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滋养体

合集下载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

弓形虫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球虫,在人群中感染率颇高估计成人中感染率为40%,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和传染源,中间宿主包括人、鱼类、鸟类、哺乳类等。

其生活史有五种形态: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

在人体中有两种形态,即滋养体和包囊。

在急性期病例,滋养体在宿主内繁殖,直到宿主细胞破裂,滋养体逸出,再去感染其它细胞。

由于人对弓形虫有先天免疫力,大多数人对弓形虫呈慢性隐性感染,弓形虫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缓慢,并形成囊壁称为包囊,包囊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可再度活跃并表现为急性感染。

[临床表现]人体感染弓形虫有两大途径,即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孕妇感染弓形虫,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常引起流产或死胎、小头畸形、脑积水、小眼球、大脑钙质沉着、智力缺陷、脉络膜及视网膜炎、肝脾肿大、黄疸、出血性斑疹等、少数可出现掌跖斑丘疹、剥脱性皮炎。

后天获得性感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食入未煮熟的含有包囊的肉或饮用被囊合子污染的未煮沸的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亦可成为弓形虫侵入的途径。

后天获得性感染大多为隐性感染,仅在少数病人呈现出急性期表现,如淋巴结肿大、脑膜炎、肌炎、肝炎、肠炎、视网膜炎等,皮损可表现为慢性痒疹或皮下结节、或呈皮肌炎样损害、或表现为瘙痒症、慢性荨麻疹、多形红斑、离心性环状红斑、紫癜等。

在艾滋病病人,弓形虫可发生全身播散,侵犯心、肺、胃肠道、胰、脑等器官,可致死亡。

[防治]预防:管好家畜,防止水源污染,不食未煮熟的肉食,不饮生水,生熟食品要分开,不要玩猫、狗等动物。

治疗:(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联合治疗、每个疗程一个月,间隔一个月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具体方法为磺胺嘧啶每日2~4克、乙胺嘧啶50毫克,2天后减为每日25毫克。

由于乙胺嘧啶为叶酸拮抗剂,应同时加用叶酸。

乙胺嘧啶可引起胎儿畸形,故孕妇应慎用。

(2)孕妇及耐药者可用乙酰螺旋霉素,每日3次,每次1克,20天为一疗程,亦可用克林霉素,每日600~900毫克。

弓形虫

弓形虫

外具双层囊壁,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 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
二、生活史
(一)在猫体及终宿主体内发育过程
包囊 假包囊 猫吞食
小肠
缓殖子 速殖子 子孢子
小肠绒毛 上皮细胞
裂体生殖 裂殖子 裂殖体
侵入新的 上皮细胞
卵囊
囊合子
( 猫粪 )
合子
配子生殖 雌配子 雄配子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二)在人体及其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过程
④多个生活史期都具感染性,并有多种感染途径;
⑤包囊可在中间宿主组织内长期生存; ⑥卵囊排放量大,且其在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
三、致病
(一)致病机制:
1. 速殖子导致组织急性炎症和坏死 2. 缓殖子引发慢性感染 3.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______隐性感染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______急性重症
(二)累及器官:
脑、眼、心肌、肺、肝、淋巴结等多器官
(三)临床分类:
先天性和获得性弓形虫病二类
1 、先天性弓形虫病
初孕妇女,经胎盘传播给胎儿。 致流产、早产、死产或畸胎等。 主要累及脑和眼, 如脑积水、脑钙化、精神和运动障碍; 视网膜脉络膜炎。

2、 获得性弓形虫病
(1)淋巴结肿大: 最常见症状 (2)主要受累器官及症状: 脑炎、脑膜炎、癫痫和精神异常等 视网膜脉络膜炎,斜视等 (3)多器官受损: 心肌炎、肺炎、肝炎、肾炎等。
弓形虫
第三组:杨忠 坚才 胡洁 秦小威 马国林
一. 形 态
弓形虫的5种主要形态: 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 包囊 裂殖体 配子体 卵囊
(一)速殖子及假包囊:
存在于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繁殖快,
一般见于疾病急性期。 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 游离于体液中 寄生于细胞内 形成假包囊

