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三)
人教版高中必修2《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2《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学习这些作品是为了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提高文化素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于个性化,是学习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二、学情分析首先,作为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多年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而且文章文字简单,又有上一节课对于本文字词的学习,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其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老师上课时需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学会独立赏析文章,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细致了解本文内容,理清本文脉络,掌握故事情节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在人物性格的描写方面)和鉴赏能力(比、兴手法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2、批判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尤其在本文中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诗中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把握,掌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2)诗歌借爱情悲剧所揭示的反封建主题难点:理解探讨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
五、教学方法由于上一节课对于字词的处理,这一节课主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掌握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导:(1)情景教学法。
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对应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2)问题探究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学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4、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学习目标1、知识: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1)“乐府”知识的了解2)掌握偏义复词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3、情感: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去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挖掘文本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2教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一、导入当今时代,人人倡导自由恋爱。
但大家是否知道,自由的恋爱方式脱胎于漫长黑暗的封建时代,其中有多少有情人付出了高至生命的代价?压迫与抗争,一个贯穿数千年的爱情主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身上出现过,在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里演绎过(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
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高中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感受焦仲卿、刘兰芝之间的真挚爱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孔雀东南飞》的诗意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要求学生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3.课堂讲解(1)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原因是什么?(2)小组分享:从诗歌中选取你最喜欢的诗句,阐述理由。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孔雀东南飞》。
四、教学拓展1.介绍《孔雀东南飞》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
2.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观念,与现代爱情观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入?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内容?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2》2.辅助资料:《孔雀东南飞》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鉴赏文章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其鉴赏能力。
九、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结合诗歌内容,适当拓展相关文化背景,丰富教学内容。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感受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案

6、《孔雀东南飞》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理清情节脉络。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在本诗中的运用,掌握“相”等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相”、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词义。
三、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要突出重点,一是诗歌情节脉络,二是诗歌诵读,三是人物形象,四是赋比兴手法,五是重点词语。
四、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入题: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熟读诗歌(以自读为主)三、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首句托物起兴第一部分(2——6节)兰芝自诉开端第二部分(7——12节)夫妻誓别发展(一)第三部分(13——21节)兰芝抗婚发展(二)第四部分(22——31节)双双殉情高潮第五部分(32节)化鸟双飞尾声四、作业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依据课后第一题展开讨论。
悲剧原因:①焦母、刘兄的逼迫;②休妻制:A、“七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
”B、“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③家长制: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孔雀东南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意副词、古今异义词。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鉴赏刘兰芝、焦仲卿两个人物形象。
2. 注意把握本诗个性化人物语言。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和作者对刘兰芝的同情。
【教学重点】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相”“自”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方法:讨论、提问、对话(可尝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
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
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
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介绍文体及作家作品1、文体知识——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孔雀东南飞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乐府”知识的了解,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去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1、相关文学知识(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
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
人教版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情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怀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虚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工夫:两课时一、导语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不得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类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
这样的故现真实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方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地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常常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世的生活”,大家熟习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类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演出着……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
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
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归纳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解题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理想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精选12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导语(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头)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进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那么,诗歌进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日,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同学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引导同学读预习提示:1本诗也许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1老师范读,同学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同学朗读,同学自由读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3同学复述故事梗概,留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同学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同学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假如同学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同学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1归纳本诗消失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消失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见;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阅历;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惩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消失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
(仆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索此诗的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目的】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
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
明确: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
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
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
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
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
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第5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
(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明确: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
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
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
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
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
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
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印证“预习提示”)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
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