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艺术手法梳理

合集下载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形容词,故旧的 ①落日故 人情 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交情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___________________ . (5)故 动词,衰老 ③暮去朝来颜色故 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缘故 ④终不以监门困故 而受公子财 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特殊句式 ①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定语后置句,应为“向 ____________________ 来之烟霞失”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渌水荡漾清猿啼 ③陈王昔时宴平乐
主谓倒装句,应为“猿啼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平乐”作“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应置于“宴”之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主人何为言少钱 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句默写 势拔五岳掩赤城 。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__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对影成三人 ③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落日故人情 ④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

三、词类活用 ①对此欲倒东南 倾 .. ②一夜飞 度镜湖月 .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作状语,像飞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客至》-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客至》-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写什么 • 怎么写 • 表达效
果 • 思想感

饮酒至酣畅,呼邻翁 共饮
(手法:正侧、虚实)宕开 一笔,别开生面。(“尽”)
从侧面借家常细节,把 酒席的气氛推向更高潮
表达出极其兴奋、欢快 的心情。
风 格
清新 明快
【全诗小结】
诗人叙述了充满浓郁生活 气息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坦 率的性格和宴客的喜悦,也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 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 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 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 快,玩个尽兴!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 烈的高潮。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 气息,让人回味不尽。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 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颈联: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 醅。”
• 写什么 • 怎么写 • 表达效

以简单的方式招待客人 (家常话、家常菜、家常 描酒写):生活场景、细节。 (“无、只” 以朴素的细节显现宾主深厚的 友谊。(亲切、自然)
• 思想感 情
体现主人待客的盛情,力 不从心的歉意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表现出两人之间诚挚的友 情。全诗描写细腻传神,充 满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 ▪樽酒家贫只旧醅。 ▪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肯与邻翁相对饮, ▪赶快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多一些审美,少一些功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初探

多一些审美,少一些功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初探

同销万古愁 ” 的洒 脱俊逸 ; 如果生 活无聊 、 百无 聊赖 , 读 张 若虚的《 春 江花 月夜 》 , 再 聆听优美古 曲, 定能感受诗情 、 诗 意、 诗境 ; 读“ 莫见长安行乐处 , 空令岁月易蹉跎 ” 自会如李 颀 般愁 听鸿雁 , 惦念故友 。 诵读要用心去体验 , 例如 , 诵“ 人
二、 提倡个性化赏读
本理念之一 , 强调语文具有重要 的审美教育功能 。 然而 , 面 对高考压力 , 不少教 师都 把《 唐 诗宋 词选 读》 上成 高考第 一
轮古诗词鉴 赏课 , 想用题 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 能 力。 笔者认为 , 在 高二下学期初就进行应试模式 的教学 , 似
诗词 教学 中 , 学生是 学 习的主体 , 教 师的点拨 虽然是必 要

加 强体 验 性 诵 读
“ 新课 标” 明确要求 学生 “ 能用普 通话流 畅地 朗读 , 恰 当地表达出文本 的思想感情和 自己的阅读感 受。” 加强古 诗词 的体验 性诵读是 《 唐诗 宋词选读 》 教学 中一个 非常重 要的环节和策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说得 好 : “ 诗是 培养趣 味 的最好媒介 , 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 可有真确的了解 , 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 生是 干枯 的。 ” 笔者 在和学生一 起诵读 的过程 中真切地体会 到 :如果 心情悒 郁、 心胸狭 窄 , 多读李 白诗 、 边塞诗及苏辛 、 放 翁词 , 自会有
流 的动态过程 。 例如 , 探讨李 商隐的《 无题》 ( 相见时难 别亦
难 )的主题 时学 生根据 自己的理解就会 产生不 同的理解 : 有 的学生根据 诗句本身 的意思认 为这 是一首爱情诗 , 写出 了男女双方相见 的不易 ,遭受外力 阻挠而分手 的无奈 ; 有

旅夜书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旅夜书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旅夜书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选读的唐诗宋词,在扩长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对唐诗宋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阅读中获得文化和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1.2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诗歌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美感。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爱国爱民、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本次选读的唐诗宋词主题为“思乡之情”,包含了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鸟鸣涧》、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宋代文天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代表性诗歌。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由教师给学生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思乡之情”的内涵,为后续诗歌的欣赏打下基础。

第二步:学习(50分钟)教师根据选定诗歌的特点、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分析,培养他们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体验。

