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理学复习

合集下载

鱼类生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鱼类生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鱼类生理学复习重点资料糖类营养:通式:Cn(H2O)m例外:鼠李糖C6H12O5脱氧核糖C5H10O4乙酸C2H4O2甲醛CH2O糖类的结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能够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按性质分类:1.可被吸收利用的(available):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糖原2.不可被吸收利用的(unavailable):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树胶、海藻胶、β-葡聚糖、部分寡糖按结构分(1)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2)双糖:蔗糖来源于甘蔗、甜菜;麦芽糖来源于淀粉水解物;纤维二糖来源于纤维素水解物、异麦芽糖来源于肝糖或支链淀粉水解物;海藻糖来源于植物、藻类、酵母、昆虫、蘑菇;乳糖来源于哺乳动物乳汁(3)寡糖又称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

(4)多糖同质多糖(由同一糖单位组成)(糖原、纤维素、琼脂、葡聚糖、甲壳素、淀粉):淀粉::来源于谷物、薯类、植物根茎,直链淀粉:α-D-1,4 糖苷键分子量小,水解较快,支链淀粉:α-D-1,4糖苷键α-D-1,6糖苷键分子量大,水解较慢,容易糊化。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检测:碘-碘化钾直链淀粉深蓝色支链淀粉紫红-棕红杂多糖(由不同糖单位组成):半纤维素(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糖醛酸)阿拉伯树胶(半乳糖、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菊糖(葡萄糖、果糖)果胶(半乳糖醛酸的聚合物)木聚糖(木糖、阿魏糖、阿拉伯糖等)甘露聚糖(甘露糖和葡萄糖)自然界存在的杂多糖大都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构成结构复杂的糖脂和糖蛋白透明质酸分布于连接组织中粘多糖存在于粘液硫酸软骨素分布于软骨和皮肤中肝素存在于肝、心脏、淋巴组织、血液γ-球蛋白存在血液中血型物质存在于红细胞表面非淀粉多糖(NSP)的性质1.NSP的概念:NSP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糖甘露聚糖等)组成。

鱼类生理学例题及答案

鱼类生理学例题及答案

《鱼类生理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尿液生成过程包括,,。

2、肾小体包括和两部分。

3、胃的消化性运动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

4、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历,,和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5、心血管调节基本中枢在。

6、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7、鱼类的正常起搏点是_________________,而哺乳类的正常起搏点是________________。

8、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和。

9、胃液主要有4种成份,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压、压和压的代数和;12、高原居民和动物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是由于而导致肾脏产生增多形成的。

13、鱼类的正常起搏点是,而哺乳类的正常起搏点是。

14、肾上腺包括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前者主要分泌、性激素,后者分泌()和。

15、球旁器包括、和球外系膜细胞,其中肾素由()分泌。

16、醛固酮的生理意义是、和。

二、判断题)1、正常情况下终尿约占肾小球过滤量的10%。

2、肾小管对H+的分泌和对NH3的分泌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最明显的是心室收缩期。

4、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肠较短,植食性鱼类肠较长。

5、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 a2+除由终末池释放进入肌浆外,尚需细胞外液提供。

6、心肌也属于横纹肌,所以和骨骼肌一样也能产生强直收缩。

7、肾素的生理意义是使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Ⅱ。

8、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肺的扩张与回缩。

9、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a2+除由终末池释放进入肌浆外,尚需细胞外液提供。

10、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N a2+内流造成。

17、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心房收缩的挤压。

18、生理条件下引起ADH分泌过多的胶体渗透压改变。

19、醛固酮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K+的重吸收。

《鱼类生理学》复习题

《鱼类生理学》复习题

《鱼类生理学》复习题一、解释(每个2分)反射碱储氧阈内环境反射弧呼吸色素条件反射应激反应溶血吸收突触阈强度内分泌鲁特效应突触传递房室延搁生殖排泄激素兴奋性收缩性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应急反应呼吸产卵血液反射时自律性分节运动波尔效应反射中枢消化排卵分泌肾糖阈传导性氧离曲线主动转运等渗溶液稳态动作电位非条件反射机能合胞体有效滤过压心迷走紧张二、填空(每空0.5分)1、反射弧的五部分依次分为_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

