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
PCBA可制造设计规范

PCBA可制造设计规范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是指将电子元器件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形成具备特定功能的电子设备的工艺流程。
PCBA制造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PCBA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下面将从设计、材料选用、工艺流程等方面详细介绍PCBA可制造设计规范。
1.设计规范(1)布局设计:合理布局各个电子元件的位置,尽量缩短元器件之间的连接距离,减少信号传输的衰减和噪音干扰。
(2)电路阻抗控制:根据设计要求和信号传输特性,合理设置电路板的材料和几何参数,确保电路板的阻抗匹配,并与信号源和负载匹配。
(3)绝缘与防护:合理设置绝缘隔离层、防护罩和屏蔽层,提供电磁屏蔽和机械保护。
(4)散热设计:对功耗较大的元器件,采取散热措施,如设置散热表面、散热片和风扇等,确保元器件工作温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5)信号完整性:避免信号串扰和互相干扰,如通过阻抗匹配、布线分隔、地线设计等手段提高信号完整性。
2.材料选用规范(1)电路板材料:选择适合设计要求的电路板材料,如FR4、高频材料、高温材料等,确保电路板的性能和可靠性。
(2)元器件选型:选择符合质量要求、温度范围、电气参数和可靠性要求的元器件,如芯片、电解电容、电阻等。
(3)焊接材料:选用适合工艺流程的焊接材料,如无铅焊料、焊膏等,确保焊接质量和可靠性。
3.工艺流程规范(1)印刷:确保PCB板材表面光洁、均匀,印刷厚度均匀一致,避免短路和偏厚现象。
(2)贴片:确保元器件与PCB板材精准对位,减少误差和偏离,避免虚焊、漏焊和偏焊。
(3)回流焊接:控制焊接温度和时间,确保焊点可靠性和焊接质量,避免过热和虚焊。
(4)清洗:清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物,如焊膏、金属颗粒等,保证PCBA表面的干净和可靠性。
(5)测试与检验: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和质量检验,确保PCBA的功能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4.环境标准(1)温度和湿度:控制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PCBA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

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是电子产品中非常常见的一部分。
它是由一种基层材料(通常是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通过印刷或压合技术固定在基层上的导电层构成的。
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是一系列准则和要求,用于确保PCB的设计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能够达到高质量和可重复性。
首先,对于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来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布局和布线。
布局指的是元件在PCB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而布线则是指通过导线将元件连接在一起。
在布局方面,应该根据电路的需求和元件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布局,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噪音。
在布线方面,应该注意导线的长度、走线的宽度和间距,以及阻抗匹配和传输速率等因素。
其次,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还包括了对于孔的规定。
在PCB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在板上打孔以安装元件。
对于孔的规定,包括孔的类型(如贴片孔、通孔等)、孔的直径和位置等。
这些规定需要考虑到元件的尺寸和安装的要求,以及后续的焊接和连接等操作。
此外,在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中还包括了对于焊盘和焊接的要求。
焊盘是指用于连接元件和导线的金属圆盘。
对于焊盘的规定,包括焊盘的形状、尺寸和间距等。
而对于焊接的要求,包括焊接的方法、焊点的形状和强度等。
这些规定需要考虑到焊接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及后续的维修和升级等操作。