第三步:欣赏(20分钟)集体欣赏所选唐诗宋词,教师要让学生听取诗歌音频,全神贯注地聆听和感受,通过声音的比喻和韵律的表达,直观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发掘自己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分享(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分享并讨论,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在分享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由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通过唐诗宋词选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审美能力,难度较大。

四、教学评估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以及总结性评价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针对“思乡之情”这一主题,选取了多篇唐诗宋词进行学习和欣赏。

通过针对每篇诗歌的介绍,分析和欣赏,使学生对唐诗宋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照、 夸张等修辞手法
❖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特殊人 生态度和傲岸性情。
❖ 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
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25岁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 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 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他感
1、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2、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3、概括全诗脉络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借“梦游天姥”及抒发梦后感慨的方 式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 梦中惊醒 梦后留别
课文分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为何从“瀛洲”谈起?陪衬 神秘色彩
思考
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峻脱俗
3、B 提示:本项的表述犯了拔高诗句意境的毛病 ——诗中没有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的意思。
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 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 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别”,即留给在东鲁 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的疑问。 C、诗篇卒章显志。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为什么描摹仙 境?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结尾的两句诗作了回答。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5拍,后4拍。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 展现出诗人的匠心;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苏教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法探索

苏教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法探索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苏教版高中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教法探索
刘敬珍 ( 苏州市 新 区第一 中学 。 江 苏 苏州 2 1 5 0 1 1 )
【 摘 要】 苏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唐诗 宋词选读》 的教 学要 围绕“ 新课标” , 结合传 统教 学方法 , 在教 法上进行探 索。 本文结合教 学实践案
2 归 类和 延 弓

