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盟】
中华文化韵味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

中华文化韵味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融合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古国,中华文化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千年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西方文化则以科技、思想和艺术为代表,深受世界各国欢迎。
在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互补、交流互动的局面。
本文就探讨一下中华文化韵味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
一、文化的交流文化融合,首先要涉及到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无论是餐饮、电影、音乐还是时尚,西方文化的影响力都在日益扩大。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吸收对方的优点,开启融合之路。
二、文化的互补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西方和东方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西方和东方文化之间优点的互补。
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古老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艺术家、文化学者的关注。
而西方文化则以其新潮、前卫、高科技的风格为代表。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效果,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三、文化的创新文化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出无穷的创意,促进艺术家的创新。
例如,现今的唐装许多设计上吸收了西方服装元素,并与传统的绣花、流苏、亲刺绣等工艺相结合,制成了有创意的新款式。
同时,当代艺术中的舞蹈、音乐也吸收了大量中华文化影响,使得西方艺术在东方因境吸取到了新的创意。
四、文化的丰富文化的丰富程度是衡量一方文化底蕴深度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由于其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世界范围内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文化融合中,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也得以充分体现。
当代文化艺术中,华夏文明的元素已经成为了国际艺术的一部分,其中郎朗的钢琴演奏、章子怡的电影、李宇春的音乐、王珂的摄影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五、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文化融合也可以在传承中得到体现。
当一代人消失的时候,文化传承的责任就落到了下一代的肩上。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以探究“南宋文人的爱国情怀”为例

LIBERAL ARTS FANS2023年第36期教育教学“五育融合”视域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以探究“南宋文人的爱国情怀”为例王贝贝(常熟市中学,江苏 苏州 215500)【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提出有助于实现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跨学科教学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能够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发展多元智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提升审美能力等。
【关键词】“五育融合”;跨学科教学;高中语文【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3)36-0073-03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1]“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成为近几年教育界探讨的热点。
“五育”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指向人的真善健美富教育价值追求。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个教育目标。
融合指的是“五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渗透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关注多学科之间的交汇共生,实现“1+1>2”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五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促进“五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原因如下。
第一,跨学科教学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跨学科教学能够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寻找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第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展开交流和讨论[2]。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能与多门学科进行联结,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出最大化的育人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与国际交流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与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跨文化意识和国际交流正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促进国际交流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历史、哲学等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历程、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避免产生偏见和歧视。
同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其次,国际交流的促进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全球意识。
此外,国际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留学、工作或与外国人交往提供重要的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促进国际交流呢?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来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学生交流项目、文化交流展览等。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交流,学生可以加深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了解,并与外国学生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国外的学生进行在线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在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与国际交流时,也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从不同文化背景中来的差异,不要把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学生。
