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蛋白质的营养调控
浅谈反刍动物营养

浅谈反刍动物营养反刍动物是一类独特的动物,它们通过特殊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利用植物纤维,从而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有一些特殊之处,本文将从饲料的选择、饲养管理以及常见营养缺乏症等方面对反刍动物的营养进行探讨。
一、饲料选择反刍动物主要以植物纤维为主要饲料来源,植物纤维的消化需要依赖共生菌群的帮助。
为了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饲料的选择十分重要。
1. 粗饲料:粗饲料是反刍动物最主要的饲料来源,如青草、绿豆秸秆等。
粗饲料富含纤维,能够提供丰富的消化纤维物质,促进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功能发挥。
此外,粗饲料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2. 浓饲料:浓饲料主要是由谷物、饲料豆类和油料等组成,如玉米、大豆等。
浓饲料较为富含能量,能够为反刍动物提供丰富的能量来源,满足其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3. 蛋白质饲料:反刍动物需要蛋白质作为体内结构和代谢的基础。
适量的蛋白质饲料能够促进反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肉、奶产量等。
常见的蛋白质饲料有豆粕、棉籽饼等。
二、饲养管理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对于其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需水需盐、饲喂方式和饲养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需水需盐:反刍动物的饮水量和盐的需求较大,特别是热天气或哺乳期的需求更加旺盛。
合理的饮水和盐的供应对于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的代谢功能十分重要。
2. 饲喂方式:反刍动物的饲喂方式主要分为自由放牧和圈养喂养两种。
自由放牧可以使反刍动物获得丰富的天然饲料,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而圈养喂养则可以更加方便对反刍动物进行管理和控制。
3. 饲养环境:反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适宜的饲养环境对于其健康和生产性能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合理搭建舒适的栏舍和合理管理粪便是保持饲养环境优良的重要措施。
三、常见营养缺乏症在反刍动物的饲养过程中,由于饲料营养不均衡或饲养管理不当,常常会导致一些营养缺乏症的发生。
1. 钙缺乏症:钙是反刍动物骨骼和牙齿发育所必需的。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原理

反刍动物是一类能够通过发酵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等植物纤维,将其转化为有机酸、细菌蛋白和其他物质的草食性动物。
在这一过程中,反刍动物产生了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和气体,同时也生成了多种营养物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碳水化合物。
本文旨在探讨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的原理,并对其在动物营养学领域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一、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1.1 碳水化合物是反刍动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它们主要通过草料和其他植物性饲料中的纤维素、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来获取能量。
1.2 在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中,碳水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转化为有机酸和气体,进而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1.3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与其种类、生长阶段、饲养管理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利用2.1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瘤胃、网状胃、omasum和第四胃,其中瘤胃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发酵场所。
2.2 碳水化合物首先在瘤胃中受到微生物的作用,经过发酵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气体和其他有机酸,然后被进一步吸收和利用。
2.3 反刍动物能够通过瘤胃中丰富的微生物裙来降解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将其转化为易于吸收和利用的有机物质。
三、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的原理3.1 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的原理包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消化与吸收、代谢和利用等多个环节。
