 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 训练安排 每天运动量 训练频率 运动总量 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
抗阻训练
柔韧性训练
平衡力训练
运动心肺功能监测(CPET)
►CPET是运动试验的一种形式,综合应用呼 吸气体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 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 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态变化。 ►CPET客观定量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 力,是评定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也是制 定患者运动处方的依据。
中国心脏康复指南专家共识
• 2013冠心病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 2014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 2015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指南 • 2015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指南操作指南 • 2016 PCI术后康复专家共识 • 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 • 2017 高龄老年冠心病康复指南
发达国家已成熟 康复费用>急救救治 我国相对迟缓
心脏康复发展机遇
3 心脏康复临床开展
心脏康复模式
综合性医院(主要模式)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研究所 老年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心脏康复中心) 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中医院:中西医结合 养老院、疗养院

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治疗

四、评价证据
评估STEMI再灌注方式 评估STEMI再灌注方式
——From ——From ACC/AHA 2004 STEMI Guidelines
JACC August 4, 2004;44:671-719
评估STEMI再灌注方式 评估STEMI再灌注方式
----ACC/AHA ----ACC/AHA 2004 STEMI Guidelines
步骤2:决定应首选溶栓还是 步骤 :决定应首选溶栓还是PCI术 术 如果心梗少于3小时,且介入治 如果心梗少于 小时, 小时 疗无耽搁,溶栓和 疗无耽搁,溶栓和PCI术首选哪种都 术首选哪种都 可以。 可以。
JACC August 4, 2004;44:671-719
评估STEMI再灌注方式 评估STEMI再灌注方式
心 电 图 ( 2009 9 24 6 43 - - 时 分 ) v7 v8 v9
诊疗经过
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09.9.30) 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
室间隔增厚,左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下 壁运动稍减弱,符合冠心病声像。 心功能:EF 62%, FS 34%, CO 5.0 L/m2, CI 2.3。
>3~12小 ~ 小 时 溶栓禁忌或高危 转院行PCI 转院行
<3小时 小时
溶栓治疗 失败
24小时可 小时可PCI 小时可
成功
24小时内不能 小时内不能PCI 小时内不能
直接PCI 直接
补救性PCI 补救性
预后性PCI 预后性
出院前缺血 驱使性PCI 驱使性
五、实施决策
经过严格的证据评价后,该患者既往有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病史,此次突发严重 胸痛,ECG 结果支持急性下壁侧壁心肌梗 死,加上心肌酶学检查、肌钙蛋白升高,可 以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结合医院的 技术水平,经与患者和家属商量后,决定行 直接PCI治疗。

心肌梗死:新的循证治疗证据

心肌梗死:新的循证治疗证据


REACT trial Rescue PCI/repeat lysis or conservative Death at 6 Ms: 9% VS 18%
Gershlick AH, et al. N Engl J Med 2005; 353:2758-2768
Gershlick AH, et al. N Engl J Med 2005; 353:2758-2768
Death Death,
no SHOCK data P=0.0002
21
P<0.0001
13
P=0.0003 P<0.0001 P=0.032
9 7
7 4.5 2.2
7
6
P=0.0004 P<0.0001
7 5 0 1
Major Bleed
8
1 2
Rec. Isch Total Stroke
ReMI

ASSENT-4,FINESSE:ongoing

Gp Ⅱb/Ⅲa 易化 PCI
ON-TIME trial(n=507) Early/late Tirofiban: 243/244 TIMI 3 flow: 19% vs 15%
Van’t Hof AW, et al. Eur Heart J 2004;25:837-846
时间就是心肌,就是生命,不得耽搁!

依据: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结果)
Antman EM, et al.Circulation. 2004 Aug 3;110(5):588-636.
2005年 ESC PCI 指南

将PCI作为STEMI治疗的首要和最终目标 也是循证的结果
Siber S,et al. Eur Heart J 2005;26:804-847

急性心肌梗塞循证医学

急性心肌梗塞循证医学

预防措施
锻炼
进行适当强度的运动有助于预防 心血管疾病。
健康饮食
饮食应该多摄取水果、蔬菜等健 康食品。
睡眠
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也有重要的 预防作用。
感谢观看
谢谢大家的观看,希望这份简报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循证医 学。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和 表现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包括胸 痛、呼吸困难、出汗、恶心、 呕吐和心跳异常。
何为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是一种基于最新研究和 临床证据的医学实践方法。
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为 患者提供最优秀的临床诊疗决策。
循证医学在急性心肌梗塞 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和治疗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穿刺冠状动脉,引导导管移动到狭窄和阻塞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手 术。
3
治疗后观察
根据治疗后的心电图和血液检测结果,观察病人情况。
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 一。
肥胖
肥胖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胆固醇
高胆固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急性心肌梗塞循证医学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心血管疾病, 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 研究人员为该疾病 创造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定义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阻 塞引起的心肌缺血而导致的 心肌细胞死亡的病症。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肌梗塞的 急性发作,通常由于血栓阻 塞了由冠状动脉提供的心肌 血液流量。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治疗
1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2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3 循证医学在急性心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专题笔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9期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循证医学证据白瑾,张永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心内科 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及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1B08);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200)通讯作者:张永珍E-mail :zhangy_zhen@冠心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其最严重的临床类型。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诊疗指南推荐的标准化治疗[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凝及抗血小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等]可显著降低AMI 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临床结果,但AMI 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仍较高。

