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并超越模仿

合集下载

先模仿再超越作文

先模仿再超越作文

先模仿再超越作文篇一《模仿起步:画画小记》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不过刚开始的时候,那画得真是一塌糊涂。

看到邻居家的小孩画的小人一个个都像模像样,而我画的就是一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就像蚯蚓在纸上爬。

我小时候是那种很要强的孩子,就想着一定要把画画好。

所以呀,我就开始模仿邻居小孩的画法。

他怎么握笔,我就怎么握笔;他画人脸先画个圆,我也跟着画个圆。

有一次,我在旁边悄悄地看他画树木,他先画一个粗壮的树干,然后从树干两边斜着画那些树枝,树枝上再画一些小叉叉当作树叶。

我就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记住,等他走了,我赶紧拿出自己的小本子开始画。

可是吧,我模仿得还是不够好,树干画得歪歪扭。

不过我没灰心,涂涂改改好多次,最后画出来的树终于有点像那么回事了。

随着我不断地模仿他,我的画画技巧真的一点点在提高。

我能画出来比较像样的房子和小动物了。

而且在模仿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加入自己的一些小创意。

比如说我画房子,会在房子旁边加上个小篱笆,那是我看到外婆家菜地里的篱笆想到的。

通过模仿邻居小孩,我有了基础,但是因为这些自己的小创意,我的画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

现在再看我当时的那些画,虽然还是很幼稚,但也是我从模仿走向超越的见证。

这就跟写作文一样,开始写不好的时候,先模仿别人好的写法,学多了就有自己的东西,就能超越别人。

篇二《学做菜,先仿后超》我这人对吃挺感兴趣,可做饭真是一窍不通。

看着妈妈在厨房像变魔术一样做出一道道美味,我就决定自己也要学会做饭。

刚开始就做那最普通的炒鸡蛋,我想这能有多难啊。

结果一上手,就是各种状况百出。

鸡蛋打到碗里,全是蛋壳混在蛋液里,炒的时候油溅得到处都是,最后炒出来的鸡蛋又黑又糊。

为了学会炒鸡蛋,我就开始模仿妈妈的做法。

我仔细盯着妈妈做炒鸡蛋的每一个步骤。

她先把鸡蛋轻轻磕在碗边,裂痕适中,鸡蛋液就很顺畅地流到碗里,而且她总能巧妙地把蛋壳撇出去。

妈妈炒蛋的时候火开得不大不小,鸡蛋一下锅,她就用筷子快速地搅拌。

我把这些细节都牢牢记住后,就再试一次。

作文组段 先模仿再超越

作文组段 先模仿再超越

先模仿再超越仿写续写是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语言应用能力,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强调作文教育宜注重读写结合。

看到好的文段摘抄是不可少的,模仿更是通向独立创作的必经之路。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了强调个性,学生扔掉所有别人写过的,完全自己发挥。

孰不知,连别人好的文章是如何行文的都不知,又何谈超越呢?1、读弃疾,读到的是孤独和执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怎样的向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身清名,又是怎样的一种追求境界?读书是感悟,读人也是感悟,感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悟是“朽木不折,金石可镂”的品质,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追寻!2、读杜甫,读到的是悠闲与不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怎样一种借酒消愁的伤感?“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是怎样一种豪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是怎样一种多愁善感?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豁达,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奔放,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3、读毛泽东,读到的是意气风发与踌躇满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怎样的一种盛勃风采?“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怎样的一种锐意远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怎样的一种傲然雄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怎样的一种热血激宕?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

感是“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的睿智,是“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的警醒,是“非常沉先模仿再超越仿写续写是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语言应用能力,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强调作文教育宜注重读写结合。

看到好的文段摘抄是不可少的,模仿更是通向独立创作的必经之路。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了强调个性,学生扔掉所有别人写过的,完全自己发挥。

孰不知,连别人好的文章是如何行文的都不知,又何谈超越呢?1、读弃疾,读到的是孤独和执着。

先模仿再超越的案例

先模仿再超越的案例

先模仿再超越的案例以下是一个详细精确的案例,展示了先模仿再超越的过程:假设有一家名为“XYZ科技”的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开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

他们的竞争对手是一家名为“ABC科技”的公司,他们已经推出了一款非常成功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

XYZ科技决定先模仿ABC科技的应用程序,以了解其成功之处,并从中学习。

他们下载了ABC科技的应用程序,并仔细研究了其用户界面、功能和用户体验。

在模仿过程中,XYZ科技注意到ABC科技应用程序的一个独特功能是用户可以通过摇动手机来查找附近的朋友。

XYZ科技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实用的功能,因此决定在他们自己的应用程序中也加入这个功能。