3.2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控制需根据其种类、生长阶段、饲养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比,并且要确保其饲料中含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
3.3 消化与吸收是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瘤胃中的微生物活动对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3.4 碳水化合物在反刍动物体内经过代谢和利用后会转化为能量和蛋白质,支持其正常的生长和生理功能,同时也需要通过饲料添加剂等手段进行营养强化。
四、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的意义4.1 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障动物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反刍动物营养学

反刍动物营养学引言反刍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
在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动物的营养需求和摄入途径,以优化它们的饲养和养殖条件。
本文将介绍反刍动物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研究成果。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在理解反刍动物的营养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消化系统。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瘤胃、网胃、沟胃和真胃。
瘤胃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一个部分,它起到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
瘤胃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反刍动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这种微生物发酵的过程被称为反刍。
网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二个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过滤和液体吸收。
食物在瘤胃中进行反刍后,通过槽的运动进入到网胃中。
网胃内的物质会被分离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
固体部分会形成食糜,液体部分则被吸收进入到血液中。
沟胃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三个部位,它是一个紧贴在真胃之前的结构。
沟胃与网胃类似,也起到过滤和吸收的作用。
沟胃将食物进一步处理,并将其分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
真胃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最后一个部位。
在真胃中,食物被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真胃分为底胃和大网胃两部分,底胃负责分泌消化酶,大网胃为食物的储存和进一步消化提供空间。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面的需求。
反刍动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纤维素和淀粉。
纤维素是一种难以消化的物质,但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可以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供反刍动物吸收利用。
淀粉则可以直接被反刍动物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蛋白质是反刍动物生长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反刍动物通常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产物来获取蛋白质。
不同种类的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来源有所不同。
脂肪脂肪是反刍动物营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脂肪还可以帮助动物吸收和利用脂溶性维生素。
动物营养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

AA、羟lys),酸、碱、膨化或水解处理后可提高利 用率。
三、蛋白质分类及性质
2.球状蛋白
包括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组蛋
白、鱼精蛋白等。 但成本较高。 3.结合蛋白
这类蛋白质利用率很高,AA组成较纤维蛋白好,
是蛋白质部分再结合一个非AA的辅基。如核蛋
白、磷蛋白、金属蛋白、脂蛋白、糖蛋白等。
# 动物体内缺乏分解D-AA的酶。
# D-AA不构成体蛋白质,它必须转化成L-AA 才能构成体蛋白质。
天然饲料中仅含L-AA;微生物能合成L-AA和DAA.;人工化学合成的是L-AA 或D、L混合物。
三、蛋白质分类及性质
(一)分类
纤维蛋白 胶原蛋白 弹性蛋白 角蛋白 清蛋白 球蛋白
蛋白质
球状蛋白
二肽酶 小肠液
分解底物 蛋白质 酪蛋白 蛋白质 蛋白质 肽 二肽 胨、肽
胨、肽
最终产物 胨 酪蛋白钙、胨 胨、肽 胨、肽 氨基酸 氨基酸 氨基酸
氨基酸
Hale Waihona Puke 壁细胞胃 主细胞HCL
Large Protein Unfolded Protein Smaller Protein Smaller Protein Smaller Protein
RENB,g
