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黑色素瘤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我国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我国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成分是药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及新药研究开发的重要领域。
本文综述了1年来我国药学工作者们所发现的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就化学结构而言它们包括蛋白质(肽)、多糖、生物碱、黄酮等生物成分。
从来源分析,它们来自中草药(植物)、海洋生物以及微生物等。
【关键词】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抗癌活性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的探索一直是新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
从中草药及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思路和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该领域的工作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发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药物”不断出现。
按照化学结构区分它们可以包括生物碱、黄酮、蛋白质(肽)、多糖等。
按照来源区分它们可以来自陆地、海洋,来自植物、动物等。
本文将对我国近1年来新发现的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的研究工作进展做一综述。
1 来自中草药及植物的活性成分从全球来看,寻找“天然药物”最大的资源还是植物。
在我国由于中草药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所以每年从中草药及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最多。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us (L.)Merr.]、槐角(Sophora japonica L.)、香加皮(Periploca sepium Bge.)等均为中草药。
近来的研究从中发现了(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
用凝胶柱层析分离半夏(鲜药材)纯化的粗总蛋白得到三个蛋白组分,体外实验证实这三种蛋白组分均具有抗肿瘤活性。
其中,氯化钠洗脱部分的浓度为0.025~0.1mg/ml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生长抑制率为27.79%~47.88%[1]。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齐忠慧;斯璐【摘要】恶性黑色素瘤病死率高、预后差,但随着基础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过程所进行的免疫治疗正进入一个新时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获得可观改善.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围绕PD-1单克隆抗体、CTLA-4单克隆抗体、免疫联合治疗展开.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mab单用、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以及Talimogene laherparepvec均已被证明是有效和安全的,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该文概述了目前免疫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前景及挑战.【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7页(P997-1003)【关键词】恶性黑色素;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联合治疗【作者】齐忠慧;斯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恶性程度极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1]。
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较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OS为24%~29%,ⅢC、Ⅳ期患者5年OS仅10%~19%。
传统化疗单药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均小于20%,BRAF抑制剂的ORR虽达50%,但存在爆发性耐药问题。
白细胞介素2、肿瘤疫苗、过继T细胞疗法因为不良反应重或疗效欠佳未得以推广[2-3]。
相比之下,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首的免疫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OS,降低死亡及复发风险,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比较有疗效的抗黑色素瘤药物

比较有疗效的抗黑色素瘤药物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
在亚洲人和有色人种中,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占50%~70%,它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容易出现远处转移。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比较重要。
治疗黑色素瘤药物治疗也是比较普遍的,下面一起来看一下比较有效的抗黑色素瘤药物。
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上,外科手术,放疗是我们常见的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快速的控制病情,减少患者的痛苦,但是手术,放疗具有不彻底性,易复发,且手术,放疗在治疗过程中均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因此药物治疗就比较常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有疗效的抗黑色素瘤药物?尤其是近年来,对药物的不断研究和临床实践,药物治疗越来越普遍,很多患者都会问黑色素瘤患者吃哪些药物比较好呢?对于这个问题,这也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的,患者也不要盲目选择一些药物,最好是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对症的药物。
在临床上,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也是比较多的,很多中药成分都在黑色素瘤治疗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中医辨证使用上又有很大的差别,有的药物治疗功效单一,很多保健品甚至只是具有提高免疫力功能,因此很难单独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每种药物治疗范围不同,很多患者产生误用,也很难达到效果。
专家指出,黑色素瘤患者在用药时做好咨询,对症下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而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都选择汲取中医精华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进行治疗,该疗法是著名的中医专家袁希福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独创的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新疗法,有效的救治了万余例的肿瘤患者,减轻了他们的痛苦,延长了他们的寿命,更是挽回了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
该疗法在治疗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出发,抓住肿瘤患者的病因、病理、病机、病症,局部攻邪,整体扶正的治疗方向,通过“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现有的放矢、调整机体内环境,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延长生存期、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黑色素瘤的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的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到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每一种治疗方式都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而随着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逐渐成熟,对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印戒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激发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达到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而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在于寻找到恰当的免疫刺激剂。
