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
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

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有关标准评估试验结果。
按照药物敏感度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药敏试验操作。
1.3统计学方法應用SPSS22.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病原菌分布在352份痰液标本当中一共分离出329株病原菌,其中229株革兰阴性菌占69.60%、30株革兰阳性菌占9.12%、70株真菌21.28%。
见表1。
2.2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55.8%、51.1%;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高,为62.9%;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4.2%、81.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为94.7%;表皮葡萄球菌对他唑巴坦、头孢唑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均为80.0%;屎肠球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为100.0%。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低,均为0。
见表2、3。
2.3 有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造成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有创操作、糖皮质激素及滥用抗菌药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P<0.05)。
见表4。
3讨论以喉部环状软骨为界,以下的感染是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部。
感染一般来说是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临床上供选择的抗生素日益增多,耐药菌株亦明显增多,由于大剂量头孢菌素的应用,导致院内感染特别是假单孢铜绿杆菌和肠球菌感染日益增多。
呼吸内科患者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病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诸多,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更多的抗菌药物被研制出,广泛应用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导致细菌的耐药性持续加强,且病原谱构成被改变,造成临床诊疗难度加大[4]。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精选文档

抗生素
• 1.7.1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使正常菌群 有所减少,造成耐药菌株繁殖,这是引起 下呼吸道感染的有一原因。有人认为,预 防和控制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方 法是在于限制广谱抗生素的运用。
抗生素
• 1.7.2广谱抗生素的运用可以改变患者正常 微生物的寄生,引起正常菌群失调,使一 些原来不敏感的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现 在有机会迅速繁殖,从而引起新的感染。 而且还很易招之真菌感染。
抗生素
• 1.7.3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1)要慎用, 能不用就不用;(2)能用窄谱的,就不用 广谱的;(3)要注意联合用药,严格控制 预防用药。
送检率
• 1.8我院这几年对医院感染患者的送检率大 大低于卫生部送检率》50%的要求。如果 送检率低,就容易漏掉医院感染的患者。 细菌学检验及其药敏试验是合理使用抗菌 素的先决条件,因此,要加强广大医务人 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对可疑感染患 者在治疗前应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 然后再根据药敏结果进行合理用药。
手术室
• • • • • • • 手术中的措施 熟练地手术技巧 缩短手术时间 正确放置引流 处理污染物品 严格控制人员 注意职业安全
手术室
• • • • • 手术后的措施 切口缝合后应覆盖吸附能力好的敷料 敷料渗湿后立即更换 表面不平的部位可用绷带包扎 四肢损伤区和肢体远端应加压包扎,并固 定和抬高患肢 • 检查伤口,清创,换药注意无菌操作 • 引流
侵袭性操作
• 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美国每年因 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 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 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脏 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 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 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 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

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了解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一些常见而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危险因素1.环境因素:呼吸道感染的环境因素包括空气质量、湿度、温度等。
空气污染、高温、低湿等不良环境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接触传播: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
例如,与患者共用餐具、吹风机等物品,或与患者近距离接触,都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
3.个人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免疫功能等个体因素也会影响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
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往往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
4.其他因素:生活方式、工作环境、饮食习惯等也有可能成为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例如,长期吸烟、饮酒过量、长时间处于封闭、拥挤的环境中等都会增加感染呼吸道病毒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键一步。
用洗手液或肥皂充分搓洗双手,并用流动的水彻底冲洗干净。
此外,避免用手触摸口、眼、鼻等面部,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同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以烟尘、尘螨等污染物质为主的环境中。
3.避免接触传播: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与感染者共用物品。
尽量避免去人数众多的密闭场所,尤其是在感染高发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地方。
4.增强免疫力:充足的休息、健康饮食和适量的体育锻炼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从而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
5.接种疫苗:一些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相应的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例如,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一年一次的接种可以有效避免流感的传播。
6.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合理膳食等都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并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危险。
浅谈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浅谈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预防措施进行简要综述。
通过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综述引言: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了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因疾病或治疗过程而获得的感染。
了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管理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分析常见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不同类型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分析常见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患者相关因素、环境因素和医疗操作因素。