最后,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还应该包括对于阻焊和丝印的要求。
阻焊是一种覆盖在PCB表面的绝缘材料,用于保护导线和焊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对于阻焊的规定,包括阻焊的类型、颜色和厚度等。
丝印则是一种印刷在PCB表面的文字和标记,用于标识元件和线路的位置和功能。
对于丝印的规定,包括丝印的颜色、位置和字体等。
总的来说,PCB可制造性设计工艺规范是为了确保PCB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能够达到高质量和可重复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要求。
这些准则和要求涵盖了PCB布局和布线、孔的规定、焊盘和焊接的要求,以及阻焊和丝印等方面。
PCB设计的可制造性原则

PCB设计的可制造性原那么1. 引言在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一个好的PCB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还可以降低制造本钱和生产周期。
为了确保PCB设计的可制造性,设计人员需要遵循一些根本原那么和最正确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PCB设计的可制造性原那么。
2. 原那么一:保持布局简单和紧凑在进行PCB设计时,保持布局简单和紧凑是非常重要的原那么。
简单的布局可以降低PCB的复杂性,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紧凑的布局可以缩短信号传输路径,减少电磁干扰,提高信号完整性。
3. 原那么二:考虑耦合和信号完整性PCB上的不同电路和组件之间存在着耦合作用。
在设计PCB时,需要考虑不同信号之间的干扰和交叉耦合。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地线规划,可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并提高信号的完整性。
4. 原那么三:合理设置电源和地线电源和地线的布局在PCB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电源和地线布局可以确保良好的电源分配和地线回流,减少电源噪声和干扰。
在设计中,应尽量将电源和地线别离,并使用适宜的地引脚和电源引脚进行连接。
5. 原那么四:防止过于密集的布线在PCB设计中,过于密集的布线可能导致信号干扰和短路等问题。
因此,应尽量防止过于密集的布线,合理规划和安排信号线和电源线的路径。
同时,应留出足够的空白区域,方便焊接和维修工作。
6. 原那么五:合理选择元件和材料在PCB设计中,选择适宜的元件和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宜的元件和材料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应选择具有良好可焊性和耐高温的元件,并防止使用过时或质量不佳的元件和材料。
7. 原那么六:考虑制造和组装过程在PCB设计中,要考虑制造和组装过程。
例如,要确保元件的放置和布线不会影响到焊接和组装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尽量减少PCB板的层数和复杂性,以降低制造和组装的本钱。
8. 原那么七:进行设计验证和测试PCB设计完成后,应进行设计验证和测试。
PCB电路板PCB设计规范

PCB电路板PCB设计规范1.尺寸和形状:根据电路板应用和要求确定尺寸和形状,确保能够容纳所有的组件并符合外形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PCB的弯曲、挤压等因素,应保持板面较为平整。
2.布线规范:合理规划布线,使布线路径尽量短,减小电阻和干扰。
应避免线路交叉和平行,减少串扰和阻抗不匹配。
同时,应根据不同信号的特性分开布线,如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高频信号。
3.引脚布局:根据电路板上的组件情况,合理安排引脚位置和布局,以便于布线和检修。
引脚布局应尽量避免互相干扰,减少电磁辐射和串扰。
4.电源和接地:电源和接地是电路板的重要部分,应合理规划电源和接地的位置和路径,确保电源供应稳定和接地可靠。
同时,应避免电源和接地回路交叉、干扰。
5.差分信号设计:对于差分信号,对应的差分线应该保持相同的长度和距离,并且相对地和其他信号线隔离,以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6.阻抗控制:对于高频信号和差分信号,需要控制PCB的阻抗以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通过合理布线、选用合适的线宽和间距等方式来控制阻抗。
7.信号层分布:不同信号应分配在不同的信号层上,以减少串扰和互相影响。
如分离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层,使其相互独立。
