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合集下载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认知心理学--记忆

认知心理学--记忆
• 被试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问题:
• 是否能够确定感觉记忆的容量是4-5个呢? • 是否有可能有些信息是在回忆或报告期间丢失的? • 在开始回忆或报告之前,即真正在感觉记忆时限内,是否能捕捉
到更多的信息?
部分报告法
• 为了解决这一疑问,Sperling(1960)设计了如下实验: • 他将先前的实验称为整体报告法(whole-report procedure),要
Erikson & Collins(1967) 材料:两张随机点子图。
分别来看,这两组点子是随机点图,但重叠起 来就会构成VOH3这几个字母。
实验材料
A、B点重叠所成的字母
实验过程
Erikson & Collins改变先后呈现两组点子的 时距,根据被试确认3个字母的情况,揭示视 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
• 分析:使用部分报告法时,被试能准确地报告所要求的任何一行 字母中的3个,即被试实际上对每行字母都知觉到了至少3个,这 样他们所看到的字母总数应该是9个。这就是说被试的图像记忆 的广度应该是9个以上。
• 结论: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 间十分短暂
图象记忆的时间特性
• 如果呈现时间不延长,只延长回忆时间,也就 是将声音讯号延后出现,会不会增加记忆容量?
• Sperling利用部分报告法、延缓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实验。 • 4行字母,每行4个,共16个字母 • 系统地改变刺激卡片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距(0.1、0.15、0.30、
0.50和1s) • 让被试在听到声音信号后报告所记住的字母。
实验结果
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在0.5s内,约为300ms。
Erikson 等人的实验
实验二:Glanzer和Cunitz(1966)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知觉知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由刺激直接引起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触摸知觉等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大小而所变化的现象。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3、错觉
(1)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 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3)错觉种类:
• (一)对人的错觉: •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获得 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 •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长期 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某个 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就是以所知 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 印象。 •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 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二)对物的错觉: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 错觉、颜色错觉、方位错觉等。
你相信中间是一个圆吗?
月亮错觉
這是一個螺旋嗎?
錯,這只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同心圓而已。
你看到的是誰?
看起來像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副總統柯爾對不對? 那您就錯了... 這只是將克林頓總統的臉複製二次,只有髮 型不同罷了。
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
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周圍 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不可能图形——三齿叉、两齿叉?
感觉与知觉关系:
共同之处:感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不同之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 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对事物各 种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经验对感觉信 息进行解释,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是较为复杂 的认识过程。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 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 行加工。表现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 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
❖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 易被知觉。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57:3 813:57: 3813:5 7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3:5 7:3813: 57:38D ecembe r 12, 2020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57 分38秒1 3:57:38 20.12.1 2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57 分20.12. 1213:5 7December 12, 2020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简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比较是在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其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2)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相同之处: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都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智能的行为。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可以存储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之处: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发出,人脑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出发。

2.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1)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

(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二讲 感觉和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1、感觉 2、知觉 3、感知觉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 什么不是感觉?
•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这里的“感觉”指的一种 情绪,一种爱慕。
• 我感觉这件事要这样 发展……
这里的“感觉”指的是一 种意识,是对感觉的认识。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最敏感。 听分析器也是人重要的信息通道,接收10% 以上的信息。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你站对位置了吗?
在对另一半说情话前,得先搞清楚自己 是不是站对了位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 ,人类的左耳接收诸如“我爱你”等甜言蜜 语,比右耳来得敏锐,因此如果想对情人示 爱,最好站在对方的左边。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为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皮 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 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和热的感 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不同,如 指尖对刺激位置感觉的精确度是后背的10 倍。
肤觉在人类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方 面是:触摸。通过触摸,你可以和他进行交 流,这个人是你渴望给予或接受安慰、支持 、爱和热情的人。
某种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发展另外一 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 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 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旷野等 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 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定义: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现象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感官对持续存和嗅觉中最为明显。如“入鲍鱼之肆久 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游泳是跳 入凉水中,明适应、暗适应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官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 感觉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排列集中 有规律 有联系的整体
你能快速地数星星吗?
3、注意的分配
(1)含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 对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 的,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状态。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工原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计算机的运作 比较,做出解释
• 第一节
注意
注意是一扇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 西,都要通过它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
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 居维叶
第四章
认知过程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 理 现 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对象或新活动的特点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注意的机制
• 过滤器模型:
• 衰减模型
新异性——广告中如何吸引注意力
• 第二节 感知觉
一、感知觉的含义
1、什么是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注意的概念
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 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
注意: 如同照相机的镜 头聚焦一样,被注 意的对象主体是清 晰的,背景是模糊 的。
你是否是这样呢?~
1.两个人同时讲话只听见一个人的话语? 2.做试卷投入不知道窗外老师经过? 3.集中精神更能记住黑板内容? 4.因为着眼于女朋友而忽略或被要求忽略其它女生?
“数以万计的事物呈现在我的感官前,但他们从未进 入我的经验,为什么?因为我对它们没有兴趣,我 的经验是我愿意主义的东西,只有那些我注意到的 东西才会出现在我的大脑。”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
双关图形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知觉映 像仍保持稳定不变。
形状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物有 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 表现为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的过 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 转换。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易被 知觉。