1.1.1患者相关因素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使用等都是患者感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年龄越大,免疫力越低,患者感染医院的风险越高。
同时,住院时间长、抗生素的滥用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感染的风险。
1.1.2环境因素医院环境中的病原体、空气质量、卫生状况等都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空气质量不佳、病原体滋生以及卫生状况差的病房,容易导致患者感染。
此外,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也是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1.1.3医疗操作因素侵入性医疗操作、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均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在医疗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和操作规程,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探讨不同类型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类型的医院感染涉及的病原体和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以下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2.1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内科病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长期 卧床 多见 于肢体 瘫痪 老年人 , 呼吸道清 除分 泌物 其 的功能大 为下降 , 泌物 常沉 积 于肺底 , 造成 下 呼吸道 感 分 易 染 , 于这类病人要加强相关护理如翻身 、 对 拍背等。 激素会不同程度地 造成人 体免 疫功 能受损或 受抑制 , 给 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机会 , 这个 因素几乎 是所有 部位 医院感染
危 险 因 素采 用 Lgsc多 因 素 回归 分 析 。 oii t
表 2 _ ii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Ig t o sc
3 讨
论
的 16 .%。经 Lgsc多因素 回归分 析发 现 留置 胃管 、 期 卧 oii t 长 床、 使用 激素 、 低蛋 白血 症 、 吸氧为 我院 内科 病人 下呼 吸道 医 院感染的危险 因素 。 留置 胃管可能与 削弱患者 的吞 咽反射且 由于刺激而 引起
显示 : 留置 胃管 、 使用激素 、 长期 卧床 、 蛋 白血 症 、 低 吸氧 5种
因素 与下 呼 吸道 医 院 感 染 的发 生 有 显 著 关 联 性 , 见 表 2 详 。
2 9岁 2例 ,0 9岁 6 , 一5 6例 ,1 5 3 3 例 加 0岁 5 — 9岁 9例 ,0 6
7岁 1 , 0 2例 大于 7 0岁 8 4例 。科 室 分 布 : 内 科 8例 , 吸 内 心 呼
l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选择 . 我院 20 0 4年 1 1目至 1 3 月 2月 0日内科 住
22 回 归分析 .
应用 Lg t oii sc多因素 回归分析 , 见表 1 。结果
院病 人 ( 包 括 儿 科 ) 断 为 下 呼 吸 道 医 院 感 染 的 病 人 10 不 诊 2 例 。其 中男 性 8 例 , 性 3 。 年 龄 :4—2 1 女 9例 1 0岁 1 ,o 例 2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因感染病原体而导致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并且会导致额外的疾病负担、医疗费用和患者死亡率的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提醒大家对于医院感染的重视和预防。
一、医院内部环境1.1 感染控制政策的不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是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政策的不足。
一些医院在感染控制政策上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标准操作程序,导致了感染防控工作的漏洞。
1.2 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清洁问题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清洁问题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常见的如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地方的清洁不合格,容易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二、医护人员与患者2.1 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和操作不当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操作不当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需要进行正确的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等措施,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2 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到位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到位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手是病原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不及时、彻底地进行手卫生操作,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
2.3 患者防护不当患者防护不当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因为病情或身体不适无法自行进行自我保护,医护人员在护理时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操作,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三、患者本身因素3.1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患者易感染的危险因素,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进行器官移植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3.2 外伤和手术外伤和手术也是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这些情况会使人体的防御机制受损,容易导致病原体的侵入和感染。
3.3 健康状态和卫生习惯患者自身的健康状态和卫生习惯也直接关系到感染的风险。
例如,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频繁感冒、慢性呼吸道感染等,都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涉及医院内部环境、医护人员与患者以及患者本身因素等方面。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论 著
・病 原 菌分 布 与相 关 危 险 因素分 析
宋昱晨 , 赵 美芳 ,王 月花
( 金 华 市 人 民医 院呼 吸 内科 ,浙 江 金 华 3 2 1 0 0 0 )
摘 要 :目的
探 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 分布及相 关危险 因素 , 为 合 理 应 用 抗 菌 药 物 提 供 参 考
质激 素 、 抗 菌药 物滥 用 、 营 养 不 良是 呼 吸 内科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危 险 因 素 ( P <0 . 0 5 ) 。 结 论 呼 吸 内 科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以革 兰 阴 性 杆 菌 为 主 , 耐 药较 严 重 , 临 床应 针 对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危 险 因 素 , 合 理应 用抗 菌 药 物 , 做 好 耐 药 菌 的监测和预防控制 。
依 据 。方 法 收 集 2 0 1 2 年 1 O 月 一2 0 1 4 年 1 月 呼 吸 内科 下 呼 吸 道 感染 患 者 3 5 0 份 痰 液标 本 , 对其病原菌分 布、 耐
药性进行统计分析 , 将3 5 0例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患 者 作 为 观 察 组 , 另选 取 1 0 0例 无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患 者 作 为 对 照 组 , 对
呼 吸内科下 呼吸道感 染的相关 危险因素进行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 。结果
3 5 0份 痰液 标本 中共 分 离 出病 原 菌 3 2 8
株, 其 中革兰 阴性 菌 2 2 8株 占 6 9 . 5 1 %、 革 兰 阳性 菌 3 1株 占 9 . 4 5 、 真菌 6 9株 占 2 1 . 0 4 ;革 兰 阴 性 菌 对
SONG Yu — c he n,ZH AO Me i — f a ng,W ANG Yu e — hua
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引言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该感染在医院环境中容易传播,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风险和困扰。
因此,制定科学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院安全的关键。
二、患者筛查与管理1、对于入院患者,应进行系统评估,包括既往病史、症状以及暴露史等方面的信息。