寄生虫学第十四讲弓形虫讲解ppt课件

寄生虫学第十四讲弓形虫讲解ppt课件
食动物肉、接触 动物分泌排泄物 经口感染
2019
卵囊(粪)

猫粪污染饮食 经口感染
经破损皮肤粘膜、输血、 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
5
2019
-
6
弓形虫的致病
1. 先天性弓形虫病
通过胎盘感染,可造成流产、早产、死产或 引起胎儿畸形、智力障碍、眼病等。
2. 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
急性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低热, 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肺炎、心肌炎等。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2019
-
9
弓形虫
2019
-
10
弓形虫
2019
-
11
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
2019 12
猫 组 织 内 弓 形 虫
2019
-
13
弓 形 虫 卵 囊
( 内 含 两 个 孢 子 囊 , 八 个 子 孢 子 )
14
2019
2019
-
15
弓形虫所致胎儿畸形
无脑儿
胎盘粘住头部
2019 16
弓形虫所致胎儿畸形
内脏外翻畸形
脊柱裂畸形
2019
-
17
先天性弓形虫病
2019
脑积水---大头畸形
-
小头畸形
1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先天性弓形虫病
斜视
斜视、脑瘫
斜视、弱智
2019
-
21
2
弓形虫的生活史
终宿主 猫 猫 中间宿主 人及多种动物 多种动物
滋养体
无性 裂体增殖 配子生殖 孢子增殖 急性期假包囊 (速殖子) 慢性期包囊 (缓殖子)

弓形虫

弓形虫

一、 弓型虫形态与生活史
有性生殖 卵囊
免疫力强 猫 食 入
包囊 假包囊
免疫力弱
人、猫及其它 动物食入
无性生殖 中间宿主 终宿主
三.致病
1.致病机制: 1)虫体毒力 2).宿主免疫状况
2. 临床分型:
1、先天性弓形虫病
只发生于初产妇。受染胎儿或婴儿多为隐性感染,有 的出生后数月或数年才发病。
(1)妊娠早期(前3个月):在孕前三个月,如 出现原虫血症其感染率可高达80%,其中50%可 出现病症,造成(流产、早产、畸胎、死胎)流 产(其流产的发生率较其它原因造成流产的发生 率高7倍)死胎和早产。胎儿畸形(胎儿畸形的发 生率较其它原因造成畸形的发生率高10倍),如 无脑儿、小脑儿、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等。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


孕妇易感性比常人高
胎儿和幼儿易感性比成年人高

肿瘤患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者易感性增加
防治:
⑴ 药物治疗: ① 磺胺嘧啶+乙胺嘧啶(首选) ② 孕妇初次感染》螺旋霉素(毒性小) ③ 若胎儿已感染:磺胺嘧啶+乙胺嘧啶 与螺旋霉素交替作用 ⑵ 疫苗研制
谢 谢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e在突尼斯的 一种啮齿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脾单核细 胞内发现,其滋养体呈弓形,故名弓形 虫。 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全世界约有 5-10亿人感染,但人群感染率各地报道 不等,法国高达 7080%;日本 3040%,我国约 10%左右。


ELISA: 特异性、敏感性高,方便快捷,应用十分广泛。
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 感染动物,尤其是猫及猫科动物。

弓形虫

弓形虫

三.诊断



1.病原诊断:取血液、脑脊液等体液作 涂片,或淋巴结穿剌涂片,镜检滋养体。 也可用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法。 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方法有染色试验、 IHA、IFA、ELISA等。 3 其它技术:近年来,PCR及基因探针技 术等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弓形虫病的诊 断。
四.流行与防治

1.流行:弓形虫病为世界性分布的动物 源性寄生虫病,也是人兽共患病。动物 和人的感染率都很高。血清学调查发现 许多国家的人群感染率达 25 - 50 %,多 为隐性感染。我国的感染率较低,血清 阳性率约为5%。