目前,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已经在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印戒细胞免疫治疗还存在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但是它的疗效已经得到过多项研究的证明。
以下将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和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一、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1975年,Zagala等人在研究黑色素瘤细胞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杀伤黑色素瘤细胞能力的T淋巴细胞,他们将这种细胞称之为“印戒细胞”。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针对印戒细胞的特性,寻找针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新型治疗方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逐渐得到了应用。
当前,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疗效印戒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针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众多学者和科研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以下就是一些重要的疗效研究:1. Melanoma Antigen Recognized by T Cells 1(MART-1)的免疫治疗MART-1是黑色素瘤细胞中常见的抗原,它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Lakhani等人研究发现,在接受MART-1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可以产生免疫反应,有效地杀伤黑色素瘤细胞。
而这种治疗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
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

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细胞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领域。
然而,传统化学合成的抗肿瘤药物存在很多副作用,且难以穿过血脑屏障和肿瘤细胞膜,因此,天然产物成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天然产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因此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前景。
现代科学研究已发现了许多天然产物抗肿瘤的作用,如紫杉醇、曲婉婷等。
紫杉醇是一种来自于环境中的紫杉树,其结构包含多个苯丙素单元。
紫杉醇可以抑制微管聚合,阻止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曲婉婷则是一种来自于癌芥子的化合物,可以抑制DNA的合成和修复过程,防止DNA损伤引起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效果。
除了紫杉醇和曲婉婷之外,还有许多天然产物也显示出了抗肿瘤的活性。
例如,古板菜籽油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实现抑制肿瘤的生长。
黄铜薯蓣碱则能够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核糖体RNA转录的抑制来减少肿瘤的大小。
此外,也有很多天然产物在研究中表现出了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例如,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芦荟、熊果苷、当归、人参等天然产物均被证明具有抗肿瘤作用。
尽管有许多天然产物显示出了潜在的抗肿瘤的活性,但是天然产物的开发和利用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复杂的化学结构,这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活性,影响药效和毒性之间的平衡。
此外,天然产物也面临着有效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许多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开展天然产物的研究,并探索利用天然产物的活性基础进行药物结构优化。
这种方法可以使天然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得到提高,从而增强药物疗效。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化学合成和分离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其中分离技术通常包括基于溶液色谱技术的富集技术和基于固相萃取技术的富集技术。
利用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分离和纯化天然产物,从而了解其真正的化学性质和药物效应。
总之,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并显示出极大的前景。
紫杉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然抗癌药物

紫杉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然抗癌药物刘先芳;梁敬钰;孙建博【摘要】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的微量单体成分,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抗癌药,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是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癌药.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紫杉醇后,科学家对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结构修饰、药理药效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开发出泰素、多西他赛、卡巴他赛、拉洛他赛、信立他赛、康莫他赛等抗癌药.直到40年后的今天,科学家对紫杉醇的研究依然活跃,对其生物合成、真菌培养、新剂型开发等方面也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作为源于天然的单体成分开发成新药的成功典范,紫杉醇类化合物的研发历程对当前开发天然新药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对紫杉醇的研发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回顾其开发历程及相关研究,以期为天然药物的开发带来新的思考.%As a most effective monomer composition from bark of Pacific Yew,paclitaxel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s broad spectrum anticancer drugs.Since its discovery in the 1970 s,many researches had been carried out,mainly focusing on themodification,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The great successes pressed ahea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taxol-like drugs,includingtaxol,docetaxel,cabazitaxel,larotaxel.Nowadays,studies of taxol are still the hotpots,which concentrated on the new source such as cultivation of tissue,fungus culture and new dosage forms.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rugs research from natural source,taxol is worth to be summarized of its history and ongoing development for looking forward to bring new innovation mentality in new drugs.【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7(019)006【总页数】9页(P941-949)【关键词】紫杉醇;天然活性成分;广谱抗癌药;研发历程;研究进展【作者】刘先芳;梁敬钰;孙建博【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癌症的实况报道,癌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2012年约有1400万新发癌症病例[1],2015年导致880万人死亡,预计今后20年新发病例数将增加70%***。
