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
文化名人谈读书

文化名人谈读书导言读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知识和享受,还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聚焦文化名人对读书的看法和体会,探讨他们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名人观点以下是一些著名文化名人对读书的观点:1.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强调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观点,从而有能力写出有深度、有灵性的作品。
2. 鲁迅"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
"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先驱,他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他认为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延伸自己的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优秀的表达能力。
3. 爱默生"千万别害怕消耗你的生命在后悔和懊悔中,相反地,投入到那伟大的任务中去,再沮丧也值得。
" 爱默生是美国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强调了读书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的激情和目标,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个人成长的意义文化名人对于读书的重视源于他们深刻理解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长:1. 知识的积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每本书都是一个宝库,它们蕴含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广泛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领域的知识和观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2. 思维的提升读书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3. 表达的能力读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写作,我们可以研究到良好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结论文化名人对于读书的重视是有道理的。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实现个人成长。
名家谈读书:人因阅读而高贵

名家谈读书:人因阅读而高贵梁晓声说,一个人面对一本书能够静下来的时光,一定是最好的时光,我希望大家都能多一些最好的时光。
他认为:“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
”梁晓声,中国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凭借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凭借《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小说《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在央视热播。
杨澜说:“有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也不见得能产生一个好的问题。
但我依然要看书,因为它可以让我避免问出十个愚蠢的问题。
”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企业家。
主持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阳光文化影视公司董事局主席,创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
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冰心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冰心,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世纪老人'。
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三毛说:我喜欢,将读书当作永远的追求,甘心情愿将余生的岁月,交给书本。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我的宝贝》,剧本《滚滚红尘》。
梁实秋说,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中国文学泰斗之一。
名人谈读书的名言

名人谈读书的名言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高尔基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3.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歌德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 ——陆游5.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 ——高尔基6.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 ——鲁巴金7.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 ——朱熹8.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莎士比亚9.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 ——狄德罗10.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培根1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朱熹12.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 ——陆游13.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 ——富兰克林14.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 ——库法耶夫15.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
" ——王阳明16. "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
" ——林语堂17.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 ——培根18.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培根19.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书中自有桃花源——谈读书(马德)

书中自有桃花源——谈读书(马德)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是读书一境,亦是人生一境。
一空谷,一几,一茶;书在手,有鸟声静响。
四野动,风动,水动;心不动,无闲事扰人。
大家之大,在于有大心境,大气魄。
感情能沁人心脾,意旨能豁人耳目,无矫揉伪饰之态,所见真,所知深,所言切,绝乃大家之作。
读大家之作,凡六七次,十数遍,方解其中真味。
读书能有忽入桃花源之遇,书藏胜景,书乃该读之书;有闲云野鹤一二,怀抱寂静,在残寺中,在枯树下,在破盏边,能潜心苦读,友必读书胜友。
人读书有如谈恋爱,一时便专注于一人。
爱小说,就厌绝诗歌之晦涩;爱诗歌,就厌绝散文之平白;爱散文,就厌绝戏剧之琐碎;爱戏剧,就厌绝小说之呆板。
因为爱,所爱之物就生出超凡脱俗之美。
而实际上,文体本身并无美丑之分。
尼采曰: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以血书者,积情必久,且历久弥浓,浓久蓄势,终至火山喷发之烈。
此类书,裸灵魂于旷野,凝挚情于胸间,字字泪,声声血。
读此类书,大悲大喜,大彻大悟。
读书人的阅历是一面镜子,可以洞鉴书之矫情、伪情、滥情,可以体察书之虚势、颓势、做势。
故阅历越深的人,眼光越挑剔,可读之书越少。
也因此,阅历亦成了一条绳索,捆绑人之思想。
从而使其拒绝了浪漫到瑰丽之书,幼稚到纯真之书。
井中之蛙观天,能有四角的天空。
平庸之人读书,也有一管的见地。
文学流派纷呈,是文学之幸事,亦是读书者之幸事。
一坡的春色,看久了,无非春色也。
,骤而可见一涧泉飞,一湖水涌,或又听得风敲叶响,炊烟袅动,方可阔人胸襟,开人眼界,悦人身心,怡人耳目。
书实乃医病之良药。
是艰难困顿者的良药,是落魄潦倒者的良药。
一个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杀未遂,是书解开了套在他脖子上的绳索。
一种体制,始盛终衰,自然之变也。
能历久不朽者,盖能注变革于血脉之中,寓新奇于骨肉之中。
化腐朽为神奇,非鬼斧神工者不能为也。
读书有容乃大。
胸能吞吐六合,上下千古,疏梅淡月,苍山流云,心方可宽广博大;书能读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阴阳八卦,稗史野传,学问才可博古通今。
名人对阅读的看法

