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
名词解释·原始青瓷原始瓷器的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其特点是胎色...

名词解释·原始青瓷原始瓷器的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
其特点是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经1200°以上高温烧成,硬度大,叩击时能发出金属声,器表面施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
原始青瓷其实已经具备瓷器的标准,因其工艺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料的炼制都很粗糙(气孔较大,胎质中杂料较多),釉色也不够稳定,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六器即祭玉(燔玉),又称六玉,为礼神之玉。
壁、琮、圭、璋、琥、璜,分别礼天、地、东、南、西、北。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瑞玉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祭祀时不同身份的人所佩的玉器不同,标志其社会身份、地位、亲疏关系。
郑玄称之为瑞,故又称“六瑞”。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居住“冬居营窟,夏居槽巢”是对中国原始居住方式的一个大体描述。
在原始社会,南方建筑盛行干栏式,北方地区建筑盛行半地穴式。
·石鼓即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整,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可称中国第一古物,石鼓文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简牍简牍是我国可证明的最早的书写材料,实际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几种东西的总称,纸发明以前是我国古代书籍的最重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简牍上文字内容有异,因此又分为“檄”、“榜”、“检”等。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
同时,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东晋末年由于纸的推广使用,简牍逐渐被代替。
由此有一系列其他词语:杀青:防蛀、风干。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瓷发展史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下面结合考古出土资料,极其简略地介绍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
”。
商代江苏宜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
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
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
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
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
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
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
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
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
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所谓瓷就是指陶器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约二三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瓷器。
中国的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青瓷的发展,为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白瓷的烧成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商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白釉器物。
原始青瓷在商代和西周早期烧制成功,到了商代晚期和西周,又烧制成功原始青瓷的白化妆具。
至此,陶瓷生产已经由过去的手制进步到半手工业阶段。
这时的瓷器是素面无纹的,胎体基本上都是灰白色。
原始青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质量也由粗糙逐渐变得精致起来。
原始青瓷发展到东汉晚期的青瓷,便是日常用品,并且出现了一些专门供人们饮酒使用的酒器,如尊、罐、壶等。
到了三国时期,青瓷的质量已有很大提高。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已基本上克服了原始青瓷存在的各种缺点,并发明了釉下彩绘和褐色斑点彩绘技术,同时创造了在坯体上用雕塑和印花等多种装饰方法。
东晋南朝时期是青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原始的瓷器不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只能算是陶器。
青瓷是在陶瓷器出现以后才被人们发现的。
青瓷,又称青瓷器,原始青瓷。
指在1200 ℃以下(也有的说是1280~1380 ℃)的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瓷器。
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所限,青瓷的颜色呈灰绿或黄绿色。
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后,瓷器的制作工艺迅速发展,南北各地制瓷技术产生了重大的飞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瓷器制造工匠和各类瓷窑。
三国、两晋时期是我国陶瓷生产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数量大增,品种也空前丰富。
在工艺上出现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
瓷器的成型技术已由过去的捏制法改为塑制法,即先将坯体拉成细薄的坯片,再施加印模;或将坯体印成花纹后施釉入窑烧成。
器物的种类也由过去的一种增加到二十多种,如碗、盘、罐、壶、盒、灯、炉、钵、器座、器盖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通过对比两者,可知瓷器烧制需要经过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从原料加工到釉料配制,每一道工序都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成型工艺更为关键,如果掌握不好,一件珍贵的瓷器将会前功尽弃,轻则成为碎片,重则会炸裂。
关于瓷器发明的历史故事的介绍

关于瓷器发明的历史故事的介绍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瓷器发明的历史故事,希望你喜欢。
关于瓷器发明的历史故事瓷器与中国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英文"China"是来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
但事实正相反,英文中的瓷器一词china是从中国一词China转化来的。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瓷器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英语国家通常将陶瓷器统称为"porcelain",而"china"主要指精瓷,如"fine china"、"bone china"。
茶道日本将从中国流传的茶道经过长时间的发扬,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其中瓷器是日本茶道中较为高级的一类茶器。
在日本文化史上高级茶器往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很多日本的名茶具就是瓷器,甚至如保存于日本的“曜変天目茶碗”本身就是来自中国的南方的瓷器作品。
安土桃山时代在统治者和茶艺家的推动下,高级茶具成为了更胜于土地、黄金的财富象征。
瓷器发明的历史传承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
[1]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
东汉出现青釉瓷器。
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
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
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
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
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
青花与彩瓷

瓷中珍品——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 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 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 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 红”。
斗彩
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 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先在胎上画好图案 的 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 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烘炉中烘 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 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由于釉上釉下,给人 以丰富的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艺术效 果。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
此罐高27.5厘米,径宽33厘米,素底厚圈足,肩丰 圆,短直颈,唇口稍厚,器腹以浓艳的钴蓝釉通体描 绘:一行至溪涧板桥的清道者,乘坐在辔以虎豹的双 轮车上,前有两步行兵卒,后有一少年将军骑马配弓, 右手摇一绣有“鬼谷”二字的旌旗,隔着嶔崎山石, 一着宋代朝服朝冠的文官骑马回首顾盼,左手持笏, 神韵生动,画意流畅,颈部绘饰波浪纹,肩上则为缠 枝牡丹纹,罐身近底处绘内含吉祥纹的莲瓣纹。
成弘青花
越来越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各个时代的瓷器 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皇帝的影响,成弘青花青花 以淡雅著称。
嘉靖、万历青花
——繁缛、密不透风
明末清初
明代末期最后两个皇帝在位时间非常短暂, 一个是天启朝,一个是崇祯朝。在中国陶 瓷史上,把天启、崇祯,一直到清代入关 后第一个皇帝顺治,这三朝统称为 过渡期 。 明末的青花瓷器一反常态,焕发出勃勃生 机。它摆脱了嘉靖、万历以来那种繁缛、 密不透风,走向了清丽舒朗,这种风格也 影响到清代青花的未来走向,尤其奠定了 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础。而且民窑产品 甚至超过了官窑。
乾隆时期
青瓷发展史

