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新人教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新人教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新人教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2002年12月3日,伴着《茉莉花》的神韵,蒙特卡洛的世博会申办会场一片欢腾: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耐人寻味的是,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中国代表团选择“中国文化”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一位香港时事评论员事后这样说道。

(1)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2)如何理解“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作用?

探究活动2: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体现在什么方面?

探究活动3

探究活动4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个文明形态, 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1)查阅资料,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华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且从未中断。 (2)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奥运会徽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奥运会徽的设计浓缩着中华文化,方寸之间,融书法、篆刻、绘画、色彩等于一体,气象万千,寓意深刻。

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的奥运会徽包含的中华文化的印记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寓意?

运用实践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是()

A.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B.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C.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学典籍④科学技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A. 开放性

B. 多样性

C. 包容性

D. 区域性

4、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断的重要文明标识是()

A. 统一的汉字

B. 相同的服饰

C. 共同的信仰

D. 共有的道德规范

5、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是()

A. 《史记》

B. 《战国策》

C. 《资治通鉴》

D. 《春秋》

6、中华文化中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是()

A. 科学技术

B. 园林艺术

C. 文学艺术

D. 天文历法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是()

A. 多样性、复杂性

B. 实用性、整体性

C. 开放性、多样性

D. 多样性、实用性

8、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被称为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的是()

A. 灵渠

B. 大运河

C. 万里长城

D. 都江堰

9、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语言等诸方面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地处华东的是()

A. 吴越文化

B. 中原文化

C. 荆楚文化

D. 滇黔文化

10、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属于藏族民族文学的是()

A. 《荷马史诗》

B. 《格萨尔王传》

C. 《江格尔》

D. 《玛纳斯》

二、分析说明

1、“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试简要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及原因

2、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但是只有中华文化长期延续而从未中断过。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什么是包容性?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什么意义?

三、社会传真

2004年,云南利用丰富多彩的多民族人文景观,打造多元文化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文化冲击波,无论是耳熟能评的《五朵金花》,还是引起轰动的《云南映象》,在带给观众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着云南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走向了世界。

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我国的区域文化?

四、观察思考

1、台湾文化大都是从闽南传播过去的,与闽南文化共称为“闽台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大陆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就已传播到台湾地区。随着大陆先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制度等全面传播到台湾。由于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主要是福建闽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人民,台湾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活、客家话,台湾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与福建、广东等地也基本相同。

虽然在台湾近代史上,闽台文化一度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中华文化早已渗透在台湾同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成为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了,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会抽时间拜访曲阜“三孔”圣地。闽剧、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莆仙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每年都有不少台胞到福建莆田湄州湾祭拜妈祖,到河南新郑黄帝陵祭祖。

至于清明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阖家团圆等民俗习惯,无不是两岸同根同宗的证明。2005年5月9日宋楚瑜率亲民党代表团祭拜黄陵时表示:两岸同根同宗同文化割舍不断。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早已渗透在台湾同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维系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2、材料一:在文学艺术方面,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文坛上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

材料二: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如胡琴、笛、箫、唢呐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材料三:在民族舞蹈,建筑壁画,科学医药方面各民族文化更是灿烂多彩。

分析上述材料,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探究活动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此外,中华民族还具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此外,在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探究活动3

(1)中国红、中国字、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篆刻、中国印章、中国印泥……

(2)①中国红:寓意喜庆、幸福、吉祥。她既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对于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热烈期待,也预示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世界各国运动员的空前盛会、是一次奥林匹克精神的盛典、是一次东西方文化会聚的盛大节日!

②中国字:中国字是历经数千年考验的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既绘形、又表意,既具象、又抽象,可以字字珠玑、言之凿凿,也可以意在字外、寓意无穷。中国字是超越地理地域、超越方言口音、超越民族差异、超越时空隧道,将无论地处何方的华夏各民族数千年不变地维系到一起的强大文化纽带。

③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会徽中的篆字经过中国书法艺术的夸张变形,看似一个北京的“京”字,寓意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又看似一个文化的“文”字,寓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她还看似一个富有动感的人形,似兴高采烈翩翩起舞、似努力奋进冲向胜利的终点、似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世界……

④中国绘画:中国画分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工笔人物、工笔山水、工笔花鸟;写意人物、写意山水、写意花鸟……工笔画贵在“以形写神”,可以做到一丝不苟、纤毫毕现;写意画则贵在“神似”,强调似与不似之间。会徽“中国印”无疑是一副飘洒俊逸、气韵生动的写意中国画——“舞动的北京”。

