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红高粱》_课件3

导语二: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成一片血海,血海中, 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 勇的伏击。这就是莫言的红高粱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 高密,走进那红高粱世界,走进那风云变幻的时代。
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是怎样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 【探究交流】
试分析罗汉大爷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探究交流】
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填出横线处的 空缺内容。 (1)由山东快板和县志引出故事的主人公——__________ (2)罗汉大爷_____________ (3)罗汉大爷顺利逃跑 (4)罗汉大爷又____________,没拉动,____________ 答案:罗汉大爷 被押上工地 回去拉骡子 把骡子铲倒
1981年开始创作。著有小说集《红高粱家族》《透明 的红萝卜》和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等,还有 中篇小说《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 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老枪》等六十余篇,另有 剧本、散文等作品。
二、情节链接 1.课文节选前: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 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 待伏击日本鬼子的汽车队。 2.课文节选后: 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 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国民党系统的 冷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 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 活活剥皮杀害的。
小说以现代书面语为主,但也使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 俗语、文言词汇、城市流行语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的专业术语, 使得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 “事实”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高粱》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红高粱》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高粱》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红高粱》 1987 彩色片 91分钟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张艺谋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摄影:顾长卫主要演员:巩俐(饰我奶奶) 姜文(饰我爷爷) 本片获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红高粱》1987 彩色片 91分钟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张艺谋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摄影:顾长卫主要演员:巩俐(饰我奶奶) 姜文(饰我爷爷)本片获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录音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剧情简介】这是50年前“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
《红高梁》ppt课件(35页)

出色的环境描写
在奶奶中枪后,父亲的“身体弹到堤上”, 一个“弹”字,表现出父亲如拉满了弓的剪一 般直奔母亲而去,巧妙地突出了父亲的心急如 焚和惊恐的情感。
出色的环境描写
作者还善于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形象 地描摹事物,并给人感官上的刺激。 例如在写余占鳌在单家放火制造混乱并 准备杀人时,从西边那间房里传出一个“湿 漉漉的带着霉烂味儿的声音”,在此作者巧 妙地利用麻风病人身上的潮湿与溃烂物质, 把它融合到单扁廷的声音上,融汇了触觉、 嗅觉、和听觉为一体,表现出他身上的腐败 与溃烂气息。(色彩感觉)
出色的环境描写
在遣词用字方面,作者也很具独到之处, 他打破传统的固定搭配模式,根据语境灵活地 运用,达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例如小说中作者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 份充足”,作者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 生动地表现出了奶奶当时的娇艳欲滴和青春貌 美,用这样陌生化的语言,给了读者一种出乎 意外的感受,其效果远远好于用“婷婷玉立” 这一类屡见不鲜的修饰语。
小说《红高粱》 小说梗概
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轿夫,一路上试 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 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 高粱地里野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 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丈 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地成为她的情人。 在红高粱地里,罗汉大爷被日军活活地凌割而 死。在余占鳌和戴凤莲的带领下,他们伏击了 日寇的汽车。戴凤莲在送饼的路上中弹身 亡。——痛痛快快地活,痛痛快快地死!
2006年7月7日,日本福冈市政府宣布,把 “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的大奖授予中国作 家莫言。 1990年第一届的“特别奖”(大奖)就授 予了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莫言是继巴金之后获 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作家。作为中国当代最重 要的作家之一,莫言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 誉 。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葛译《红高粱》译文赏析

葛译《红高粱》译文赏析作者:毕静田玲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摘要:人们阅读小说是为了愉悦与晓瑜。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其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也随之备受关注。
从小说翻译的语言风格的角度选取《红高粱》英译本中的部分内容,从生动的语言描述、具体的人物描写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三方面进行赏析,鉴赏葛浩文如何使读者接受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小说翻译;葛浩文;《红高粱》;语言风格;忠实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120-03翻译小说,其目的也要使阅读翻译文本的读者达到愉悦和晓瑜的效果[1]。
小说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有很大区别,小说翻译在语言上要根据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修饰词,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相适应的形容词来渲染一定的氛围。
尤其文学翻译更加注重艺术效果,因此其语言表达符合原作风格的译作不仅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还能使读者从译文中感受到语言美。
在汉语小说英译问题上,对某一作品或某一作家的作品系列及其译文的语言艺术进行鉴赏,从而分析、研究译文是否做到了对原著风格最大限度的忠实和再现,是文学翻译(汉译英)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
葛浩文在翻译莫言《红高粱》的译作中,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魅力,使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如同读者身临其境。
《红高粱》是一部讲述了以20世纪30年代为时代背景的东北高密大地一民间小村庄,那里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爱与恨和强大生命力的中篇小说。
莫言用表现力极强的语言刻画了这片站满红高粱的土地,为读者展现出抗日战争初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因素带给人们的各种复杂的情绪并与之做斗争的场景。
葛浩文的译作用同样的语言表达风格再现了莫言生动犀利的语言,虽然处于不同的国别,但葛浩文总能找到目标语读者所能理解并接受的表达,将之与原作所呈现的精神相符。
本文将从生动的语言描述、具体的人物描写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这三方面对其译作的语言风格进行赏析。
莫言作品红高粱简介