精心设计语文教学,为文化自信立魂屠高松

精心设计语文教学,为文化自信立魂屠高松发布时间:2023-07-03T01:47:02.172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8期作者:屠高松[导读] 语文是高中教育时期最重要的人文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任,也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由此,怎样精心设计语文教育,为文化自信立魂也变得极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课堂上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其综合素质。
海亮外语中学致远部浙江诸暨 311800摘要:语文是高中教育时期最重要的人文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任,也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由此,怎样精心设计语文教育,为文化自信立魂也变得极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课堂上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国文化;策略研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也有文化价值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成功引入文化自信培养意识,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文化渗透和教育,让学生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增强民族创造力和文化学习凝聚力,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成长。
一、立足课本,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中含有大量的中华文化。
合理利用课本,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至关重要。
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课本,选择适合的文本作为教学材料。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读好文本和写好作文是核心。
适当选取那些反映中华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经典材料。
例如,《论语》《红楼梦》《诗经》等,这些都是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经典材料。
从课文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
其次,要注重分析和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这是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之一。
先是学生需要对课本中典籍、古代文学有透彻的了解,进而主动思考、提问[1]。
如,在讲解《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其中的名言佳句,深入挖掘其中的逻辑关系,指导理解与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度。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信赖美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信赖美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检测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謇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实业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建筑行家。
张謇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消化西洋建筑先进技术和全新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中体西用”的建筑观点。
南通大学副教授徐永战说:“‘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
‘用’,即措施。
近代中国知识精英普遍选择变器不变道,即以本土文化为体、西方技术与艺术为用的处事之道。
”领风气之先的张謇提出:“西术可以补中术之不足,威胁不了中土道学。
”孙支厦作为张謇的御用建筑师,他设计的几座学校建筑是对张謇建筑意图的直接反映。
中国历来对教育设施的选址颇为讲究,一般选址在风景秀丽、远离喧嚣的地方。
张謇对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选址也不例外。
他认为学校的选址,一方面须为学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水也是一个建筑选址的重要因素,“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河边高地是最佳选项。
他亲自考察了通州城东南濠河边的古刹千佛寺,此地三面环水,有数十间房屋,寺旁有些空地,此地乃建设学校的绝佳之地。
因此学校于1905年在此建成。
之后学校又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增添了博物苑、测绘所、休疗室、农学教室、贫民小学、农场等一些基础设施。
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均选址在临近濠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之处。
张謇在南通所建各类学校的整体布局上,基本延续了中国古代群体建筑布局的特点,强调中轴对称。
其中,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南北向布置,以校门、客厅、诵堂、礼堂、时孙堂与寿松堂为对称中轴线,生活区和教学区分列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建筑整体层次清晰,采光通风优良,空间序列完整。
学校前后建筑围合成矩形院落,两两之间有连廊相通,整体保持了传统合院的特征,紧凑而不封闭,典雅而不失灵气,展示出校园建筑文化的包容与和谐。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相互融合的文化元素也随之产生。
中西方的经济、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里,我将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例子。
一、餐饮文化的交融在餐饮文化方面,中西方的融合也是比较显著的。
西方烤肉、披萨、汉堡等食品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方国家,中国餐厅也越来越受欢迎。
中餐的美食如春卷、糖醋排骨等并不矛盾地融入到西餐中,形成了很多中西餐混搭的餐饮形式,如中华烤鸭披萨、麻婆豆腐堡等,更是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服装文化的交融在服装文化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当代服装趋势中,旗袍、唐装、中式手绘等传统的中国文化服装已经成为国际时装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有些对称腰身、用全透明的立体工艺体现主题的背心等,更是有很多的西方设计师通过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进行了予以整合,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精髓。