百里醌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36卷第3期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 36 No. 3 2023年9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Sep. 2023百里醌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滕佳佳, 沈寒春, 赵甜, 邓敏艳, 刘岸(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6)摘要:百里醌(TQ)是从植物黑种草籽中提取的醌类化合物, 在免疫调节、保肝、抗氧化、抗炎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研究发现, TQ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抑制效应, 且毒副作用小, 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综述近年来TQ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从药效学角度阐述TQ的抗癌作用及机制, 为TQ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百里醌; 抗肿瘤; 药效学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298(2023)03-0033-05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cancer Effect andMechanism of ThymoquinoneTENG Jiajia, SHEN Hanchun, ZHAO Tian, DENG Minyan, LIU A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ymoquinone (TQ) is a quinone compound extracted from Nigella sativa. It has a wide range of biological effects in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regulation, liver protection, antioxidant and other aspect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Q has inhibitory effect on a variety of malignant tumors with little toxic and side effects, which has a good clinical prospec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Q in recent five years, and elaborated the anticancer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TQ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armacodynamics, so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Q.Key words: thymoquinone; mechanism of antitumor effect; pharmacodynamics0 引言恶性肿瘤是人类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1,2]. 目前, 在癌症治疗方面, 通常选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这些方法有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大、治疗后期并发症多等缺点. 以天然植物为来源的抗癌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效应, 且毒副作用小, 具有显著优势[3~5].百里醌(Thymoquinone, TQ)作为黑种草籽的有效成分, 在阿拉伯、东南亚、南亚及一些非洲国家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研究发现TQ具有降血糖、降压、抗菌、止痛、免疫调节、抗炎、解挛及抗氧化等作用[6~8], 进一步研究发现, TQ还可有效抑制胰腺癌[9]、前列腺癌[10]和大肠癌[11]等多种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本文综述近5年来TQ的药理学进展, 着重阐述其抗癌活性及作用机制.1 TQ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一种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全身的速度和范围[12]. 在影响药物或其剂型生物利用度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中, 溶解度是决定任何药物成分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们尝试采用各种纳米制剂来提高TQ的生物利用度和有效性, 具体制剂包括: 脂质体制剂、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剂、纳米乳液制剂等. 制备TQ的纳米乳化给药系统时, 其生物利用度比TQ悬浮液提高了数倍. 在白化Wistar大鼠上的实验显示: TQ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比TQ的普通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大数倍[13~16]. 对白化Wistar大鼠进行的体内研究发现, TQ纳米脂质载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TQ混悬液相比有较大提收稿日期: 2021-03-06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A213);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20JJ5221)作者简介: 滕佳佳,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天然药物载体的合成及其应用通信作者: 刘岸, 男, 博士, 副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34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高, 药物在血液中半衰期增加[17].2 TQ对炎症的作用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 起保护作用, 但当炎症反应不受自然生理过程的控制时, 它可能会引起炎症性疾病. 通常对这类疾病的治疗药物分为甾体类抗炎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 在一种印度传统药物制剂中发现TQ对炎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据报道, TQ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和5-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5-LOX)途径. 这些酶是炎症途径中的主要因子, 通过表达为不同的炎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导致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和氧化应激反应的产生, 最终导致组织损伤[18]. TQ具有抑制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作用, 证明其具有抗炎作用. 许多细胞因子, 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IL-1)、IL-2、IL-6和IL-10, 都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TNF-α和IL-1对其他促炎细胞因子(IL-6和IL-8)、活性氧/氮(ROS/RNS)和脂质介质的过度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导致败血症患者的器官衰竭. 采用TQ治疗败血症时, 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会被调节. TQ也能在脓毒症期间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从而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 并对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起保护作用[19].3 TQ的抗癌作用TQ作为一种天然药物, 其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开发下不断地被发现和应用, 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侵袭转移, 发挥治疗作用.3.1 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细胞凋亡是一种自身可控的程序性死亡, 是对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反应, 目的是消除死亡、病变或老化的细胞. 