然而,XYZ科技并不满足于仅仅模仿ABC科技的应用程序。

他们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来超越竞争对手。

在超越的过程中,XYZ科技首先决定改进用户界面,使其更加直观和易于使用。

他们聘请了一位用户界面设计专家,对应用程序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

此外,XYZ科技还决定添加一些新的功能来增加用户对他们应用程序的兴趣。

他们注意到ABC科技的应用程序缺乏一个内置的即时通讯功能,因此他们决定在他们的应用程序中添加一个内置的聊天功能,使用户可以直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XYZ科技还决定改进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他们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测试和优化,确保应用程序在各种设备上都能良好运行。

最终,XYZ科技成功地超越了ABC科技的应用程序。

他们的应用程序不仅具有与ABC科技相似的摇一摇功能,还提供了更好的用户界面、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性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先模仿再超越的过程。

模仿是为了了解竞争对手的成功之处,并从中学习。

然后,通过改进和创新,超越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

模仿创新超越作文结尾

模仿创新超越作文结尾

模仿创新超越作文结尾
1. 说起创新,有时候咱们也得从模仿开始嘛。

别小看了这一步,它就像是咱们学走路时候的扶手,帮咱们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

模仿,就是让咱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2. 说到创新,很多人都觉得得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才行。

其实啊,创新就像咱们做菜一样,你得先学会照着菜谱做,然后再慢慢
摸索出自己独特的口味。

模仿就是那本菜谱,让咱们知道该怎么做,而超越呢,就是咱们自己调出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味道。

3. 你知道吗?有时候超越就像咱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开始
总是摇摇晃晃的,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但慢慢地,咱们找到了平衡,甚至还能玩出点花样来。

这就是超越啊,它让咱们不再满足于模仿,而是敢于挑战自己,创造出新的可能。

4.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咱们不能光满足于模仿了,得有点
超越的精神才行。

就像咱们玩游戏一样,老是按照别人的套路来玩,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咱们得敢于挑战规则,创造出自己的玩法,这
样才能玩得更过瘾,不是吗?。

立体构成教学中的模仿与超越

立体构成教学中的模仿与超越

立体构成教学中的模仿与超越教学档案 Teaching Archives 114总第254期 2014 06内容摘要: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模仿性的手工制作,包括对自然形态和人工造物的模仿。

只是要在模仿中强调抽象形式美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在模仿的基础上必须有所超越。

关键词:立体构成、模仿、超越、自然形态、人工造物一、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技能性和创意性并重的双轨体系。

德国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家们一开始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先进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实践中强调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立体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创意能力。

最近几年,教育部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往课程整合、专业整合和专业群建设的方面引领,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已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因此专业基础课的适应性、延伸性亟待加强。

目前,立体构成的教学改革进入多维度拓展阶段,项目化、主题化、方向化、人文化的教学改革在逐步推行。

首先,考虑到本课程的开设是针对艺术设计类的低年级学生,其教学设计不必追求理论的体系性和完整性,而要采用“项目化”的实用教学模式,将有关的专业知识“化整为零”,以知识点介绍的方式融入各个训练项目设计之中。

项目设计要做到深入浅出,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适当考虑课程训练往专业设计方向的拓展,在课程训练项目中要加入主题性的构成创作,这是培养设计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往专业设计转化的重要过渡性训练。

再次,立体构成教学训练中不但要强调实体关系的思考,也要重视空间关系以及虚实的相互转换关系,要将立体构成训练纳入空间理念的背景之下。

最后,立体构成既是现代设计教学的基础造型课。

同时也应该是一门艺术设计创作课,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文化元素的渗入是我们在贯彻现代创意设计教育人文化的重要一环。

模仿并超越的作文

模仿并超越的作文

模仿并超越的作文
写作,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模仿与创新游戏。

我们从小就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言语,而后在学校里模仿老师的书写方式。

可就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我们也悄悄孕育了超越的种子。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是如何模仿家长说话的语气语调吗?那些夸张的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无不透露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幻想。

模仿中,我们将枯燥无味的日常重新注入了活力。

而后在学校里,我们开始模仿老师的书写方式,一笔一划地临摹着他们的字迹。

起初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许,但更多时候,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渴望——我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就这样,在潜移默化间,我们的字迹慢慢与老师的字迹渐行渐远,一点一滴超越了过去的自己。

