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历史16课教案
第16课《壮族十字花绣——四瓣花》教案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绣制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2. 文化理解:深入挖掘壮族十字花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3. 审美判断:学会欣赏和分析四瓣花的排列组合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4. 创意实践:在掌握基本绣制技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十字花绣作品。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刺绣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刺绣技巧和图案设计方法。特别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民族美术》课程中接触过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 ④运用简笔画或卡通形象,以幽默的方式呈现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力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关于壮族十字花绣的预习资料,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绣制技巧的PPT和视频,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四瓣花的设计和绣制方法。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四瓣花的设计与绣制”,提出问题如“你认为四瓣花的图案设计有哪些特点?”和“尝试描述十字花绣的基本步骤。”
2. 教学软件:运用美术教学软件,如绘图软件、刺绣模拟软件等,辅助学生进行图案设计和绣制技巧的学习,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熟练掌握技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第16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东平县州城街道第二中学 刘书涛
学习目标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
再现“三国”风云 辨认“三国”真假 感悟“三国”情怀
三国鼎立视频 再现一段历史
再现“三国”风云——民不聊生
结合材料,当时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作业
1、读背:综合能力训练P81基础填充。 2、书写:导学案、综合能力训练P81至84。
谢谢观看
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船队到夷洲。 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魏 国 马 钧 发 明 的 翻 车
课本P83
课本P84
答: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弊、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 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答: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 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壮大和赤壁之战 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答: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 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要统一天下,主要对手是谁?
再现“三国”风云——剑指天下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
曹操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
曹操眼中的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名人眼中的曹操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 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 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感受科学魅力。
语言运用: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思维能力:能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对人物进行评价。
审美创造:体会“我”善于思考爱观察的精神,树立科学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
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第一篇:(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第17课早期殖民掠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正确理解“三角贸易”的实质以及“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过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难点:殖民掠夺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发、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
自16世纪开始,他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
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二)、讲授新课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根本原因: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活动。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①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②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动。
③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
其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
西班牙: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自称“无敌舰队”,凭借这支舰队,西班牙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除巴西以外)。
3、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掠夺:西班牙掠去了约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
葡萄牙从巴西运走至少有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
屠杀印第安人:有人估计在西班牙人入侵后12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便被屠杀了好几百万。
大规模的屠杀很快使西印度群岛上的居民几乎绝迹,这种现象接着在其他地区也出现了。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治维新》。
该章节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改革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3. 讨论:分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明治维新背景:黑船压力、国内矛盾过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影响:促进日本现代化、提高国际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2)列出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3)谈谈你对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影响的看法。
2. 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黑船压力、国内矛盾。
(2)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
(3)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现代化,提高了国际地位,使日本成为东亚强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020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6.《盼》教案 第2课时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向窗外,生怕雨停了。”
②关注借口:买酱油、炖肉。
(3)小结:注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朗读评价,促进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我”盼望外出的心情,进而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具体写”的表达效果。
4.体会“我”看着雨景盼第二天穿雨衣的心情。
(1)雨后的景象写得宁静而美好。学习第16—17自然段时,抓住“安静、凉爽、明晃晃的玻璃、挂满了珍珠玛瑙”想象画面。
2.小组交流,抓住不同事件品读、体会,领悟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如何将中心意思写具体、写生动。
(二)小组汇报
1.小组成员在汇报中,通过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并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2.体会雨下起来时,“我”的兴奋。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看到变天时的反应的段落,揣摩动作描写的效果。
事件一:得到雨衣盼变天。
展开想象:体会下雨时“我”的兴奋劲儿。
事件二:下起雨来盼外出。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心理活动描写)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雨点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动作描写)一般人遇到下雨,都会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想象当时的情境,你们会怎样呢?
