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里教授治疗胃息肉切除术后的中医证治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
患者,男,46岁。

患者因胃癌于2005年3月16日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第4日即出现上腹饱胀,服胃动力药疗效不明显。

恶心纳杲,腹胀,腹部震水音。

舌脉: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脾阳不振,水饮内停。

治法:温阳化饮,消食降气。

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桂枝10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莱菔子15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少量,多次饮服。

服药3剂后,病情明显好转。

继服5剂,诸症消失。

按:
胃瘫综合征是指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

临床多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药物治疗以胃肠动力药为主。

以前多以术后中气受损,湿热内蕴,瘀血阻滞为病机,治疗以健脾和胃,清热去湿,通络止痛为主。

我们认为,胃瘫综合征为胃大部切除术后,造成阴阳失调,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饮内停,致中焦受阻,腑气不通。

其病理因素以水饮为主,故治当健脾化饮。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功能温通健脾,化饮和胃,加菜菔子消食降气以通腑气。

药证相符,故能取效。

刘永年治疗慢性胃病临床经验

刘永年治疗慢性胃病临床经验

刘永年治疗慢性胃病临床经验 《时珍国医国药》关键词:刘永年;慢性胃病刘永年教授是南京市中医院国家级名中医,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擅于治疗风湿、脾胃、心脑血管等各科疑难杂病。

慢性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的慢性病,中医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刘老在治疗慢性胃病方面造诣颇深,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病的临床经验及其一二,介绍如下:1 以降促升,治疗胃下垂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生理上,“升清”和“降浊”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则和”。

在病理上两者又相互影响,升中有降,降能促升;浊气下降,气机调畅,则清气得以上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则清气不能上升。

胃下垂患者常表现脘腹痞闷、纳少等症状。

传统认为“胃下垂”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力升举。

治疗上常采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法。

刘老认为“中焦如衡”,是气机升降的枢纽,通过调节中焦气机,升降并举,能促进阴阳和调,气化正常,则诸症尽消。

若一味补益升提,往往胃气愈加壅滞,导致胀痛、痞满等症状加重;若一味消导疏通,又令加重气虚下陷之症。

故在治疗中应注意通补兼施,升降并调。

通过调畅气机、和胃通降治疗,常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刘老常以“和胃降逆”为治疗胃下垂的基本思路,获得满意疗效。

临床常选用陈皮、半夏、枳壳、砂仁、香附、竹茹等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之药。

2 重视护膜药的应用刘老认为“胃主磨谷”,胃在受纳腐熟中极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辛辣刺激之物或情志失调均可导致胃膜受损。

目前,中医认为胃脘痞痛的主要内因是脾胃虚弱,出现脾虚肝郁,气滞血瘀,阴阳失调等证。

而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下出现的攻击和防护因子的失调,尤其侧重防护因子减弱,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上皮细胞再生失调,和胃黏膜血循环障碍等,加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或胆汁返流,便可产生水肿、糜烂和溃疡等一系列炎症反应。

故在治疗胃病时,要重视对护膜药的应用。

金字安论治脾胃病经验

金字安论治脾胃病经验
其论 治 脾 胃病 经验 总结 如下 。 1 补脾 气 。 益脾 阴
黄 1g粉 牡 丹皮 9 , 玉竹 9 , 2, g肥 g 耳环 石 斛 9 , 砂 仁 g缩 ( 下 ) g 淮 山 药 1g 生 麦 芽 1g 麦 冬 9 , 子 肉 后 6, 2, 5, g莲 9 。服 3剂 后 , 觉精 神好 转 , 力有 加 , g 感 气 呃逆稍 减 , 口
床 常 以黄芪 , 子 参 , 苓 , 太 茯 白术 等 补 脾 气 。 因脾 失 健 运 , 湿不 得运 化 , 水 易致 湿邪 留踞 , 临床 常见 脾 虚 生 湿 之 症候 , 加入 厚朴 、 薏苡 仁 、 故 生 白豆蔻 等燥 湿 、 利湿 之
品。 “ 明 阳土 , 阴 始 运 ”, 加 用 紫 苏梗 、 朴 、 阳 得 常 厚 陈
6 , 半 夏 1 g 茯 苓 块 1 g 缩 砂 仁 ( ) g 高 良姜 g清 2, 5, 后 6,
脾也 ”认 为 脾 虚 日久 则 阴 亏 , 之 营 阴 耗 伤 , 补 阴 , 脾 宜
扶 阳 , 阴 复 , 运得 司 , 症 可 减 。常 用 沙参 、 精 、 脾 健 诸 黄
W ORLD CHI NES M EDI NE S p e E CI e t mbe . 01 Vo . No r 2 2, 1 7,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锡纯. 医学衷 中参西 录[ . M] 石家庄 : 河北科 学技术 出版社 ,0 2 20 :
21. 1 . 4 1
例 3某 , : 女。胃胀满 3个月余。现: 脘腹胀满 , 时
缓 时急 , 喜暖 喜按 , 日只进 流 食 , 进 质硬 食 物 则 胃 每 稍
胀难 忍 , 疲 乏 力 , 神 气短 懒 言 , 大便 稀 。舌 淡 , 白 , 苔 脉