三、建筑文化的交融建筑领域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式设计手法在国际现代建筑中运用,加强了空间的感染力;同时,西方建筑元素也被完美地嵌入到中国建筑中,令中式文化为其增色不少。
例如,钱穆以西方建筑规制和精神为中式建筑进行改造和升华,使中式建筑更为精致优雅。
四、音乐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发生着交融。
从传统串烧乐,到现在风靡的跨界音乐,中西方的音乐元素融合渗透无处不在。
例如,金属乐队乐器与古典乐乐器的交融,中国传统民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交融,海洋之滨的中国与西方之国在文化的采撷上更是畅通无阻。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其元素的混合、融合,大大地拓宽了文化的内涵,创造出更多元、开放和多样化的文化世界,也为两个国度的友好关系和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
美美与共(教学)

教材:《美美与共》
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学视频:《美美与共》教学视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参考书目:《美学原理》、《艺术 史》、《美学与艺术》等
在线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 等
网络资源与数据库
网络资源:包 括在线课程、 教学视频、教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通 过讲解、讨论 等方式让学生 理解知识原理
和规律
实践教学:通 过实验、实习 等方式让学生 掌握实际操作
技能
结合方式:理 论教学与实践 教学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效果: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增强 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知识点引导学 生理解
校外合作与交流机会
合作机构:与 国内外知名高 校、研究机构 和企业建立合
作关系
交流活动:组 织学生参加国 内外学术会议、 研讨会、实习
实践等活动
合作项目:开 展联合研究、 联合培养、联 合教学等项目
国际交流:为 学生提供出国 留学、交换生、 国际志愿者等
机会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引入前沿科技激发学生创新 思维
学软件等
数据库:包括 教学资料、教 学案例、教学
论文等
资源获取:通 过搜索引擎、 专业网站、学 术数据库等途
径获取
资源管理:对 网络资源和数 据库进行分类、 整理、更新和
维护
实验设备与教学软件
实验设备:包括显微镜、天平、烧杯、试管等 教学软件:包括化学实验模拟软件、物理实验模拟软件等 实验材料:包括化学试剂、物理实验材料等 实验操作:包括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

【摘要】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
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
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
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
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
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
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
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
盟】
尊敬的各位专家和同行:
我是来自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德江县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教高中语文刚好三年时间,作为一名新手而有机会参加今天这样的会议,内心感到万分荣幸。
我汇报的题目是《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盟》。
下面,我仅就《兰亭集序》一课的个性化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不对之处,敬请谅解。
我县人口不足50万,是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很落后,县城人口不足5万,我校名为独立高中,实质上可以看成是一所坐落在县城里的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大部分老师也是由农村中小学调来的,西部地区的普通县城中学的情况大致如此。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将玄妙的美学和浩瀚的文化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尝试,在我们那里简直是凤毛麟角。
子曰:有教无类。
西部地区的孩子,更加迫切地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便快速地、全面地提高其综合素质,逐步缩小跟中、东部地区的差异。
《兰亭序》与书法文化是个很好的综合性学习课题。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独有的,曾一度作为中国文人基本生命形态象征的线条艺术。
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晋、唐两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晋代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先秦之后的第二个哲学突破期。
晋代书法是晋代文化的杰出代表,王羲之书法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王羲之其书,历南北朝、隋、唐至宋、元、明、清,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永以为训。
王羲之其行书杰作《神龙兰亭帖》作为中国书法主流的典型象征,业已成为永不可攀的书法高峰──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其人当之无愧地摘取了书圣桂冠。
《兰亭序》书、文双绝,堪为罕见的文化现象,创造了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东方有说不尽的《兰亭序》的神话,其文化的、美学的因素正等待人们去开掘。
而在西部我们那个老、少、边、穷的地区,学生对书法普遍不感兴趣,对《兰亭集序》其字不怎么样,其文也平淡,甚至有点俗的印象较普遍。
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以文化和美学作为切入点,通过《兰亭集序》的书法鉴赏,营造清新幽雅的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文的学习,快速提高学生对写作尤其是对书法的兴趣。
经过思考后,我形成了如下的总体构思,即:
第一课时,赏书──通过书法鉴赏和相关故事的书法文化熏陶,感受魏晋名士风度,走近作者的艺术世界,纠正学生字不怎么样的错觉。
第二课时,析文──通过文章鉴赏,正确认识作者人生无常的感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纠正学生文不怎么样的陈见。
第三课时,写临──通过摘录文章词句写话和双勾集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对书法的兴趣。
我们知道晋代尚韵。
韵,或曰气韵,神韵,风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术语,指人物超然于世俗之外的节操气概,以及由此而显现出来的神态状貌和风度。
后由品评人物扩大到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领域,成为对各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风格美的概括。
王羲之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容止》);其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艺概,书概》);其诗文摄山水神韵,得自然之妙。
此课教学,何不以韵观其人,观其书,观其文呢?
