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曾经讲述了一个关于五蠹的寓言故事。
他说,有一个人在家中放置了一块美味的干肉,结果吸引了五种蠹虫前来侵蚀。
其中,有一种蠹虫认为肉的味道不够鲜美,于是它选择了离开。
另一种蠹虫则认为肉太干燥,便也离开了。
第三种蠹虫认为肉太硬,也离开了。
第四种蠹虫认为肉太腥,同样离开了。
只有最后一种蠹虫认为肉刚刚好,于是它留了下来,最终将肉侵蚀一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的眼光和要求常常是不切实际的。
有些人总是对眼前的现实不满意,总是想要更好的东西,却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更多。
故事二,《韩非子·言劝》。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言劝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向别人借东西,借东西的人劝他说,“你不要借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很珍贵,如果弄坏了,你就会赔不起。
”但是那个人并不听劝,还是借了东西,结果弄坏了,果真赔不起。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的劝告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
有时候,别人的劝告可能会避免我们犯下错误,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故事三,《韩非子·亡羊补牢》。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的羊逃跑了,他没有及时去追赶,结果羊跑得很远。
后来他才去追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羊追回来。
有人劝他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但是他却不听,认为已经追回来了就行了。
结果,羊因为长时间逃跑,身体虚弱,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及时,不能等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后悔。
有时候,一点点的疏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及时补救,不能掉以轻心。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1.狗猛酒酸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
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
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2.鲁相嗜鱼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意译】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6、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7、多财善贾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8、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9、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6则很多的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认真的去体会其中的具体含义,尤其是韩非子故事中的寓意更是深厚,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一、欢以失日【原文】纣为长夜之饮①,欢以失日②,问其左右,尽不知也。
乃使人问箕子③。
箕子谓其徒曰④:“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⑤。
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
“ 辞以醉而不知。
⑥(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注释】①长夜:整夜。
②失日:忘记时间。
③箕子:名胥余。
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
箕子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
因纣王无道,于是,箕子佯狂而独自一人隐居在箕山,当纣王闻知箕子情况,遂囚禁在“箕子台”。
④徒:随从人员。
弟子。
⑤为,治也。
—《小尔雅》。
天下主:指国家的君王。
其: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一定”。
⑥辞:推托,借口。
以:通“已”,已经。
故事解读;商纣王欢乐无度,却有嫉妒心,箕子即使知道也不敢说出来。
所以商朝败亡在他手上。
忘记时间尽心欢乐是很多富二代的表现,他们这样做很快就会败家。
二、鲁人救火【原文】鲁人烧积泽①。
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②。
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③。
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
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
”哀公曰:“善。
”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
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请徒行罚。
④”哀公曰:“善。
“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⑤”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注释】①积,聚也。
——《说文》。
按,禾谷之聚曰积。
倚:偏,这里指蔓延的意思。
恐:这里表示估计,相当于“大概”、“也许”。
国:国都。
③将众:率领众人。
趣,疾也。
—《说文》。
急,赶快。
④请:请,告也。
—《尔雅·释诂》。
又《类篇》受言也。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本文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仅供参考,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评论。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篇11.宋人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
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
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
"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
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2.螳螂捕蝉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3.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1一:讳疾忌医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ò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爱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本身的功劳”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假如不治,还会加重。
桓公不理睬他。
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愉快。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气所能实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方法了。
而今在骨髓,我不再恳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韩非子》3则寓言故事,洞悉世事,看穿人性,道尽人生哲理!