胃癌的经方治疗下

胃癌的经方治疗下

胃癌的经方治疗下胃癌的经方治疗下王三虎 / 2017.10.4中医抗癌非常道,大家好,我是王三虎。

病案举例我举几个胃癌的实际案例。

第一,胃癌,术后,杨某某,女,61岁。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油槐镇昌寨村人。

2009年6月1日初诊。

胃痛呕吐3年,胃癌术后100天。

刻诊:面黄无华,形体虚弱,食欲不振,食后易吐,偶见呃逆,大便如常,舌淡苔薄,脉细而弦。

胃溃疡病史2年。

病属胃反,证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法当健脾益气,护胃和胃。

六君子汤和乌贝散化裁:红参6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12g,枳实12g,生姜6g,乌贼骨12g,浙贝12g,瓦楞子20g,当归12g,元胡12g,旋复花12g,莱菔子12g,20剂,1天1剂,水煎服。

要说明的是,这就是胃癌术后坚决不同意化疗的人,对于胃癌呢,或者是消化系统的癌症,化疗确实不太敏感,所以当患者要求单用中药的时候,我也只能勉为其难。

2009年7月1日复诊,症减神增,舌脉同前。

加强了降逆的作用。

加了桂枝12g,竹茹12g,再20剂。

2009年8月3日第3诊,呃逆反弹,你看,我还加了降逆的药,午后胃胀为甚,舌脉同前。

上方再加厚朴12g,丁香12g,柿蒂12g。

再20付。

2009年9月3日第4诊,胃脘胀满,胃中刺痛,呃逆仍有,寒热均非所宜,大便干燥,舌淡红,脉数。

用我的话讲顽疾征兆已现,当补泻并用,寒热并行,增强辛开苦降,活血化瘀之力,上方加黄连6g,干姜10g,桃仁12g,红花12g,麻子仁30g,30剂。

2009年10月5日第5诊,按说我们一次一次加药,这已经不少了,但是患者反应手术切口疼痛,食后胃胀满,纳差,呃逆。

看看舌脉呢,舌淡红,脉数。

我就和患者细细地交谈,她自己说她还是觉得8月份的中药,服了以后呃逆好转明显,我一想那个时候药还少啊,这真就是《灵枢·师传》所谓“临病人问所便”,关键是要“顺其志”,所以我就直接开回8月3日方10剂。

其后果然平稳顺当,4个月来,约用了60剂原方。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讨论]:
1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脾胃虚弱,邪热壅滞,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虚弱从何而来?
临床误治,(就像149条,少阳病误用攻下法)损伤脾胃; 先天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基因学说); 饮食不节、不洁伤脾胃; 药物伤脾、手术伤脾胃; 情志伤脾胃,过思伤脾胃; 劳倦内伤等都可导致脾胃虚。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消化道肿瘤 胃癌 食道癌手术后 肠癌手术后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治疗慢性胃炎等,半夏泻心汤常加枳术汤;藿苏梗;青 陈皮;麦谷芽;砂仁、白蔲仁;甘松等。或合四逆散。
[临床应用]
b.妊娠恶阻 c.失眠.半夏泻心汤治疗因脾胃不和所至的失眠。此型多
兼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宜调和脾以治其根本 。《内经》半夏秫米汤、《千金要方》的温胆汤等可见 ,用半夏为主药治疗失眠,古已有之。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本证亦主胃热脾寒,上热尤甚,其主症当是“食入即吐 ”。正如《长沙方歌括》“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 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
陈修园经验“若汤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关于半夏的品种
半夏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 仙半夏、青盐半夏、竹沥半夏、苏半夏。另外,还有醋 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
3、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三者之间的联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

福建中医药2022 年12 月第53 卷第12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December 2022,53(12)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例吴玉树(莆田市中医医院,福建莆田 3511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的疗效。

方法选取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按照大肠湿热、热盛伤津、脾虚湿盛、气机郁滞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疗效及随访12个月后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0%(P<0.05)。