循证证据表明以运动训练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MI )患者的临床结果[1-4],目前的AMI 诊疗指南推荐为I/B 级[5,6],建议对稳定的AMI (无再发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卧床不应超过12~24小时,及早对其进行心脏康复,将其作为治疗AMI 患者的一颗魔弹提升到新的高度。

本文仅对AMI 患者进行心脏康复的循证医学依据作一介绍。

1 降低病死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与对照(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心脏康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全因病死率或心性病死率)21%~34%,各亚组降低程度相似,而现代再灌注和心脏保护药物治疗可弱化心脏康复对病死率的益处[1,2]。

新近Lawler 等针对AMI 患者心脏康复的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表明,全因病死率降低26%,心性病死率降低36%,与上述冠心病心脏康复的结果一致[3]。

这些研究多为单中心、中小样本,人们对其证据力度提出了质疑。

事实上,这些研究中有两项为中等样本量(180例和147例),随访时间超过10年,有足够强的证据力度[4]。

RAMIT (AMI 心脏康复试验)是迄今为止,多中心、样本量最大(1813例)的AMI 心脏康复研究,发现心脏康复并不显著降低AMI 患者病死率,随访2年和7~9年死亡的相对风险分别为0.99和0.98,与上述结果明显不一致[7],也有学者对心脏康复能够降低病死率提出了疑问[8]。

然而,新近Cochrane 系统综述发现,即使纳入RAMIT 的资料,心脏康复仍能够降低全因病死率(由原来的13%降至11%),但对心性病死率没有分析[9]。

2 降低住院率早期对AMI 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研究证明,康复锻炼能够降低AMI 患者心血管事件引起的总死亡率、减慢动脉硬化进程、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缩短AMI 患者住院天数[10]。

最近的Cochrane 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随访<12月,冠心病进行心脏康复组患者住院率降低31%[2],但也有不一致的结果[9]。

3 对心功能的影响不一致3.1 收缩功能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对AMI 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收缩末容积和舒张末容积,改善左心室重构。

对AMI 患者越早进行心脏康复(发病1周以内)、持续时间越长(大于3个月),对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心脏重构改善越明显[11]。

但也有不一致的结果[12]。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9期9●专题笔谈●3.2 舒张功能 目前心脏康复对AMI患者舒张功能的研究较少,一项对48例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合并轻度舒张功能受损的AMI患者进行4.5个月运动康复训练的研究,结果表明训练组最大摄氧量显著升高,运动耐量明显改善,尤其是左心室舒张功能较好组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更为显著,但舒张功能未见显著改善[13]。

已有的几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均证实对AMI患者进行短期(8周、4.5月)运动康复可以提高AMI患者的运动能力,但倾向性结论是心脏康复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舒张功能[13,14]。

4 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一项随访5年的研究发现,心脏康复显著降低非致命性MI再发率(17.3% vs 33.3%)和总心脏事件发生率(39.5% vs 53.2%),恢复工作的患者更多[15];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表明心脏康复可使AMI患者再梗死的发生率降低47%[3]。

而RAMIT试验和Cochrane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的结果不支持AMI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可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2,7]。

5 改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研究表明以运动训练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明显提高AMI患者的功能能力[METs(8.30±1.30)vs (9.7±1.7)]及运动能力(平均提高15%~25%),显著改善峰摄氧量、无氧阈及最大运动持续时间,而且越衰弱的患者在运动康复中获益越大[13,14,16]。

以运动训练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外周适应,而不是中央适应,与心脏康复治疗心力衰竭机制相似[17,18]。

Cochrane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心脏康复可显著改善AMI患者的生活质量[2],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7],可能与采用的运动训练方案和量表不同有关。

6 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身心状态一项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表明心脏康复可显著改善AMI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压、体重及血脂等[3]。

早期活动可增加患者自信心,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降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康复运动可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最大耗氧量,降低同等强度负荷活动时的耗氧量[19]。

进行康复锻炼后患者心绞痛阈值提高,出现心绞痛前的运动负荷量增加,可以完成更多、更重的工作,并且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乐观,疾病带来的抑郁、忧虑可明显缓解,对生活和机体康复的信心明显增强,可显著改善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感觉。