8.过孔和焊盘:过孔和焊盘是PCB上的重要部分,需要合理设计和布局,以便于焊接和连接。
过孔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尺寸和孔径,焊盘应采用适当的尺寸和形状。
9.元件布局:在布局元件时,应合理安排元件的位置和间距,以便于布线和散热。
同时,要注意元件的方向和引脚位置,以方便组装和检修。
10.标记和说明:在PCB上标注元件的名称、值和引脚功能,以便于使用和维护。
同时,在PCB设计文件中提供详细的说明和注释,方便其他人理解和修改。
总之,PCB设计规范是确保PCB电路板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可制造性的重要标准和方法。
通过遵循相关规范,可以有效提高电路板的性能和可靠性,减少故障和制造成本。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的制造性设计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布局PCB电路板时所需考虑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电路板的制造过程顺利进行并获得可靠性和性能。
一、尺寸规范1.PCB电路板的尺寸要符合制造商的要求,包括最小尺寸、最大尺寸和板上零部件之间的间距。
2.确保电路板的边缘清晰、平整,并防止零部件或钳具与电路板边缘重叠。
二、层规范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所需的层次和层的数量,确保原理图和布局文件的一致性。
2.定义PCB的地平面层、电源层、信号层和垫层、焊盘层等的位置和规格。
三、元件布局规范1. 合理布局元件,以最小化路径长度和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
2.避免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干涉,确保元件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便于焊接工序和维修。
四、接线规范1.线路走向应简洁、直接,避免交叉和环形走线。
2.确保信号和电源线路之间的隔离,并使用正确的引脚布局和接线技术。
五、电路可靠性规范1.选择适当的层次和厚度,以确保足够强度和刚度。
2.确保电路板表面和感应部件光滑,以防止划伤和损坏。
六、焊接规范1.在设计中使用标准的焊盘尺寸和间距,以方便后续的手工或自动焊接。
2.制定适当的焊盘和焊缺陷防范措施,以最小化焊接问题的发生。
七、标准规范1. 遵循IPC (Institute for Interconnecting and Packaging Electronic Circuits)标准,以确保PCB的制造符合国际标准。
2.正确标注和命名电路板上的元件和信号,以方便生产和测试。
八、生产文件和图纸规范1.提供准确和详细的生产文件和图纸,包括层叠图、金属化孔、引线表和拼图图等。
2.确保文件和图纸的易读性和可修改性。
九、封装规范1.选择适当的封装类型和尺寸,以满足电路板的要求。
2.避免使用不常见或过于复杂的封装,以确保可靠的元件焊接和连接。
PCB线路板设计规范

PCB线路板设计规范PCB线路板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电路板的性能、可靠性和可制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
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提高电路板的质量,减少故障率,优化设计和制造过程,使电路板能够更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以下是PCB线路板设计规范的一些主要方面:1.外形尺寸和形状:电路板的外形尺寸和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适合安装在相应的应用设备中。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尺寸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设计过大或过小的尺寸。
2.电路板层布局:电路板的层布局应根据电路设计要求来确定。
在布局过程中,应将元件、信号线和电源线等布置在合适的层中,以避免互相干扰。
同时,还应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和频率要求来确定电路板的层数。
3.电路布线规则:电路板的布线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如信号线与电源线的间距、信号线的阻抗控制等。
布线规则的遵循可以减少信号串扰和噪音干扰,提高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4.元件布置规则:电路板上各个元件的布置应符合一定的规则,如元件之间的间距、元件与边界的距离等。
