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综合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5g通信课程设计

5g通信课程设计

5g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5G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与4G通信技术的区别;2. 学习5G的关键技术,如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网络切片等;3. 了解5G通信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和前景。

技能目标:1. 学会分析5G通信技术的优势和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5G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5G设备的能力,如配置5G网络、使用5G应用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5G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2. 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 引导学生关注5G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增强国家自豪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5G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对通信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5G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5G通信技术概述- 5G的发展背景与需求- 5G与4G的主要区别- 5G的关键性能指标2. 5G关键技术解析- 大规模MIMO技术- 波束赋形技术- 网络切片技术- 非正交多址技术3. 5G通信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 智能交通- 工业互联网- 医疗健康4. 5G网络架构与部署- 5G网络架构特点- 5G基站与核心网部署- 5G频率规划与使用5. 5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国5G政策与发展战略- 我国5G产业链发展现状- 5G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5G通信技术概述第二课时:5G关键技术解析(1)第三课时:5G关键技术解析(2)第四课时:5G通信应用场景第五课时:5G网络架构与部署第六课时:5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教学内容进度:1-2课时:5G通信技术概述及关键技术解析(1)3-4课时:关键技术解析(2)及5G通信应用场景5课时:5G网络架构与部署6课时:5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用于5G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通信网络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网络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网络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要求(1)实习目的本次通信网络综合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实习要求1. 熟悉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2. 掌握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方法;3. 学会使用通信网络测试仪器和软件;4. 具备通信网络故障分析和排除能力;5. 能够编写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文档。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通信网络基础知识学习;2. 通信网络设备认识与调试;3. 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4. 通信网络优化;5. 通信网络测试与分析;6. 通信网络维护与管理。

(2)实习过程1. 通信网络基础知识学习: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了解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和应用场景。

2. 通信网络设备认识与调试:参观实验室,了解各种通信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结构,学习设备调试方法。

3. 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的通信网络项目,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包括网络拓扑、设备选型、参数配置等。

4. 通信网络优化:针对已规划的网络,进行网络优化,提高网络性能,降低网络成本。

5. 通信网络测试与分析:使用测试仪器和软件,对通信网络进行测试,分析网络性能,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 通信网络维护与管理:学习通信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方法,编写维护和管理文档,提高网络运行效率。

三、实习成果与总结(1)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学生能够掌握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成果如下:1. 熟悉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2. 掌握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方法;3. 学会使用通信网络测试仪器和软件;4. 具备通信网络故障分析和排除能力;5. 编写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文档。

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 《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1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强对电子电路的理解,学会对电路分析计算以及设计。

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综合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及训练,创造一个动脑动手﹑独立开展电路实验的机会,锻炼分析﹑解决电子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实现由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系统的全面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课程设计要求要求:掌握以上各种电路与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设计、电路调试与测量的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电路的分析计算,了解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3.掌握示波器,频谱仪,失真度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电路的实验调试和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 课程设计进度安排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II)1设计任务 (1)2实验原理分析 (2)2.1 PCM原理介绍 (2)2.2 HDB3编码及解码原理 (8)2.2.1编码规则 (8)2.2.1解码规则 (8)2.3 汉明码 (9)2.3.1 校验 (9)2.3.3 校验方法 (9)2.3.4 编码原理 (9)2.4 PSK数字调制 (13)2.4.1 4PSK调制原理 (13)2.4.2 4PSK解调原理 (14)2.5 AWGN信道原理 (15)3 实验方案设计 (16)3.1 PCM编解码分析 (16)3.2 汉明码编解码分析 (16)3.3 HDB3编解码分析 (17)3.4 PSK调制解调编程分析 (17)3.5 AWGN信道编码分析 (17)4 MATLAB整体程序设计 (18)4.1 MATLAB使用简介 (18)4.2 MATLAB中主要函数简介 (18)4.3 系统编码流程图 (18)5 结果分析 (19)5.1 PCM编码结果 (19)5.2 汉明码编码结果 (20)5.3 HDB3编码结果 (22)5.4 PSK调制结果 (23)5.5 AWGN信道仿真结果 (24)5.6 PSK解调结果 (24)5.7 HDB3解调结果 (25)5.8 汉明码解码结果 (25)5.9 PCM解码结果 (26)6 分析与小结 (27)6.1 实验结果分析 (27)6.2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27)6.3 小结 (27)参考文献 (28)附录: (29)通信系统的作用就是将信息从信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

