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案)

合集下载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壶口瀑布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

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壶口瀑布独特的景象。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

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教学目标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1.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2.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壶口瀑布》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壶口瀑布》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部编本八年级下《壶口瀑布》教案+评价

部编本八年级下《壶口瀑布》教案+评价
4.课文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5.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壶口瀑布》,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自然景观,提升文学鉴赏素养。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亮点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修辞手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3.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模仿作者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瀑布像一匹白练,从山涧中倾泻而下”,教师需要提供具体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在情感体验与表达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等方式,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并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壶口瀑布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义,各小组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在运用写作手法描绘自然景观时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大多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作手法分析: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新授课文: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

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二、作者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整体感知1、认识生字词。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湿漉漉(lù)震耳欲聋(zhèn)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壶口瀑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通过图片观察、课文描述,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朗读和默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认读和运用。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和运用。

(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教师讲解课文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壶口瀑布的视频资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5.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瀑布。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6. 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7. 板书设计:《壶口瀑布》地理位置:黄河中游形成原因:地壳运动特点:壮观、雄浑、清澈、流量大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

《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

《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壶口瀑布》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的瀑布壮美景象;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壶口瀑布的基本情况,同时注意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3.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感悟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壶口瀑布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

2.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修辞手法。

3. 生词和短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壶口瀑布的特点。

(2)分析文章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壶口瀑布美景的感悟。

2. 答案:(1)壶口瀑布位于我国陕西省宜川县和山西省吉县交界的黄河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赞誉。

(2)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2023年《壶口瀑布》教案,菁选3篇【完整版】

2023年《壶口瀑布》教案,菁选3篇【完整版】

2023年《壶口瀑布》教案,菁选3篇【完整版】《壶口瀑布》教案1学习目标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难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题目解说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壶口瀑布雄伟壮阔,气势恢宏。

以此为题,点明要描写的景物,简明概括。

文体常识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生字词告诫(jiè):告诉不要做某事。

弥(mí)漫:形容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凹(āo)凸(tū)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形容极深。

搡(sǎng):猛推。

霎(shà)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寒噤(jìn):寒战。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挟(xié):挟制。

全文段落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点明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5段):具体写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详略得当。

第二部分第一层(2段):雨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了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角度,描写壶口瀑布之险。

为下文铺垫和渲染。

略写。

第二部分第二层((3、4段):枯水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刚柔相济。

借物喻人,赋予水人的情感。

详写。

第二部分第三层(5段):从石头角度描写黄河之水,表现其气势与精神。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壶口瀑布的相关知识;(2)运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壶口瀑布的位置和形成原因;2. 壶口瀑布的特点及其欣赏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2. 壶口瀑布特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相关资料卡片;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壶口瀑布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壶口瀑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2)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壶口瀑布的欣赏价值。

3. 课堂讲解(1)讲解壶口瀑布的位置和形成原因;(2)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及其欣赏价值。

4. 互动环节(1)开展“壶口瀑布知识问答”活动,巩固所学知识;(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壶口瀑布的感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6.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壶口瀑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壶口瀑布欣赏价值的理解深度;3. 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的表现,如知识问答、分享感悟等。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壶口瀑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壶口瀑布的兴趣和热情;3.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2.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加相关景观的介绍;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体验壶口瀑布的壮美;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3.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会作者感悟探究文章主旨
体会作者感悟探究文章主旨
巩固提升
从写景特色、主旨内含二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赏析。
写赏析片段
进一步了解课文写景特色,进一步感知文章主旨,训练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
这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宁压不弯、勇往直前民族意志。在写法上由景到神,再到志,赋予了景物思想之美。
难点
2、感受课文独特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欣赏视频,领略壶口瀑布的壮美。
2、壶口瀑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的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飞速跌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观。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迂回:回旋,环绕。
3、大声朗读课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运用排比和比喻写出了河水柔和、优美的形态。“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侧面烘托水流的湍急、凶险、壶口的陡峭奇绝。)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课题
壶口瀑布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下
学习
目标
1、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感受课文独特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重点
2、感受课文独特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黄河个性: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
议论抒情(表达了哪些感悟?)
1、未经壶口不成河,未经磨难不成才。
2、黄河象征了中华民族,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壶口瀑布的特点:雨季:涛声如雷、汹涌、奇特、湍急、水势浩大。
枯水季:奇特、雄浑壮阔、水势浩大、湍急、陡峭凶险。水流千姿百态,景观丰富多样。
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品析语言特色。
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品析语言特色。
主旨探究
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作者看到壶口瀑布,有哪些思考?
用自己的话小结课文
巩固提升
板书
雨季:涛声如雷、汹涌、奇特、湍急、水势浩大。
枯水季:奇特、雄浑壮阔、水势浩大、湍急、陡峭凶险。水流千姿百态,景观丰富多样。
欣赏视频
了解壶口瀑布,进入情境
作者名片
梁衡,着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着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有《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么凝重,那么猛烈”。(比喻手法,将洪流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壮阔的气势。)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拟人,表现出水外柔内刚的个性特点。)
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
自主学习
一、读一读写一写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
霎[shà]时驰骋[chěng]漩涡[xuán]
寒噤[ jìn]迂[yū]回汩[gǔ]
湿漉[lù]漉怒不可遏[è]
潺潺(chán)刹(chà)那
出轧(zhá)倾轧(yà)
二、读一读记一记
怒不可遏: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
积累字词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读标题
请用简练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叫壶口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束为二三十米,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了解瀑布名字由来
了解壶口瀑布地形特点,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初读感悟
作者几次去看壶口瀑布?每次的立足点分别在哪里?
雨季:河滩;枯水季:河心。
(采用了哪种景物观察的方法?)
先写水再写石
枯水季立足河心,先俯视龙槽,再仰视上游,再俯视深沟,再平视龙槽两边,最后俯视石头。采用的是定点换景法。
“定点换景法”: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找到立足点
思考写景的方法
找到立足点,了解定点换景法。
细读揣摩
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用词等方面来品析)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猛景象。)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①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雄浑壮阔。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