现有研究显示, TQ可诱导宫颈癌(SiHa和C33A)、白血病(HL60)、胃癌(HGC-27)、卵巢癌(SKOV3)、前列腺癌(DU-145)、乳腺癌(T47D)和肺癌(A549和H1299)等细胞系的细胞发生凋亡[20~24].3.1.1 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控制细胞凋亡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由Bcl蛋白类调控的内在途径/线粒体途径. 在这一途径中, 线粒体膜通透性因各种刺激触发而增加, 从而释放凋亡基因导致细胞膜破裂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这种功能障碍激活各种凋亡蛋白酶, 例如可被上游的始动子激活的caspase-3. 在治疗动物脊椎损伤的实验中发现, TQ 可通过PPAR-γ和PI3K/Akt通路降低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 促使细胞凋亡[25].第二种途径可表述为P53的细胞依赖性途径参与细胞凋亡过程, 而TQ可直接或间接对P53信号通路进行调控, 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研究表明, TQ呈浓度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 包括P53的升高及Bcl-2的下调, 研究还显示了TQ诱导细胞凋亡的多种途径, 如Jak-STAT、Akt、Notch、ERK-JNK和NF-κB.3.1.2 TQ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TQ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表现为引起细胞损伤且无法修复, 例如, 在TQ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发现, TQ通过Bax蛋白和细胞色素c蛋白水平的升高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 在有关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治疗中发现, TQ对P53 和P21 蛋白水平有升高作用且对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26].此外, TQ不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cal cells, HUVCEs)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还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新思路. 具体表现为在有关HUVECs细胞研究中发现, TQ可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和上调Beclin1蛋白激活引起自噬, 从而促使Bcl-2蛋白表达被抑制发生凋亡, 并降低过氧化氢所导致的HUVECs细胞凋亡. TQ作用脓毒症大鼠后, 可激活SIRT1/STAT3通路从而对大鼠肝损伤和糖代谢紊乱发挥保护作用, 这表明TQ可作为一种潜在治疗由脓毒血症导致肝功能损害和糖代谢紊乱的药物[27].第3期滕佳佳, 等: 百里醌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353.2 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及其机制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分为: 间期与分裂期M及G0期.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 CDK)在所有真核生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8], CDK同时控制细胞周期的G1/S转换和G2/M转换.在肿瘤细胞中, CDK能够使细胞从静止期(G0)向细胞周期前进的机制发生改变. 在对人类多个黑色素瘤细胞的实验中发现: TQ对G1期和凋亡期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聚集有抑制作用, 能同时抑制c-SrC和JAK2刺激[29].在TQ治疗24 h内, 所有类型的乳腺癌细胞在第一个G1细胞周期阶段均有增加; 48 h内, G1期细胞停止合成细胞所需物质, 细胞凋亡[30]. XU等在其研究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通过激活P21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G1期产生周期阻滞作用[31]. W irres等在体外观察TQ对HCT116、HCT116p53-/-结肠癌和HepG2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发现HCT116细胞对TQ处理最敏感(10 μmol/L), 在处理72h和96 h后诱导S/G2期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32]. 同时, TQ可激活PI3K/Akt和NF-κB, 使胆管癌细胞产生G2/M期阻滞[31]. 许多研究证明TQ可通过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周期阻滞来发挥抗肿瘤作用.3.3 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血管的生成能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供氧气和营养, 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能够对肿瘤的治疗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影响血管生成的因素主要有: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转化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rcyte growth factor, HGF)、肿瘤细胞坏死因子、血管生成素、IL-8. 在这些因素中, 促进血管生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 ar endothelial growth f actor, VEGF)[28].在人类前列腺癌(PC3)和骨肉瘤细胞(SaOS-2)移植瘤模型的裸鼠实验中发现, TQ能降低肿瘤血管的形成, 在骨肉瘤中, 它能抑制VEGF的形成. 在同一实验中还证明了TQ可作用于NF-κB及其下游分子发挥其抗血管生成作用, 通过抑制HUVES分化为管状结构, 降低内皮细胞的成管能力[33]. 此外, 由VEGF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ERK)的活化、人工基地膜上管腔的形成和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都能被TQ抑制, 同时表现为剂量依赖性递减[34]. 小剂量的TQ作用于内皮细胞24 h后, 可使被剪切的caspase-3水平上调, 抑制Akt和ERK磷酸化, 从而使体内外乳腺癌血管的生长被抑制[35].3.4 肿瘤侵袭转移抑制作用3.4.1 对乳腺癌的作用TQ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和靶标发挥抗肿瘤抑制作用. 通过TQ对真核细胞延伸因子-2激酶(eEF-2K)表达影响的研究, 发现其通过NF-κB/miR-603/eFF-2K信号轴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肿瘤生长. 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的转录因子EMT-TFs可被TQ影响,并与其他细胞有协同作用, 例如miR-34a, 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36].3.4.2 对宫颈癌的作用在调节上皮间质转换调节蛋白和肿瘤转移的实验中, TQ对限制宫颈癌细胞的迁徙及入侵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TQ限制上皮间质转化的诱导因子Twist1、Zeb1的表达并使E-Cadherin的表达上调, 因此,涵盖这两种诱导因子的信号通路可被TQ所抑制, 从而发挥抗侵袭转移作用[37].3.4.3 对肾癌的作用一项对肾癌的研究确定了TQ对限制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有效性, 证实了其对人肾癌769-P和786-O细胞系迁移和侵袭的抑制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 TQ能增强E-cadherin的表达, 下调Snail、ZEB1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水平, 并呈剂量依赖性. 它还上调肝激酶B1(LKB1)和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水平[38]. 张玉娇等在人肾癌786-O和ACHN细胞系的实验中发现, 信号通路AMPK/mTOR可以被TQ诱导产生自噬, 以此抑制肾癌的癌细胞转移[39].3.4.4 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作用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相关细胞U-87和CCF-STTG1细胞可与TQ发生反应, 促使焦点黏附激酶(focal36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adhesion kinase, FAK)的急剧下降, 其原因为TQ对ERK磷酸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40].3.4.5 对其他癌症的作用用TQ对肺癌A549细胞进行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 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均呈现出时间依赖性. 