通信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通过课程设计项目的实践,提供综合应用通信工程知识的机会。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掌握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2. 熟悉通信工程的实践应用;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通信工程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通信工程概论:介绍通信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通信系统设计:涵盖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原理和方法。

3. 通信网络设计:介绍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设计原则。

4. 无线通信设计:探讨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5. 数据通信设计: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6. 通信工程实践:学生将根据实际项目需求进行通信工程设计实践。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传授通信工程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通信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践操作。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评估方式1.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需提交完整的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2.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3. 实践操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实际成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参考书目1. 《通信工程导论》2. 《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3. 《通信网络设计与优化》4.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5. 《数据通信原理及应用》以上为《通信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概要,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具体教材和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设计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道路。

因此,制定一个好的课程设计方案,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非常重要。

第一步,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任务。

要想设计一个好的方案,首先需要明确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网络通信基础知识、通信协议、通信技术、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课程设计需要明确任务,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学生需要逐步了解通信网络的原理和结构,掌握通信协议和技术应用,实现通信网络的设计和优化。

第二步,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需要确定设计方案的范围。

通信工程是一个广泛的领域,设计方案的范围应该明确。

例如,先确定要设计的是何种类型的通信网络,或者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制定合适的设计范围,使方案实际可行。

第三步,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需要分析问题。

通信工程是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通信的特性、底层物理信息传输、高层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和管理等多个因素。

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提取关键信息,才能制定出全面而详实的设计方案。

第四步,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需要优化方案。

优化方案是通信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并且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使方案更加实用。

优化方案需要从不同方面考虑,例如技术性能、经济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估。

第五步,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需要撰写报告。

报告是课程设计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撰写报告时,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传达设计方案的实现过程以及方案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撰写一份完整且详实的报告,需要介绍所使用的工具、依据和方法。

最后,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需要评估方案的效果。

成果评估需要考虑方案实现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是否达到了设计任务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评估方案所涉及的技术、安全和成本等方面是否合理,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

2.4g通讯课程设计

2.4g通讯课程设计

2.4g通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2.4g通讯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2. 掌握2.4g通讯的频段划分、调制解调技术及相关参数;3. 了解2.4g通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2.4g通讯技术进行简单通信设备设计与搭建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2.4g通讯信号干扰、优化通讯质量等;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安全方面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通信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项目式教学、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2.4g通讯技术概述- 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2.4g通讯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区别。

2. 2.4g通讯频段与调制解调技术- 学习2.4g通讯的频段划分及其应用;- 掌握2.4g通讯中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3. 2.4g通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分析2.4g通讯在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探讨2.4g通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2.4g通讯设备设计与搭建- 学习使用2.4g通讯模块进行设备设计;- 掌握基本的通信设备搭建方法,进行简单的通信实验。

5. 2.4g通讯安全与信息保护- 认识2.4g通讯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 掌握基本的信息保护措施,提高通信安全性。

网络通信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网络通信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网络通信2.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手段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通信设计能力。

3. 课程内容: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传输介质、网络设备、网络互连、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等。

二、教学大纲1. 网络基础-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 传输介质- 网络设备2. 网络互连- 网络互连设备- 网络互连技术- 网络拓扑结构3.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攻击与防范- 加密技术4. 网络应用- Internet应用- 网络管理- 网络编程三、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网络通信原理。

2. 结合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4.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通信技术。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网络通信设备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网络通信教材。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PPT、视频等。

3. 实验指导书:编写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络通信资料,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

2. 期末考试:书面考试,考查学生对网络通信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网络通信课程设计,考察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网络基础(2周)2. 网络互连(3周)3. 网络安全(2周)4. 网络应用(2周)5. 课程设计(3周)八、预期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通信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通信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通信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哪些理论知识,熟悉哪些标准、规范,获得哪些设计成果。

获得的成果有:设计图、计算书、说明书等。

本课程是在学生毕业设计前,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基本能力训练基础上,根据所选专业模块(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计算机通信网)完成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通信系统、通信网或信号系统的设计。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上述课程知识,进行软件或硬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基本要求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专业模块的要求,完成通信技术、通信系统、通信网、轨道通信系统、计算机联锁、列车控制等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的分析、设计、调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四、主要内容及质量标准
课程设计应注重过程考核,须对设计环节进行分解,明确各环节应考核的内容、各环节质量标准及进度安排。