可依据江苏省《 考试说明》 的表述 , 将《 唐诗宋词选读》 的教学重点 分专项归类 。如“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 ” 、 “ 鉴赏作品的语言” 、 “ 赏析表达 技巧” 、 “ 评价作 品思想 内容” 等。 每一项下又可下列若干子项。 把《 唐诗 宋词选读》 中相关篇 目对号入座 , 这样 的归类鉴赏 . 知识点教学定位准 确. 可以强化应试能力 从诗歌内容 的角度来看 , 古典诗歌 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 送别类、 怀古类 、 思乡怀人类 、 战争或边塞类 、 闲适类 、 借景抒情类。可 以把《 唐诗宋词选读》 中的篇 目重新组合 , 进行归类教学 如“ 思乡怀人 类” 中可包括 : 《 春江花月夜》 、 《 商山早行》 、 《 长安晚秋》 等。 这样归类后 再鉴赏 , 诗歌的主旨就基本不会出现偏差 。 除了抓住 类别外 . 还要进行适当地拓展 . 新 旧知识延引结合 . 方能 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 到提高 。 如学习苏轼《 水龙吟》 ( 似 花还是非花 ) 须 结合章氏原词《 水龙吟》 , 鉴赏《 兵车行》 要延 引《 石壕吏》 。 诗 中有诗 , 诗 外有诗 . 以诗带诗 . 把相关 的诗词优化组合 . 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 感悟 , 又丰富拓展学 习内容 . 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 除了诗词之 间延引外 . 诗词 与评论及诗句与诗句 间的延伸牵引 1 比较鉴赏 也值得关注 。 如品味姜夔《 扬州慢》 中的词句“ 过春风十里” , 必须联系 到杜牧《 赠别》 中的诗句 “ 春风 十里扬 州路 , 卷上珠帘 总不如” ; 解读辛 在唐诗宋词 的教学过 程中笔者发现 .用 比较法 可以让学生在题 弃疾 《 青玉案》 中的诗句 “ 众 里寻他千百 度 , 蓦然 回首 , 那人却 在灯火 材、 手法 、 语言、 风格等各个方面对诗词有进一 步的了解 。如学 了“ ‘ 龙 阑珊 处” 。 可 以研 究梁启超对 这几句 的评论 : “自怜 幽独 , 伤心 人别有 腾虎掷 ’ 的稼轩 词” 这个专题后 . 与“ ‘ 新天下耳 目’ 的东坡词” 进行 比较 怀抱 。 ” [ 3 1 这样 的延伸拓展 . 丰富 了课程 内容 . 开阔 了学生视野 , 给学生 后总结得出 :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 . 坦率 开朗的胸襟 . 形成 了 提 供 了更 广 阔 的思 考 空 间 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 辛 弃疾 的词 , 既表现出慷慨激 昂的感情 , 跃跃欲试 学 生 通 过 归类 和 延 引能 够 更 深 入 地感 悟作 品 的人 文 内涵 的雄心 . 又表现 出深沉 的苦 闷和报 国无 门的悲愤 . 形成了豪放而沉郁 的风格 即便是同属豪放派 . 通过 比较也能发现苏轼 与辛弃疾之 间的 3 单总结合 些微差别 . 这样就对辛 弃疾词 的豪放风格认识得比较透彻 结合诗人 的总体风格把握其单篇 作品 的鉴赏 教学, 这 是“ 单总结 除了 同一风格的诗人外 . 也可 以把不同风格诗人 的诗篇进行 比较 合” 的一种。 要让学生熟知唐宋两代代表诗人 的个人风格 : 杜甫的沉郁 阅读 。如把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的《 丑奴儿 ・ 少年不识愁滋 味》 和婉约派 顿挫 、 李 白的清新飘逸 、 白居易 的通俗易懂 、 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全 面 词人李清照 的《 声声慢 ・ 寻寻觅觅》 放在一起 比较鉴 赏 , 两首词都是采 地 了解某一作家的思想与作 品的风格 . 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 的作 品的 用欲 吐还 咽式 的抒情法 . 但 因为词人派别性别均 不同 . 抒发情感手法 主题 与表达 的技 巧 . 构 建诗 歌的知识 网络 . 这对 提高对这一诗人单篇 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诗歌 的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 的 如李 白是唐代伟大 的诗人 . 以“ 豪放飘 除了对诗人进行比较外 . 也可 以把抒写同样内容 的诗篇放在一起 逸” 而成为唐诗 中不可企及 的典范 。 了解李 白的个人风格后 . 再引导学 比较鉴 赏 。如辛 弃疾 的词《 青玉案 . 元夕》 和欧 阳修 的诗《 生查子 . 元 生体会 《 梦游 天姥 吟留别》 和《 将进酒》 的“ 豪放飘逸 ” 的诗美特点 以及 夕》 , 内的深沉感慨 . 这样学生 的理解就不容易 出现偏差 像这样 却在灯火 阑珊处” ; 一个却说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 对 比阅读后 . 结合性 的教学会使学生对李 白诗词 的风格掌握得更加牢 固 学生对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的不 同也就有了深刻印象 这种单总结合的方法 . 很容 易使学生的知识形 成一个 经纬交织 的 除 了整首诗词外 . 还可 以把诗句放在一起 比较 鉴赏 在学了张先 网络 , 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做到系统化 , 要做到能力化 . 还需要 教师去搜 的《 天仙 子》 后, 学生 了解到 张先善 于在诗词 中运用 “ 影” 字, 其名 句 集整理, 去总结归纳 , 然后指导学生 。当然反过来教学 也是可 以的 , 即 “ 云破月来花 弄影” 让后 人赞叹不已 笔者让学生搜 集了其他写 “ 影” 这种方法 教师在平 的诗句 , 通过 比较鉴别 , 来体会“ 影” 字 的妙处 。学生搜集到 了这些 诗 通过单篇作 品的鉴赏教 学来把 握诗人 的总体 风格 ,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一专题《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一专题《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能读出词的意境, 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 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 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 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

二、走进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 兼工诗文, 并著有词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 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 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 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 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 主张「词, 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 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 幼时过目不忘, 出语惊人, 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 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 崭露峥嵘。

婚后, 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 如胶似漆, "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 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 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 赵李隔河相望, 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 南宋王朝腐败无能, 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 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 她殚精竭虑, 编撰《金石录》, 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2、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2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相对比较了解,但是一般我们了解的都是苏轼潇洒豪放的一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注意文中想象艺术的运用;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

2【导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缘起于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

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在苏轼为妻子写的墓志铭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课件显示)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读》艺术手法典型例句归纳山东省昌乐一中刘海涛2008年1月9日一、诗歌的艺术手法知识体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起兴、用典、对比、象征……(划线的也可看作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映衬),象征(托物言志),反衬(以有情衬无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虚实结合、由实入虚、从对方写起),前后照应,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描写手法:渲染、白描、动静、色彩、正面、侧面、细节、场面、感觉……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情景相生、缘情写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以古鉴今、怀古伤今)结构特点:起承转合、总分(总起分承)、奠定基调、铺垫、呼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二、典型例句——唐诗部分写出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

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一句,从景情关系上看,用了的手法;尾句从结构上看,用了手法。

2.《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是用手法表现战斗的;“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从表达方式看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3.《滕王阁》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一联,从章法结构上看,是对首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中“”字的呼应。