名人对阅读的看法阅读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事儿!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无数知识的大门。
你想想看,那些名人都说了啥呀。
杨绛先生不是说过嘛,“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可不是嘛,你读一本书,就好像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跟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多有意思啊!这可比在现实里串门方便多了,不用换鞋,不用打招呼,随时就能进去。
还有啊,苏轼也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话说得太对啦!读书多的人,那气质就是不一样。
就好像身上自带光芒似的,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
你看那些有学问的人,往那一站,不用说话,那气场就出来了。
这可不是能装出来的呀!阅读也是一种享受啊。
当你沉浸在书里的时候,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只属于你的小天地。
周围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什么烦恼啊,压力啊,都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你可以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冒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这感觉,不比看电影差吧?读书还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呢!就像培根说的“读书使人明智”。
通过阅读,我们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道理,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不迫,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这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升级了一样,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而且啊,阅读是不分年龄的。
小孩子可以读童话,年轻人可以读小说,老年人可以读传记。
不管你多大年纪,都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和收获。
就像那句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阅读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呀。
你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难道要错过这么多精彩的世界吗?难道不想让自己变得更有气质、更聪明吗?阅读吧,朋友们,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去发现更多的美好和惊喜!别再犹豫啦,赶紧拿起一本书,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
名家谈读书摘录

名家谈读书摘录一、阅读是心灵的食粮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心灵的食粮。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众多名家都曾谈及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著名作家鲁迅曾说:“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经验,借鉴他人的智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读书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阅读是培养情感的途径除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阅读也是培养情感的途径。
作家王小波曾说:“读书是一种修行,是对内心的探索。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作品中的人物建立情感联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
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增进人际关系。
作家钱钟书认为:“读书使人开朗,使人快乐。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三、阅读是提升修养的途径名家们还强调了阅读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作家莫言曾说:“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有内涵。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有内涵的人。
作家韩寒也表示:“读书是一种修炼,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气质。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名家们的谈论都表明了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提升修养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情感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让我们抽出时间来阅读,让心灵在书的海洋中得到滋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读书的名家名篇

——鲁迅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无数先贤都曾对读书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
然而,真正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读书意义的,莫过于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在其著名的杂文《读书》中,对读书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认为,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方式。
以下,我们就来共同探讨鲁迅先生关于读书的见解。
一、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明理”,这是鲁迅先生对读书的第一个见解。
他认为,读书能够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些读书人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质、严谨治学、勇于担当的。
他们通过读书,学会了如何分辨是非,如何辨别善恶,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是明智的,读书是正气的,读书是勇气的。
”读书使人明理,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二、读书可以修身“读书可以修身”,这是鲁迅先生对读书的第二个见解。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能够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些读书人往往是有着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们通过读书,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也可以使人愚蠢;可以使人高贵,也可以使人低贱。
”读书使人修身,使人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有魅力的人。
三、读书可以强国“读书可以强国”,这是鲁迅先生对读书的第三个见解。
他认为,读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些读书人往往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的。
他们通过读书,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可以强国,也可以亡国。
名家对于阅读的理解

