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二) 家庭教育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 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 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
四 西周教育的特点
学在官府
1 表现: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指学 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有文字记录的法制 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 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具 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 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教育机构与行政 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二 学校的萌芽
1 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时期:米廪、庠(xiáng)。“养国老于上庠,
养庶老于下庠。”
4 夏朝:序。以射造士。“序者,射也,射以观德,有 先后之次焉。”
5 商朝:瞽宗、学。“殷曰学,学者,觉也,觉民者, 所以反其质,故曰学。”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
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起源 (一) 思考 :
1 教育是如何起源,动物世界有教育现象吗? 2 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是什么样?
(二)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原始社会的生活: 2 教育基本情况:
• 伏羲氏之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2 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 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 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三)特点 1 性质上:没有阶级性 2 目的上: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 手段上:口耳相传 4 途径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没有专门人员、机构 5内容上: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

5.西周学校的管理制度
❖ 养老与视学
西周以前学校,除了兼作习射、习礼的场所外,养老也是一项 重要内容。西周更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天子和诸侯每年视学, 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并即席向耆老乞求善言。
这种养老视学制度,是为了表示统治者“尊年敬德”、“尊教 重道”之意,同时又借“乞言修治”使青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为这些齿德具尊的耆老们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很丰富,对于启 迪后进和传播文化都可以发挥特殊作用。
❖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 大节.周王朝政务有两个重要方面, “国之大事,在 祀与戎” 。因此大学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 小学教育重在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 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教以“三德” “三行” “六艺” “六仪” 。
❖ “三德”: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 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修业年限,古籍无明文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为七年,大 学为九年。
5.西周学校的管理制度
❖ 考查与惩罚
据《礼记•学记》记载,西周已有一套分年考核的办法。学生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 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 不反,谓之大成。”
考查中发现不受教者,报告大乐正,大乐正报告王。王命三公 九卿、大夫元士入学习礼以感化之,如不改变,王亲自视学,以示 警告,仍不改变,则迁送远方,终身不齿。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 “乐,所以修内也, 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

❖ “六书”----“象形” 、 “指事” 、 “会意” 、 “形声” 、 “转注” 、 “假借” 。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教育课件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教育课件
②目的: 为了实行有效地统治。 ③内容: A、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B、受封者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C、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一)政治方面:
2、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④特4点、: A、层层受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B、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C、土地、人民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键纽带 D、周王是最高统治者,但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
(一)政治方面:
2、西周政治制度:
2)宗法制:
④影响
A、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①利:中国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 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弊: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 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课程链接
•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
•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 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2、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起于启,亡于桀。
• 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起于汤,亡于纣。商中 期,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
(一)政治方面: 2、西周政治制度:
2)宗法制:
⑤分封与宗法的关系
1)“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 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2)“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与团结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和理论,提高历史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历史概述第2课:原始社会第3课:奴隶社会2.第二单元:夏商西周的统治第4课:夏商的建立与灭亡第5课:西周的分封制第6课:西周的宗教与社会3.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第7课:春秋争霸第8课:战国七雄第9课:诸子百家4.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第10课:秦朝的统一与崩溃第11课:汉朝的建立与繁荣第12课: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5.第五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3课:三国鼎立第14课:两晋南北朝的更迭第15课:南北朝的文化交流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历史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中国历史长卷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2)讲解: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第2课:原始社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原始生活场景的图片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原始社会的发展原因和局限性。

第3课:奴隶社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奴隶社会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奴隶社会的生活场景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制度特点。

2.第二单元:夏商西周的统治第4课:夏商的建立与灭亡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商两朝的历史地位。