造成弓形虫感染率高的原因: ① 生活史过程中多个阶段有感染性; ② 中间宿主种类多; ③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阶段可各自独立 循环传播; ④ 包囊在宿主体内存活时间长; ⑤ 卵囊在外界的抵抗力强。



2、传染源:主要是动物尤其是猫等猫科 动物。 3、传播途径:先天性:经胎盘感染。后 天性:经口感染。 4.治疗:复方新诺明、螺旋霉素等。 5.预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该病的 认识,避免接触受染动物,注意饮食卫 生。

1在中间宿主体内:人若吃入猫粪中的 卵囊或动物肉类中的包囊或假包囊,在 小肠内,子孢子或缓殖子、速殖子逸出 并进入肠壁血管,侵入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可侵入任何有 核细胞,以内二芽殖法增殖,形成假包 囊。假包囊破裂后,速殖子侵入新的组 织细胞,继续增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机体产生免 疫力后,虫体增殖速度减慢,形成包囊。 包囊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当机体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 剂等情况下,组织内的包囊可破裂,释 出缓殖子,进入血流并到达其它组织细 胞,形成假包囊,并不断进行无性增殖。

寄生虫:弓形虫

寄生虫:弓形虫

宿主细胞破裂 裂殖体(含大 裂殖子 量裂殖子)
经数代裂体增殖
裂殖子
雌、雄配子体
卵囊
合子
雌、雄配子
随粪排出
2.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卵囊、包囊、假包囊 被人及哺乳类动物吞食 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肠腔逸出) 侵入肠壁经血、淋巴 速殖子
免疫低下, 急性感染
全身各组织 有核细胞
免疫正常, 慢性感染
缓殖子
眼型:视网膜脉络膜炎。
多脏器损害型:侵犯各种器官、组织。
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涂片染色法:取急性期患者体液、血液 离心后取沉淀物或活组织穿刺物涂片,姬 氏染色,镜检滋养体。 ②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目前常 用,镜检滋养体。
2. 血清学试验: 辅助诊断 ①染色试验(dye test,DT) ②IHA、IFA、ELISA、免疫酶染色试验 (IEST)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DNA探针、PCR
2.包囊
包囊 包囊(慢性病人) 假包囊(急性病人)
包囊:圆形/椭圆形,直径5 ~ 100 m,外有一层弹性囊壁, 内含数个~数百个滋养体(缓殖
子)缓殖子比速殖子小,核稍
偏后,但形态与速殖子相似。
假包囊:寄生在细胞内 的虫体(速殖子)以内 二芽殖法增殖,一般可 增至数个或数十个,这 个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 虫体集合称假包囊。
流行环节
动物(尤其是猫和猫科动物) (1)传染源 人:输血、胎盘
(2)传播途径 先天性:胎盘
后天性
未熟的含各发育期弓形虫的肉、 经口 蛋、奶。 卵囊:猫粪污染水、食物。 经血:输血、器官移植
经皮肤、黏膜: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胎儿、婴幼儿 老年人、肿瘤患者、艾滋病人、免疫力
防治

弓形体1

弓形体1

(二)预防
1、定期对孕妇做弓形虫常规检查,孕期避 免接触猫,防止先天弓形虫发生 2、对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应检测以警惕弓 形虫的发生。 3、加强对家禽、家畜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 隔离。 4、对肉类严格检疫,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5、饲养动物尤其是猫最好用干饲料或烧煮 过的食物喂养,定期清扫窝圈。
二、生活史
生活史发育过程需要2个宿主。
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无性生殖。
终宿主体内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寄生部位:滋养体,假包囊, 生活史 包囊寄生在人的除红细胞以 外的有核细胞内。 2.终宿主: 猫和猫科动物。
3.中间宿主:
人。 哺乳类,鸟类,鱼类,爬 行类等。猫和猫科动物。
4.感染阶段:成熟卵囊。假包囊。包囊。
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属机会致病原虫。因其发
现于刚地鼠体内,虫体的滋养体呈弓
形,故命名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病是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艾滋病患者致
死原因之一,也是当今致畸胎的四大
原因之一。
一、形态
弓形虫形态复杂,在生活史发育过 程有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 囊合子(卵囊)五个时期,但此今为止 在人体、猪只见到滋养体和包囊2个时期 ,对诊断弓形虫病有价值。下面重点介绍 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 间接血凝试验
(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五、流行
(一)分布
世界性:感染率世界各地为25-50%.
我国为1-38.6%.
五、流行
(一)分布
造成弓形虫广泛流行的原因:
1.多种生活史时期具有感染性; 2.中间宿主广泛,家畜家禽易感染; 3.可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中间 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多向交叉传播; 4.包囊可终生存在于中间宿主组织内; 5.卵囊排放量大,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弓形虫