MCP (FOM) 304.64 MCP (RDP) 190.67
8.0
350.0
211.86
2.24
小麦秸
玉米 小麦麸
4.0
5.6 1.5
4.0
13.0 2.9
158.4
488.9 220.0
29.90
26.37 72.25
47.36
128.92 158.95
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营养反刍动物是指那些能够进行反刍消化过程的动物,典型的反刍动物包括牛、羊、鹿等。
这些动物拥有特别的胃部结构,可以将粗糙的纤维素食物转化为高质量的蛋白质和能量。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独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反刍动物的营养。
首先,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非常复杂。
它们的胃分为四个部分:瘤胃、网胃、书本和泌乳腺。
当反刍动物吃下食物时,食物首先进入瘤胃中进行预消化。
然后,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进入口腔,反刍动物通过咀嚼和吞咽将食物送入口腔中,然后进入网胃进行进一步消化。
在网胃中,食物被分解成更小的粒子,然后再次进入口腔,最后进入书本和泌乳腺进行终端消化和吸收。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包括干草、青贮料和谷物。
干草是反刍动物最重要的饲料来源之一,它富含纤维素和能量。
当干草进入反刍动物的瘤胃时,它被微生物发酵分解成短链脂肪酸和挥发性脂肪酸。
这些有机酸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并维持瘤胃的酸碱平衡。
青贮料是指通过发酵保存的植物,它富含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
青贮料可以增加反刍动物的饲料多样性,使其摄入更多的营养物质。
谷物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谷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酶和微生物,反刍动物的瘤胃和网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共生,它们可以帮助反刍动物消化谷物。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分为两大类: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宏量营养素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和纤维素。
能量是反刍动物维持生命和进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蛋白质是组成动物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纤维素是由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壁形成,它不能被反刍动物自身消化吸收,但可以为瘤胃中的微生物提供能量。
微量营养素主要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
矿物质是维持反刍动物各种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无机物质。
维生素则是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有机物质。
为了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饲养者需要注重饲料的选择和搭配。
例如,在牛场中,牛主人通常会根据牛的品种、年龄和生理阶段选择适合的饲料。
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利用率的几项措施

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利用率的几项措施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尿素是一种含有高能量的氮源,能够提供反刍动物所需的氮。
然而,由于尿素的浓度比饲料中的氮浓度高得多,因此,反刍动物必须通过合成微生物来利用尿素中的氮。
为了增加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率,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首先,合理调控反刍动物饲料中尿素的水平。
尿素的添加量应该根据动物的品种、生理状态和饲养方式来决定。
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尿素的含量,可以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率。
然而,过高的尿素水平可能会产生毒性,影响动物的健康,因此,在调整尿素含量时需要谨慎操作。
其次,增加反刍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
蛋白质是反刍动物饲料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动物所需的氮源。
通过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减少对尿素的依赖,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率。
可以通过选择高蛋白的饲料原料,或添加蛋白质补充剂来实现。
第三,改善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直接影响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率。
例如,定时喂养和合理饮水可以提高反刍动物的消化功能,促进饲料的充分利用。
另外,合理的配合饲料和控制采食量也是提高尿素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可以减少粪便中氮的损失,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效率。