2、兴奋性的两种表现形式是___兴奋抑制______ 和 _________ 。

3、可兴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___静息电位动作电位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种。

4、血浆蛋白有___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三类。

5、神经元根据其生理功能分为____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6、反射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______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7、中枢内总和的方式有___时间总和空间总和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两种。

8、鱼类的肾单位分为____有球形无球形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类。

9、肉食性鱼类的尿普遍呈 ___酸____ 性,草食性鱼类的尿普遍呈 ___碱____ 性,而草食性鱼类的尿则呈酸碱中________ 性。

10、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可将其分为____广盐性鱼类狭盐性鱼类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激素按化学本质分为___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脂肪酸衍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三类。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1.—: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头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领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2+酶;凝血致活酶在Ca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2+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答: 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2+2+ 3.化学因素:Ca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鱼类学期末复习

鱼类学期末复习

鱼类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 头肾:某些真骨鱼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身的残余,称为头肾。

2.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侧线鳞:真骨鱼的体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侧线穿过的鳞片,叫侧线鳞。

4.生骨区: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5.韦伯器:鲤形目等鱼类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发电器官:发电器官是肌肉的变态物,是一种受中枢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其基本功能单位是电细胞或称电板。

7.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8.泄殖腔:是一个稍扩大的小腔,依次接受肠道末端的开口、生殖导管的开口及输尿导管的开口,并以一个总开口与外界相通,开口于腹部。

9.外腮:是胚胎期或幼鱼期的临时呼吸器官,从腮部伸出裸露在体外,故有外腮之称。

随个体发育会自行脱落。

10.端脑:最前面部分,由嗅脑和大脑两部分组成。

端脑地主要功能是嗅觉,为嗅觉的兴奋中枢。

11.婚姻色:许多鱼类在繁殖时期出现鲜艳的色彩,或者原有的色泽变得更为鲜明,一般在雄鱼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并且在生殖季节之后,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为婚姻色。

12.动物区系: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某种自然环境的动物群,由分布范围大体一致的许多物种组成,这些动物一般具有相似的发展历史。

13.二名法: 每一种生物种的名称都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14.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的一种生殖形式。

15.性成熟:鱼类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生殖器官已经发育完全,生殖机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基本具备了正常的繁殖功能,称为性成熟。

16.生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

17.肥满度:鱼体重量与鱼体体长立方数的比值,是反映鱼类肥瘦程度和生长情况的指标。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体被鳞片覆盖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鱼类形态学:指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机能,比较不同鱼类之间机体结构的异同,进而探讨它们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的科学4、鳍式:指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测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5、韦伯器: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角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突起称为鳃耙7、外鳃:指胚胎期或幼鱼的临时呼吸器官,从鳃部伸出,裸露在体外8、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或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部特化为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因位于鳃的背上方而称鳃上器官。

9、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

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0、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的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的不同生长带。

11、性逆转: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12、物种:指是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出新的后代,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品种:通过人工选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14、双名法:指每种生物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鱼类的生活史: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15、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16、充塞度: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17、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等一系列过程。

《鱼类生理学》讲义

《鱼类生理学》讲义

《鱼类生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机体机能调节方式,兴奋及兴奋性等概念,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明确学习鱼类生理学的目的意义。

着重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和调节。

重点是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反射与反射弧;反馈调节和负反馈。

第二章: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本身应具备条件;生物电产生原理;电位、阈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理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

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

了解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及电鱼放电的原理及功能。

本章属普通生理学内容也是学习电生理的基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

重点介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理;引起兴奋的阈值、阈刺激、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明确神经冲动的本质。

第三章:掌握反射中枢概念,突触传递过程,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

理解突触传递原理及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机能,兴奋在中枢内传播特征。

了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枢神经递质及中枢抑制,外周递质及其受体。

重点介绍反射中枢的概念,突触传递过程,兴奋在中枢部位传递特征,中枢抑制形式;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五、六章:掌握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概念及生理意义,心肌生物电现象及其生理特性。

理解红细胞机能和特性,血液的凝固和溶解。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理化因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其它作一般介绍。