此外, 在对黑色素瘤进行预防和转移的相关实验中发现TQ可以作用于靶点NLRP3炎性小体. 同时, 可通过使用TQ降低COX-2的表达这一方法来防止结肠癌肿瘤细胞发生转移. 还有研究显示TQ能降低雄激素受体剪接突变体7(androgen receptor splice variant-7, AR-V7)的蛋白水平, 有望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候选靶标[41]. 表1简要总结了TQ的抗癌作用.表1 TQ的抗癌作用抗癌作用影响细胞/途径类型文献诱导凋亡作用 Bcl蛋白、caspase-3、Bax蛋白、P53信号通路、HCT116、Nrf2/HO-1/GSH-Px信号通路、NF-κB、Akt/mTOR信号通路、SIRT1/STAT3信号通路膀胱癌、三阴性乳腺癌、肺癌、动脉粥样硬化、脓毒血症33, 35周期阻滞作用 c-SrC、JAK2、P21、HCT116、PI3K/AKT、NF-κB黑色素瘤[G1期和凋亡期]、乳腺癌[G1期]、人结肠癌细胞[S/G2期]、胆管癌[G2/M期]24~26 抑制血管生成作用 Akt、细胞外受体激酶、NF-κB、ERK 人前列腺癌、骨肉瘤、乳腺癌30~32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eEF-2k、EMT-TFs、Twist1/E-Cadherin/EMT信号通路、Zeb1/E-Cadherin/EMT信号通路、E-cadherin、AMPK/mTOR信号通路、ERK、MMP-2、MMP-9、FAK、A549、NLRP3靶点、COX-2、AR-V7靶点三阴性乳腺癌、宫颈癌、肾癌、人类胶质母细胞瘤、肺癌、转移性黑色素瘤、结肠癌、前列腺癌36~414 TQ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针对HL-60细胞系和具有耐药性的MCF-7/TOPO肿瘤细胞, TQ与化疗药物阿奇霉素的联合用药能提高抗癌活性, 抗癌效果明显[2]. 与另一种化疗治疗药物顺铂(CDDP)联合使用时, 不同剂量的TQ与CDDP 联用对提高肺癌NCI-H146细胞系细胞增殖抑制率都有较好治疗效果[42,43]. 其联用也能对胃癌起抗癌作用, 其作用机制表现为抑制PI3K/AKT信号的传导途径从而激活线粒体途径, 同时通过PTEN基因的上调、P-糖蛋白的下调来完成这一过程[44]. 对乳腺癌细胞系(T47D)的研究显示, TQ与吉西他滨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 均对癌细胞具有凋亡作用[29]. 此外, 对恶性胶质母细胞(U87MG)的研究发现, TQ与TMZ协同作用能抑制胶质瘤恶性肿瘤所需的MMP-2和MMP-9的表达[40]. 一系列恶性肿瘤的研究均发现, 部分临床上使用的抗癌化疗药物与TQ联用能够起到协同作用, 对原有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提升, 并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5 结束语许多天然药物及其化合物还未被用于药理学研究. 通过本篇综述可以发现, TQ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在体内体外都已有许多应用, 具有巨大的潜力, 对于炎症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但仍有一些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实验.参考文献:[1]吴志豪, 王文茜, 马瑞民, 等. 百里醌对体内外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和凋亡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30(8): 989−990+993.[2]Khan M A, Tania M, Fu S, et al. Thymoquinone, as an anticancer molecule: from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investigation[J]. Oncotarget, 2017, 8(31): 51907−51919.[3]Zheng J, Zhou Y, Li Y, et al. Spic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s[J]. Nutrients, 2016, 8(8): 495.1−495.35.[4]Hao D C, He C N, Shen J, et al. Anticancer chemodiversity of ranunculaceae medicinal plant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J]. CurrentGenomics, 2017, 18(1): 39−59.第3期滕佳佳, 等: 百里醌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37[5]任秋蓉, 王亚男, 王玥, 等. 密花香薷总黄酮体外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 29(1): 14−21.[6]Gholamnezhad Z, Havakhah S, Boskabady M H.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Nigella sativa and its constituent, thymoquinone: a review[J]. Journal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 190: 372−386.[7]Mostofa A G M, Hossain M K, Basak D, et al. Thymoquinone as a potential adjuvant 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evidence from preclinical studies[J].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17, 8: 295.1−295.12.[8]Shafiq H, Ahmad A, Masud T, et al. Cardio-protective and anti-cancer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igella sativa[J]. Iranian Journal of Basic MedicalSciences, 2014, 17: 967−979.[9]吴志豪, 陈兆, 沈跃, 等. 百里醌抑制体内外胰腺癌转移作用[J]. 药学学报, 2011, 46(8): 910−914.[10]Kaseb A O, Chinnakannu K, Chen D, et al. Androgen receptor‒ and E2F-1‒targeted thymoquinone therapy for hormone-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J].Cancer Res, 2007, 67(16): 7782−7788.[11]吴志豪, 胡丽萍, 沈跃, 等. 百里醌对大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J]. 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9): 97−102.[12]Beg S, Swain S, Rizwan M, et al. Bioavailability enhancement strategies: basics, formulation approaches and regulatory considerations[J]. Current DrugDelivery, 2011, 8(6): 691−702.[13]Tubesha Z, Imam M U, Mahmud R, et al. Study on the potential toxicity of a thymoquinone-rich fraction nanoemulsion in Sprague Dawley rats[J].Molecules, 2013, 18(7): 7460−7472.[14]Goyal S N , Prajapati C P, Gore P R, et al.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of thymoquinone: a multitargeted molecule of naturalorigin[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17, 8: 656.1−656.19.[15]Kalam M A, Raish M, Ahmed A, et al. Oral bioavailability enhancement and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ymoquinone by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delivery system[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7, 76: 319−329.[16]Singh A, Ahmad I, Akhter S, et al. Nanocarrier based formulation of Thymoquinone improves oral delivery: stability assessment, in vitro and in vivostudies[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3, 102: 822−832.[17]Elmowafy M, Samy A, Raslan M A, et al. Enhancement of bioavailability and pharmacodynamic effects of thymoquinone via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NLC) formulation[J]. AAPS PharmSciTech, 2016, 17: 663−672.