莫言作品红高粱简介《红高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
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你看过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莫言作品红高粱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莫言作品红高粱简介《红高粱》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故事的主线是“我”的爷爷和奶奶,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
“我”的爷爷叫余占鳌,奶奶叫戴凤莲,至于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作者对其做过如下的描述:“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以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这就是高密东北乡。
”“我”爷爷余占鳌,他勇敢剽悍、风流倜傥,他是高密东北乡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又是精忠报国的英雄,他所有类似于土匪的行径几乎都合乎最善良而单纯的人性之美,因此他似匪非匪,他杀人越货却能得到谅解与宽恕甚至让他的子孙为之骄傲。
“我”奶奶戴凤莲,做大姑娘时因为有一双难得的小脚和姣好的面容,被拥有高粱酒作坊的财主单廷秀看重,曾外祖父为了钱财小利不惜将刚满十六岁的戴凤莲嫁给了单廷秀得麻风病的独生儿子单扁郎。
而“我”奶奶戴凤莲她不甘嫁给麻风病人单扁郎,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从小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工,可她却不亚于一个女中豪杰,她目光长远,敢作敢当,她积极鼓励爷爷抗日并且自己也是一位抗日的女英雄。
她得到了爷爷的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我”的父亲余豆官则确确实实地印证了那一句:“虎父无犬子。
”麻木懦弱的晚辈们则在祖、父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面前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同时,那明亮的光环又指引着晚辈们的回归之路。
莫言作品红高粱作品鉴赏主题思想《红高粱》小说的主题被诠释为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
红高粱简介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小说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作者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淡化情节,靠纯粹的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
作者在这部下小说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在此,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
《红高粱》一开始,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读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
红高粱_红高粱电视剧_红高粱电视剧全集【完整版1-60集】-红高粱电视剧全集在线观看 6-10集