重点介绍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性概念和意义,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机能和特性,各类白细胞、凝血细胞机能,凝血过程和纤维蛋白溶解。

重点介绍心肌生物电和心肌特性。

第七章:掌握鱼类耗氧率及其影响因素,气体交换动力,氧在血液中的结合和运输,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结合形式,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及鲁特效应,理解气体交换与运输原理。

鱼类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鱼类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1.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二、填空题1.仿锤形侧扁形平扁形圆筒形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2.颐(颏)部峡部喉部3.眼、鼻、须鳍皮肤、鳞片4.仿锤形腹棱5.上位口下位口端位口水域底层或山涧溪流中6.颐须鼻须颌须吻须7.鳞片鳍条鳍棘前者由双根组合、分节、有的分枝、柔软,后者单根、不分节、不分枝、坚硬8.臀鳍腹鳍9.DⅧ,1310.表皮真皮真皮淡11.黏液腺毒腺黏液腺12.环片基片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地增长13.运动平衡推进和转向14.盾鳞鳞棘栉鳞后区有栉齿状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四、选择题1.C 2.B 3.B 4.C 5.B 6.C 7.C五、问答题1.侧扁的鱼其背腹轴较大,左右轴较小,整个身体呈菱形而侧扁,如团头鲂;平扁的鱼其左右轴显得特别大,背腹轴特别小,且尾尖,整个身体呈扇形,如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 名词解释鱼类生理学急性实验法慢性实验法新陈代谢兴奋与抑制适应性刺激神经调节反射体液调节自动调节 1. 2.二.填空反馈(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稳态1.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有四个方面,它们是(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2.生理学既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极为重要。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类。

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短暂)、(精确)。

4.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持久)。

5.机体机能的协调性、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性,主要靠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机制,但体液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生理机能活动的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机制具有(自动调节)和(反馈)现象,这对于保证生理机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6.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

7.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8.所谓兴奋性就是机体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9.在传统生理学中,通常将(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

10.鱼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神经调节)。

11.机体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有(兴奋)和(抑制)两种。

12.刺激组织引起兴奋时,如果阈值低,表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较(强)。

13.(适应性)是指机体具有的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

1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适应性)。

15.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作用较(局限),对刺激的敏感性(较小)。

16.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

17.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持久)和(广泛)。

18.细胞或生物体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

三.是非题9.负反馈调节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机能活动的相对稳定性。

( 1 )刺激是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外环境变化。

( 2 )可兴奋组织主要指肌肉、腺体和神经。

( 1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 1 )外环境是指机体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指体内的环境。

(2 )直接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引起肌肉收缩是一种反射。

负反馈是指使机体功能下降的调节性信息。

( 2 )正反馈调节的后果是维持稳态。

( 2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 1 )10.凡是具有兴奋性的组织,一旦接受刺激后必定会产生兴奋。

( 2 )11.局部兴奋无不应期,可发生总和,达到一定程度爆发动作电位。

( 1 )四.选择题1.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生物电变化)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而言。

3.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4.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广泛,时间持久)5.尿液流经尿道刺激感受器,使逼尿肌收缩增强,直至排完尿液是(正反馈调节)6.下列各种实验中,何种属于急性实验法?(离体蛙心灌流实验)7.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调节)9.下列各项调节中只有哪项不属于正反馈调节( B降压反射)A 血液凝固BC 排尿反射D 分娩过程10.机体对适宜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称为(抑制性反应)11.下列关于兴奋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 生物体对各种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B 兴奋性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表现之一C 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D 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的内部代谢和外表活动均将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应变能力称为兴奋性1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A 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稳态B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C 维持机体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之为稳态D 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五.简答题1.说明兴奋性、刺激、反应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也称为兴奋性。

刺激是指能被机体感受而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

反应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外表活动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兴奋性是有机体共有的一种基本生理特征,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兴奋由刺激引起,并由反应实现。

