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中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独特完整,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且数千年间积累了大量临床案例,为人类的健康生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我国一直大力推广和发展的特色医学。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疗效稳定问题持续困扰着现代中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降低了它的影响力,阻碍国际社会对它更广泛的认可。

中医的疗效稳定问题与中药质量息息相关,而反映中药质量的关键是药效物质基础。

目前,由于多数单味及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被阐明,相关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化学方法分步提取、体外实验逐个验证的状态[1]。

因此,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指标采用的“有效成分”,或称为“指标成分”,更多是指中药中含量较大或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成分,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指标成分”并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基础划等号。

地理环境、品种、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中药中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中药的指标成分甚至与药效完全无关[2]。

这使得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其质量,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中药质量控制“血清药物化学”最早是由日本科学家田代真一[3-4]提出的,原理为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无论直接吸收还是经代谢分解成活性或次级代谢物,其药效物质最终均会进入血液,并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因此只有进入血液的成分才可能是药效物质。

此后,我国学者王喜军[5]将该理论完善并成功应用于中药研究,如王喜军[6]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发现越桔入血成分为熊果苷和秦皮苷,并进一步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即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以人或动物口服给药后的血清为样品,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位联用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动态的应用科学[7]。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究中药复方的构建及其在茵陈蒿汤分析中的应用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宝贵财富,多成分、多靶点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

然而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不清,量-效关系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已成为其深入研究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这需要整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复方研究新模式。

该文扼要介绍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系统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SPS)三维整合体系方法来研究中药复方,以期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其配伍科学内涵,并结合茵陈蒿汤研究进行相关说明。

标签: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生物标记物随着现代生物学理论的进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人们一直在努力筛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探索其作用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王喜军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确认及其体内过程等相关问题[3]。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的科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链上发挥着“桥梁学科”的作用,在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多组分、多靶点作用模式与机制、方剂配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新出现的系统生物学也为中医药体系在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层面上提供了整体表征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了长期从事中药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期望[4]。

本文在简要介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探讨整合“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SPS)三维体系建立符合复方特点的评价方法,将证候-血中移形成分-药效组分-生物标记物四者研究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完整、系统、深刻的理解和揭示中医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的创制,而且还提供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的平台,从而能够更好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摘要】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所存在的问题的逐步解决、方法更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它将更广泛地应用于:(1)复方药物的评价,具有直接的、快速的、敏感的、准确的作用等特点;(2)复方药物的机制研究,血清药理学是复方药物的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随着化学分析手段的的完善,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逐步确认,其药理学机制也终将被揭开;(3)老年痴呆等慢性病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生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研究。

【关键词】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综述中药血清药理学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该方法就是将动物灌服给予中药或复方制剂后,在一定时间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体外药效实验。

1990年,姜廷良教授将它引入我国,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中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已将它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现就其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对中药解热作用的研究杨奎等研究含黄芩、藿香、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对单核细胞内DNA合成、Ca2+内流的影响,发现:含黄芩血清能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因而能阻止内生致热原的合成;而含藿香、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对单核细胞的合成的抑制作用依次增强,含香薷血清呈明显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含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两者在大剂量时却呈促进作用;对单核细胞内流的影响,香薷的作用较九味羌活汤弱,但均呈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而羌活胜湿汤则与此相反,在较大剂量时翻转为促进Ca2+内流作用;时效关系表明,九味羌活丸对内流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90min达高峰,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30min和90min间较明显,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在给药后120min内呈轻微促进作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

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收稿日期]2015-04-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E-mail :gancaosuan@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doi :10.4268/cjcmm20151715·6043·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具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独特的药物理论。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综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近年来在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方兴未艾。

作者回顾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念的提出及独立理论体系形成的整个演变过程;总结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及具体方案;预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必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中医药研究的的各个领域,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学科。

[关键词]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中药现代化;药物代谢[中图分类号]R 28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6)1020789205[收稿日期] 2005208212[通讯作者] 王喜军,T el :(0451)82110818,E 2mail :wxj @hljucm 1net 中药及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1]。

