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_病痰饮者_当以温药和之_
痰饮

用。①痰饮。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1)痰饮的实质研究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痰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而广义之痰还包括中医所谓无形之痰。目前对广义之痰实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可能与脂肪利用障碍、血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有关,尤其是与脂肪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张镜人于七十年代末就提出了痰湿与痰热和血脂升高有关。宋剑南采用药物反证的方法,充分证明了高脂血证与中医痰浊有密切关系,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为中西医学上两个不同称谓的同一病证。一是认为痰证的实质可能由于脑血流量降低及动脉硬化。由于血管硬化,管腔变窄,加上血流变学异常,血流缓慢,造成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供血不足而缺血,代谢产物堆积。滕修胜认为痰饮与体内自由基代谢有关,自由基是体内不断生长、损害自身的病理产物,它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过氧化物,后者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广泛的损害,这与痰饮理论相吻合。另外,林绍基认为:痰饮是机体功能失调所致物质代谢障碍,其临床表现和部分病机,在现代病理学中与炎症过程(包括免疫反应)极为相似。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解
中医认为,病痰病患者应当用温药和治疗。
温药和治疗,其实是一种以温补来治疗痰病的方法,它不仅治疗病因,还通过调节生理功能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最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起到有效控制病情的作用。
温药的功效也是由中医的认识和理论体系来解释的,根据中医的体质认知,人本身体质不同,病痰病患者的体质多为湿热型、阳虚型或虚热型,我们可以通过把病痰饮者处方中的温药组方,在药物组成上有所加强和细化,这样才能把温药调整的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温药和治疗可以通过促进身体内脏与肌肉的强壮率来改善患者的病情,阻止病因反复犯发,同时,促进体液的循环活力,减轻肌肉组织的劳损,减轻患者的病痛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温药和治疗应当遵循“以温补虚”的原则,温药的功效依据患者当前的体质状况,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的调整温药的药物组合,并经常进行温药的药物调整,以便让患者体内恢复到最佳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对病痰病患者而言,用温药之治疗,其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患者每个人本身体质不同,采用温药之治疗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温补药物,正确的调整温药的剂量。
另外,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温药和治疗中,还需要注意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减少负担,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以温药和之治疗病痰病患者的理解,它是一种通过温补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维护患者的抗病能力,减轻其病痛症状,从而起到有效控制病情的作用,但是,温药的治疗必须按照患者的体质状况来进行调整和计量,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治第十二》,是张仲景对于痰饮病提出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痰饮的总称。
痰饮的形成,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等。
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脾运失司,饮邪停聚,上不能输津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从而造成饮邪停聚而流溢人体四处或波及五脏而成为痰饮病。
其病机要点责之于“寒气
寒饮为病,遇寒则聚,得温则化。
因此,针对痰饮的成因和病理特性,当以温药治之。
“温药”可振奋人体阳气,使阳气通达。
其既可温化饮邪,又可协调水液正常的代谢,,使肺脾肾之阳气振奋,肺的通调得以下降,脾的转输得以上升,肾的开合、气化功能亦可恢复,从而使痰饮自除。
临床常用温阳化饮法,如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降逆。
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止呕。
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
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
然此处强调“和之”,乃平和,调和之意,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又不可过于刚燥。
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为实邪,故当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情,当在温化寒饮之时,当酌加补益或行消开导之品。
(马龙)。
怎样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怎样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致。
本病为寒湿之邪仅侵袭肾之外府,并不气闭证。
方中葶苈子苦寒滑利,开泄肺气在肾之本脏。
污肺逐饮,恐其猛烈而伤正,故佐以大枣安其症状主要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调和药性。
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意在开肺去中,或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口中饮。
支饮阻于胸膈,痰涎壅塞,肺气受阻以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治用姜甘苓术致出现咳喘,胸闷,呼吸困难时,也属邪实汤。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甘草气闭证,所以也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开肺去健脾利水,四药合用,共奏温中散湿利水之饮。
功。
肺痈与支饮病名虽不同,但病机一致,65.何谓痰饮?痰饮分几种?各有何特均属邪实气闭之证,故可用同一方治疗,此征?为“异病同治”。
答: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68.“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是指水液停聚体内,不得布化的病变;狭义主之{小膏龙汤亦主之”为什么?痰饮是捐饮邪停留于胃肠而致的疾患。
前者答:本条是论述澎饮的治。
溢饮是水又可分为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饮邪停留,饮。
它们各自的特征如下:而见体疼蘑之证。
饮既外溢,并有表证,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定肠间,沥故治疗当以汗解,以因势利导之。
但具体沥有声。
”:器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分折,溢饮有邪盛于表而兼郁热者,每见脉引痛。
