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分析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赏析

轻盈,柔软
传统英式 风格
充满现代气息
建筑的整体构造
这座建筑主要是由 银色的钢材料,以板 条状的形式通过穿插、 交替等各种方式构成 骨架。在骨架的内外 两侧镶上相应规格的 钢板,同时与玻璃交 替构成。并且以各种 方式开窗,形成了: 钢架+钢板+玻璃+窗 的完美组合。
虚与实的动态美
钢板
玻璃 窗 钢板
Imabari, Ehime, Japan 2009.9 – 2011.5 reinforced concrete 1 story 1,912m2 197.29m2 197.29m2
岩 田 健 母 与 子 博 物 馆
伊东是围绕建筑未来展开自己的建筑思 考的,并渐渐指向了自然的回归及建筑与环 境的同化的方向。支撑他建筑创作的是其 “流动体建筑论”。在伊东看来,都市空间 可以看作是人、车等各种流动的空间的集合 体。被伊东称为“21世纪帷幕”的“流动体 建筑论”包含了伊东的“风的建筑”和“薄 膜的建筑”的思考。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他设计的建筑充满了皮膜感,浮游感,金属 感,透明感。
伊东丰雄的新建筑设计
MIKIMOTO Ginza2
地点:日本东京中央区 时间:2003.8〜2005.11 结构:钢freme+混凝土,钢筋混凝土 规模:9层,地下1层 地盘面积:275.74平方米 建筑面积:237.69平方米 总楼地板面积:2,205.02平方米
这是东京银座的一家 Mikimoto珠宝旗舰店, 梦幻般的建筑。
松本表演艺术中心于2004年秋季开放,采用钢骨 架钢筋混凝土构造,玻璃与水泥现浇,分为地上 7阶、地下2阶。 总建筑面积达到了7080平方米, 总延床面积就达到了17,673.70平方米,由伊东 丰雄联合建筑公司负责设计。
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的日本建筑

日本近现代建筑再发现对“墙”理念的不同理解与应用姓名:学号:学院:园林学院专业:园林一、墙的理念在建筑诸多实体构成元素中,“墙”作为最重要的空间水平分隔元素,在建筑的空间形态构成、视觉形象塑造和精神内涵表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墙的基本性质可分为静态限定和动态导向。
静态性质中,对建筑外部空间而言,隔墙限定产生边界,对建筑内部而言,隔墙限定产生庭院或者分割的空间。
动态性质中,无论对建筑外部还是内部,隔墙导向均产生导引空间。
随着建筑设计思潮涌动,新观念、新手法层出不穷,使建筑墙体形态较之以往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又成为不同风格、不同理念建筑观的外在体现。
本文通过对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两位建筑大师作品的介绍,试图探析“墙”理念在日本近现代建筑中的不同理解和应用。
二、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墙”理念的思维碰撞1.安藤忠雄的“墙”理念日本建筑师不断对隔墙进行各种现代化的探索,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隔墙得到极致的表现,正如普利策建筑奖的评语指出:“墙是安藤忠雄创作建筑最基本的元素,没有多余的装饰。
他将混凝土,还有柱、墙、拱等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总能使人感动并充满活力。
”安藤忠雄在和《倾斜之弧》( Tilted Arc)的设计者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专门讨论墙的问题时说:“建筑因为墙的围合而获得空间,区分建筑的‘表里’,并赋予外侧攻击性、内侧防御性的强大力量。
”理查·德塞拉倾斜之弧2.伊东丰雄的“墙”理念“墙”理念被伊东丰雄等建筑师延续的同时,将隔墙轻盈化和透明化。
“墙”同样用于划分空间,但却既不是泾渭分明的空间划分,也不是具有强烈的内部包容性和外部防御性的划分方式,而是一种模糊的区分空间的方式。
总之,对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来说,“墙”仍然是处理空间的重要关切对象,只不过在划分效果上,从一种厚重的体量感转向另一种暧昧的朦胧感。
三、通过作品阐释“墙”的理念伊东丰雄的作品:1.银色小屋——弱化“墙”的概念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 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
建筑的冒险——伊东丰雄建筑设计观再思考

丰雄成立 了自己的事务 所 ,早 期的建筑作品带有现代性 ,使用质地较轻 的标准工 将资讯媒体作为媒介 ,选择各式各样 的场所和 时间 ,”只有作为持续进行表演的场所 .