传统的研究方法利用色谱、光谱等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

但大多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进行活性筛选,收效甚微,很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且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但所含成分极为复杂,活性成分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甚至不想涉足,或是能力有限,生物体内环境(如pH 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也常被忽视。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李骏飞;李清林【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15(000)026【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research the potential basis of TCM in this stages.Material basis of pharmacodynamic is the primary basis for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CM quality,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using the way of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to control the TCM quality,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quality control of TCM models and approaches.【总页数】3页(P145-147)【作者】李骏飞;李清林【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 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31002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J], 卢磊;刘晓丹;张培影2.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J], 胡律江;曾文雪;雷景邦;赵晓娟;郭慧玲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J], 张雅秋;渠弼;杨巧荷4.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J], 房方;李祥;陈建伟5.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J], 崔素华; 梁枫; 张瑞; 黄维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转化过程,从而揭示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本文旨在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回顾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中药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体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实验技术的局限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中药现代化需求的提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将在中药质量控制、新药研发、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应看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深入发展。

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探讨中药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的真实成分,从而揭示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动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核磁共振(NMR)等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中。

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快速地分析中药在体内的代谢成分,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

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收稿日期]2015-04-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E-mail :gancaosuan@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doi :10.4268/cjcmm20151715·6043·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具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独特的药物理论。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解析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其独特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中医药学的关键科学问题[1]。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巨系统[2],传统的药效追踪分离及活性成分筛选的天然药物化学方法繁琐费时,虽然从中药中成功发现了一批确有疗效的活性成分,诸如抗疟新药青蒿素[3]、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石杉碱甲[4]、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嗪[5]等,但此方法是一条以发现新化合物和活性成分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模式,而不能体现中药多成分协同作用发挥整体生物效应的特点,所获得的“活性成分”对于诠释中药的作用模式及特点仍十分有限。

根据现代药物学理论,中药发挥功效的前提应该是其活性成分能够被吸收进入血液(个别直接作用肠道的药物除外),进而被输送到作用靶点,然而这个过程涉及肠道菌群代谢、肝药酶代谢、跨膜转运吸收等生物过程,而且期间存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中药真正发挥功效的活性成分与其所含的固有成分往往不同,只有从血中发现直接作用的活性物质及追朔前体化合物才能真正阐明表达中药临床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

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初,王喜军教授经过大量实践,率先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及研究内容,并将其内涵定义为:以经典的药物化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维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或表征口服中药后人/动物血清中移行成分,阐明其活性与中药传统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科学[6-7]。

该理论及方法体现了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代谢)和药物之间在体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为解析方剂配伍规律、阐释中药药理学特性及创新药物设计等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8-10]。

1研究概况1.1血中移行成分分析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根本任务是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所含成分虽然复杂,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才能发挥作用,这些成分包括中药所含成分的原形成分和代谢产物;通过分析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液中的成分,确定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是快速、准确地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早期主要是应用HPLC-DAD技术和柱色谱制备技术对中药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11]。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堪称是早期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的典范。

首先利用HPLC-DAD技术对六味地黄丸及口服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建立含药血清HPLC-DAD指纹图谱,并通过与体外样品指纹图谱、空白血清指纹图谱进行比对,确定7个原形入血成分和4个代谢产物[12-13]。

为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以建立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为导向从药材中靶向分离制备原形入血成分;收集足量给药大鼠的尿液,从中靶向分离制备代谢产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进行准确结构鉴定[14]。

随着液质联用技术,特别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引入,中药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能力和鉴定速度得到迅速提升[15-16],促进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普及和深化。

作者首先利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了茵陈蒿汤化学成分及灌胃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根据精确质量匹配和二级质谱解析共鉴定了21个血中移行成分[17],进一步经体内经时变化规律分析,优选出具有良好体内行为的药动学标志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京尼平苷和大黄酸[18]。

随后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茵陈四逆汤[19]、生脉散[20]、温心方[21]、开心散[22]、芍药甘草汤[23]、双黄连方[24]、知柏地黄丸[25]、酸枣仁汤[26]等中药方剂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这些方剂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

国内很多学者也利用LC-MS技术进行了大量中药及复方的血中移行成分分析,例如黄连解毒汤[27]、麝香保心丸[28]、葛根芩连汤[29]、四逆汤[30]、少腹逐瘀汤[31]、四逆散[32]等中药方剂以及复方丹参片[33]、仙灵骨葆胶囊[34]等中成药,使从中药口服后被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成为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