⑤中国篆刻:会徽中的中国字、中国画、中国书法是通过中国篆刻来具体实现的。中国印采用的是汉式白文印——横笔竖划在方整中带有圆意,笔划转角处在圆中带有方意,表现出粗壮豪放,而不虚弱臃肿。印章恰到好处的“敲边”——显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苍古厚重。印字个别笔划的“冲边”——将部分笔划冲出印边外,让人们可以产生出无穷联想。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动态的、欢畅的、生气勃勃的北京和中国的对外开放。

⑥中国印章:是中国人传统上取信于人的最高信物。她代表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北京奥委会庄重承诺、取信于世、凭据凿凿。

⑦中国印泥:中国印泥用艾草的纤维和蓖麻油、朱砂精制而成,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苍老者为上品”。她可以做到经久不变、色泽如新。她标志着2008年奥运会将以“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永载史册、永葆光华。

探究活动4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①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壮大中的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③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运用实践

一、选择题

1、B

2、B

3、C

4、A

5、D

6、C

7、B

8、D

9、A 10、

B

二、分析说明

1、(1)汉字和史字典籍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它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它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三、社会传真

(1)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和语言方面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云南文化含有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

(2)中国不同区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突显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四、观察思考

1、(1)中国文化是维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从远古时期,海峡两岸人民已建立起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他们共同开发宝岛台湾,因此中华文化早已渗透在台湾同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维系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2)团结统一,深刻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民族的认同,民族的凝聚都离不开强大的中华文化力量的有力支撑。

2、(1)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在创造成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都作出了贡献。

(3)各民族多彩文化的总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练习: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含解析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坚守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7·河北邯郸模拟)中国菜肴流派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八大菜系从味型、选材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3.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7·河南焦作质检)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由此可见,汉字()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孝”的字形(如下图):从老,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意谓顺从、侍奉长辈。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可以领悟到()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17课 诗歌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名题分解 (备注:无。) 1.(2011年北京卷,22)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 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考点】近现代世界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理解。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强调主观想象力,用诗歌表达人的强烈情感,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选B项。【答案】B 1.(2011年浙江文综,23)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②《有藤椅的静物》③《星月夜》④《弹曼陀玲 的少女》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组合类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答案】B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必修三模块综合 1.(2011年山东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 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识图、操作、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概括历史现象特征、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整合知识的能力;养成分享和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广泛收集课外资料和组织文字、视频材料,制作幻灯片;采用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深深体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地树立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点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也有学习、也较感兴趣,同时大多数知识点主要是识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殷商:甲骨、陶器、青铜器 ⑵秦汉:竹木简牍和缣帛(竹简太重、缣帛太贵,难推广) ⑶西汉;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纸质较粗糙) ⑷东汉: (105年)蔡伦用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地细腻,被时人称为“蔡侯纸”)。 2、意义: ⑴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⑴雕版印刷术:(每印一页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 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课本插图) ⑵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单个反体字,排版印刷后可拆散,反复使用。)(《活字版印西夏佛经》课本插图)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清代:《今古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印刷术外传: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⑴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历史必修三第17课笔记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师:刘娟老师笔记版本:YF版笔者:佚名(该课笔记仅供参考)一.毛泽东思想的含义 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现实需要:近代救国探索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个人转变: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发端 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等文章主要内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 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意义: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 革命实际:国民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等接连失败,“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实 际。而农村敌人力量薄弱

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 争》-1928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主要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意义: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创举,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 想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形成成熟 革命实际:抗日战争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在分析中 国国情的基础上,论述中国革命进程 文章:《论持久战》-1938年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内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 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动力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知道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 ②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 ③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①根据教科书和导学案,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三、自学指导 【概念解读】文艺复兴 14-17世纪,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 一、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兴起 【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 材料一 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根据教材概括文艺复兴核心和主要内容