元件布置规则的遵循可以方便焊接和维修,避免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和短路等问题。
5.焊盘和焊接规则:电路板上焊接点的设计应符合一定的规则,如焊盘大小、已焊盘的间距等。
焊盘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焊接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还应注意焊接工艺的要求,如正确选择焊接材料、焊接温度和焊接时间等。
6.电源布局和分离规则:电路板上各个电源的布局应合理,避免互相干扰。
同时,还应根据电路的功耗和电流要求来确定电源的容量和类型,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防护和绝缘规则:电路板的防护和绝缘要求是确保电路板安全运行的关键。
设计时应注意电路板的防尘、防潮、防静电等问题,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绝缘层的加工、防火阻燃材料的选择等。
8.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要求:电路板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要求是根据实际应用环境和可靠性要求来制定的。
设计时应考虑电路板的工作温度范围、振动和冲击等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选择适应性材料和加强电路板的结构,以提高电路板的可靠性。
可制造性需求规范AQ2A-05-R002

< 0.8mm
< 0.8mm
缩短贴片周期、减少短 路,提高直通率
BGA旁边加MARK 标识点
φ1.0mm,圆或方形
依照IPC-7351设 计
依照IPC-7351设计
缩短贴片周期、减少短 路,提高直通率 缩短贴片周期、减少短 路,提高直通率
依照IPC-7351设 计
缩短贴片周期、减少短 路,提高直通率
1.2mm
器件的重量
表贴器件最大重量≤
35g,元件重量与顶部可
吸附面积比小于0.600g/ ㎡.A=器件重量/引脚与 焊盘接触面积,片式器 件A≤0.075g/㎡,翼形引 脚器件A≤0.300g/㎡,J
器件重量符合要求, 利于自动贴片机的生 产,且保证焊接质量, 器件不易脱落。
形引脚器件A≤0.200g/
38
电容及信号接口接 地PAD
39
插件管脚过孔
40
功放IC
41
管脚PAD间距
42
单板可 制造性
43
单板可 制造性
Φ30-50mi
Φ30-50mi
≧ 0.1mm
≧ 0.1mm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按原理图标识重 要的测试点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 5mm
≧ 5mm
≧ 2.0mm 清晰、不得印在 焊盘上 ≧ 5mm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 5mm
缩短装配周期、减少装 配出错率。
椭圆形
椭圆形、泪滴型
PCB设计规范参考

PCB设计规范参考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是电子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由导电路径、连接孔和电子元件组成的板子,用来连接和支持电子元件。
设计一个高质量的PCB对于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PCB设计规范的参考内容。
1.PCB板材选择:选择适用于具体电子产品的PCB板材。
常见的PCB板材有FR-4、高频板、金属基板等。
根据电子产品的特性、工作环境和成本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PCB板材。
2.导线宽度和间距:根据所需的电流和信号频率,选择适当的导线宽度和间距。
确保导线宽度和间距符合电气参数要求,以避免电流过载和信号受干扰。
3.元件布局:合理布局电子元件,使得电路拓扑简洁清晰,降低电磁干扰和信号互联干扰的可能性。
将信号源、信号处理电路和高频电路等分开布局,避免互相干扰。
4.元件安装:按照规范正确安装电子元件,确保引脚与PCB焊盘的精确对位。
避免引脚弯曲、错位或者失联,以确保良好的电气连接和机械稳定性。
5.地线设计:合理规划地线连接,确保PCB上所有元件都能够正确接地。
地线布局要优化,最小化地线长度和回路面积,以降低电磁干扰和噪声。
6.电源分布:确保电源线路的布线和分布符合电压和功率要求。
电源线路要避免交叉,将高功率和低功率线路分开布置,以防止相互干扰。
7.阻抗控制:对于高频和高速信号,要进行阻抗控制。
通过选择适当的板厚、导线宽度和材料等参数,实现合适的阻抗匹配,以避免信号失真和反射。
8.引脚分配和标记:为电子元件正确分配引脚,按照规范进行标记。
引脚标记应与电子元件封装、原理图和顶层布局符合。
确保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和识别。
9.单边和双边布线:根据电路的复杂性和布局需求,选择适合的单边或双边布线。
对于高密度布线,可以考虑使用多层PCB来提高布线密度,减小板子尺寸。