模仿与超越,这对矛盾统一体贯穿了我们的整个写作历程。

我们模仿前人的精华,却也孜孜不倦地追求独树一帜;我们虚心学习,同时也大胆创新。

这种"模超"的过程,正是写作这门艺术的精髓所在。

写作的力量,不仅在于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更在于让生活的火花不断迸发,照亮人性的丰富多彩。

就让我们一同模仿与超越吧,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沉闷中注入活力,用写作的艺术重塑这个世界!。

略论模仿与超越模仿

略论模仿与超越模仿

文学理论研究odern chinese2010.0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模仿性的诗歌只得到影像,而没有抓住真理;只能引起快感,对于国家和人生却都没有效用。

模仿物与被模仿物的价值判断,在柏拉图类似“只……而没有……”的表述中可以清楚看出,前者先天地残缺于后者。

在后世依然沿用的“模仿说”中,往往只有模仿物与被模仿物这两个范畴,而在柏拉图这里,存在两对模仿关系以及理式、感官世界和艺术三个范畴。

认知价值与实用价值被理式和感官世界占尽,彻底的模仿产物——艺术,因不及任何一者而愈显低下。

M・H・艾布拉姆斯总结mimesis(模仿)思维时认为苏格拉底、阿尔贝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在承续“模仿论”中不断提及的镜子、水等映射物的说明方式是值得注意的。

他认为,多数诸此说明方式是偶发的、图解性质的,但是某些频繁出现的个例,恰是构成性的,“它们能生发出一种文学理论或任何理论的总纲及其基本的构成因素,而且,它们还能对一种理论所包含的‘事实’作出选择并施加影响。

”[1]镜子正是这样一种构成模仿理论的基本因素。

镜子将三维空间——另外还要刨去声音等其他维度的因素——以光与影为质,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呈现。

因为镜像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是虚幻的存在,具有欺骗性。

并且由于镜子这一介质自身的优劣是由成像是否准确决定的,故此,对于镜像优劣的判断,自然而然成为了欺骗性或大或小的问题。

在柏拉图的理论中,以镜的此侧的理式为标准,排斥彼侧的感官世界,又以此侧的感官世界为标准,排斥彼侧的艺术。

其衡量标杆自身是比较物中的一者——以真衡量理式与物质,以用衡量物质与艺术。

于是,比较的前提即成为了结论。

由此从柏拉图看到的,即现今可追溯的最初的关于“mimesis”这个关联词在理论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模仿论”是一种结论先行、理念先行的预设。

千百年来,在学术诸领域意图摆脱柏拉图阴翳的先锋无数。

“模仿论”所引起的诸多讨论和导致的新的理论,反复地证明了这一似是并不严密的文艺观,其结论虽则令文艺创作者、批评家们不平,然而在撼动它的尝试中,却筚路蓝缕。

超越模仿创新自我作文

超越模仿创新自我作文

超越模仿创新自我作文
哎呀呀,大家都知道模仿别人很容易,可那样多没意思呀!就像老是穿别人穿过的衣服,一点都不酷!我是一名小学生,我就觉得我们得超越模仿,创新自我才行呢!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都只是模仿别人,那这个世界不就变得超级无聊啦?每个人都一样,那还有啥好玩的!就像我们画画,如果都照着书上的画,那还有啥创意呀,不就都变成一模一样的画啦?
我记得有一次,手工课上老师让我们做小手工。

我旁边的同学就一直看着别人怎么做,然后跟着做,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没啥特别的。

可我就不一样啦,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个特别好玩的想法,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哇,最后做出来的小手工可有意思啦,老师都夸我有创意呢!
我们班还有个同学,学习特别好。

一开始我也想模仿他的学习方法,可是我发现那不太适合我呀。

后来我就自己琢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嘿,成绩还真提高了不少呢!这就说明呀,模仿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得找到自己的路。

创新自我就像是给自己插上翅膀,能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可以大胆地去尝试新的东西,别怕失败。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但只要坚持,最后肯定能骑得特别好。

所以呀,我们小学生可不能只是一味地模仿,要勇敢地去创新,展现出真正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加油,超越模仿,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世界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4日/第008版
心理学
模仿并超越模仿
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模仿与创造并不是对立的。

一个人要进行创造常常甚至必须从模仿开始。

许多人把模仿看成创造的对立面,看成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方面,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误解。

