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2.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两首词的情感把握。

3.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意境理解。

2.两首词的情感变化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对李清照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梦令》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如梦令》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如梦令》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如梦令》。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如梦令》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声声慢》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声声慢》。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在课堂讲解中,教师注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师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师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师导学案编写人:罗明清审核人:沈泱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导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导学重难点: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设设计意图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作者作品巩固1.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释题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一)朗读体味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二)整体把握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积累。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高二语文组2016.9.12【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学习难点: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反复吟咏,快速背诵【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 易安体 ",词作有《玉漱词》。

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戚戚()乍暖还寒()()将息()有谁堪摘()憔悴()(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瑞脑..(3)有暗香盈.袖:..销金兽:(2)佳节又重阳(4)凄凄惨惨戚戚: (5)乍暖还寒....时候:(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

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

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她著有词集_____。

“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中的名句。

3.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二、合作探究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3.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4.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1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9、10题。

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参考0603 155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体味两首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3.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质疑。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的词语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把酒(拿起杯子喝酒)莫道(不要说)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堪摘(能够、可以被摘下来)怎生(怎么、怎样)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了)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二.整体感知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醉花阴》——孤独寂寞(轻);《声声慢》——凄惨悲凉(重)。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三.局部探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天气转凉(“半夜凉初透”),秋风渐起(“帘卷西风”),喝菊花酒(“东篱把酒”),观赏菊花(“人比黄花瘦”)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永昼”;“半夜”;“黄昏”。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愁”——“凉”——“消魂”,程度不断加深;说明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拟人、夸张和衬托;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之深。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一)醉花阴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意,把握作者情感,背诵默写全词;2.了解李清照在早期词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2.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3.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2.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一)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2、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自学问题(一)朗读、赏析上片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2.第二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应该怎么分析呢?作者为何提到重阳佳节?3、你认为上片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二)朗读、赏析下片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5.“莫道不销魂”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醉花阴》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二.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十八岁嫁给金石家赵明诚,夫妻感情甚笃。

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作品有《漱玉词》。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有《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

词后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如《菩萨蛮》《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8 1430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及简介:
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2、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读词,概括《声声慢》写的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南飞。

“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环境:秋天的傍晚,天气忽冷忽暖,秋风萧萧,北雁南飞,黄花满地,梧桐滴雨,满目冷清凄凉景象。

事件:找动词。

寻觅,难将息,淡酒,见雁过,看黄花,独守寒窗,听梧桐滴雨。

情绪: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1.定下《声声慢》基调的句子是哪句?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基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主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请问在《声声慢》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绪呢?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用这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任选其一分析即可)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

只因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

一个“淡”字突出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

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凋零的黄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6【合作探究·分析理解】
1.《醉花阴》与《声声慢》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这两首词一首写于前期,一首是晚年之作。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生活处境的变化,的思想情感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同样是写愁,但在早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

《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

而《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2.概括《声声慢》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整理反刍小结】
∙ (1208 084604)
∙ (1208 083342)
∙ (1208 081105) ∙ (1207 114201) ∙ (1207 110637) ∙ (1207 083814) ∙ (1207 082508) ∙ (1207 080504) ∙ (1206 154509) ∙ (1206 1455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