”滥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丽喘,烦汗出而不汗出,身休疼重。
,,支饮:“咳逆躁等证;亦有表寒里饮俱盛者,;除发热恶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寒,身疼痛等表证外,还可见胸痞、干呕、66.怎样碴解‘t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咳喘等心下有水气之证。
故治疗方法,前者之,,?用犬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后者宜小青龙汤答:tt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发汗兼温化里饮。
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
痰饮是因脾胃阳虚,69·+枣汤用于痰饮的证型、作用原理运化无权,水液停积而致。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在中医学中,痰饮是哮病、喘证的重要致病因素。
张仲景早在《⾦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该理论迄今⼀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温药和之”为治疗⼤纲,不可偏离痰饮是⼈体⽔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成。
《内经》⽈:“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失宣肃,津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为痰;或因肾阳不⾜,蒸化⽆⼒,⽔津停聚为痰。
换⾔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耗散,⼦盗母⽓则脾虚;肺与肾⾦⽔相⽣,共司⽓的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则肾虚,终⾄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互为因果,终成痼疾。
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阳⽓不⾜,标实为⽔饮留聚。
由于肺为娇脏,主⽓、司呼吸,开窍于⿐,外合⽪⽑,不耐寒热。
所以⼀旦痰饮形成,即可影响肺主⽓、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呼吸⽓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哮鸣声之哮喘症状。
正如《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由于痰饮是⼈体脏腑功能低下,阳⽓不⾜所致的病理产物,会进⼀步引起⽓⾏不畅、⽓滞⾎瘀的病理变化。
⽽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既能温散痰饮,⼜能温阳化⽓,恢复脏腑正常⽣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
吴鞠通⽈:“盖饮为阴邪,⾮温不化。
”正与仲景“温药和之”相吻合。
饮郁化热时,仍遵“温药和之”之⼤法痰饮壅滞,郁⽽化热,以致痰热胶结阻肺,肺失清肃,其⽓上逆。
证见⽓促息涌,痰鸣如吼,不得平卧,咳痰⾊黄,或痰⽩质粘难咳,苔黄腻,脉滑。
根据病理演变过程,痰饮感受风热等外因,郁伏化热等内因⽽致热哮喘咳,仍可以“温药和之”为基础,⾟开苦降,佐以清肺。
“温药和之”是张仲景为我们确⽴的治疗⼤法,不可偏离,⽤之得当,效如桴⿎。
“痰饮之邪,因虚⽽成”,张景岳早已说过:“凡⾮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然,观其强壮之⼈,任其多饮多⾷,则随⾷随化,未见其为痰也……可见天下实痰⽆⼏。
1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虚寒性腹满者——无口舌干燥
(2)实热性腹满者——口舌干燥,但欲饮水 (3)痰饮病者——口舌干燥,不欲饮水或水入即吐
【临床应用】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5.痰饮冒眩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解析】
心下有支饮——心下停饮,胸胁支满(目眩)
同煮
甘草——调中、解毒
以防伤正
以上两汁再加白蜜——合煮顿服,安全性大。
【功效】攻逐水饮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按语】
1.关于峻下逐水药的实验研究。
2.关于“十八反”的药物认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4.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 汤主之。(30)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提示】以上3条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
【辨证要点】呕吐而不渴或渴而呕者,心下痞、眩悸者。 【病因病机】脾阳不运,饮盛阳弱,或饮阻阳郁。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与生姜相伍和胃,降逆止呕之效尤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概述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金匮》专篇论述饮病,有 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
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指水液 动荡之貌。
宋·杨仁斋《直指方》以 粘稠浓浊——痰
清 稀——饮 2.概念:泛指一切饮邪为患的疾病。
广义痰饮是四饮(狭义痰饮、悬饮、溢饮、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辨治

痰饮辨治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有专门讲痰饮的一篇,方证详细,切乎实用。
今就其辨治情况简介如下:一、痰饮的涵义痰饮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痰饮,为痰涎水饮之总称.《金匮》作为篇名,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个内容,原文如下: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2、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3、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4、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即现代临床所见的胸水、慢支、哮喘、胃中水饮等病.狭义之痰饮原为四饮之一,即“水停心下,辘辘有声者".后世临床又作为久咳痰喘的通俗名称(实为原书中的支饮).以上是名义的区别。
在中医诊断学中,对痰饮二字又作为辨证方法用:咳唾之粘液,稠而厚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
根据痰液的稠与稀可以分辨邪正相争的盛衰情况。
《医宗金鉴》云:阳盛煎灼成痰,阴盛凝蓄为饮.”阳盛为热,阴盛为寒.热痰、寒痰之分,与此意义相近。
痰从火化宜清,饮从寒化宜温。
急性炎症多热痰,稠厚色黄,治宜清火化痰。
慢性炎症多寒饮,清稀色白,治宜温阳化饮。
稠与稀反映抗病能力的强与弱,黄与白反映热化程度的快与慢,治各不同。
二、病因病机《金匮》所列四饮的病因病机很复杂。
简括而言之:外因冒雨受寒,先伤体表卫外之阳气,进而影响肺气宣肃失常,以致不能通调水液,聚而成痰.又因饮水过多,或者过食生冷,中焦阳气被遏,脾胃健运失常,饮食少,不能输布精微,湿阻而成饮。
如果久病衰老,肾阳不足,对水饮的蒸化分利失司,可形成肿满。
诸家们概括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三者之间,尤其是脾阳居中,脾阳不振,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三焦通道失常,发为痰饮喘肿。
原文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在日常生活体验中确是可以觉察到的。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