料及部件 ,如钢管 ,金属 网 ,穿 孔铝板及透气型织物。在其第一本年谱 及文集 著 城市才得 以存在 ,即最 为梦幻的视觉化表现 ,才会建 立起作为 变样体”的都市空
i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或者说与安藤 忠雄所追求的 ”完整的 ,防御 的 ,城堡式 ” 筑不同 ,伊东丰雄追求建筑的漂浮性 ,薄膜 性与流动性。 ̄m_/T仅在 自己的建筑设 品 中不 断地 带给人们 惊喜 ” ,更影 响着例如妹 岛和世 ,西泽立卫 ,藤本 壮介 , :纯也等年轻一代 日本建筑 师的设计观 。伊东 丰雄的建筑时代精神 ,不断创新和 富 E化的空间特质与伊东 自身 的设计 思想 ,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是密不可分 的。伊 东 自己的建筑作品时说 ,其实每一件建筑作品 都是在进行着一次冒险。
雄深受菊竹清训所提倡 的新陈代 谢派 “瞬时建筑”的理论影 响 ,认 为建筑是 瞬 空间。那是光在流动 ,意 义在漂浮 ,风也会流逝 的持续 变化的柔软漩涡的空 间。 ”伊
现 象” ,形式应该 是可 变的 ,并且能 够顺 应 自然和 历史的背景而 变化。1 971年 东丰雄甚 至只关心建筑 在此刻或其后 2O年做何 用途。他认为 , ”建筑 的瞬时 陛 只
《风之 变样 体》 (凰 变檬体 ,1 989)一书中就 阐述 了别样的建筑设计观 。 ”风之 间。也许作品风之塔正是此理念的延续
#体的建筑 ,如果只是如 风一样的轻盈与可移动的状态的话那就太可惜 了。建筑应
£赋予如身体般强 大的形式 可 以排解郁 闷 ,带来安心 清爽与舒适 ”。这其中伊 风之塔(Tower of W inds,1 986年 )是将伊东丰雄推 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的作 品了。
伊东丰雄作品中的临时性

伊东丰雄作品中的临时性1伊东丰雄作品“临时性”的设计思想和背景在伊东丰雄的设计中有不少作品都贯穿着“临时性”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成为了他的建筑哲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建筑技术策略之一。
临时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真正成为世界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则要追溯到1851 年,首届伦敦世博会通过应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配件,在短时间内便组装了水晶宫,同时在博览会结束后又如期拆除了水晶宫,这开辟了临时性建筑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由于临时性建筑空间功能的模糊性的要求,出现建筑的生长和置换。
当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由电脑控制生成相应的的建筑形态,这种形式就如同“自由生长”的临时性建筑。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 年作何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建筑是一种临时性的存在”,是一种独特也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
通过对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明确的拒绝了西方将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和“凝固的音乐”这样的永恒性和固定性的标准。
在“临时性”的背后隐藏着伊东对日本当代城市的所做的现实主义解析:一方面作为对建筑短暂性的积极回应;一方面作为对“无背景”式的都市环境的最好诠释。
另外,“临时性”也是日本建筑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因而可以说“临时性”是一种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独特的都市观,审美观和世界观[1] 。
临时性充斥着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伊东丰雄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
因此,建筑的临时性更多的是在描述其内部功能的临时性,另外,建筑的临时性也包括临时建筑,这类临时性的建筑在伊东丰雄近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在这类建筑中,建筑的临时性是由建筑使用功能的临时性所导致的。
这其中所表达的临时性是对于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临时性。
对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建筑来说,它们的临时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象宫殿、纪念馆、体育馆等大型、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临时性的。
解读201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解读201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伊东丰雄一.思想背景在日本,由于火山季风和海岛的特殊风土,设计出持久坚固的建筑理念就不存在。
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的作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二.建筑思想1.建筑的临时性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多元、变化迅速的特点,伊东丰雄的建筑普遍采用简单、环保的结构,灵活、简洁的支撑体使其建筑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投资,并且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给人“轻盈”、“流动”、“临时性”的感受。