2、尽可能将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与其他患者隔离,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对于高危患者,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应进行定期的呼吸道标本采集,以及相关的病原体检测。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与培训1、医务人员在处理可能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
2、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包括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手卫生、感染控制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四、环境清洁与消毒1、针对病房、手术室、诊疗区等不同区域,应制定相应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包括表面消毒、空气消毒等。
2、对于可能受污染的设备和器械,应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五、药物使用与抗生素管理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体检测结果,医生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进行适当的使用时限控制。
2、医院应建立合理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包括药物配备管理、使用审批流程、用药监测等方面,以防止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发生。
六、附录:1、附件一、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2、附件二、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其药物敏感性。
3、附件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感染控制: 指通过各种手段,阻断感染途径,减少或消灭感染源以及控制传染途径,从而达到预防与控制感染的目的。
2、交叉感染: 是指在医疗机构内,不同患者之间或者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传播。
3、病原体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体内标本,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测,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
发表时间:2018-11-27T15:40:41.5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刘瑾王少昆[导读] 探究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总结有效预防对策
刘瑾王少昆
(宁夏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科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目的:探究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总结有效预防对策。
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在我院选择50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对其感染分布规律进行观察和统计;并选择同时期无下呼吸道感染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情况并分析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感染病原菌分布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科室分布主要为内科,年龄分布情况则以年龄较小者和年龄较高者为主,有无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否留置导尿管等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有一定分布规律,且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现状给予患者对应预防干预。
【关键词】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分布规律;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361-02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在呼吸内科较为常见,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制约患者的及时恢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进一步发生相关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本次研究则基于笔者工作实际经验,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为相关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现将研究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在我院选择50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并选择同时期无下呼吸道感染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50例患者的年龄为22~81岁,平均年龄为(57.32±2.06)岁,患者中男性包括27例、其余23例均为女性;对照组50例患者的年龄为22~80岁,平均年龄为(57.87±2.13)岁,患者中男性包括28例、其余22例均为女性。
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情况均相近(P>0.05),因此组间可做对比。
1.2 方法
对观察组感染分布规律进行观察,包括患者感染发生的科室、年龄等分布情况以及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按照组别对其数据做好统计;此外调查两组患者的详细情况,包括其有无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否留置导尿管,并对比两组患者情况并分析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1]。
1.3 统计学分析
将SPSS25.0作为本次数据处理软件,使用(n)统计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并采用χ2实施检验;检验后P<0.05均表示数据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感染分布情况
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详细病原菌分布情况见表1;患者病原菌的科室分布则以内科为主,其详细情况见表2;患者感染的年龄分布情况则以年龄较小者和年龄较高者为主,数据详情见表3。
2.2 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从多角度对两组患者展开分析,可见其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详情见表4。
3.讨论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因为感染发生会对患者的及时恢复产生严重影响,此时针对其感染分布的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就对于各项预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的分布有显著规律,同时有无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否留置导尿管等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其各项因素产生影响的机制可能为:有基础疾病患者的感染比例高,多数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有所下降,面对病原菌入侵容易出现感染;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住院加大了患者对于各种病原菌的接触几率,且住院时间较长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因此更容易出现感染[3];未预防使用抗生素患者的感染发生比例高,说明抗生素的使用可为感染控制提供途径,为临床预防提供了思路;留置导尿管对于患者而言属于一项侵入性操作,加大了病原菌的入侵几率,若导尿管清洁不当则容易进一步导致感染发生[4]。
以上均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了预防思路,但其他因素是否构成对患者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有一定分布规律,且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其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积极给予患者有效的预防处理,以期减少感染发生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石宁,石慧芳,王发辉,等.RICU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294-1296.
[2]汤同伟,桂淑玉.医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7):90-94.
[3]张静,郭璐,解郑良,等.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5):108-111.
[4]张璐,王玉青,赵磊,等.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4):3161-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