一生没有创造的人是很多的,但一生没有模仿的人几乎没有。

小到生活起居、语言行为,大到科学创新,模仿比比皆是。

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一书中对模仿的价值有精彩论述。

他说:“语言发生于对声音的模仿,艺术则源于对外在事物的模仿。

模仿是人性的一个根本本能,一个不可约去的事实。

亚里士多德说:‘从孩提时起,模仿对人而言就是自然的,和较低等的动物相较,他所具有的一个利益在此,他是世界上最善模仿的动物,并且最初是通过模仿而学习。

’而且同时模仿也是一种不可穷尽的欢愉之源……”问题在于模仿什么,怎样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要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拥有超越意识的同时进行模仿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模仿的人多而创造的人却很少呢?我以为就是多数人在模仿中缺少一种超越的意识,将模仿当成目的,以为模仿得越逼真越好,只要模仿的逼真了就满足了。

正是这种观念束缚了我们的创造。

为什么有许多人一旦走进模仿的范式就再也走不出来了?为什么许多人在模仿的角落里徘徊一生而无法进入创造的殿堂?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莫大的关系。

周作人先生1918年在《北京大学日刊》所发表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一文中就明确了这一观点,在当时对中国文学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应。

周作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他认为中国小说不发达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不肯模仿”,因此就创造不出有价值的小说供国人享用。

在他看来,日本近三十年来小说发达的原因就是因为善于模仿。

周作人只是理论上有所认识,而真正通过自己的作品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恰恰是他的兄长鲁迅。

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明显地模仿了果戈理和安特莱夫的某些篇章。

鲁迅是直接实现了从模仿到创造的作家。

所以严家炎说,现代中国小说,从鲁迅那里开始,也从鲁迅那里成熟。

人机相互模仿创造出人类信息化时代
人类恰恰因为会模仿而获得了许多认识的捷径。

人类因为模仿鱼类而发明了轮船和潜水艇,因为模仿鸟类而发明了飞机和各种飞行器。

冯特因为模仿了自然科学方法,具体说是模仿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而创立了心理学。

斯金纳因为模仿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而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立及应用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人工智能不就是模仿了现代电子计算机么?而计算机又反过来模仿人脑,如神经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研究等。

现在已经进入到人机相互模仿的时代。

正是这种人机的相互模仿创造出入类的信息化时代。

问题在于怎样对待模仿。

我们认为模仿是创造的起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创造始于模仿。

再有,模仿者不能将模仿看成目的,而应当做手段。

如果将模仿当成目的,模仿就会成为创造的障碍;如果将模仿仅仅作为手段,时刻怀有一种超越的心态,那迟早都会走上独立创造之路。

模仿是走上创造之路的拐杖。

模仿的目的是超越模仿。

怎样才能从模仿较快地走上创造之路呢?
不断对模仿对象进行缺点列举或反思
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模仿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模仿对象才有利于较快达到创造的境界呢?要选择那些有模仿价值或有创造价值的范型进行模仿。

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可能选择人类最先进、最前沿的思想成果和科技成果或方法进行模仿,因为这样的模仿可以使模仿者迅速站到科学的前沿,迅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获得超越前人的基础,少走弯路。

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论是哪一门科学产生了一个标志性成果或方法,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争相模仿借鉴。

心理学家赫尔模仿几何学的方法创立了心理学的假设——演绎体系;心理学统计方法中的结构方程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就是在纯粹的数学领域也是比较前沿的,可是一旦产生,心理学家们就迅速将其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来了。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模仿的范型距离研究的学科越远其创造程度可能越高。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的很多创造常常是模仿似乎毫不相干的学科或领域实现的。

所以在模仿中要尽量突破知识或学科壁垒,到其他领域去寻找灵感是一条从模仿到创造的捷径。

再有模仿可以使模仿者迅速接近被模仿者的水平,学到被模仿者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那些具有划时代的创造成果或作品,其中往往蕴涵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迅速与原创者的生命展开对话与沟通,从而迅速拉近与原创者的心理距离,缩短与原创者的思维差距,学会原创者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获得必然为模仿者的独立创造提供帮助。

其次是在模仿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模仿对象进行缺点列举或反思,以便发现被模仿范型缺点和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点,走上创造的道路。

为什么熟能生巧?因为一旦对某个范型熟悉了就会发现问题或缺点所在,从而提出改进措施。

所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一定要伴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敏感性。

再次一定要有超越意识,模仿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占有给定信息,尤其在于超越给定信息。

创造的实质就是对给定信息的超越。

模仿是占有信息手段,超越占有的信息才是目的,只要超越了给定的信息就进入了创造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