这与处于地震多发地带的日本的物质和文化精神需求是十分相宜的。
2.功能的模糊性大到城市、小到建筑都是供人们使用的容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城市或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多样,而且常常一天就有几变。
现在酒店里的多功能厅就是典型实例,上午是会议厅,中午是餐厅,晚上可能是表演厅、舞厅……正如伊东丰雄认为的,当代城市空间是不停流动和生长的,城市环境在不停变化。
建筑师要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流动”的社会关系中创造一个包含持久物质的建筑作品。
所谓的持久性正是关于建筑的模糊性,它是指同一个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活动空间,这正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建造过多的建筑,减少经济和土地的浪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建筑中实现更多的功能要求,有效地提高舒适性和便利性。
3.自然的融合性为了提高建筑的生态性,伊东丰雄非常注意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设计中将建筑融于周边的环境。
如在西班牙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的设计中,他依照沙滩的走势设计了三个贝壳状的螺旋形休闲场地。
这种波浪式的伸展流动,将光、沙子、植物与一个轻盈的建筑结合起来,在自然和建筑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
建筑用了尽量少的设计,流畅的造型以及非传统的结构模糊了室内外界限。
伊东丰雄作品分析

一.仙台媒体中心
建筑思想:
敏锐的社会性
流动性
轻盈感 临时性
社会性
底层不城市相连接,形成城市 广场的一部分,供市民活动使 用。
流动性
柔软如海草般波动的柱子,任 意排放,表现为楼层之间的节 奏性变化。 建筑被处理成没有明显的交接 处,没有阻断空间。
轻盈感
大片树脂玻璃幕墙和轻盈的结 极体极成的建筑晶莹透亮。
不仅仅是墙上开窗或者是设计表皮的图案。 将建筑带离了现代主义柯布西耶的“ 多米 诺”结构体系,实现了百年前高迪所追求的 管状(流动)建筑。
利用层高 的丌同, 结合外部 的建筑肌 理的丌断 变化,让 人能在其 中获得丌 同的建筑 体验。
多变的内部空间,让人在其间转换时 能获得丰富的空间感受。
三.日本东京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
柯布西耶的“多 米诺”结极体系
4片分隑内外的表皮
6块正方形的楼板
二.tod's大楼
枀其具象的街道树不枀 其抽象的建筑表层的共 存对我们来说非常有诱 惑力。 将具象性不形式性在前 所未有的层面上进行统 合。
建筑的生成
行道树的剪影成为建筑的表皮图案,同时 也是建筑的结极体系。 树形结极由下至上的形状和密度的变化, 在内部空间上,不上下丌同的室内空间的 功用形成松散而微妙的对应关系。
而网状部分则产生一种膝胧的 半透明感,模糊了建筑内间分割,可以满 足丌同的功能需求,也能丌断 地变化自身的功能定位。
非构筑的语言
透明的表皮 房间概念的弱化 自由的几何线 室内和室外一体化的设计
场所的形成
透明的表皮
建筑的正立面是双层玻璃幕墙,建筑外 墙的73%由透明的玻璃极成,使整个建 筑轻盈而纯净。 彻底透明的表皮,从外部可以清楚地看 到内部,建筑不城市的界限似乎丌存在 了,使建筑几乎融于城市背景中。
伊东丰雄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目录一、选择理由 (1)二、平生简介..........................................1~2三、他人评价..........................................2~3四、自我评价........................................3~4五、设计理念 (4)六、作品集.........................................4~5七、重要作品.........................................7~9一、选择理由内敛含蓄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建筑理念与建筑风格,既非极简主义、也非参数化设计。
1971 年他从著名建筑师、日本新代谢派成员菊竹清训的建筑事务所脱离,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URBOT。
这个名字并非表达了他对工业技术的尊崇,更多的是失望。
新代谢派在20 世纪60 年代盛极一时,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在70 年代的衰弱,新代谢派也由60 年代的积极乐观,转向欧美式的颓废迷茫。
这一阶段伊东丰雄的建筑呈现出一种极为内向、收敛的姿态。
1976 年他为姐姐设计的私人住宅——白色U 形房代表了伊东丰雄内心的态度。
消融界限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一片繁荣,房地产市场的兴盛推动了一栋栋混凝土钢结构建筑的诞生。
伊东丰雄用轻质材料设计的住宅并不太受瞩目。
“整个80 年代,我很少能有机会接受公共建筑项目。
这令我有些愤世嫉俗。
”也因此,他有大把时间来思考建筑。
“城市千篇一律,建筑毫无特点,它们呆滞、没有表情。
我希望能用不一样的材料、思维来构造建筑。
”重叠空间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日本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将目光从西方转向本土,力图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