7 改善自主神经平衡AMI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且明显增加病死率。

Oliveira等的文献综述发现,尽管证据并不一致,心脏康复可以改善AMI患者失衡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张力[20]。

8 效-价比与安全性一项研究表明对AMI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在CCU内治疗约4天,不经过普通病房的治疗而直接出院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并且每位患者的住院费用可减少4044.01美元[21]。

Kim等对13 934例心脏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发现,运动期间无一例发生死亡、心搏骤停及AMI,表明AMI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是安全的[22]。

本院对302例AMI患者进行早期运动康复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运动试验的检测过程中无严重心律失常、晕厥或猝死现象发生,同样肯定了对AMI患者进行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23]。

AMI患者进行以运动训练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是安全、有效、价廉的,可居家进行。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患者再住院、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自主神经平衡。

患者的心脏康复方案应嵌入AMI综合治疗策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院和社区监督康复,然后探寻康复专家指导式居家康复途径。

参考文献[1] Taylor RS, Brown A, Ebrahim S, et al. Exercise-based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J]. Am J Med, 2004, 116(10):682-692.[2] Heran BS, Chen JM, Ebrahim S, et al. Exercise-based cardiacrehabilita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Cochrane Database10●专题笔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9期Syst Rev, 2011, (7):CD001800.[3] Lawler PR, Filion KB, Eisenberg MJ, et al. Efficacy of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J]. Am Heart J, 2011, 162(4):571-584.[4] Lewin R, Doherty P.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mortalityredu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emperor's newclothes? Evidence in favour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J]. Heart,2013, 99(13):909-911.[5] O'Gara PT, Kushner FG, Ascheim DD, et al. 2013 ACCF/AHA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13, 127(4):e362-425.[6] Steg PG, James SK, Atar D,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Task Force on themanage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EurHeart J, 2012, 33(20):2569-2619.[7] West RR, Jones DA, Henderson AH. Rehabilitation after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 (RAMIT): multi-centre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 of comprehensiv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patients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Heart, 2012,98(8):637-644.[8] West R, Jones 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mortality reduction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Evidence against cardiac rehabilitation[J]. Heart, 2013,99(13):911-913.[9] Doherty P, Lewin R. The RAMIT trial, a pragmatic RCT ofcardiac rehabilitation versus usual care: what does it tell us?[J].Heart, 2012, 98(8):605-606.[10] Pinsky JL, Jette AM, Branch LG, et al. The Framinghamdisability study:relationship of various coronary heart diseasemanifestations to disability in older persons living in thecommunity[J].Am J Public Health, 1990, 80(11):1363-1367. [11] Haykowsky M, Scott J, Esch B,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the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art early and go longer forgreatest exercise bene fi ts on remodeling[J]. Trials, 2011, 12:92.[12] Rivas-Estany E, Sixto-Fernández S, Barrera-Sarduy J, etal. Effects of long-term exercise training on left ventricularfunction and remodeling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wallmyocardial infarction[J]. Arch Cardiol Mex, 2013, 83(3):167-173.[13] Korzeniowska-Kubacka I, Bilińska M, Michalak E, et al.Influence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fun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ardiol J, 2010, 17(2):136-142.[14] Golabchi A, Basati F, Kargarfard M, et al. Can cardiacrehabilitation programs improve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left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reperfusion afte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J]. ARYA Atheroscler, 2012, 8(3):125-129. [15] Hedback B, Perk J. 5-year results of a 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EurHeart J, 1987, 8(3):234-242.[16] Choo J, Burke LE, Pyo Hong K.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with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Korea[J]. Eur J Cardiovasc Nurs, 2007, 6(3): 166-171. [17] Kida K, Osada N, Akashi YJ, et al. The exercise training effectsof skeletal muscle strength and muscle volume to improvefunctional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 JCardiol, 2008, 129(2):180-186.[18] 张永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的循证医学依据[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4):377-380.[19] Yonezawa R, Masuda T, Matsunaga A, et al. Effects of phaseII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n job stres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of life after return to work in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 Int Heart J, 2009, 50(3):279-290. [20] Oliveira NL, Ribeiro F, Alves AJ, et al.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J].Rev Port Cardiol, 2013, 32(9):687-700.[21] Kubo N, Sekj Y, SaitoM. Clinical pathways for earlyrehabilitation progra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J]. Nippon rinsho, 2003, 61(supp l5):576-581. [22] Kim C, Moon CJ, Lim MH. Safety of monitoring exercise forearly hospital-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J]. Ann RehabilMed, 2012, 36(2):262-267.[23] 赵威,白瑾,高炜,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4):608-611.收稿日期:2013-07-29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循证医学证据作者:白瑾, 张永珍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心内科 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及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刊名: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Science (Electronic Version)年,卷(期):2013(9)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xqyzz20130900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