第四,添加尿素酶制剂。
尿素酶是一种能够降解尿素的酶,可以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率。
通过添加尿素酶制剂,可以促进尿素的降解,释放出可供反刍动物利用的氮。
尿素酶制剂的添加可以在饲料中直接加入,或者通过微生物发酵等方式加入。
第五,改善反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反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对尿素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整饲料中的饲料纤维和能量比例,可以改变反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对尿素的利用率。
例如,添加纤维源可以促进纤维消化菌的生长,提高纤维的降解效率,减少纤维的氮损失。
总之,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调控饲料中尿素和蛋白质的水平,改善饲料管理,添加尿素酶制剂,以及调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对饲料和环境的氮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反刍动物的营养和生理--韩国060614)

粗饲料与纤维素的最低喂食基准
观察粗饲料来源纤维素的功能 1) 填满牛的消化器给予饱满感 2) 对反刍胃给予物理刺激,促进反刍作用及唾液分泌 3) 分泌出来的唾液稳定地维持反刍胃内Ph值 (pH 6.2左右) 4) 保持瘤胃内微生物的均衡来维持反刍功能 5) 保持挥发性脂肪酸的均衡的生成比率来维持乳脂率 (3.6%以上)
(lignified protein)
• 促进反刍作用及唾液生成
• 饱满感
• 促进乙酸生成 → 增加乳脂率
26
碳水化合物代谢
■ 影响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因素
1) 谷种类 燕麦 > 小麦 > 大麦 > 玉米 > 高粱 Amylopectin>Amylose
2) 谷类加工方法 : 糊化(Gelatinization) Steam flaking、 extrusion、 popping、 pelleting
10
Composition(g/100gDM) of rumen microbes (van Soest,1994)
▪ True protein
: 47.5
▪ RNA
: 24.2
▪ DNA
: 3.4
▪ Peptidoglycan : 2.0
▪ Polysaccharides : 11.5
▪ Lipid
气体排出 所发生的 损失
体 组 织 体组织
代谢
牛奶
28
挥发性脂肪酸的利用
挥发性脂肪酸 乙酸 丙酸 丁酸
正常发生比率 60% 30% 10%
能量利用效率 57 100 71
29
肝脏中葡萄糖生成与乳房中合成乳糖和乳脂肪
• 大多数丙酸在肝脏中合成为葡萄糖 (这时需要氨基酸) • 其他消化道内不能吸收葡萄糖 - 牛奶 20Kg : 需要900g的葡萄糖 • 为了形成乳糖(lactose)需要较多的葡萄糖 • 产乳量 : 受到在反刍胃内生成的来源于丙酸的葡萄糖的影响 • 葡萄糖合成为牛奶时转换为甘油(glycerol)+乙酸及酮体 → 乳脂肪 • 葡萄糖在乳腺上与含 C4~C14的脂肪酸合成 : 总乳脂肪的一半 - 剩余一半来源于含 C16 以上的饲料脂肪
反刍动物营养学讲义

• 消化吸收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随淀粉进食量增加而 增加
幼年反刍动物葡萄糖营养状况随年龄而异
表1 由不同前体物合成的葡萄糖占绵羊体 内葡萄糖周转量和肝脏葡萄糖合成量比例
(Begman,1973;Lindsay,1978)
占葡萄糖周转量% 前体物 占肝脏葡萄糖合成量%
饲喂状态
丙酸 血液来源 27-40
前
言
反刍动物葡萄糖营养和代谢具有极其重要 的位置
葡萄糖代谢在所有脊椎动物碳水化合物代 谢中间居中心位置 葡萄糖是动物机体内唯一能通过血浆和细 胞在全身循环的碳水化合物 葡萄糖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能量载体物质 葡萄糖与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20世纪末反刍动物葡萄糖营养研究取得 了长足进步
肉用阉牛
1096 487 0 1443 -60 707 2150 1054
乳牛
2007 345 1600 3313 220 1276 4589 2582
RG——葡萄糖周转量,指离开血浆参 加代谢并会重新返回的葡萄糖量 OG——葡萄糖氧化量,指被氧化生成 CO2葡萄糖量
表3 激素对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Van soest,1994)
阉
奶
牛
牛
9.9-23.2
9.9-39 12.28-15.8
Orskov(1980)
Orskov(1980) 王玲(2003)
绒山羊
代谢葡萄糖(MG)
定义:饲料经动物消化吸收后,可以给动物本身代谢提供 的可消化的葡萄糖总量。 公式: MG=POEG+BSEG =0.09K1×Pr+0.9K2×BS
葡萄糖营养研究必须从NFC与NDF相互联系中探 求 葡萄糖营养研究必须把能量载体物质和能量利用 结合起来 葡萄糖营养研究必须和蛋白质营养代谢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刍动物营养!饲料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小肠氨基酸多数来自瘤胃微生物,少量来自瘤胃非降解饲料蛋白质及内源性氨基酸。
瘤胃微生物的氨基酸平衡较好,比较理想;瘤胃非降解饲料蛋白氨基酸平衡较差。
如何调节小肠氨基酸的平衡,使其成为理想氨基酸,是当前国内外反刍家畜氨基酸研究的热点问题。
瘤胃微生物氨基酸是小肠氨基酸的主要部分,就多数日粮而言,瘤胃中合成的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约占进入小肠总氨基酸量的,$-.’/-()011234和560789,*"’’),且进入十二指肠中微生物部分的总氨基酸组成受日粮的影响并不明显(:;33<96=,*">()。