[18]Pise H N, Padwal S L. Evaluation of anti-inflflammatory activity of Nigella sativa: an experimental study[J]. 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ology, Pharmacyand Pharmacology, 2017, 7(7): 707−711.[19]Alkharfy K M, Ahmad A, Jan B L, et al. Thymoquinone reduces mortality and suppresses early acute inflammatory markers of sepsis in a mousemodel[J].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18, 98: 801−805.[20]朱文倩. 百里醌通过STAT3 通路抑制体内外胃癌细胞增殖的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6.[21]Dirican A, Erten C, Atmaca H, et al. Enhanced cytotoxicity and apoptosis by thymoquinone in combination with zoledronic acid in hormone- anddrug-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J]. J BUON, 2014, 19(4):1055−1061.[22]Bashmail H A, Alamoudi A A, Noorwali A, et al. Thymoquinone synergizes gemcitabine anti-breast cancer activity via modulating its apoptotic andautophagic activities[J]. Scientific Reports, 8: 11674.1−11674.11.[23]温洁. 百里醌在肺腺癌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滨州: 滨州医学院, 2019.[24]Baig S, Seevasant I, Mohamad J, et al. Potential of apoptotic pathway-targeted cancer therapeutic research: where do we stand?[J]. Cell Death andDisease, 2016, 7: e2058.1−e2058.11.[25]Chen Y, Wang B, Zhao H. Thymoquinone reduces spinal cord injury by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 via PPAR-γ andPI3K/Akt pathways[J].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18, 15(6): 4987−4994.[26]Sutton K M, Greenshields A L, Hoskin D W. Thymoquinone, a bioactive component of black caraway seeds, causes G1 phase cell cycle arrest andapoptosi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 mutant p53[J]. Nutrition and Cancer, 2014, 66(3): 408−418.[27]毛明清. 百里醌对PM2.5致大鼠肺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 沈阳: 沈阳医学院, 2019.[28]Sexton P. Advancing translational understanding for cancer and obesity therapy[J]. ACS Pharmacology & Translation Science, 2018, 1(1): 2−2.[29]Li F, Rajendran P, Sethi G. Thymoquinone inhibits proliferation, induces apoptosis and chemosensitizes human multiple myeloma cells throughsuppression of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activation pathway[J].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0, 161: 541−554.[30]Rajput S, Kumar B N, Dey K K. Molecular targeting of Akt by thymoquinone promotes G1 arrest through translation inhibition of cyclin D1 and inducesapoptosis in breast cancer cells[J]. Life Sciences, 2013, 93: 783−790.[31]Xu D S, Ma Y, Zhao B L, et al. Thymoquinone induces G2/M arrest, inactivates PI3K/Akt and nuclear factor-κB pathways in humancholangiocarcinoma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J]. Oncology Reports, 2014, 31: 2063−2070.[32]Wirries A, Breyer S, Quint K, et al. Thymoquinone hydrazone derivatives cause cell cycle arrest in p53-competent colorectal cancer cells[J].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10, 1: 369−375.[33]Ozturk S A, Alp E, Saglam A S Y, et al. The effects of thymoquinone and genistein treatment on telomerase activity, apoptosis, angiogenesis, and survivalin thyroid cancer cell lines[J].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2018, 14(2): 328−334.[34]闫锴, 罗茂, 吴剑波. 肿瘤血管病变与血管正常化研究进展[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4, 37(4): 448−450.[35]吴志豪, 李香利, 郑敏. 百里醌抑制乳腺癌血管生长的实验研究[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 32(1): 106−111.[36]Imani S, Wei C, Cheng J L, et al. MicroRNA-34a targets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indu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 (EMT-TFs) and inhibitsbreast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J]. Oncotarget, 2017, 8(13): 21362−21379.[37]Li J, Khan M A, Wei C L, et al. Thymoquinone inhibits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ve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cells SiHa and CaSki in vitro bytargeting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Twist1 and Zeb1[J]. Molecules, 2017, 22(12): 2105.1−2015.12.[38]Kou B, Kou Q S, Ma B, et al. Thymoquinone inhibits metastatic phenotype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by regulatingthe LKB1/AMPK signaling pathway[J]. Oncology Reports, 2018, 40:1443−1450.[39]Zhang Y J, Fan Y Z, Huang S K, et al. Thymoquinone inhibits the metastasis of renal cell cancer cells by inducing autophagy via AMPK/mTOR signalingpathway[J]. Cancer Science, 2018, 109(12): 3865−3873.[40]Pazhouhi M, Sariri R, Rabzia A, et al. Thymoquinone synergistically potentiates temozolomide cytotoxicity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autophagy inU87MG cell line[J]. Iranian Journa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2016, 19(8): 890−898.