中国教育史框架

中国教育史框架

中国教育史框架●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原始社会●学校的萌芽●成均、庠●产生条件●生产力、专管社会事务的人员、文字●夏商的教育●教育宗旨●夏代尚武,以射造势●商代敬鬼,以乐造士●教育机构●夏:序、校●商:学(大学、小学)、庠、序●教育内容●夏: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商:政治思想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教育方法●体罚、灌溉●教育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相结合●教育为政治服务●学校有了等级层次,按年龄分了教育阶段●西周的教育●教育宗旨:西周重文,以礼造士●文教政策●重要特征:学在官府●简介、原因、特征●教育内容:“六艺”为主●简介、内容、评价●育人制度(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前)●性质、内容、特点●学校教育(后)●国学●大学:资格、类型、内容、考核、特点●小学:资格、内容、年龄、年限●乡学●对象、类型、内容、考核●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私学兴起●原因●生产力;官学衰落、学术下移;士阶级的出现●发展(表现)●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意义●打破“学在官府”教育垄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百家争鸣;自由原则,开辟教育史新纪元●稷下学宫●简介●临淄稷们附近;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养士之风的集中体现●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政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尊重师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管理规范●意义●思想和学术;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教育典范●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实践:办私学、编订六经●教育作用:个人、社会●庶、富、教(含义、总结)●性相近,习相远(含义、延申、评价)●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简介、含义、意义●教育内容:六经●内容、特点、评价●教育方法:好学启因●道德教育:仁、礼为本●内容:地位、关系●原则和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教师观:学诲以爱教知●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简介、实践、意义●孟子●教育实践:思孟学派,继承发展孔子,强调仁政●教育作用:性善论●内涵:人类独有、平等性、人性本善●作用:个人、社会●教育目的:明人伦●含义、意义●“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简介●内涵:“富贵不能......”;高尚气节;浩然之气●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教育方法●深造自得(内涵、要求)●盈科而进●因材施教(教亦多术)●专心致志●荀子●教育实践:口口相传,继承改造“六经”●教育作用:性恶论●对个人、对社会●培养目标:大儒●内涵、评价●教育内容:儒经●内涵、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积微见著、解僻救偏(兼陈中衡)●内涵、评价●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简介、教师观(教师作用和地位、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评价●墨子●教育实践:“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教育作用:“素丝说” 外铄论●个人、社会●培养目标:兼士/贤士●内涵、条件●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思想和道德教育、文史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思维训练教育●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道家●教育实践:老庄对文明社会的批判●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庄周将老子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张推向极致●教育作用:法自然●培养“圣人”●教育目的●圣人●人格理想:逍遥●教育内容:自然天道●学习方法:涤除玄览、虚而待物、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闻之疑始●法家●教育实践:“耕战”●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法治教育●教育目的:培养“耕战”之士,实现兵农合一●教育内容:禁诗书,“以法为教”●论教师:禁私学,"以吏为师”●四本书●《大学》:论述大学教育的论文●简介:思孟学派、年龄、内容●内容:三纲领、八条目●评价:逻辑性和可行性、伦理性和认为色彩、深远影响●《中庸》: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简介:思孟学派、人生哲理、修养●性与教:”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中庸: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标准●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评价:世界观方法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准则;为学顺序;中庸的基本精神、性与教;缺乏锐气,保守性●《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简介:教育学的雏形●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与政治结合----对个人,对社会●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教学原则: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尊师重教与”教学相长“:尊师重教、为师要求、教学相长●评价:课程思想、教学思想、经验总结、奠定基础●《乐记》:论述乐教的著作●简介:公孙尼●内容●“乐”的含义●作用:个人、社会●评价:”仁政“、”德治“思想,标志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模式的形成●秦朝的教育●统一文字●背景、措施、评价●严禁私学●背景、措施、评价●吏师制度●背景、措施、评价●汉朝的教育●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介、政策、措施、影响●育士制度●官学●中央●太学:简介、特点、评价●洪都门学:背景、特点、意义●宫邸学●地方●郡国--学:简介、创建、目的●县道邑--校●乡--庠●聚--序●私学●兴盛原因:官学缺乏,政策推动,古文经学●种类:书馆、经馆●弟子:及门弟子或授业弟子、著录弟子●教育方法:次第传授●影响:承担基础教育●选士制度●简介:察举制●内容:标志、科目、考试方式、对象●影响:积极、消极●经学教育●简介●表现:学校、选官制度、派别、发展●意义:中央集权、国家稳定和管理质量、排除异己,走向僵化●教育思想●董仲舒●教育实践:三大文教政策●教育作用(人性论):人性论、性三品●道德教育:作用/地位、内容、原则方法●王充●教育实践:对谶纬神学的批判、”极问“和”贵通“●教育作用(人性论):对个人、对社会●培养目标:人才的五个阶段●论学习(方法