但伊东丰雄并未简单地模仿传统建筑,他认为决定自己的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的根本因素在于语言。
“日语松散、开放的语法结构对我的建筑理念有很大影响。
伊东丰雄白色o型住宅赏析

一、建筑师资料
• 伊东丰雄
• 日本当代建筑师
• 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 建筑奖,是第六位荣 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 日本建筑师
• 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 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 展的金狮奖
• 在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 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 所工作;
他人评价
• 一场关于日本后现代建筑演讲上这样描述了伊东丰雄:
“在后现代艺术运动里,伊东释放了建筑学的古老角色, 让它不再仅是人类社会当中高效率的机器,在伊东的建筑 语意中,我们可以看到软而透亮的疆域逐渐形成了一股强 而有力的群体;伊东的建筑显现了都会中的人文环境关系, 将今日高度发展的大都会风景描绘的更加具体。在这些建 筑里念发展过程中,介于高度经济发展和建筑学理念的达 成间,伊东有顺序的探索了其中丰富的层次。而且,他的 作品很难归类。没有两幢伊东丰雄建筑看起来是完全一样 的。没有相同的美学风格;没有提前的宣言。你可能永远 也不能确定伊东丰雄下一步将做什么
二、时代背景
• 东京这类城市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 特征。
• 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 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 来不存在。
• 在日本,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 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 易变的外观。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 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建筑材料的坚固性 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 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 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
• 建筑在地势低的地方被刻意抬起到地平线高度,在下面形成一个建筑入口, 从而可以引导用户或参观者进入到建筑内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一、前言
某晚,伊东丰雄私宅“银色小屋”,伊东丰雄与西泽立卫正在喝酒聊天,突然伊东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西泽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西泽吓了一跳,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西泽举起威士忌酒杯问伊东:“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西泽又举起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中捏的变了形了的啤酒罐。
西泽好像一下醒悟过来一样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二、伊东丰雄的思想背景
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代才能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思想。
在中国,对大多数家庭来讲,住宅是一项重要用品,是一个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一处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
但是在日本却不同,由于火山季风和海岛的特殊风土,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就不存在。
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尤其在东京这样一个消费至上的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而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建筑早已沦为快速城市代谢物,因此伊东丰雄决定为建筑找到新的命运。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三、三个作品看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1)银色小屋—建筑的临时性
这是伊东丰雄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时期,他是多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漂浮性的意向。
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
这些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小屋看上去更象是私人聚会场所或是周末用的临时度假屋和工作室,不象是定居的场所。