五、指导方式
1、由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始前1周安排学生分组、选定课题,并在课程设计的第1天确定分组并下达具体任务
2、在总体设计及论证、详细设计、调试/测试阶段,由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原则上每个工作日答疑指导时间不少于2学时
3、验收与考核由系统一组织2-3位教师共同完成,以确保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

六、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
1.考核方法
根据考勤、设计调试、答辩验收、报告撰写情况综合评分。

2.成绩评定
考勤占10%、平时表现10%、答辩与演示50%、课程设计报告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通信0905指导教师: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题目: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初始条件:1.MATLAB软件 2.PC机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可以用软件(如Matlab),也可以在硬件实验系统平台上完成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如下图所示)的仿真。

信源:自己构造的时间函数;数字化方式:PCM;基带码:miller码;信道码:汉明码;调制方式:ASK;信道类型:AWGN信道;解调译码正好相反。

学生要完成整个系统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仿真,最终在接收端或者精确或者近似地再现输入(信源),计算失真度,并且分析原因。

时间安排:第18周安排任务,分组,设计仿真。

第19周,撰写报告,完成设计,提交报告,答辩。

地点:鉴主十五楼通信教研室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1)2 设计原理 (1)2.1 通信系统组成 (1)2.2 数字化方式:PCM基本原理 (2)2.2.1抽样 (2)2.2.2量化 (3)2.2.3编码 (5)2.3 基带码:miller码 (6)2.4信道码:汉明码 (6)2.3.1汉明码编码原理 (6)2.3.2汉明码纠错原理 (8)2.3.3汉明码matlab函数介绍 (9)2.4 调制方式:2ASK (9)2.4.1 2ASK调制 (9)2.4.22ASK解调 (10)2.5 信道类型:AGWN信道 (11)3 仿真结果 (11)3.1原始信号 (11)3.2 PCM编码仿真 (12)3.3 MIller编码仿真 (13)3.4 Hamming编码信号 (13)3.5 ASK调制信号 (14)3.6 信号AWGN处理 (14)3.7 ASK解调信号 (15)3.8 Hanmming解码信号 (15)3.9 Miller解码信号 (16)3.10 PCM解码信号 (16)4总结 (17)5参考文献 (18)附录 (19)摘要在数字通信系统中,需要将输入的数字序列映射为信号波形在信道中传输,此时信源输出数字序列,经过信号映射后成为适于信道传输的数字调制信号,并在接收端对应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信号。

所以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数字信号的传输的基本概念及数字信号传输的传输过程和如何用MATLAB软件仿真设计数字传输系统。

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包括数字通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及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

然后按照仿真过程基本步骤用MATLAB的仿真工具实现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过程,对系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PCM、Miller码、汉明码、ASK、AWGN武汉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ABSTRACT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need the input digital sequence map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in the channel, the source output digital sequence, after signal after mapping become suitable for channel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modulation signals, and at the receiving end corresponding to resume the original signal demodulation. So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of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how to use MATLAB simulation software to desig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first interface introduced this topic theoretical basis, including digital communication, digital base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composition and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process and basic steps of the MATLAB simulation tools to implement the digital baseband transmission system's process, the system is analyzed.Keywords: PCM、Miller-code、Hamming-code、ASK modulation、AWGN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1设计任务及要求(1)按下列要求对一个通信系统进行仿真表1-1模拟信源(模拟话音)数字化方式基带码信道码调制方式信道解调信道解码基带解码数模转换自己构造一时间函数PCMmiller码汉明码ASK AWGN与发送端对应(2)学生要完成整个系统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仿真,最终在接收端或者精确或者近似地再现输入(信源),计算失真度,并且分析原因。

2 设计原理2.1 通信系统组成通信的目的是传输信息。

通信系统的作用就是将信息从信息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

对于任何一个通信系统,均可视为由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三大部分组成(如图2-1所示)。

图2-1 2.2 数字化方式:PCM 基本原理脉冲编码调制(PCM )简称脉码调制,它是一种用二进制数字代码来代替连续信号的抽样值,从而实现通信的方式。

由于这种通信方式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在光钎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中均获得了极为广泛的运用。