《韩非子》3则寓言故事,洞悉世事,看穿人性,道尽人生哲理!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千古经典著作《韩非子》记载了太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为大家精选了3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一起领略传承千年的法家智慧。
智子疑邻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富商。
有一天突降暴雨,把富商家中的一面墙冲塌了。
富商的儿子看到后,连忙提醒父亲,一定要尽快修缮好墙院,不然一定会有小偷趁机行窃。
一旁的邻居看后也应声附和。
到了晚上,富商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财物。
富商连忙夸赞自家孩子有智慧,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韩非子评价道:“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恰当的处理问题。
富商之所以对儿子与邻居老人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只是源于彼此间的关系亲疏不同。
交浅何必言深,言多必失。
邻居老人出于善意的提醒,却成了富商怀疑的源头。
古人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说话恰当有分寸,是智慧;适时保持沉默,也是智慧。
生活中,不论是泛泛之交,或是患难之交,我们都应该戒掉口无遮拦,即便是出于善意的真话,也要斟酌三分。
愿所有朋友懂得知人莫言尽,交浅不言深。
嗜鱼拒馈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
人们听说后争相买鱼送给他,可公孙仪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他的弟子好奇询问原因,公孙仪回答说:“正是因为爱吃鱼,才不能接受旁人的无端馈赠。
”弟子很疑惑,他继续解释:“如果收了别人献来的鱼,难免就会对他们低声下气,如此一来就会歪曲法律,进而就有可能被罢相。
等我被罢免了,自己买不起鱼了,这些人也很大可能不会再给我送鱼了。
反过来一想,如果我不接受馈赠,就不会被罢相。
想吃了随时可以买,不必仰仗他人投赠。
”韩非子总结道:“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不因小利而失大节,懂得靠人不如靠己,这启示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在韩非子的《韩非子》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五蠹”。
故事中,有五只蠹虫分别到了不同的地方,第一只蠹虫躲在柿子里吃,第二只蠹虫藏在床脚下咬,第三只蠹虫钻在屋梁上啃,第四只蠹虫藏
在衣柜里蛀,第五只蠹虫则躲在书包内吃书。
这五只蠹虫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到对它们所在的物品的影响,最
终导致了柿子烂掉、床腿烂掉、屋子垮塌、衣物被蛀虫蛀烂、书页破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
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个人行
为对整体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
窃金不止
在楚国荆山东南,谷地宽广,富含金矿。
顺着水流泥沙俱下,附着于水流泥沙之中,
有贵重的天然金砂。
所以,大量的淘金者从四面八方涌来,偷偷地采金。
尽管官府的采金禁令非常严厉,抓到了偷采金砂者,立即在市街分尸示众。
禁令下达
后被处以极刑的人不计其数,尸体抛弃于水中,水为之阻塞不流。
可是,违法采金还是不
能禁止。
当时,最惨重的酷刑,没有比‘市街分尸示众’更残忍的了,但偷偷采金的行为还是
不能禁止。
那是因为,不一定每个偷偷采金的人,都会被官府抓获,这样就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所以,现在若有人在这里说:“给你天下所有财富再杀死你,你愿意接受吗?” 即便
是见识短浅没有作为的人,也不会作出这种愚蠢的选择。
占有天下,多么大的利益诱惑呀!还不愿意,那是因为他已知道必死无疑。
所以,刑罚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漏洞存在,那么虽然有‘市街分尸示众’的酷刑,也会
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偷偷采金的行为就不能禁止。
如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知道
犯法必死无疑,那么把天下的财富全都给他,也没人愿意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了。
莫辨楮叶
春秋战国时代,象牙雕刻工艺技高工巧,当时有个宋国人,用象牙为宋王设计制作了
一件极为精致的楮叶工艺品,足足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
长条形的叶柄肥瘦逼真,叶面上
繁多的绒毛清晰可見而富有滋润的光泽。
将它混杂在楮树的叶子中,难以分辨真假。
这个
人就靠奇巧的技艺在宋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道家人物列子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假如天地之间任何一种植物,三年才能生长
出一片叶,那自然界植物的叶子就太少了啊!”
由此说明,不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而片面依托个人的本领;不顺应
事物的必然规律,而去学步于个人的智巧。
这同三年制成一片楮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违
背农时在冬季耕作种植庄稼,即便是以善于种植农作物著称的後稷,也不能保证粮食足够
而有余;丰收年景各种庄稼生长茁壮,就连奴隶也不会一味吃粗劣的食物。
靠个人的力量,後稷也生产不出足夠的粮食;顺应自然,奴隶也会衣食有余。
所以說:“必须依靠万物的自然规律,不敢任意行事啊!”
郑袖不妒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
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非常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
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
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
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
因此,对魏美人说:“楚王非常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
掩住自己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
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
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
郑袖窃喜时机终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曾经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
”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
“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曾经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
”所以,未
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