10.标准化和文件生成:遵循标准规范设计PCB,生成符合要求的Gerber文件(包括钻孔文件、贴片文件等),以便于制造商生产和组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况1.1 SMT 是英文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表面贴装技术的缩写,它与传统的通孔插装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组装方式的不同、元器件外形的差异及尺寸更小、集成度更高、可靠性更高等许多方面.SMT 主要由SMB (表贴印制板)、SMC/SMD(表贴元器件)、表贴设备、工艺及材料几部分组成.本规范的内容是对SMB 设计过程中与SMT 制程及质量有直接影响的一些具体要求。
1.2 SMT 主要生产设备有:锡膏印刷机、贴片机、回流焊炉. 1.3 SMT 的工艺流程有很多种,我们采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2. PCB 外形、尺寸及其他要求:2.1 PCB 外形应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如PCB 外形不规则,可通过拼板方式或在PCB 的长方向加宽度不小于8mm 的工艺边。
PCB 的长宽比以避免超过2。
5为宜。
2.2 SMT 生产线可正常加工的PCB(拼板)外形尺寸最小为120mm ×80mm (长×宽).最大尺寸因受现有设备的如下表限制,因此,PCB (拼板)外形尺寸(长×宽)正常不宜超过350mm ×245mm.超过此尺寸就有部分设备不能使用,如果由于设计确实需要超过此尺寸,制板时请通知工艺人员协商确定排板方案.从目前的厂内产品情况看,板的长度150mm 或宽度小于100mm 范围内,由于拼板数量少/点数少,主设备稼动率低下,因此我们也就无法把设备利用提升到最佳状态。
线体 23/4、5/6、7/8 12设备类 型号 长*宽 型号 长*宽 型号 长*宽 真空吸板机 GW —XB250 550*370 GW-XB250 550*370 GW-XB250550*370 印刷机 GD450 400*341 GD450 400*341 HC 400*340 贴片机 FX —3RAL 410*360 JX —300LED 1200*360 FX —3RAL 410*360 过桥 传送带 最宽360 双轨移栽机 最宽260 传送带 最宽360 回焊炉KT-BC1020—LF最宽340KT —AC-1020-LF双轨最宽480 单轨最宽240*2KT —BC1020-LF最宽340贴片胶印刷或点胶 贴 片回流固化 检 验锡膏印刷 贴 片 回流焊接 检 验锡膏印刷贴 片回流焊接 检 验翻转元件面或焊接面: 焊接面:元件面 拼 焊接面:下板机GW-UL250 260*260 GW—UL250—H 260*260 GW—UL250 260*26013、14 15、16 17/18型号长*宽型号长*宽型号长*宽GW—XB250 550*370 MTT-GXB-F82 500*370 GW-XB250 550*370JT-1068LF-LED 1550*320GD610 600*600 GD450 400*341 JX-300LED 1500*360 JX—300LED 1200*360JX-300LED 1800*360 传送带最宽360 传送带最宽360 双轨移栽机最宽260KT—BC1020-LF 最宽340 KT-BC1020-LF 最宽340 KT-AC-1020-LF双轨最宽480 单轨最宽240*2MTT—XB-F3 630*465 MTT-XB—F3 630*465 GW—UL250-H 260*2602.3拼板及工艺边:2.3.1何种情况下PCB需要采用拼板:当PCB外形尺寸有如下的特征之一时需考虑采用拼板:(1)SMT板长〈120mm或直插件板长<80mm;(2)SMT板宽<50mm或直插件板宽〈80mm;(3)基标点的最大距离〈100mm;(4)板上元件点数较少(少于180个元件)拼板后板的长宽不要超出长350mm×宽245mm时.采用拼板将便于定位安装及提高生产效率.灯管最长不得超出1800mm2.3.2拼板的方法:为了减少拼板的总面积节约PCB的成本,在拼板的时候除非由于元件体露出板外互相抵触而必须留有间距外,板与板之间一般不留间距(采用板边缘线重叠零间距);拼板时一般是以板的长边互拼,或长短边同时互拼的方式进行,但应避免拼板后板的长宽比超过2.5为宜.拼板一般采用V—CUT方法进行.工艺边同样采用此方法与板连接。
对于焊接面只有阻容器件或较简单的SOP封装IC时,双面均是表贴件的PCB可采用正反拼(阴阳拼板)的双面SMT工艺(或PCB的元件面和焊接面大多数元件为表贴元件,只有很小部分插件元件,也可采用阴阳拼的双面SMT,插件最后补焊),以减少网板制作费用和生产中的换线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但对于双面均有精密元器件或有较大体积元器件的板,则不宜采用正反拼(阴阳拼板)工艺。
拼板在订制PCB及网板时一定要注明统一的拼板方式及各单板的精确相对位置尺寸,如板与板之间的间距为零时是以板的边缘线重叠或是以板的边缘线紧靠来确定相对位置的,一般在没有特别说明的的情况下是以板边缘线重叠作为默认值的。
元件面焊接面注意:对于阴阳拼板,其mark基标点的放置位置有特殊的要求。
详见基标点要求。