而这需要通过个性化的现场布置,制造清新幽雅的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作铺垫。
于是课前约30分钟,我在多媒体教室里的左右两边摆设了几盆兰花,悬挂了几幅县书协名家的《神龙兰亭帖》临作,在多媒体上轮番播放晋代行书珍品《神龙兰亭帖》、三希帖(三希帖指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以及羲之肖像,兰亭内、外景图片。
轮番播放几曲古筝、古琴音乐,让学生反复观摩作品和图片,简介王羲之的生平、书艺、传世名作,讲述唐太宗智取和殉葬《神龙兰亭帖》的故事。
课前30分钟的氛围铺垫有先声夺人之妙,果然很快吸引住了学生。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清新幽雅的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中观人、赏书、听故事:
观人:结合羲之生平,观其肖像,听其袒腹东床,写经换鹅的故事,进行人物品藻,初步领略其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的风神。
赏书:从风格、章法、结体、用笔四个方面全面评赏《神龙兰亭帖》,领略其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书法美,尤其是通过数遍对整幅作品的集体书空和硬笔单勾,让学生领略其无意
仕途,乘酒兴而书时,心手双畅,任意而行,一气贯注,因而得自然之妙,潇洒脱放的艺术个性,并把其神韵抓在手里。
另外对三希帖的对比评赏,也强化了学生对作品神韵的感受,加上第三课时用透明纸的双勾集联,更是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对羲之书法的兴趣。
穿插韵事:结合社会背景和竹林七贤图,通过竹林七贤笑傲山林,羲之等人兰亭修禊等尚韵群体的社交文化,让学生形象感知:在魏晋混乱变态的社会里,文人名士服药饮酒,放情山林,不滞于物,得意忘形的魏晋风度,以及艺术繁荣,文化青春迸发的所谓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大格局。
第一课时的赏书活动,学生对一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不太理解,但对羲之其人其书有较强烈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能让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饱满的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兰亭集序》其文,包含自然境界(首段)、日常生活境界(二段)、精神思辨境界(三段)三个层面,反映了一个静观悟道的过程。
宜把以韵观文的析文活动,处理成一个发现兰亭自然美,发现羲之人格美的过程,最终实现对人物深层次的品藻,即悲叹而不悲观,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积极人生态度,把握死生也大矣的丰富内涵,明白其人其文其书引领时代风流的真正原因。
静观,有观自然,观人,观己的层面。
教学中抓住喜──痛──悲的抒情线索,紧扣作者的心境及其变迁,进而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思辨境界是关键。
而首段进入自然境界,发现自然美是前提,也是学生体会不深,重视不够的地方,少不得对景语、情语、叙事语的揣摩,而对景语的涵咏是第一个障碍,应首先突破。
羲之观物,传神取韵,言少意丰,不滞于物。
在文中,羲之用情感这个过滤器,把易滞于物的绿树鲜花等浓艳之物滤掉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语,将山的青、竹的绿、水的碧等等还原出来,再配以《笑傲江湖》的音乐画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复现出1600多年前,在那个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春天里,那次东晋名士兰亭雅集的盛况,真切感受到作者当时发自内心的喜悦,进而对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般超然玄远,悠然自得的意趣有所体味,将学生带入作者精神思辨的悟道境界。
在本次语文个性化教学尝试中,我得到了如下收获:
1、两点认识:
⑴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育和文化熏陶功能,能拓展语文教学的新领域,提高教学效果。
⑵ 文化和美学加盟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使语文教学从根本上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
2、成功与不足:
这种尝试本身是个复杂的工程。
成功之处表现在: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最佳效果,但是首次尝试就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虽然对那些深奥的抽象的东西还不能深刻地、完全地理解和消化,但课后广大师生都跃跃欲试,都感到这种尝试新颖有效,有继续尝试的必要,进而增强我从事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表现在: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本人只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教学,未
能很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得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消化不了,有一刀切之嫌,这提醒了本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区别对待学生,分层次地进行教学,突出教学的个性化。
3、构想:
至于这种尝试今后如何更好地继续开展下去?如何解决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诸多问题我还困惑着。
在此,我想提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构想,以就教于方家:
⑴ 在教育目的上,考虑是否在德、智、体、美之外,增加文化这一目标。
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化常识。
在语文试卷中增加美育和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在音乐课、美术课的教学中,要克服只重知识技巧传授的倾向,加大艺术鉴赏,尤其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去鉴赏作品的力度。
⑶ 在研究性学习中,考虑是否搞点地域文化研究,如我校有的师生,就在着手酒席文化研究,以及傩文化研究。
⑷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期开展校园书画评展,主动要求把县级、局级的书画评展移到校园内进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深信,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盟,个性的张扬就不再遥远。
以上发言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我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同行的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05年08月04日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