单家找来一个叫恋儿的丫头照顾九儿的身体。谈话间,九儿得知恋儿跟自己一样都是苦命的女子,决定把恋儿留在身边。恋儿聪明伶俐,深得九儿喜爱,两个女孩私下里更是以姐妹相称。
余占鳌因胡郎中的死不愿回家,去四奎家住下。
淑贤和九儿商量后续怎么过日子,淑贤告诉九儿,单家往后就指望她们妯娌二人,期间淑贤不顾颜面直接问九儿新婚三日是否跟单扁郎同房的情况。九儿碍着面子草率地应承下来。
话谈了一半,淑贤被县里派来的人带走,原来淑贤一直有吸食大烟的陋习,朱豪三下令全城禁烟,淑贤自然难逃一劫。九儿陪淑贤去县里,临走前请罗汉帮忙照看家里。
不料,恋儿的哥嫂听说恋儿到单家当了丫鬟,跑到单家要人。淑贤打算赶恋儿走,但九儿知道来人的目的就是要钱。果然,恋儿哥嫂开口就要一百大洋,少一个子儿都不放人。
九儿仗着肚子里怀着单家的孩子,坚决让淑贤出钱留住了恋儿。为了单家的种,淑贤不得不出了这笔钱,至此,淑贤与九儿之间矛盾进一步加深。
更多完整剧集请进:/
九儿还当着众人掀开衣服,露出几道抓痕以作证据。随后,戴老三、淑贤、四奎娘等人纷纷出来给余占鳌作证,余占鳌借势咬定承认杀人是一时脑热。朱豪三大怒,斥责余占鳌翻供。关键时刻,余占鳌母亲突然站出来,说她才是杀胡郎中的人。
第九集:/play/9.html
余占鳌母亲被朱豪三收监候审。事后,九儿感谢淑贤为余占鳌喊冤,淑贤却告诉九儿自己这么做只是为了她肚子里单家的孩子。余占鳌半路上又截住了九儿,激情过后,九儿提出分手。俊杰试图向九儿解释之前的误会,九儿告诉俊杰自己最看不起跟在女人屁股后面的男人,希望大家往后各走各的路。单老二单老三因九儿刑场救人,跑到单家闹事。二人走后,淑贤气急掌掴了九儿,她告诫九儿要想留在单家,就要断绝跟余占鳌来往。俊杰找到余占鳌要跟他决斗,却被打得遍体鳞伤。余占鳌到牢房看望母亲,发现母亲已经上吊自杀,余占鳌想找朱豪三拼命,被四奎拦下。九儿也从淑贤口中得知余占鳌母亲自杀的消息。余占鳌跑到单家要见九儿,想让单家给自己谋个差事。罗汉劝余占鳌说男人可以自己出去干,顶天立地。但余占鳌死赖着不走,九儿把余占鳌叫进屋里,表示自己瞧不上他,让他以后不要再来单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
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
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
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
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
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
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
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
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
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
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
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
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
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
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
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
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
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
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
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
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红高粱》—一部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以前一直以为从没有看过《红高粱》,但当我再次听到那狂放的将近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时,我才依稀记起,第一次看《红高粱》是在小学的时候。
当时什么都不懂得,只记得有一大片的高粱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随风起伏,一碗又一碗的红酒洒向空中,洒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与野性。
《红高粱》所描述的并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如果一定要把它凑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
《红高粱》主要是通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红高粱》后,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是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欢的地方。
那机枪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姜文所饰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景里,那已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的爷爷”,而是一个超现实的,有点神化的人物。
那是展现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的追求。
《红高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欢,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在影片里,无处不表现出了那种张扬狂放的原始生命力。
比如开头那段有趣的,很吸引观众的颠轿。
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弱小女子,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在中国,这是不合乎情理的。
还有,“我爷爷”的一泡尿竟然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
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
然而,恰恰是这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把人们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古朴与野性,张扬与狂放。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
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
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
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呜,慷慨、悲凉。
太阳出来了,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
我久久驻立,沉浸在极度的美的感觉中。
张艺谋真高明,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我以为,这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的"美"的影片的成功,与他对色彩审美规律的准确把握有关。
影片以红色为主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悠远的联想,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这可以用汪先生的系统进化论的美学观来解释。
汪先生认为,美究其实乃是动物体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取得协调的感觉标志。
任何一个审美过程本质上都是动物体的感性系统(包括有机联系的逐级上升的机体部、感官部、中枢部三个组成部分)对于客观事物(即审美对象,表现为物质。
即使实质是意识,也以物质为存在外壳)的一级反射,或二级反射,或三级反射或其组合。
这是美学研究中一个全新的观点,我觉得很受启发。
在选修此课之前,我所接触的美学书籍一般是从哲学的角度,空泛地谈论美的本质特征、美的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又论美感,审美心理及崇高感、悲喜剧等问题,总让人觉得"玄",空对空。
这类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和进展,但没法从根本上揭示美的内在规律,充其量只能算比较中肯的评价、评论、归纳和总结,不能称"美学"。
因为美的研究要成为一门专门的独立的学科,首先必须是科学的。
系统进化论的美学观正是从心理学、生理学、进化论、系统论等科学角度,以实践为根基构筑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有据可查,有事实可依,不象空中楼阁,虽漂亮,却站不住脚。
审美过程是一个反射的过程,是人性结构与审美客体相撞击的产物。
这既符合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美是和谐",又印证和充实了狄德罗著名的"美在关系说"。
美在于关系,在于谁与谁的关系呢?这种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其状态如何?系统进化论的美学原理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个原理指出,美在于动物体的感性系统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最广泛地说,在于我们的生活的物质世界中的两个物质的关系。
宇宙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变化发展和相互关联的。
两个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相遇,其中一个物质具有高级的复杂的结构,是生命体,且又有神经系统(动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活组织),这个物质的感性系统即可对另一物质的刺激产生反应(即反射),如果这个反应与感性系统的内在机制相协调,即产生美。
这是一个可以推至最一般、最普遍的美的规律。
具体来讲,比如感性系统的感官部的视器官,即对与它发生关系的物质光有美的反射功能。
这是由于它的内在机制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