在生产中应尽量使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增加,这对奶牛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增加了进入小肠的可消化蛋白质;#?微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可达’$-;(?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十分平衡,几乎接近于乳蛋白,可提高奶蛋白的合成效率;%?饲养实践表明,使微生物蛋白的合成量增加,会促进奶牛对干物质的采食,提高产奶量,有利于奶牛健康。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日粮中用于生长和产奶的蛋白质利用率,需要平衡碳源以提供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所必需的能量和碳链。
瘤胃微生物也需要蛋白质,饲喂瘤胃降解蛋白质(如大豆粉)可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补充瘤胃降解蛋白质的量,应以满足瘤胃微生物对氮和氨基酸的需要为宜,而不宜过剩。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调控途径及效果*?*?*!维生素反刍动物自身可以合成)族维生素,能够收稿日期:#$$%+$%+#,满足代谢与生产的需要。
但高产奶牛却是例外(杨赵军,*"">)。
随着产奶量的提高,日粮中精粗比例增加及饲料加工过程对烟酸和体内可以合成烟酸的色氨酸的破坏,奶牛会缺乏烟酸。
@<8+8277等人进行的体内与体外试验发现,烟酸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
在以玉米、棉籽饼和粗料为日粮条件下,向牛的瘤胃液中分别添加维生素A 、维生素B 、维生素C ,在各自适宜浓度下能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林海,*""’)。
*?*?#!硫化物硫是反刍动物所必需的矿物质之一。
瘤胃微生物合成某些氨基酸、维生素、酶时需要硫。
硫化物是合成菌体蛋白硫的主要来源(D<11E;=,*",%;FG;=H I23,*">#)。
日粮中适宜的硫水平可促进瘤胃内细菌蛋白质的合成(J<21K ,*""()。
*?*?(!肽与氨基酸肽是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底物(A3EH 912;821K ,*""();@099277等(*"’()和:<=6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肽的摄取是瘤胃蛋白质降解的限速因素,它能够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长。
A3I472等(*"’")证明,用肽或肽和氨基酸的混合物作氮源比单独以氨作为氮源更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酵母培养物通过酵母活细胞或酵母中的某些微生物生长促进因子对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可促进瘤胃中纤维分解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能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使瘤胃厌氧菌增加/倍(B;L96=,*"’>,*""();补饲酵母培养物能显著地增加进入真胃的微生物蛋白量。
!反刍动物营养!!"饲料研究!!""#$"%"&$’()*+",#$$%#!过瘤胃蛋白质尽管高产奶牛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量很大,但进入小肠的蛋白质仍不足以充分发挥高产奶牛的泌乳潜力。
因此营养学家就用瘤胃非降解蛋白来弥补微生物蛋白的不足。
迄今为止,过瘤胃蛋白质(氨基酸)营养调控的主要策略是:选择那些氨基酸含量全面且比例合适、抗瘤胃降解力强的饲料作为蛋白质补充料,或进食前对常规蛋白质饲料进行理化处理,减少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
#&’!过瘤胃蛋白调控途径及效果#&’&’!化学保护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甲醛,其他包括丹宁、乙醇、氢氧化钠,最近又发现锌盐与饼粕蛋白作用后可免受瘤胃微生物降解。
()**+,-等(’".")在青贮饲料中添加甲醛(%/0’$$/粗蛋白),结果绵羊瘤胃中饲料蛋白质降解量减少,进人十二指肠的食糜中非氨氮增加。
由此可见,添加甲醛可改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部位。
根据锌盐可使可溶性蛋白质沉淀和抑制瘤胃中某些细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特点,12)34证实,用占豆饼干物质’56#5的锌盐(硫酸锌)处理豆饼可减少蛋白质降解,促进犊牛生长,提高奶牛产奶量。
#&’&#!物理包被富含白蛋白的物质都能对蛋白质起保护作用,抵抗瘤胃的降解。
7)2等用全血处理豆饼时发现,全血的最佳用量为’&890:/干物质,且牛的氮沉积增加。
李爱科和冯仰廉(’""’)试验证明,用占豆饼重;$5的全血(猪)包被处理,瘤胃降解率下降,提高了阉牛的能量沉积。
<2=->,-等(’""%)报道,当奶牛饲喂抗瘤胃微生物降解蛋白质补充料时,进入真胃或十二指肠的氨基酸模式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瘤胃非降解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对真胃或十二指肠食糜的氨基酸组成影响很大。
通过仔细选择反刍动物日粮的蛋白质补充料,可以改善进入十二指肠氨基酸的数量和品质。
但同时过瘤胃蛋白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日粮中用非降解蛋白质代替降解蛋白质,会影响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进入小肠的微生物蛋白质数量下降;"可代谢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平衡会影响牛奶的产量;#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也可能不容易消化;$不同来源的过瘤胃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相互作用,降低了自身的营养价值;%瘤胃内环境的改变、微生物合成效率的降低、食糜通过率的加快都会影响过瘤胃蛋白质的功效。
