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小池》《池上》
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二首池上和小池的画

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二首池上和小池的画
1、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小船把水面的浮萍荡开,留下一道清晰的水路痕迹。
2、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泉眼悄然无声是因为爱惜细细的水流,树荫映照在水面是因为绿树喜欢晴日里柔和的风光。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池上和小池古诗二首

池上和小池古诗二首
以下是关于“池上“和“小池“的两首古诗:
《池上》 - 杨万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池上的景色,用黄河入海的景象来比喻自然界的广阔和无限,表达了诗人对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小池》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以小池为背景,描绘了清幽的景色。
诗中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小荷初露,蜻蜓在上空飞舞,展示了生机勃勃的场景。
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的作品,通过对池上和小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感叹。
这些诗句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古诗两首《池上》《小池

• 字义:①作量词,用于诗歌、乐曲等。
•
②头。③第一,最高的。
• 组词:首先 首领 首都 一首诗
• 造句:我会朗诵《唐诗三百首》。
• 首屈一指 • 首当其冲 • 首善之区 • 群龙无首
成语
• 采(cǎi)
字词全解
• 字义:摘。
• 组词:采用 开采 采取/采(cài)地
• 造句:我们采了许多野菊花。
•
②喜好。
• 组词:可爱 热爱 爱心
• 造句:我爱我的祖国——中国。
爱心
• 尖(jiān)
字词全解
• 字义:末端极细小。
• 组词:笔尖 尖刀 尖兵
• 造句:我不小心把笔尖折断了。
笔尖
字词全解
• 角(ji像角的东西。
• 组词:角度 角落 牛角/角(jué)色
• 造句:牛的两只角弯弯的。
三角形
词语运用
• 近义词: • 采——摘 回——归
• 反义词: • 藏——露 细——粗
课文主题
• 中心思想: • 《池上》描述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撑艇返
回的有趣情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及诗人对家乡孩子的喜爱之情。
• 《小池》通过对涓涓的细流、浓密的树荫、 尖尖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的描绘,形象地 勾画出一幅初夏小荷花池的风景画。
采蜜
• 无(wú)
字词全解
• 字义:没有的意思。
• 组词:无比 无声 无线电/南无(mó)
• 造句:大海一望无边。
无花果
字词全解
• 树(shù)
• 字义:①木本植物的统称。
•
②种植,栽培。
• 组词:树木 小树 树叶 树苗
• 造句:这棵桃树上结满了桃子。
树木
池上古诗原文及其赏析

池上古诗原文及其赏析《池上》是由我国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所作,他与与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古诗小池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池上古诗原文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池上古诗赏析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
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
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
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池上古诗译文注释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一等奖课件

读一读,记一记。
泉水 荷花 流水 踪迹
清泉 荷叶 水流 足迹
主题概括
《小池》诗人通过对小池美丽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 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课内拓展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组词 采莲 采摘 采花 造句 我们在果园里采摘葡萄。
wú
结构 独体结构
组词
无边 无论 无知
造句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从不迟到。
shù
结构 左右结构
组词 树木 树林 大树 造句 我们家门前有一片树林。
ài
结构 上中下结构
组词 造句
爱好 关爱 爱护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jiān
结构 上下结构
组词 针尖 刀尖 笔尖 造句 小心别被笔尖划伤。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六月的西湖最美的时候,风光
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满湖的荷 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 绿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更 加红艳。
映接 日天 荷莲 花叶 别无 样穷 红碧
青 荷 芙盖 蓉绿 披水 红 鲜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古诗二首
夏天在孩子们眼里总是那么令人向往。游泳、打水仗、 偷采莲蓬……那小池中汩(ɡǔ)汩流淌的泉水多么清凉, 立在荷叶上的蜻蜓多么可爱……让我们走进古诗,感受夏 日荷塘的无限情趣。
新课导入
游泳
打水仗
采莲蓬
初读课文 听朗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注
意读准字音,不会的字多读几遍!
2017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池》

我会读
泉眼 爱 才露 细流 晴柔 尖尖角 小荷
我会读
泉 爱 露 流 柔 角 荷
bā
jiǎo
八 角
yǎn jiǎo
眼角
可爱
dà shù
大树
泉眼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刚刚出水的嫩荷叶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儿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还没有 展开。 早有一只小小的蜻蜓站立在它的头上。
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是什么心情? 作者把这些写下来,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偷 采白莲回。
不 解 藏 踪 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踪迹:指被小船划开的浮萍
句意: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划船留下的痕迹
浮
萍
浮 萍
浮萍:常见的水面浮生植物。
浮 萍 一 道 开。
一道:一路 开:分开
句意: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 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 的白莲蓬。回来的时候,他们 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 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 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 尖 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无声惜细流,
泉水的出口 爱惜 细小的流水
树阴照水爱晴柔。
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 绿树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将自己的影子 投在水中。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一年级下学期又该学习古诗了。
出guo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
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