名家对于阅读的理解一、咱就说那些名家对阅读的理解可太有趣啦。
就像鲁迅先生,他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
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先生这话多实在呀,意思就是读书别太挑,先广泛地读,读得多了再深入研究。
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知识涉猎超级广。
二、杨绛先生也有关于阅读的妙语呢。
她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这话说得真的是说到心坎里了。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儿,然后在书里发现原来古人或者别的作家也有类似的感悟,反过来书里的知识又能指导我们的生活。
比如说我们生活里遇到挫折了,读一些名人传记,看看人家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然后我们再把这些经验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三、冰心奶奶也有对阅读独特的看法。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好多层意思。
读书好,那是因为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多读书呢,就是说不要只读一两本就满足了,要大量地读。
读好书,就是要挑那些有价值、有营养的书来读,而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看。
四、还有胡适先生,他觉得“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对于阅读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书海那么浩瀚,知识那么多,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所有的书。
但是没关系,我们每读一点,就有一点的收获,每读懂一点,就会有一种小确幸。
五、林语堂先生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他把读书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确实,当我们静下心来,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捧着一本好书慢慢读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那种优雅和惬意是难以言表的。
六、季羡林先生对于阅读也有自己的感悟。
他一生都在读书、做学问。
他认为读书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他自己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从古代典籍到现代文学,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
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阅读的力量,那种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让他成为了一代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
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柳栖士
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
读书图
有关读书的事情,经常有人发表相关的看法和观点。
这里选择其中的三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价值、如何读书等问题,想来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1.谈读书
周国平
读书犹如采金。
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
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
我们读到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
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
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
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
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
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
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着续狗尾的。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
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
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失莫大。
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
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
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
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
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
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
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
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2.读成勇士
莫小米
你为什么读书?我在朋友圈里发问,回答五花八门:为了前程,为了优雅,为好心情,为精神高潮,可治疗失眠,可排遣孤独,是内心需要,是一种习惯,在书里另外活一次,在书里遇见有趣的人和事……我这样发问,是因为我遇见了一位88岁长者,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
有人问他为什么读书,他的回答令我叹服:“读书让人成为勇士。
”
“文革”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
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
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
蒋瑞藻正是他父亲,他名叫蒋逸人。
在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
他敢与造反派叫阵,真像一个勇士。
北宋初年一次农民起义的地点,历史书上如此认定,史学家前辈亦如此认定,而蒋逸人在读史过程中发现有误,拿出凿凿依据,后来整个史学界都改正了,书上说“据蒋逸人先生考订……”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其时不到三十岁的小蒋,竟敢挑战权威,真像一个勇士。
后来他成了右派,这样的胆识和性格,不成右派才奇怪。
好在他学土木建筑时,跟工人学过木工、泥工、油漆工、混凝土工、钢筋工……到农村当了工匠队头头。
公社组织政治学习,有个小组都是中学教师,领导指派小蒋当组长。
教师们说,怎么叫一个工头来领导我们学习?结果小蒋从资本论谈起,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教师们佩服之至。
他不怕命运多舛,真是个勇士。
自古中国,有人读书读成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读死书。
读活了书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啥都有。
也没错,读书首先与生存有关。
而读书让人成为勇士,与真理有关。
瞬间脑海掠过很多令人尊敬的名字,不必列举,你也想得起来。
3.遭遇书房
包光潜
说中国人不喜欢读书,那是偏激的;说中国人喜欢读书,也有失偏颇,只不过书籍对有些人来说,是晋升的垫脚石。
这种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的,甚至是狭隘的;读的大部分书也只对晋升有利,于心灵无补。
我看过许多人的书房,有穷人的,也有富人的;有百姓的,也有官员的。
面对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房,我时常感慨良多。
挑选三个例子一说,你就大概知道目前国人读书的现状了。
先说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诗人的书房。
他写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
虽然只写诗,但他读书却很广泛,除了中外诗歌,还涉猎历史、文学等许多领域。
他的书籍都摆在那些早已斑驳的木架子上,黯然失色,像他的人一样。
他每天静坐书房,勤奋阅读,然后下楼逛街,手中不离一个20多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
看到他,我很辛酸,恨不得替他一把火烧了书房!
再说一个中学同学的书房。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是一个读书人。
遇到我或相知者,总是谈一些读书的体会,而且将他的读后感一直渗透到你的思想里,才肯罢休。
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富裕,精神上却很富有,前面总有亮光照耀着,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子冲劲儿。
他偶然得到一次升迁的机会——上司生病住院,他代理工作。
代着理着,他便尝到了做领导的甜头,然后官越做越大,房子越换越大,书房越来越大,书也越来越多。
置身于他的书房,仿佛进入小型图书馆,包罗万象。
那些伟大的理论书籍,摆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读到他给一位教授朋友写的书评文章,感觉很好,便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绝无拍马屁的意思)。
接了电话,他也不躲闪,直截了当地说:“那是我秘书写的。
”我顿时哑口无言。
最后说一个小领导的书房。
他理科出身,脑子活,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教科书,但拥有的书籍却了不得,光他的办公室里就有近千册之多。
同上面那位老兄一样,他书橱里的理论书籍和名人大典等,琳琅满目,永远保持着光鲜。
而不同之处是,他喜欢在书橱前面摆造型,譬如拍照、摄像、上电视等,总能够看到他身后满堵墙的大书橱和满书橱的书籍。
最近他换了单位,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将他办公室里的一些烟酒取回家。
我一进门就听一个年轻人问:“这些书还要不?”他说:“算了,那边有。
”看到踌躇满志的他和遍地狼藉的书,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首题画诗:“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水流无
时休。
”曾经的读书人,如今显达了,藏书越来越多,读书却越来越少。
弄那么多书籍做摆设,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文化风景”罢了。
他们心里还是自卑的,生怕人家说他没文化——被人骂没文化,那是最大的耻辱。
所以,他们硬要装出一副斯文、有文化的样子。
我以为,读书应该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保持良好的阅读口味和品位,保持清醒的思维与思想,必然受益无穷。
做人,为官,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