由于过瘤胃蛋白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过瘤胃氨基酸上。
;!过瘤胃氨基酸通过给小肠提供单个的氨基酸,就可减少非降解蛋白质的供应量。
这样就可以在日粮中补充更多的组分,来促进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7?2@A?B 等(’""#)认为,当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限制或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很高时,仅靠微生物蛋白质不能满足反刍动物维持和生产(如生长、泌乳等)的需要。
吸收氨基酸之间的平衡是影响蛋白质利用效率(合成肌肉和其他产品)的最重要的因素。
过瘤胃氨基酸的类型及保护原理:过瘤胃氨基酸大致分为#大类。
第’类包括氨基酸类似物、衍生物、聚合物、金属螯合物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蛋氨酸羟基类似物(7CD ),其保护原理是,在瘤胃内分解羟基,使其变为氨基,完成从类似物到氨基酸的转化,从而达到过瘤胃保护的效果;第#类为包被氨基酸,其保护原理是,选择对EC 敏感的材料(如脂肪,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或由苯乙烯和#F 甲基F 8F 乙烯基吡啶组成的共聚物)包埋氨基酸,使其在瘤胃内(EC G 8&%)稳定,在真胃(EC G #&%)内被分解,使氨基酸游离出来,被小肠吸收,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过瘤胃氨基酸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不仅可以使奶牛达到最高产奶量,而且可以降低日粮中粗蛋白质供应量,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避免蛋白质过剩给奶牛造成的负担。
由于蛋氨酸和赖氨酸被认为是合成乳和乳蛋白的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实际上所有添加氨基酸的试验研究都主要集中于这两种氨基酸。
蛋氨酸羟基类似物(7CD )在低粗纤维饲粮中,能提高乙酸与丙酸比例。
易治雄(’"H.)报道,饲喂7CD 的奶牛,奶、血和肝、肾组织中蛋氨酸含量可提高#6;倍。
补充7CD 的奶牛的产奶量可提高’#56’H 5。
补充7CD 的犊牛的增重提高’’5。
在缺乏蛋氨酸的日粮中,添加蛋氨酸羟基类似物—游离酸(7CD —ID ),即&F 羟基F %F 甲硫基丁酸(C71),约’#周的试验期内,母牛产奶量显著增加,其中从第J 周到第"周增加量最明显(张倩摘译,’""H )。
过瘤胃氨基酸的添加量不仅由日粮中蛋氨酸或其他氨基酸缺乏量决定,而且由成本和其他蛋白源的可利用性决定。
K+>+-?2等(’"H8)认为,奶牛饲料中添反刍动物营养!饲料研究!!!"#加&’(的最佳水平为#$)*+,-.。
一般来说,泌乳期奶牛日粮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对干物质的吸收没有不利影响,但高水平添加会降低饲料适口性,从而影响采食,也会造成氨基酸的浪费。
在奶牛生产中使用过瘤胃氨基酸,可以降低日粮成本和奶牛对过瘤胃蛋白质的需要量,能直接满足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需要量,从而消除蛋白质过量造成的生理应激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肽近年来,对蛋白质吸收利用的认识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发现,肽吸收的特点与氨基酸混合物的吸收特点有很大的不同,小肠黏膜对以肽形式存在的氨基酸的吸收速度比以混合游离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氨基酸吸收速度更快。
肽的吸收与氨基酸的吸收之间不存在竞争,而存在两种相互独立的转运机制。
此外对反刍动物而言,瘤胃和瓣胃是其肽吸收的主要位点。
%0/!肽的营养作用%0/0/!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试验证明,循环中的小肽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0/0#避免氨基酸之间的吸收竞争123456(/"7/)发现,小肽与游离氨基酸彼此的吸收不互相影响。
89:;:,<5和=:;>?<(/"@7)报道,当赖氨酸与精氨酸以游离形式存在时,两者相互竞争吸收位点,游离精氨酸有降低肝门静脉赖氨酸的倾向;当后者以肽形式存在时,前者对其吸收无影响,完整蛋白质的赖氨酸与精氨酸在水解过程中以游离氨基酸和小肽形式释放出来。
%0/0*!提高生产性能86A42B 等(/"@/)发现,黑白花奶牛吸收的谷胱甘肽在乳腺CD8酶的作用下降解为甘氨酸与胱氨酸,可作为乳蛋白合成的原料,促进乳蛋白质合成。
研究表明,小肽和游离氨基酸的释放量及比例与蛋白质的品质有关。
乐国伟等(/""E )对几种不同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水解产物的反相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寡肽的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酪蛋白、鱼粉、蚕蛹、豆粕、豆饼、草籽饼、玉米蛋白粉,饲料蛋白质的寡肽释放量与有效赖氨酸呈正相关。
从这些试验可以看出,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且平衡的优质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容易水解生成分子量小而数量多的寡肽,而必需氨基酸缺乏、不平衡的饲料蛋白质则产生数量少、分子量大的肽(&?4B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