):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评价:批判精神、学术民主精神、破除传统、思想解放●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曹魏●中央官学:太学、律学(律学设置的开端)●九品中正制:简介、含义、性质、影响●西晋:国子学●简介、性质、影响●南朝宋●四馆:简介、性质、意义●总明观:简介、性质、意义●北魏●中央官学:太学、中书学、皇宗学(首创)、三学分建制●地方官学:州郡学●评价:维护入学,加速汉化,促进民族融合●教育思想●魏晋玄学教育思潮●简介、特点、评价●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颜氏家训》,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论士大夫教育●必须重视:性三品、社会地位、谋生●教育目标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德艺周厚●家庭教育●重视早教的原因●原则与方法:7条●隋唐时期的教育●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内容、影响●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简介、标志、改名●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育士制度●官学●中央官学:机构、管理制度完备、特点●地方官学:机构与内容、学生出路、特点●私学●兴盛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举、鼓励办学、私学灵活多样●类别:初级、高级、书院萌芽●评价和特点●选士制度●简介(性质)●发展●隋(产生):标志、原因●唐(发展):武则天、程序、考生、科目、方式●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根本因素是政治和经济●影响●教育交流●新罗、日本学生留唐●唐学校教育对新罗、日本的影响●教育思想:韩愈●教育实践●三运动:思想、文学、教育●著作●教育思想●文化观:重振儒学的卫道者(道统)---思想、道德规范●教育作用:性三品、教育的作用、评价●人才培养:学校教育与措施、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选拔●教师观:尊师原因(教师地位)、教师任务、择师标准、师生关系●评价●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宋●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 4●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三次兴学: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教学方法改革苏湖教法、三舍法●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白鹿洞书院●选士制度: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思想●王安石●教育实践●著作●主持熙宁兴学●改革科举●崇尚使用的教育思想:目的、内容●系统的人才理论:教、养、取、任●朱熹●教育实践:《四书章句集注》、白鹿洞书院、蒙学教材●人性论:性即理●教育作用:变化气质存天理,灭人欲●教育作用:明人伦●教育内容:四书五经●教育阶段:论大学和小学●朱子读书法:心志体力渐熟●道德教育●义利对立●任务●方法●原则:《白鹿洞书院揭示》●课程观:四书、分阶段●教学顺序:同《中庸》●学习途径●元●文教政策:遵用汉法 2●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教学方法改革:社学、积分法●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选士制度:科举制度中落●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教育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明●文教政策: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3●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教学方法改革:监生历事●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东林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选士制度:科举制度鼎盛并僵化●教育思想●王守仁●教育作用:良知的含义和特点、致良知●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原则(随人分限所及):简介、含义、评价●论儿童教育《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内容、评价●清●文教政策: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3●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教学方法改革:六等黜陟法●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诂经精舍与学海堂、漳南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选士制度:科举制度进一步僵化●教育思想●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简介●内含 3●实践●评价:职能创新、国家决策民主化(启蒙作用)●教育内容、思想●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简介●内涵●教育作用:继善成性,使之为善;改善为恶●评价●颜元●简介●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脱离实际、义利对立观●实学教育观:漳南书院●明末清初思潮:批判理学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特点:两批评两教育一主张一方法●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教会学校的举办●发展过程:四阶段●课程: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性质与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性质)●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改革措施:批判儒学、文字文风、改革科举制、教育组织和教育内容●评价(针对措施逐条对应)●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措施●兴办学堂●目的、内容、类型、特点、意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留学教育起步●背景、幼童留美、派遣留欧、评价●教育思想:张之洞●简介●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劝学篇》●简评:洋务运动、新政、纲领性文件、被批●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学西学、改科举、建立近代学制、提倡女子教育●维新派●措施●百日维新前●措施●兴办学堂:自办学堂、对洋务观念有所突破的学堂●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兴办学会:背景强学会、上海强学会●评价:阵地、宣传工具、互相补充、宣传思想、政治团体●百日维新后●创办京师大学堂:简介、实践、特点、评价●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取士,设经济特科●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教育思想●康有为●教育改革主张:教育作用、措施●《大同书》:理想社会、前后衔接的教育体系、评价