4.《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章法结构上的作用是。

5.《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属于描写。

6.《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是用手法写天姥山求仙可行。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用手法写天姥山之高。

7.《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句,“”“”二字呼应了题目中的“”字。

8.《送友人》中,“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和《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几句都用了修辞。

9.《将进酒》中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了手法,写时光一去不复返,寓人生短暂,功业未成之意,引出下文“人生得意须尽欢”。

10.《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是描写,为下文写与行人问答作。

11.《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与《江阴浮远堂》(05山东卷)中“最苦无山遮望眼”两句都极力表现反常(矛盾)的社会现象或心理,从而使主题表达得更为突出。

12.《旅夜书怀》中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从修辞手法看,用了、,从章法技巧看,与诗的先景后情(先事后议)一般写法不同,而是以景结情,更为含蓄,意蕴悠长,耐人回味。

13.《客至》中开篇写“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清幽环境,略显作者孤寂的处境和心情,为后文写客至的作。

14.《客至》中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是从表现作者与客欢饮的兴致。

15.联系全诗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愁思”二字的作用是。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用的是手法。

1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用手法写出极度悲愤之情。

17.《自河南经乱,关内饥阻,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鄞弟妹》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一句用的是实虚结合、兼写双方的写法,比只写自己更充分。

1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谐音双关,(诗歌中常见的谐音双关字还有“柳”“莲”“梨”“晴”等,分别谐“”“”“”“”)且两句的意象兼有象征义,使这首诗具有多义朦胧之美。

19.《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等句通过扩展了诗的容量,使抒情更为深沉含蓄。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只有名词,叫名词句。

好处是容量大,使读者通过添加、连贯的方式加入到诗的意境创造中来。

《商山早行》中名词句是“”。

该诗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呼应首句中的“”字。

答案:1.以乐景写哀情卒章显志2.侧面描写(侧面表现)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卒章显志3.高4.卒章显志5.细节6.反衬正衬7.一独独8.比喻9.比兴 10.场面 12.比喻对比 13.铺垫 14.侧面 15.奠定感情基调象征(比喻)16.对比 18.丝留怜离情 19.用典 2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悲三、典型例句——宋词部分1.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反衬了闺中女子的哀怨。

2.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感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3.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的尾句“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运用以景结情的结尾方式,含蓄深沉。

4.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上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顺序上用的是倒叙手法。

5.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中“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都是写静,第二句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6.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修辞,达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让人觉得愁之缠绵、悠长可见可感。

(这样的典型例子还有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如梦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秦观《踏莎行》“砌成此恨无重数”。

贺铸《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下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般理解为写旅人想象中的女性对他的思念,用的是从对方写己方(虚写的一种类型)的手法。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

】7.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得景深情深意境深,写“庭院深深”是为了衬托闺怨(伤春之情)深。

8.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典型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9.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中“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阔大秾丽的秋色,衬托浓烈的思乡之情。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以无情衬有情的手法,衬托浓烈的思乡之情。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也是以无情衬有情,水流逝,情正浓。

而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中“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则是用以有情衬无情的手法咏叹春去不返。

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以有情衬无情,表现物有情而人(世事)无情,写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山形依旧枕寒流”也是以有情衬无情。

】10.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有双关含义,既指自然风雨,又指人生风雨,联系前文“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对比手法,可看出作者借题发挥,以曲笔直抒胸臆的意图。

1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悼亡词,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记叙,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在一起,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12.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用互文修辞,要结合起来理解;后者还运用反衬,用双飞燕反衬独立之人。

13.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楼台”“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郴江”“郴山”“潇湘”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味。

1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词。

联系全词看,上阕“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写梅的凄苦困厄的处境,是对下阕写梅高尚坚贞品格的反衬。

作者将自己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寄托在梅的处境和品格之中。

15.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通过用典(截用杜牧诗句)来对比表现昔盛今衰的伤心怀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拟人手法,写出人们对残酷战乱的厌恨。

16.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中“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运用叠音手法,使音韵和谐,感情深刻。

17.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运用了比兴手法。

18.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清秀之景在词人眼里引起“愁”“恨”,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下阕“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典,是说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鄙弃许祀求田问舍,以反衬自己的复国之志。

“树犹如此”用典,是说自己年华虚度,壮志未酬。

19.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用绚烂的元宵灯火正衬妇女们的欢乐,又用这两者反衬“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即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20.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中“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既是反复,又是顶针(顶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