(完整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4)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 文化的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侵略,提高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人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B.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2.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赦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3.著名学术大师贝内德托·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说“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一切历史都成了现代史。”下列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能说明这句话的是() A.古希腊文化与文艺复兴 B.百家争鸣与新文化运动 C.智者学派与浪漫主义文学 D.理性主义的发展与经典力学 4.1576年法国思想家博丹发表了《国家六论》提出国家主权理论,国家主权是民族利益的集合体,代表国家主权的君主或者一个集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法律限制,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在当时该理论() A.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B.体现出反对教权主义的特点 C.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D.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 5.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并写道:“我们应该跟家里的母亲、街上的孩童、市集的平民聊聊天,听听他们是怎么说话的,然后用他们能懂的文字去翻。”这种做法()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否定了《圣经》的权威 6.当代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前导学】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把握三点 1、原因:重商主义政策,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地点:14、15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3、影响:①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②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 二、“文艺复兴”把握五点 1、背景: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②独厚的条件:经济繁荣、人才优势、文化遗产丰厚。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4、成就: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②“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5、传播及意义:⑴扩展到西欧: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等。⑵意义:①思想上,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②文学艺术上,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③自然科学上,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三、“宗教改革”把握三点 1、背景:①文艺复兴的影响。②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2、兴起:①标志:“九十五条论纲”。②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3、扩展及意义:⑴扩展: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⑵意义:①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②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整合拓展】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①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工商业者主权; ③地理上,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 2、萌芽时间、城市:①时间14、15世纪;②城市:佛罗伦萨(★欧洲金融中心)和威尼斯等。 二、文艺复兴 1、原因:①经济: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③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存、典籍和汇聚众多人才。 2、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助古代文化宣传自己主张:文艺复兴,康有为变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戊戌变法。 ★欧洲历史上第一、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3、核心思想:①“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②但它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等系列问题出现。 ★米兰多拉说:(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畜生;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4、主要领域的重大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政治必修三人民当家做主 5-7课复习提纲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核心知识点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做主 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注意:在我国,人民是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3)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①产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②职权: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注意: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的主体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产生 (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基于我国的国情,人大代表的产生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办法。县级、乡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间接选举)产生。 2.人大代表的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人大代表的职权 (1)审议权(2)表决权(3)提案权(4)质询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完美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园》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现藏梵蒂冈博物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A政策因素: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 B地理位置: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C政治因素:工商业阶层掌权(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政治必修三第六课提纲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或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的影响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可喜变化(喜) ①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负面影响(忧) ①原因: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②表现: A、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B、迎合低级趣味; C、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启示: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引导 必要性: 文化市场的发展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税收、拉动消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都有积极作用。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措施: 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讲究职业道德,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消费者: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有害的文化产品,拒绝污染。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文化需求的特点: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如何发展大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作业推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0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题

《作业推荐》0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单选题(共90 分) 1.1753年,法国第戎学院举行题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的征文比赛。受到该题目的刺激和启发,有思想家说:“学院竟然有此胆量提出”,“我即刻着手探讨了”。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撰写的作品是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C.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D.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作者卢梭,故B正确;伏尔泰《哲学通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未涉及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故AC错误;赫胥黎是生物学家,《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出版于1863年,故D错误。 2.下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鲜花之城”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薄伽丘、达芬奇都是此地人。由地图信息可知,该地位于①,故A正确;②是罗马,③是德国的科隆,②是法国的巴黎,故BCD错误。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显示的城市数量可知,15世纪欧洲不少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向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15世纪的欧洲进行政治变革加速,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文化繁荣有关,与市民阶级出现无必然关系,C 选项排除。16世纪初欧洲才进行宗教改革,D选项排除。 4.有学者感叹,“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试图改变中世纪的道德思想,使之适应喧嚣的城市社会的需要。”“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 A.薄伽丘 B.苏格拉底 C.莎士比亚 D.卢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以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他们”应该是文艺复兴的代表,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故A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D;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出现的著名代表,他没有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排除C。 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 6.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红对勾】高中政治必修三习题:第六课 第一课时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课时作业1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史。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 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 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不是形成时期,故①错误。②③④⑤都是正确的。 答案:D 2.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看法正确的是() 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标志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文字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C项。 答案:C 3.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关注热潮。2013年10月18日晚的总决赛以高收视率为这个节目画上了完美句号。之所以重视汉字传承,是因为汉字() ①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①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B 4.《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言行,该书是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整理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衰落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解析:《论语》成为传承文化的经典,见证了史书典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B 5.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展品最精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近400种古籍善本在此展出。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A项说法错误,汉字和史书典籍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C项说法错误,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D项说法不准确。故选B项。 答案:B 6.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也让世界看到了“和”字文化散射的东方文明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 ②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③“贵和”思想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④是民族风貌的集中展示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贵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非世界文化的主流,排除③。故选C项。 答案:C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主要讲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第六课)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主要讲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第六课)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

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最早B.指南针经由陆路传到阿拉伯 C.都是经过阿拉伯传播到西方D.是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 3.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据材料可知() A.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能继承财产B.古代政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C.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D.我国古代科技应用不够广泛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5.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6.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7.宋代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提出“数与道非二本”,并且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撰《数书九章》,通过数学而“进之于道”。由此可知秦九韶() A.追求奇技淫巧B.践行格物致知 C.探索格心致知D.追求科学理性 8.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