●梁启超●教育作用●教育目的●论学制:简介、内容、评价●论师范(目的、评价)、女子(原因、实践、评价)、儿童教育(理论上、实践上)●其他教育思想:变科举,兴学校;教育经费●严复●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八股考试、传统学风●教育作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内容、评价●新政时期(地主阶级)●措施●颁布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评价●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体系●指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废科举兴学堂:弊端、过程、意义●留学教育:留日、留美(退庚兴学)●评价●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简介、内容、评价●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简介、内容●颁布课程标准:1913年《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评价(和清末学制相比有何进步)●民国后十年(新文化运动时期)●1922年新学制●简介/背景●产生过程:过程、问题●七项标准:国2 教3 地1 个1●学制体系:总论、横向、纵向、附则●”新学制“的课程标准:1923年《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特点:总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师范●评价:实用主义、适应情况、时代性和合理性、灵活性、里程碑、局限●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原因:教会教育的扩张●过程:1922-1925●结果:《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意义:遏制教会教育、教会教育世俗化和本土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教育实践:辛亥革命前、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简介、内容、评价●1917年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背景、内容、简评●教育独立思想及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进:简介、背景、内容、评价●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简介、内容、结果、评价●”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改革:观念(4个化)和实践●教育思潮:平民有职业,工读勤俭学,科学很实用,国家兴主义●学校教育改革与实践:过程、表现、评价●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教育●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简介、主旨、措施、意义●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院、大学区制(蔡元培)●1928年圩戊辰学制:七项原则、学制体系、突出特点●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中小学童子军训练和高中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中学毕业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学校教育的发展●幼儿、初等、中等、高等、师范、职业●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教育实践●工农教育、干部学校、青年教育●工人教育: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农民教育:日班、夜校●干部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青年教育:内容、实践●黄埔军校●简介●特色:新三民主义,政治+军事;课堂教学+现实斗争;军法管理●评价:完整的建军路线,军事政治人才●教育思想●李大钊●简介●观点:教育本质、工农大众的教育、青年教育●评价●恽代英●简介●观点:教育与社会改造、儿童教育、中等教育(目的、课程、教科书、教学方法)●评价●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教育方针:苏区、抗战时期、解放区●干部教育●在职干部教育:内容、形式、类别特点●干部学校教育:高级、中级、特色●抗大:简介、方针、校训、宗旨、学风、政治思想教育、教学方法●群众教育●成人教育为中心●冬学和民校●学校教育:苏区、抗战、解放区●基本经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政治和生产劳动结合、新型教育体民办公助、教学制度和方式改革●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杨贤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实践:《教育史ABC》、《新教育史大纲》●论教育本质:双重职能、本质的演变●论教育功能:有助于社会、受之于社会;三个批判●”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问题分析、含义、途径、内容●简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青年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探索、提倡采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作用:理论、现实●职业教育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职业教育目的: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方针:社会化(宗旨、目标、组织、方式)科学化(研究过程、管理方法)●职业教育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晏阳初----乡村教育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定县调查与分析中国问题(愚贫弱私)●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三大方式: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学校式教育●两化:化农民、农民化●评价●梁溯溟----乡村教育建设●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乡村建设实验与分析中国问题●中国问题的症结:表面和根源●如何解决:乡村建设(目的)的原因、乡村教育(手段)的原因●山东菏泽和邹平-----乡农学校●学校机构:按照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形成,分乡学和村学●组织原则:两个合一●教学方式:《村学乡学须知》●教学内容: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联系实际需要,共有课程和各校课程●评价●陈鹤琴----”活教育“●教育实践: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探索+”活教育“实验●”活教育“理论体系●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陶行知----”生活教育“●教育实践:小先生制●”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核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方法论。