(2)雨后想象盼下雨。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难道作者只是在写雨后的景色吗?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5.体会“我”穿上雨衣前后的兴奋与喜悦。
(1)学习第18—2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我"的兴奋与喜悦。
如:“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样、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冲妈妈说、挺着脖子、跑下了楼梯、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16青山不老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lüè)参天(cān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jù)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风雨同舟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二、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溆浦县屈原学校张秋娥能力点4跨学科教学活动教学设计

知识点加 观、价值
以阐述总 观。
结。(能
力点 3) 用微课将
古诗词学
习方法加
以归纳总
结,更清
楚明了,
利于学生
进行下面
的拓展阅
读。。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全诗,熟记关键字词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
难
不怕
五岭逶迤
腾细浪
乌蒙磅礴
走泥丸
金里雪
尽开颜
烽火岁月离现在的孩子有些久远,我在课堂借助信息技术,以直观的图片、 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心中的 爱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拓展环节稍显急促,巩固环节如 果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重点知识测评我想会更高效,更直观。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小视频 读并背
学生走进 那段烽火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诵相应
岁月,更
( “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喜)
3、本首诗让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 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 概)
的诗句
好地理解 诗中“暖” 和“寒”, 更深入地
所有的坚强,所有的坚定,所有的决心全都化
五、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 难,就请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 望大家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不惧任何风雨, 勇敢向前!
学生读 在此处设 解红军战
全诗,试 计一个微 士崇高精
背
课,将学 神,从而
习诗词的 树立正确
方法这一 的 人 生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测试】 1、电视剧《三国》再创收视新高。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 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 多的战役( ) 。 A、 赤壁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官渡之战 2、公元 207 年,曹操曾写诗明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 壮心不已。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当时曹操 “志” 在何处 ( ) A、统一全国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3、 官渡之战中袁绍 10 万大军输给了只有 4 万人的曹操; 8 年后, 20 多万大军的曹操输给了只有 5 万人的孙刘联军,其相同原因是 ( ) 。 A、 骄傲轻敌 B、 天意为之 C、 借助东风 D、 不习水战 4、三峡库区兵书宝剑峡因传说藏有诸葛亮的兵书宝剑而闻名, 最近,文物工作者打开峡谷的悬棺,排除了存在兵书宝剑的可能。诸 葛亮是何国的丞相(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 东汉 5、 下列有关三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B、吴国造船业发达,海上交 通也得到了发展 C、蜀国丝织业发达 D、魏国人派人到了夷洲,加强了台 湾和内地的联系
高新区徂徕镇第一中学 备 课 纸
第___周 ___个课时
总第____至___课时 备 课 人: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
徂徕镇第一中学备课纸
备课类型 新授
课题 课前检查 16 课 三国鼎立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 立。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 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两次战争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反思
6、三国时期战役众多,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7、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 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8、 《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 面最终形 成的时间是( )。 A、公元 220 年 B、公元 221 年 C、公元 222 年 D、.公元 229 年 9、杜甫的诗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赞扬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0、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 ”这 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下列哪一战役的感叹( )。 A、赤壁之战 【堂堂清】 1、官渡之战:200 年,曹操与袁绍决战官渡,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对垒赤壁。周瑜采用诈降和 火攻,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三国鼎立:220 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国号 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 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正 式形成。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战役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 以令诸侯”;经济上采用
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 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与占
据黄河以北的 争雄北方。 2、概况:200 年,曹操和袁绍在 进行决战。曹操采 取 、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迅速歼灭了袁军 主力。 3、影响: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概况: 年,北方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割据 势力,统一全国。 联合孙权迎战曹军,两军在 对垒。 2、经过:曹军初战失利,撤到江北。周瑜采纳部下 的 建议,向曹操采用诈降并用火攻,大败曹操。(典故:草船借箭) 3、影响: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的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后,曹操转战关中,完成北方的统一。刘备 占领湖南、湖北,又向 发展,占领 、云贵地区。孙 权占据江东,又向湖南、湖北扩展。 2、三国鼎立: ①魏国的建立: 年, ②蜀汉的建立:221 年, 称 。 ③吴国的建立:222 年, 在 在 在 称帝,国号魏。 称帝,国号汉,史 称王,国号吴。三国
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3、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①魏国:重视 ,大力兴修水利。 ②蜀国:在丞相 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 速西南地区开发。 ③吴国:造船业发达,积极发展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 率领船队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合作探究】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