(1)有机体没有兴奋性,给与任何刺激都不会发生反应;(2)有机体不接受刺激,再高的兴奋性也不会发生反应。

(3)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生理机能就不完整。

2.何谓负反馈?试举例说明。

负反馈具有什么生理意义?负反馈是反馈的一种形式,其结果是使原有效应减弱,称负反馈。

动物体内大多数反馈调节均属负反馈。

负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

例如血糖增高时,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可降低血糖水平,而血糖的降低又引起胰岛素减少分泌,血糖就不再下降,反而又逐渐升高,一旦升高,又引起胰岛素分泌,使血糖保持一定的水平上。

4.鱼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机体对各组织器官的调节有三种形式: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鱼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为为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产生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比较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但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5.讨论鱼类生理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

(1)掌握鱼类活动规律,能提高捕捞效率,增加捕获量。

(2)消化、吸收、营养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鱼产量,解决饲料问题。

(3)生殖生理、内分泌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获得大量苗种,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总之,鱼类生理学是渔业生产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制定渔业技术措施和渔业法规的根据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效益。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兴奋性和兴奋极化去极化与超极化绝对不应期可兴奋细胞和可兴奋组织阈强度和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强度-时间曲线时值静息电位阈电位单细胞“全或无”性质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总和动作电位的传导和传递神经—肌肉接头兴奋-分泌耦联终板电位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学说单收缩收缩总和(收缩复合)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临界融合频率单个肌细胞的“全或无”现象基强度锋电位超射跳跃传导运动单位二.判断题( 2 )2.骨骼肌没有“全或无”性质,而单个骨骼肌纤维则具有“全或无”性质。

( 1 )3.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组织去极,只要有刺激就会发生兴奋。

( 2 )4.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2 )5. 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或锋电位。

( 1 )6. 直接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引起肌肉收缩是一种反射。

( 2 )7.局部兴奋无不应期,可发生总和,达到一定程度爆发动作电位。

( 1 )8.凡具有兴奋性的组织,接受刺激必定会产生兴奋。

( 2 )9.敌敌畏和敌百虫能抑制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其原理是抑制了乙酰胆碱的释放。

( 1 )10.在静息状态下,K+与Na+都容易通过细胞膜。

( 2 )11. 肌肉收缩的启动因素是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

( 1 )12.Na+泵在维持细胞膜静息电位中起到重要作用。

( 1 )13.阈下刺激时,当引起局部兴奋两个阈下刺激间隔很短时,有可能引起扩布性兴奋。

( 1 )14.神经细胞的阈电位是能使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 1 )三.填空题1.2.3.4.5.6.7.8.9.组织的兴奋除分别要求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强度-时间变率)。

常用的兴奋性指标有两种:阈强度和时值。

阈强度愈低,意味着组织愈容易被兴奋,即兴奋性愈(高);反之,阈强度愈高,则兴奋性愈(低)。

与阈强度相似,时值小表示兴奋性(高);时值大表示兴奋性(低)。

哺乳动物的粗神经纤维为例,继单个阈上刺激引起组织一次兴奋后,组织兴奋性变化经历4个时期,它们依次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而通过突触传递是(单)向的。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递质是(乙酰胆碱),终板膜的受体为( N )型受体,其阻断剂是(箭毒)。

神经元和肌细胞之间的结构和机能联系部位,叫做(神经-肌肉接头)。

静息电位是(K+ )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称超极化。

骨骼肌收缩总时程0.14ms,舒张期0.09ms,则临界融合频率为(20KHz )。

神经动作电位中,峰电位代表了组织的(兴奋)过程,而后电位与(兴奋后的恢复过程)有关。

10.生理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刺激形式是(电刺激)。

11.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可沿纤维(双)向传导,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变)。

12.阈电位是指能使神经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13.静息电位是( K+ )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主要是( Na+ )的平衡电位。

14.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部位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作用的结果。

15.在传统的生理学中,通常将(神经)、(肌肉)和(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

16.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终板膜主要对( Na+ )通透性增加。

17.骨骼肌收缩时,胞浆内的Ca升高,其主要来源于(终池)。

18.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当它与(肌动)蛋白结合后,才被激活。

19.肌肉兴奋-收缩能否偶联的关键在于( Ca2+ )的释放。

20.根据刺激与产生动作电位的关系可将刺激分为(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

21.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称(阈下刺激)。

22.刺激引起某组织兴奋时,如果阈值较低,表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