(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学生版)

(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学生版)

高三历史综合复习学案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一)(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本课涉及教材:必修一 1-1; 必修二 2-1.2.3.4;必修三3-8.10 一、中国古代史分期:1.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3.封建社会:公元 年至公元 年。

4.封建社会传统分期:①战国秦汉时期:前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③隋唐时期: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⑤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二、朝代表:三、原始社会:1.政治:①社会结构:原始人群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②禅让制 父系氏族公社 →部落 →部落联盟 2.经济: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 ①原始农业: 耕作方式:农作物: 、 ②原始畜牧业:猪、狗、鸡、水牛③原始手工业;冶铜,养蚕缫丝班级 姓名3.思想文化:神话传说,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绘画:《鹳鱼石斧图》四、夏、商、西周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1.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商朝(约前1600-前1046)①启:取代禅让制;“”取代“公天下”;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

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2.西周的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②③④⑤⑥井田制(经济)3.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封建”。

①对象:、、;②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③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课堂课资]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课堂课资]

学习材料
2
人类发展阶段 我国的人类社 会及文化遗址
猿人
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
距今年代 170万年
原始社会发展 阶段
原始人群(旧 石器时代)
古人
广东马坝人 二、三十万年
(早期智人)
新人 (新智人)
河套人 北京山顶洞人
五万年
仰韶文化 六、七千年
龙山文化
五千年
学习材料
母系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
母繁 父系氏族公社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青铜器、农业与手工业分工(手工业发达,有
“百工” 之称) 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历书)、医学、文学
学习材料
16
(二)宗法制度的形成
❖ 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政治
❖ 组织形式。宗族分为大宗、小宗,这一制度最核心 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规定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爵位、财产都是嫡长子世袭。贵族 区别等级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的统治网。
❖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也。”《礼记·曲礼》

学习材料
31
❖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 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 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 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 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 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 国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 设在都城近郊。
学习材料
24
学习材料
25
学习材料
26
❖ 设在乡遂的学校为乡学。 ❖ 按行政区划设学,设立于闾的称“塾”,设立于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4
.
25
.
26
❖ 设在乡遂的学校为乡学。 ❖ 按行政区划设学,设立于闾的称“塾”,设立于党
的称“庠”,设立于州的称“序”,设立于乡的称 “校” 。 ❖ 如《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有序,国有学” 。
.
27
.
28
2.教育的内容
❖ “六艺”教育----“礼”、“乐” 、“射” 、“ 御” 、“书” 、“数”。以“礼”、“乐”为中 心。
❖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奴隶社
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 “乐”是综合艺术课。→
.
29
❖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礼记•射义》说:“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 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 夏、 商、西周的教育
.
1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 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 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 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 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 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 理论意义。
❖ “序,夏后氏之序也”。 《礼记•明堂位》 ❖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礼记•
王制》
.
19
有关学校的记载
.
20
❖ 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庠”“序” “学” “瞽宗” 等。
❖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 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即所谓“以乐造 士” 。
❖ 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 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
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青铜器、农业与手工业分工(手工业发达,有
“百工” 之称) 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历书)、医学、文学
.
16
(二)宗法制度的形成
❖ 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政治
❖ 组织形式。宗族分为大宗、小宗,这一制度最核心 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规定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爵位、财产都是嫡长子世袭。贵族 区别等级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的统治网。
.
12
仓颉
.
13
.
14
❖ 据古籍记载:
❖ ①成均,五帝之学。
❖ ②米廪,有虞氏之庠 也。
❖ 传说五帝时代的已有 大学,名叫“成均” 。 禹舜时代有“上庠” “下庠” “米廪”等 学校。学官有“司徒 ” “秩宗” “典乐” 等。
.
15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
❖ 一、夏、商、西周的社会概况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
10
二、学校的萌芽
❖ 学校产生的前提: ❖ 1.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有了剩余产品,贫富差
别,脑体劳动的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物 质条件大致具备; ❖ 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 管理;
.
11
❖ 3.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 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 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 保存下来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门的指导 和学习,就是说必须经过有组织的学校教育。
.
32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 “乐,所以修内也, 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
30
❖ “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 《左传·隐公十一年》
❖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也。”《礼记·曲礼》

.
31
❖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 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 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 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 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 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
5
❖ 如古书上记载的
❖ (燧人)钻木燧取火, 教民熟食。
.
6
❖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 故教民以渔。
.
7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
8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 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 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 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
.
2
.
3
.
4
❖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 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这时 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 并且懂得了用 火。
❖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 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 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 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 社会教育的起源。
.
21

.
22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 1.官学体系
❖ 西周时,学校教育形成了典型的“学在官府,官师合 一”官学体制,学校分为两大系统, 即学校有国学 、乡学之分。
❖ 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
.
23
❖ 天子所设的大学为辟雍,环绕辟雍在东西南北四方都 设有学校;诸侯的为泮宫。
❖ 国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 在都城近郊。
❖ 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 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
9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
17
二、夏、商、西周的学校
❖ (一)夏、商的学校
❖ 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总的发展来看, 夏朝应该已经正式建立学校。
❖ 夏代可能有“庠”“序” “校”三种学校的雏 形。
❖ “序者,射也”, “夏后氏以射造士”,说明夏是 用射箭的技术训练学子。
.
18
❖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 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