双关图形:知觉对象和背景相互转换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 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 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错 觉 的 巧 用
三、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
高低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
量的临界值。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关系。
感受性
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二、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2、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分类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 分析器的特性分类 根据反映的事物特性分类 空间知觉 视 知 觉 运动 知觉 似 动 知 觉 根据反映的 正确性分类 精确 错觉 知觉
听 嗅 味 触 深 方 大 形 时 真 知 知 知 知 度 位 小 状 间 动 觉 觉 觉 觉 知 知 知 知 知 知 觉 觉 觉 觉 觉 觉

二者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 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 的深入和发展

(2)区别
感觉
产生的性质
知觉
介于生理和心理之 纯粹的心理活动,
间,相同的刺激引 不同人对同一刺激
起相似的感觉 可能产生不同知觉
反映的内容
生理机制
个别属性
结果
整体
动的结果
单一分析器活动的 多种分析器协同活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 知觉就不可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复杂 的心理活动。
1、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广义之分
(1)狭义: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但是,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人的注意会出现周期性 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2)广义: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3)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同稳定性相反的状态, 指离开当前应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2、注意的广度 • 含义: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 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3、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注意和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
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存在。
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注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意志努 力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三、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

含义:注意在时间上 的特征,是指注意在 同一事物或同一活动 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颜色恒常性
感觉的含义
要点: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个别属性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整体反映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联系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一 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直 (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现, 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也不 尽相同。 场独立性(B)强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喜欢 独来独往,对社会交往不感兴趣,生活上不太注意别 人的意见,不轻易动感情,喜欢从事与人少有交往的 职业。 场依存性强(C)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喜欢 寻求社会支助,喜欢社会交往,重视他人的意见,容 易接受团体的建议,好动感情,喜欢从事与热闹打交 道的工作。
会予以弥补。
万绿丛中一点红--视觉的对此
联觉
冷色与暖色
2、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个别部分、 个别属性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加以识别。
几种知觉组织的原则(格式塔组织原则):
接近原则 相似原则 连续原则 闭合原则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
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水平的直线与垂直的直线哪个更长?
这5条斜线平行吗?
移动一下你的头,你会发现什么?
A、B两个方块的颜色相同吗?
空间知觉
深 度 知 觉 的 线 性 透 视
视 觉 悬 崖 实 验
首页
方向知觉与性格
从心理活动看,人们运用视觉线索和前庭感觉信 息时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当两类信息不一致时, 有的人更多地依赖于内耳前庭感觉的信息,而有的 人则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环境的视觉线索。可以通过 棒框仪测量。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 面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 棒,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错觉

含义:错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在客观刺激作用下必然会产生的失真的知觉。 常见的错觉现象有: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形重错觉
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注意的转移
(1)含义:注意的转移
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 求,主动地把注意从
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
个对象,或由一个活 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
(2)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分:

注意的转移是在任务有实际需要时发生的。 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保持注意稳定时却因 无关因素的干扰而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 对象。
(2)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