2。
3。
3 何种情况下PCB需要增加工艺边:当PCB有如下的特征之一时应增加工艺边:[1]PCB的外形不规则难以定位;[2]在定位用的边上元件(包括焊盘和元件体)距离板边缘太小(SMT板的元件面〈5mm或焊接面〈8mm,直插件〈4mm),造成流板时轨道刮碰到元件;[3]板上布有引线间距≤0.65mm的IC或≤0603(英制)规格的片状元器件但没有PCB所要求的标准定位孔。
元件(包括焊盘和元件身体)距离板边缘的要求:5mm表贴距边Top面要求(有多IC的元件面)PCB贴片流向5mm表贴距边8mm表贴距边Bottom面要求(少元件的焊接面)PCB贴片流向8mm表贴距边4mm插件距边双面要求(过波峰焊机)PCB波峰流向4mm插件距边2。
3。
4 增加工艺边的方法:工艺边增加是为了PCB在生产时能得到准确的定位,一般是加在(拼)板的较长边上,由于它的增加直接影响了PCB的成本,因而在保证满足使用功能时尽可能减小工艺边的尺寸以节约成本,而要满足准确定位的要求一般是要求能够在工艺边上得到标准的定位孔,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到,得到标准定位孔的工艺边应不小于8mm的宽度,长度一般是与(拼)板的边长一致。
(下图是异形双面表贴板的同面双拼外加工艺边示意图)2。
3。
5 带工艺边的拼板中V —CUT 连接特别说明:带有工艺边的拼板,如果工艺边已将各板连接固定好,那拼板之间如果是零间距时可采用V —CUT 切断连接(如上图),省去后续的割板工序,但如果厂家做不到切断,可留一点连接而不完全切断,用手瓣断时不致造成弯曲变形,但切不可将连接用的工艺边也切断!另外,对于单板尺寸的长宽比大于2的板,由于切断后单板的稳定性明显变差,所以此时不宜将板间的连接切断!为防止印制板在生产过程中变形(如贴片/回流/插件/波峰时),垂直于生产流向的工艺边上尽量避免开V —cut 槽或邮票孔.如下图:PCB 外形要求:PCB 板基板边缘不能有缺口且不能断开,确保流水线各设备轨道加卸载的顺利进行。
而且,若有大缺口,则在生产过程、焊接过程、周转过程都容易变形,影响焊接可靠性(含出厂后)。
2.3。
6 异形板的工艺边的邮票孔要求:有些异形板由于本身的形状会影响定位的准确及稳定性,因此在不影响印制板成本的情况下应将板的缺口补齐成方形,补缺口一般是采用邮票孔结合长孔的连接方式,邮票孔连接的方式应该考虑掰板后的毛刺是凹陷在板边缘内(通过将邮票孔位放在板边缘线内侧),以减少掰板后修边的动作.如果生产中不会影响板的定位及稳定性,就不要补齐缺口。
如果无法确定可由工艺人员决定方案。
附:邮票孔的使用规则:孔完全内嵌pcb 板,即孔圆内切板边(除非有特别要求板的边缘必须非常平齐);每处邮票桥接的连接宽度一般5mm —10mm(据PCB 板的受力情况及板尺寸而定),即孔内径0。
6mm —0.7mm ,孔中心距1。
0mm ,桥接外延左右处各加两个引孔(以除去连接处两边毛刺,如下图红色孔),桥接共5-10个孔(含2个引孔);若定位孔在工艺边上,则定位孔所在工艺边要求较大的邮票连接强度;邮票桥一般要求远离PCB 的折角边处;邮票桥不能在元件体下(如外露接口器件);桥接处两边并不是都要打孔,若所桥接的是无电路作用的工艺边,则工艺边上的桥接处不需要邮票孔。
示例: 注:图中的黑点 为φ1基标点元件面(焊接面)元件面(焊接面)φ3.30mm ±0.055±0.055±0.055±0.05φ 3.30mm ±0.055±0.05可以采用尽量避免生产流向生产流向好的设计 图一不好的设计 图二缺口生产流向2.4 PCB 安装定位孔尺寸要求: 2。
4.1 表贴定位孔尺寸要求:至少要二个定位孔(在定位边方向,一般为长边),两个定位孔位置尺寸要求如下图.直径要求统一为3.3mm (包括在工艺边上的定位孔也统一为3。
3mm)。
定位孔不能金属化。
在定位孔外围1mm 范围内不允许有SMT 元件,5mm 范围内不能有基标点. 另注:板上螺丝孔直径也邮票桥接强度应适中。
强度太弱会引起生产前及生产过程中工艺边脱落,强度太强又不便于SMT 后的工艺边拆卸。
对邮票孔的孔径大小、中心距离的要求:1、孔直径0.6mm-0.7mm ,2、孔中心距1.0mm 。
也可参照右图: 1、孔直径0.8mm , 2、孔中心距1.25mm 。
3、桥接共5-10个孔(含两端最外侧2个引孔),连接宽度为5mm-10mm(据PCB 板的受力情况及板尺寸而定)。
PCB 板1工艺边Pcb 板2折角处定位孔 B 处A 处 C 处D 处E 处F 处G 处(1) 满足受力要求的情况下,要远离折角处。
如B 、D 、G 等处须远离PCB 折角处。
(2) 在定位孔旁边须有邮票桥接,邮票桥的宽度要有一定强度。
如C 处。
(3) 孔要完全内嵌。
图中E 处的孔不符合要求。
(4) 桥接外延处各加两个引孔。
如图中红色孔为引孔。
(5) A 处位于工艺边上,则在工艺边A 处不要打孔。
(6) 当邮票孔靠近板边时,最外一个孔要与板边内切,如F 处最右边一个孔。
而不要留有空间,如G 处不符合要求。
靠近V-cut 线或邮票孔的元器件的放置方向如左图所示,所受应力A >C>B ≈D ,应力越大越容易损坏器件。
因此建议元件尽量远离邮票孔或V-cut 线。
平行方向优于垂直方向,如图C 的摆放设计又优于A 。
邮票孔旁边2mm 内须无细走线,以免掰板时伤及走线。
拼板v-cut 的板边缘1mm 内避免有细走线,以免掰板时伤及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