建筑是由7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
粗壮的混凝土柱子与轻快的钢结构拱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菱形钢结构是工厂预制好的,用螺钉固定在相应的点上。
建造方式向人们表白了建筑的临时性,小屋可以被快速的建造,同样也可以快速的消失。
这样,环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拱形的顶棚可以开闭,让空气和光线自由的进入。
即使在关闭的状态下,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仍然不能阻挡阳光。
光线毫无遮拦的进入建筑的身体,在室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一切都安排的自然,不经意间完成了功能和空间的转换。
在东京这样高度发达的城市,只需要20年,大部分建筑会被拆毁重新建造一次。
永久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变得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伊东丰雄的临时建筑观既是对社会现状的巧妙回应,同时又通过设计本身折射出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给建筑带来的巨大变革。
2)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造型的轻盈感,空间的流动性
托雷维耶哈位于西班牙南部,面朝地中海,全年有晴朗的蓝天和温暖的日照,贴近海岸线有两个湖。
这个位于两个湖之间的休闲公园,是整顿该地区过渡旅游开发所致环境的工程之一。
由于项目位于海边,而且功能是休闲设施,再加上西班牙人的浪漫性格,因此这件作品更加贴切的表达了伊东丰雄关于轻盈和流动的建筑观。
伊东丰雄在这里依照沙滩的走势设计了三个贝壳状的螺旋形休闲场地,建筑造型采用贝塞尔曲线来确定。
螺旋状的主结构把传统的梁和柱结合在一起,主结构之间是密布的木檩条,这样的结构系统被直接暴露,同时起到了表皮的作用。
漫步在公园里,你甚至会忽略建筑的存在,因为它与地形和环境结合得如此之巧妙。
行走于建筑中,你还会感觉不到室内室外的
空间变化。
流畅的造型,打破传统梁柱体系的结构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
建筑的主骨架是直径60 mm的钢筋,间隔5 m左右的钢筋由截面尺寸为180 mm×90 mm的木制檩条联系,优秀的结构和构造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获得了轻盈的感觉。
建筑的高宽比相对固定,最宽处大约有10多米,因此“贝壳”线性变化的椭圆形截面保证了空间的流畅。
伊东丰雄的方案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的,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休闲场所,这是全新的人与大海、阳光、沙滩等自然物亲近的方式。
看上去尽量少的设计,目的是摒弃传统建筑的体量感和笨拙感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更加轻盈,似乎可以随海浪和海风自由摇摆。
而这样的轻盈感也使造型和空间具有了与生俱来的流动性。
3)仙台媒体中心—敏锐的社会性
仙台媒体中心是给伊东丰雄带来国际声誉的一栋建筑,他曾因此获得年度世界建筑东亚区最佳建筑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等。
这里用“敏锐的社会性”作为总结,不是否定作品对其他思想如“临时性”、“轻盈感”和“流动性”的表达,而是认为“社会性”是其他所有思想的根基。
设计中伊东丰雄没有采用传统的板、梁、柱结构,而是采用一种变形的“多米诺”结构体系。
三种简单元素组成了仙台媒体中心:6块正方形的楼板,13根树形的管子和4片分隔内外的表皮。
方形无梁的楼板是信息和活动的载体,无柱的流动空间为信息交流和活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无穷的适应性,垂直贯通的管子汇聚了垂直运动、各种能量(光、空气、水、声音)和信息的流通,透明的表皮对外界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在东京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都市,城市在片断化,建筑形式的视觉连续性已不能把握,象流动的漩涡一样。
原有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无法灵活适应现代城市的“不可测”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可测”。
伊东丰雄对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种内在的感知被物化到了仙台媒体中心的建筑设计中。
四、总结
其实,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一旦脱离了与时代的联系,无论多么伟大的创造,都会显得毫无价值,也就是说,建筑作品的价值是从其社会性中得到的。
伊东丰雄看似独立的建筑思想,其实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
与20世纪初的大师们一样,优秀的建筑师总能代表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临时性、建筑与社会的协调还是轻盈与流动,都是建筑师在特定时代中不断思考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日本飞速发展的一段时光,伊东丰雄以其扎实的建筑理论和实践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创造了一个个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引导社会生活的优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