[41]Pei X, Li X L, Chen H M, et al. Thymoquinone inhibits angiotensin II-Induced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through theAMPK/PPAIRγ/ PGC-1 α pathway[J]. DNA and Cell Biology, 2016, 35(8): 426−433.[42]Jafri S H, Glass J, Shi R H, et al. Thymoquinone and cisplatin as a therapeutic combination in lung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J]. Experiment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0, 29: 87.1−87.11.[43]Ma J J, Hu X, Li J, et al. Enhancing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drug cisplatin-induced anti-tumor effects on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both in vitro andin vivo by Thymoquinone targeting PTEN gene[J]. Oncotarget, 2017, 8(49): 85926−85939.[44]Hsu H H, Chen M C, Day C H, et al. Thymoquinone suppresses migration of LoV o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by reducing prostaglandin E2 inducedCOX-2 activation[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 23(7):1171−1179.。
龙葵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龙葵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背景介绍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
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癌症,而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
由于现有治疗手段的限制和药物的副作用,人们对自然产物作为药物的期望越来越高。
发现优良的天然药物资源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龙葵碱是一种天然产物,最早从中华绒蒿(Aconitum carmichaelii)中分离得到,其结构类似赵亚丁碱。
众所周知,赵亚丁碱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龙葵碱在不同剂量下可以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天然药物。
龙葵碱的结构和特性龙葵碱是一种含氮有机碱,化学式为C19H23NO2,分子量为297.39,其分子中含有两个苯环,其中一个环上连接了一个两面角为120度的三元环,并在三元环上还有一个丙二酰亚胺基团,这也是龙葵碱的结构特点之一。
龙葵碱在室温下为白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丙酮和氯仿,易溶于苯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龙葵碱的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龙葵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肿瘤治疗研究中。
研究表明,龙葵碱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如肺、肝、结肠、乳腺、前列腺等。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龙葵碱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特别是在高浓度下可以显著地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将肿瘤细胞引导到凋亡途径,从而抗癌作用显著。
•阻断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研究表明,龙葵碱亦可作为信号分子的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信号通路遏制其生长。
近期的研究发现,龙葵碱能够显著抑制B-RAF基因突变ally斯帕斯1紫肤病患者的癌细胞(A375P)生长,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凋亡作用。
•抑制血管生成和侵袭能力:龙葵碱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能力,使肿瘤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来继续生长。
同时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侵袭能力,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发现,龙葵碱可通过减少MDACD41的表达而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
免疫调节作用龙葵碱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对于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抗黑色素瘤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转移早、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
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从天然植物中寻找预防和治疗黑色素瘤的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有关中药、天然药物在抗黑色素瘤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天然药物;黑色素瘤;研究进展Abstract: Malignant melanoma is a malignant tumor derived from melanocyt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metastasis, rapiddevelopment, poor prognosis, and high mortality.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looking for the new ways toobtain some potential drug from natural plant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melanoma and have at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 This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melanoma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productsKey words: Natural drugs; melanoma; research progress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源于皮肤、黏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色素细胞,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皮肤,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
主要病因有种族和遗传、创伤与刺激、病毒、日光、免疫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常见病理类型有:(1)浅表扩散型黑素瘤:在真皮表皮交界处不规则弥漫分布,并沿水平方向扩展至周围表皮,呈Paget样细胞,在真皮呈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形成结节;(2)结节型黑素瘤:局部呈结节状增生,向下侵袭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向上累及其上表皮,而邻近表皮则无病变;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瘤细胞常呈梭形,如流水状向下侵入真皮,后形成瘤细胞结节,瘤细胞常侵犯毛囊的外根鞘;(3)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常常同时见瘤细胞在表皮内放射状生长和真皮内垂直侵袭性生长。
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的增长率最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它转移早、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至今没有治疗黑色素瘤较好的药物[1-2]。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中药的有效成分激活机体抗肿瘤基因,增加各种不同凋亡基因的表达,根据不同的通路使肿瘤细胞阻滞于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内,最终达到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目的。