结论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予以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复发率,疗效满意。

关键词:大肠息肉;辨证论治;大肠湿热;热盛伤津;脾虚湿盛;气机郁滞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338X(2022)12-0049-02莆田地区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地区,近年来随着胃肠镜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实现了对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肠息肉非常多见,其中腺瘤型息肉更容易癌变,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此类息肉对预防大肠癌意义重大。

大肠息肉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HFEC)与氩离子凝固术(APC,俗称氩气刀)等。

以上治疗看似立竿见影,但是存在比较高的复发率。

2021年以来,笔者在胃肠内镜切除大肠息肉术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可减少大肠息肉复发,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西医诊断标准 大肠息肉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1]。

入组病例均经结肠镜检查证实存在结肠和(或)直肠息肉,并且已经行APC、EMR、ESD或HFEC切除,切除的息肉数目3~15枚,最大径0.2~1.8 cm。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

2024.0516祝您健康▎聊聊息肉的“中医史”肠息肉,字面解释就是肠中赘肉,中医认为这是肠“积”的表现之一。

虽然中医典籍中并没有明确出现过“肠息肉”,但“息肉”一词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中有一段对“肠覃”的解释,其中记载道:“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意思是,肠覃病是寒气凝结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击,正气不能荣旺,气滞血瘀,积聚成癖而附着于内,于是恶气乘机而起,息肉随之而生。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息肉的相关描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意思是,外邪停滞在胃肠,就会转而侵入胃肠之外的脂膜间,存留于脂膜的细络中;外邪在脂膜中滞留,就会在这里形成积块。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专家简介顾 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江苏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究项目培养对象,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会非静脉曲张学组青年委员,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消化道内镜操作,包括针对消化道疾病的胃肠镜检查及早期诊断,通过内镜进行消化道微创手术,如胃肠道息肉切除、EMR、ESD,消化道支架植入等;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等。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专家谈病◎ 钟星辰2024.0517祝您健康意思是,如果突然外受寒邪,内又被忧郁气怒所伤,就会导致气向上逆,会使手足三阳六经的经气闭壅不通,阳气不能运行于周身,凝结的血液蕴藏在内而不能化解消散,这样便会形成积症。

从这些中医典籍中的描述里不难看出,古代医家认为人体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是“息肉”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医辨证治疗胃息肉病诊治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胃息肉病诊治分析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辨证治 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 1 )胃 息 肉 常 见 的 形 成 原 因 有 气 滞 痰 阻 ,其 临 床 表 现 并 不太明显,部分患者会有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的症状,且每烦 闷、生气、发怒时会有所疼痛。通过内镜检查:其表面光滑明 亮,颜色暗红,与周围黏膜相似,会有微肿或充血的现象。治 疗 理 念 主 要 为 疏 肝 解 郁,理 气 化 痰,可 以 使 用 以 柴 胡 等 药 材 为主的药方治疗:柴胡、陈皮、香附、半夏各 12g,枳壳、川芎、 僵蚕、甘草、佛手各 10g,山慈菇、茯苓和紫苏梗各 18g,半枝 莲、白芍、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 20g。如果疼痛较为厉害的 患 者 可 以 再 添 加 一 味 金 铃 子 散 ;如 果 患 者 的 舌 苔 较 厚 ,可 以 再 在 处 方 中 加 一 些 苍 术、厚 朴、薏 苡 仁;如 果 患 者 长 期 肝 火 较旺、胃部有灼痛感,可以添加一些左金丸、牡丹皮、栀子,消 除肝火。
本文使用了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 用 t 和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根 据 实 验 数 据 可 知,观 察 组 患 者 的 住 院 时 间 较 短、患 者 满 意 度 较 高、复 发 率 较 低 ,与 对 照 组 相 比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 ±s, n(%)]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患者满意度
复发率
对照组 33
16.20±2.11
87.37±3.47
11(33.3)
观察组 33
12.39±1.39
95.63±3.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万里教授治疗胃息肉切除术后的中医证治经验总结
摘要: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并有临床症状复杂、不易根除、易复发、易癌变等特点。

刘万里教授师从于单兆伟教授,他对胃息肉
及胃息肉切除术后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胃息肉以脾胃虚弱为本,痰、气、瘀为标,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诊治胃息肉术后患者,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刘万里;胃息肉;中医药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良性隆起性病变 [1];近年来胃息肉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3],其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嗳气、恶心呕
吐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屏障
损伤等有关[4-6]。

胃息肉常见的技术手段有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氩离子凝固术等[7],但存在术后复发率高、症状改善不明显等情况[8];中医药辩证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复发率、预防癌变等方面
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刘万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胃息肉的病因病机、辨
证论治及潜方用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心得。