青瓷发展史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
它是在制成的陶瓷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
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始青瓷,为我国最早的青瓷。
到了东汉中晚期,真正意义的青瓷才烧制成功。
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原始青瓷原始青瓷或原始瓷是指大约在商代中期出现的一种带青色釉的器物。
它的烧成温度已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比通常的陶器更坚实,但尚未达到真正瓷器的程度。
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
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
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的范围远远超过商代。
到了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的制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器物由原来的泥条盘筑制法变为轮制法,而且器形更显规整,胎壁变薄,也较均匀。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更是普遍被使用。
无论是日用器具,还是仿铜礼器,都是器形规整,釉色匀净,技术精湛,已经接近真正成熟的瓷器。
东汉青瓷真正成熟的青瓷于东汉晚期出现。
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
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
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
瓷器讲解词

古代瓷器专题展中华古陶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被国人视为珍宝,也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喜爱。
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原始青瓷开始,瓷器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东汉出现了成熟青瓷,唐代呈现“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宋代的五大名窑被人们津津乐道,北方的十大窑系缤纷共彩,进入元代,青花瓷工艺在景德镇得到发展光大,明清时期各种彩瓷精彩纷呈。
湖北地区单色釉瓷器瓷器自成体系,宋代以前以青瓷为主,宋代以青白瓷为主。
主要出产于梁子湖周边地区。
这件西周时期原始瓷豆出土于黄梅焦墩遗址。
青瓷器的烧成,始于我国东汉时期,因此,我们把商至东汉之间的瓷器称为原始青瓷。
它是用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1200 ℃高温烧成。
但由于瓷胎中杂质较多,釉料配制简单,加上烧制工艺原始,导致硬度偏低,釉色不稳定。
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
我国南方著名的商代遗址盘龙城就已经发现原始青瓷。
湖北东周墓发现常见一种梳齿纹环耳罐,原产地应在江浙一带。
这件器物的口沿、折腹、圜底内部各有一组弦纹,口沿由5条弦纹组成,折腹、圜底处弦纹各6条,除圜底内侧弦纹下凹外,其余弦纹均为瓷釉填平。
器外素面,折腹处起一周凸棱,下腹有数道螺旋形痕。
灰胎,施青釉,泛酱褐,釉薄不匀,可见极细开裂纹,圈足局部挂釉已脱落,此器采用泥条盘筑后经慢轮加工而成。
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目前我省仅见此一件。
这是一件原始瓷直线纹罐,出土于黄冈,在战国楚墓中常常见到,各地出土的器型略有变化,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颈部和肩部装饰有一周直线纹。
目前湖北地区出土的战国原始瓷器中只发现这一种器物,它的原产地在长江下游地区。
这两件分别是水波纹双立耳罐,另一件是战国时期的原始瓷罐。
西晋立国之后的短短几十年中,瓷业得到蓬勃发展。
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品种——青瓷。
它以铁为主要着色剂,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
作为最早出现的瓷器,青瓷从萌芽到鼎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青瓷历来以长江下游的越窑最负盛名,而长江中游地区青瓷却少有记载。
青瓷发展史中汝瓷的技术传承与创新

青瓷发展史中汝瓷的技术传承与创新青瓷是中国最早烧成的瓷器,也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陶瓷类型,曾被古代南北方窑口广泛生产。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汝瓷是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烧制的一种高品质官窑青瓷,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著称,是中国青瓷发展的重要节点。
汝瓷的成功烧制融合了南北方青瓷工艺技术,并进一步创新,它在釉色审美和工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同时期及其之后的青瓷都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国青瓷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青瓷;汝瓷;青瓷发展史;承上启下1. 青瓷与汝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青瓷是中国最早烧成的瓷器,因釉色青幽碧绿而得名。
青瓷的出现与原料中“铁”元素和烧成工艺有很大关系,古代制瓷原料中的铁很难被剔除,铁在氧化气氛下多转化成三价铁,釉呈黄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大部分能转化成二价铁,釉呈青绿色。
二价铁与含铁总量的百分比被称作还原率,用以衡量和控制青瓷釉色。
还原率高,釉呈青绿色,还原率低,釉呈黄绿色,甚至黄褐色。
青瓷原料中“铁”的总体含量不能超过3%,否则釉呈深暗的“黄褐酱”色。
青瓷的前身是商周原始青瓷,东汉末年,浙江越窑在此基础上率先烧出青瓷。
青瓷出现后,因清洁美观,使用便利,成本低廉,逐渐成为重要的日常用品,需求量增加。
东汉之后的几百年间,越窑青瓷工艺被传播到大江南北,形成许多青瓷窑口,青瓷曾是中国主流陶瓷产品。
青瓷的发展有内外两条主线,一是对类玉外观釉色的不懈追求,二是对内在制瓷工艺技术的创新和完善。
中国人尚玉,对玉质般外观釉色的追求贯穿了青瓷发展的始终,而这需要强大的、不断创新的制瓷工艺作支撑。
汝瓷是北宋晚期在河南地区创烧的一种高品质官窑青瓷,它融合了南北方多个青瓷窑口的工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种创新与改进,让青瓷材质成为审美主体,是青瓷釉色与工艺技术发展的重要节点,对同时期及其之后的青瓷产品影响深远。
2. 汝瓷产生之前南北方青瓷窑业的发展概况汝瓷产生之前,青瓷已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南北各地青瓷窑口积累有不少工艺技术经验,为汝瓷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
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