我国有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如何发挥我国传统于开展黑色素瘤的化学预防,已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本文对有关中药及天然药物在抗黑色素瘤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进行综述。
1 生物碱类1.1 右旋一叶萩碱一叶萩碱是大戟科叶底珠属植物一叶萩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的主要生物碱。
李朋军等[3]报道了其旋光异构体右旋一叶萩碱体外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右旋一叶萩碱以时间(24、48、72 h)和浓度(5、10、20、40、80、160μmol/L)相关的方式抑制B16 细胞生长,作用72 h的IC50 为(63.34±7.42)μmol/L;在药物浓度为20、40 μmol/L 及作用24 h 时就可以显著减少S 期、G2/M期细胞,表明右旋一叶萩碱具有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作用。
1.2 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为传统中药苦参的主要活性生物碱成分。
近年来它们的抗肿瘤作用受到较大关注,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以及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等多方面的作用[4]。
杨丽等[5]采用MTT 法检测0.5、1.0、2.0、4.0、8.0 mg/mL氧化苦参碱作用24 h后对黑色素瘤B16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质量浓度8.0mg/mL 的抑制率为73.5%,对黑色素瘤B16 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相关性。
1.3 苦参碱研究表明苦参碱具有抗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活性。
仇萌等[6]应用MTT 法检测到0.25、0.50、1.00、2.00 g/L 苦参碱作用24 h 后对人黑色素瘤A375 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当苦参碱质量浓度达到0.50 g/L 时能显著抑制A375 细胞的增殖(P<0.05),并且随着质量浓度增加,1.00、2.00 g/L 组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流式细胞检测苦参碱在2.00 g/L 浓度下对A375 细胞的凋亡率为(49.46±8.77)%,同时细胞凋亡率随着苦参碱质量浓度增大而逐渐升高(P<0.01)。
2 内酯类2.1 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是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f) Nees 中提取得到的二萜内酯化合物。
近年来的体外实验证实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肿瘤作用,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7]。
何晓东等采用体内移植性黑色素瘤B16小鼠C57实体瘤模型,穿心莲内酯滴丸(0.143 mg/20 g)和对照药氢化穿心莲内酯滴丸(0.143 mg/20 g)ig 治疗,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滴丸能使黑色素B16 肿瘤体积明显减小、质量减轻,生存期明显延长。
2.2 小白菊内酯小白菊内酯是从菊科匹菊属植物短舌匹菊Pyrethrum parthenium (Linn.) Sm.分离得到的一种倍半萜内酯,分子式为C15H20O3。
近年来发现小白菊内酯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对多种瘤株有抑制作用。
2.3 异木香烃内酯异木香烃内酯是从菊科旋覆花属植物土木香Inula helenium Linn.的根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倍半萜内酯。
Chen 等[8]采用台酚蓝染色法检测0.63~7.5 μg/mL 异木香烃内酯作用48 h 后对人黑色素瘤A2058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IC50 值为3.2 μg/mL;DNA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异木香烃内酯诱导A2058 细胞凋亡并显著减少G0/G1 期细胞数量,进一步的凋亡机制研究表明异木香烃内酯能使pro-caspase-8、Bid、pro-caspase-3 和PARP 等相关凋亡蛋白表达下降,Fas 蛋白表达水平以剂量相关性地显著提高。
总之,异木香烃内酯是通过线粒体途径来诱导黑色素瘤A2058 细胞凋亡。
2.4 Subamolide E Subamolide E 是从樟科樟属植物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丁内酯类活性成分。
Wang 等[9]采用MTT 法检测0~100 μmol/L subamolide E 对人黑色素瘤A375.S2 细胞作用24 h 后具有抑制作用并呈浓度相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ubamolide E 能诱导A375.S2 细胞凋亡,将细胞阻滞在Sub-G1 期,呈剂量相关性;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表明subamolide E 能上调Caspase-9、7、3、6 和PARP等凋亡蛋白的表达,通过Caspase 途径引起细胞凋亡。
3 黄酮类3.1 黄芩苷黄芩苷是从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 中提取分离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解热、降压、利胆等药理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黄芩苷能抑制肝癌SMMC27721 及BEL27402、卵巢癌、人子宫癌HeLa 等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促进其调亡的作用。
匡菊香等[10]采用MTT 法检测了50、10、5、1、0.1 μmol/L 黄芩苷分别培养24、48、72 h 后对人黑色素瘤A375 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苷在50 μmol/L 时的抑制率为(73.46±0.78)%,且呈现剂量和时间相关性。
3.2 蛇葡萄素蛇葡萄素又名双氢杨梅树皮素、二氢杨梅素,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的嫩茎叶[11]总黄酮中主要的单体化合物,其对白血病细胞HL-60、K562、肝癌细胞Bel-7404、胃癌细胞SGC-7901 的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郑作文等[12]采用MTT 法检测到100.0、66.7、44.4、29.6、19.8、13.2、8.8 μg/mL 蛇葡萄素作用48 h 后对人黑色素瘤A375 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高抑制率可达80.2%,IC50 为18.29 μg/mL。
4 多酚类4.1 和厚朴酚和厚朴酚是我国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肌肉松弛、降胆固醇、抗血栓和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喻丽红等[13]采用MTT 法检测5、10、20、40、80 μmol/L 和厚朴酚对B16 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其对B16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相关性,且作用12、24、48 h 后的IC50分别为23.4、13.1、11.4 μmol/L;DAPI 染色法观察到部分细胞胞体缩小,胞质浓缩,细胞核碎裂呈碎片状,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因此,低剂量的和厚朴酚可通过诱导B16 细胞凋亡来有效地抑制细胞增殖。
4.2 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葡萄科、百合科等70 种植物中。
1997 年,美国的科研人员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的功效,表现为对肿瘤的起始、促进和进展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刘浩等[14]采用MTT 法检测10、20、40、80、160 μmol/L 白藜芦醇分别培养24、48、72 h 后对人黑色素瘤Mel-RM、MM200 细胞增殖具有剂量和时间相关性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藜芦醇在80~160 μmol/L 可将细胞阻滞在Sub-G1 期,对Mel-RM 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0.8%、49.9%,对于MM200 细胞的凋亡率为40.2%、67.2%;JC-1 染色检测到Mel-RM 和MM200 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分别降低51.0%、68.8%;由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通过不同的途径活化Caspase-3,从而引起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