一、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息肉并无明确的诊断及描述,临床多根据症状多数“胃脘痛”“痞满”“嘈杂”“积聚”等。

刘万里教授认为胃息肉病位在胃,与肝、脾、肺、肾等有关,以脾
胃亏虚为本,以痰、气、瘀为标。

胃以脾胃虚弱为本,病因常有外感六淫、饮食
不节调等,导致脾胃受损,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中焦而生痰;痰湿已阻碍气机,
久而导致气血运化不利、内生血瘀,或情志失调,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阻滞。

总而言之,胃息肉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二、辨证分型论治
刘万里教授认为,根据胃息肉的病机特点,其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兼以
化湿祛痰、活性行气的治法。

目前胃息肉并无公认的证型分类,刘万里教授根据
临床患者的发病特点,将胃息肉病大致分为下列几种证型:
1)脾胃虚弱证:表现为胃脘不适,脘腹满闷,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神疲
乏力、气短少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
四君子汤加减。

2)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胃脘隐痛,或胃脘不适,得温缓解,绵绵不休,四肢
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手足不温,大便稀溏,畏寒怕冷,舌质淡白,苔薄,脉沉细弱;治以温中健脾和胃:黄芪建中汤加减。

3)气机阻滞证:表现为胃脘胀痛,痛无定处,或胃脘胀满,两侧胁肋部不适,情绪不畅后加重,嗳气反酸,嗳气后缓解,胸闷不舒,舌质红或淡红,苔白,脉
弦滑;治以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内蕴证:表现为胃脘痞闷不舒,或有胃脘灼热,头晕目眩,头重如裹,恶心欲吐,或呕吐涎沫,肢体困倦,或口淡不可,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大
或边有齿印,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滑;治以黄连温胆汤和二陈平胃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表现为胃脘不适或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加重或夜间加重,面色晦暗,唇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明显,苔薄,脉细涩;内镜下表现:胃黏膜变薄,血管显露,呈暗红色,质地脆,可见瘀
斑或陈旧性出血,胃壁僵硬,蠕动差,息肉呈颗粒状增生,表面可见血管。

治以
活血化瘀,理气和中: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三、单味药物用药心得
刘万里教授治疗胃息肉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其对一些单味药物治疗胃息肉
有着独特的经验:
半枝莲:辛、苦、寒,归肺、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
痛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其有抗肿瘤的功效,其可下调VEGF蛋白合成而影响血
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迁徙及血管通透性,阻断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9]。

莪术:苦、辛、温,归肝、脾经,有破血逐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既入血分,又入气分,长于活血、祛瘀,还能治癥瘕积聚,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莪术挥发油
制剂对多种癌细胞偶直接破坏作用,还能提高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从而诱发和促
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在患者
胃息肉切除后,其能降低胃壁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够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再生、促进创面愈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其有效提取物可诱发IFN、IL-2等细胞因子,从而诱导LAK细胞凋亡,促进胃息肉的消退、逆转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
淋的功效,现代药理学以研究其对多种肿瘤细胞有破坏作用,亦可防止胃黏膜异
常增生、癌变。

四、不足与展望
胃息肉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其癌变的
机制及过程亦不完全明确,中医药在胃息肉切除术后预防复发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一步有待进一步予以动物实验及大样本临床实验明确其可能的通路或机制;胃
息肉向胃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根据其不同的病理阶段,需总结不同的中药干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Wei XX.Analysis of clinic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579 gastric
polyps[J].China J Lab Diagn,2009,13(7).
[2]Cao H,Wang B,Zhang Z,etal.Distribution trends of gastrics polyos:An endoscopy database analysis of 24121 northen Chinese patients.[J].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2,27(7):1175.
[3]Camack SW,Genta CM,et al.The current spectrum of gastric polyps:a 1-year national study of over 120000patients[J].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6):1524-1532.
[4]田耀洲,马丽苹,夏军权等.中西医治疗胃肠道息肉51例观察[J].中国中西
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44-45;
[5]王斐,韩树堂.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98-300.
[6]牛克梅,徐敏,牛兴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息肉10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61-63.
[7]徐惠明,陈小芳,王健生,等.胃息肉73例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血
液流变学杂志,2011,21(4):629-630.
[8]朱鸣,宁守斌,步晓华,等.胃息肉的临床病例特征和内镜治疗随访观察[J].胃肠病学,2009,14(12):751-753.
[9]张妮娜.半枝莲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癌症,2005,24(12):1459-14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