PCM 信号的形成是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实现的。

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

根据CCITT 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我国采用了A 律方式,由于A 律压缩实现复杂,常使用 13 折线法编码。

2.2.1抽样所谓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

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

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

在一个频带限制在(0,f h )内的时间连续信号f (t ),如果以1/2 f h 的时间间隔对它进行抽样,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完全恢复原信号。

或者说,如果一个连续信号f (t )的频谱中最高频率不超过f h ,当抽样频率f S ≥2 f h 时,抽样后的信号就包含原连续的全部信息。

这就是抽样定理。

接收设备发送设备 信息源 编码信 道 信息源 噪声源发送端 接收端 信道 调制译码解调2.2.2量化从数学上来看,量化就是把一个连续幅度值的无限数集合映射成一个离散幅度值的有限数集合。

如图 3.1所示量化器Q 输出L 个量化值k y ,k=1,2,3,…,L 。

k y 常称为重建电平或量化电平。

当量化器输入信号幅度x 落在k x 与1+k x 之间时,量化器输出电平为ky 。

这个量化过程可以表达为: L k x Q x Q y y x x k k k ,...,3,2,1,}{)(1==<<==+ (1)这里k x 称为分层电平或判决阈值。

通常k k k x x -=∆+1称为量化间隔。

量化后的抽样信号于量化前的抽样信号相比较,当然有所失真,且不再是模拟信号。

这种失真在接收端还原模拟信号是变现为噪声,并称为量化噪声。

量化噪声的大小取决于把样值分级“取整”的方式,分的级数越多,即量化极差或间隔越小,量化噪声也越小。

模拟信号的量化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由于均匀量化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无论抽样值大小如何,量化噪声的均方根值都固定不变。

因此,当信号()m t 较小时,则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也就很小,这样的话化信噪比就难以达到给定的要求。

通常,把满足信噪比要求的输入信号取值范围定义为动态范围,可见,对于弱信号时,均匀量化时的信号动态范围将受到较大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实际中,往往采用非均匀量化。

非均匀量化是根据信号的不同区间来确定量化间隔的。

对于信号取值小的区间,其量化间隔v ∆也小;反之,量化间隔就大。

它与均匀量化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首先,当输入量化器的信号具有非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实际中常常是这样)时,非均匀量化器的输出端可以得到较高的平均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其次,非均匀量化时,量化噪声功率的均方根值基本上与信号抽样值成比例。

因此量化噪声对大、小信号的影响大致相同,即改善了小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

实际中,非均匀量化的实际方法通常是将抽样值通过压缩再进行均匀量化。

通常使用的压缩器中,大多采用对数式压缩。

广泛采用的两种对数压缩律是μ压缩律和A 压缩律。

美国采用μ压缩律,我国和欧洲各国均采用A 压缩律,因此,PCM 编码方式采用的也是A 压缩律。

所谓A 压缩律也就是压缩器具有如下特性的压缩律:A 律: (2)式中,x 为归一化输入,y 为归一化输出,A 、μ为压缩系数。

A 律压扩特性是连续曲线,A 值不同压扩特性亦不同,在电路上实现这样的函数规律是相当复杂的。

实际中,往往都采用近似于A 律函数规律的13折线(A=87.6)的压扩特性。

这样,它基本上保持了连续压扩特性曲线的优点,又便于用电路实现,本设计中所用到的PCM 编码正是采用这种压扩特性来进行编码的。

实际中A 律常采用13折线近似如图2-2所示图2-2 A 律13折线其具体分法如下:先将X 轴的区间[0,1]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2,取区间[1/2,1]作为第八段; 区间[0,1/2]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4,取区间[1/4,1/2]作为第七段;区间[0,1/4]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8,取区间[1/8,1/4]作为第六段;区间[0,1/8]一分为二,中点为1/16,取区间[1/16,1/8]作为第五段;图2-2区间[0,1/16]一分为二,中点为1/32,取区间[1/32,1/16]作为第四段;区间[0,1/32]一分为二,中点为1/64,取区间[1/64,1/32]作为第三段;区间[0,1/64]一分为二,中点为1/128,区间[1/128,1/64]作为第二段;区间[0,1/128]作为第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