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默写测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3名句默写测试卷(二)

高中语文必修3名句默写测试卷(二)

高中语文必修3名句默写测试卷(二)班级:姓名:学号:第三单元文言文一、《寡人之于国也》: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何也?”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何如?”曰:“不可,,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

4、“五亩之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谨庠序之教,,。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二、《劝学》1、君子曰:。

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3、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三、《过秦论》: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乃是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

3、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金城千里,。

4、始皇既没,。

,氓隶之人,。

5、……蹑足行伍之间,,,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7、,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学生版)1. 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

2.孟子重视百姓的教化,强调对老年人的尊敬与帮助的句子是:。

3. 强调了农业种植要重视时令的句子是:,。

4.体现了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才能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

5.梁惠王对国家的治理自认为竭尽全力了,可结果却是:
,。

6. 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7.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年成好坏,重在君王是否施行仁政,提出了“,
”的看法。

8. 百姓能养生丧死无憾的前提条件是:
,。

9. 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寡人之于国也》默写(答案)
1.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9.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默写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默写测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默写测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察邻国之政,。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4.“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5.,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百亩之田,,;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高考默写中的《劝学》1(10 年江苏卷)(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

2(10 年陕西卷)(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10 年福建卷)(2)吾尝终日而思矣,。

4(10 年安徽卷)(1)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5 (09 年全国卷Ⅱ)(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6(09 年江苏卷)⑵,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09 年天津卷(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09 年福建卷)故木受绳则直,。

9(09 年安徽卷)(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10(09 年四川卷)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09 年ft东卷)(4)故不积跬步,。

12 (08 全国卷Ⅱ)(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3.(08ft东)(4)君子生非异也,。

14(08 广东)(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15 (07 全国Ⅰ)(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 (07 安徽)(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是:,,;,,;,,。

”8.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9.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老百姓已经尽心尽力的原因:,,;。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士兵败走的情形的句子是:。

仅供学习交流11.《寡人之于国也》中,描写战争交战时情形的句子是:,。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1(有答案版)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1(有答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孟子则强调:_______________ 。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渔业方面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纺织方面的);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牧业方面的);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 。

(兴办教育)。

前面的 1 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训练有答案版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训练有答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孟子则强调: _____________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____________ 。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渔业方面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纺织方面的);⑤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牧业方面的);⑥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_______________ 。

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_____________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1(有答案版)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1(有答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孟子则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

(渔业方面的);③,。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

(纺织方面的);⑤,,。

(牧业方面的);⑥,, ,。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察邻国之政,。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5.,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百亩之田,,;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高考默写中的《劝学》
1(10 年江苏卷)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

2(10 年陕西卷)
(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10 年福建卷)
(2)吾尝终日而思矣,。

4(10 年安徽卷)
(1)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5 (09 年全国卷Ⅱ)
(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6(09 年江苏卷)
⑵,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09 年天津卷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09 年福建卷)
故木受绳则直,。

9(09 年安徽卷)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10(09 年四川卷)
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09 年ft东卷)
(4)故不积跬步,。

12 (08 全国卷Ⅱ)
(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3.(08ft东)
(4)君子生非异也,。

14(08 广东)
(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15 (07 全国Ⅰ)
(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 (07 安徽)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17 (07 四川)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06 北京)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3.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5.“”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
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10.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