弓形虫
包囊。 (I) 涂片染色法 取急性期患者的体液 ( 脑脊液、血液、眼房水、 羊水、胸水等)离心后,沉淀物作涂片,或用淋巴结、脑、肝等
活组织穿刺物涂片,姬氏染色镜检。此法简便,但易漏诊。
(II) 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 实验动物常用小白鼠,样 本接种于腹腔内一周后取腹腔液镜检速殖子,阴性者至少需盲 目传代3次。样本亦可按种于离体培养的单层有核细胞。
颅内有钙化灶、精神障碍、智能迟钝等。 眼部最常
见为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炎、 视力障碍等症状。
此外,受染胎儿或新生儿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
胎 盘 与 脑 连 接
先天性无脑儿
先天性内脏外翻 先天性脑积水
先天性脊柱裂
先天性斜视患儿
先天性痴呆
先天性小头畸形
2. 获得性弓形虫病
因虫体侵袭部位和机体反应性不同而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其次为脑病 和眼病。
子--合子---卵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卵囊: 随猫 科动物粪便排出体外,每个卵囊含2个孢子囊,8
个子孢子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与假包 囊 瑞氏染色
游离的速殖子呈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 圆;一边较平,另一边较膨隆。胞内寄生的速殖子呈纺 锤形或椭圆形,以内二芽殖法不断繁殖。 这种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称假包囊。一般含 数个到20多个速殖子。
圆形或椭圆形,具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未成熟卵囊 内充满均匀小颗粒。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分别含 有4个新月形的子孢子。
二、 生活史
弓形虫整个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两个阶段。需在两种宿主体内完成。虫体在猫科 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完成无性和有性世代,同时
在肠外其他组织也进行无性增殖,故猫是弓形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பைடு நூலகம்24
12
(二)临床表现
1. 先天性弓形虫病 ➢ 是妇女在妊娠期间感染弓形虫,虫体经胎盘血流
引起胎儿的弓形虫病 ➢ 妊娠早期感染:流产、早产、死产,脑积水、小
脑畸形、脊柱裂等,增加妊娠合并症 ➢ 妊娠中、晚期感染:胎1儿3 多数出生时表现为隐性
感染,出生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眼部受损的症 状
13
(二)临床表现
6
弓形虫滋养体
一、形态
2. 假包囊
➢ 急性期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速殖 子不断增殖,形成数个至20多个 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
3. 包囊
➢ 慢性期或隐性感染时,中7间宿主 组织中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包囊, 囊壁由虫体分泌
7
弓形虫假包囊 弓形虫包囊
一、形态
4. 卵囊 ➢成熟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 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 ➢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10~12µm ➢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
制品 ➢ 加强动物和肉类食品卫生检疫制度 ➢ 孕妇避免与猫、猫粪接触,孕早期TORCH检查
22
➢ 疫苗免疫:亚单位疫苗、复合基因疫苗
22
(四)防治
2. 治疗 ➢ 急性期:乙胺嘧啶、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抑制
增殖期弓形虫 ➢ 孕妇: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免疫增强剂适当
应用
23
23
小结
白蛉 1.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的形态特点; 2. 刚地弓形虫的生活史过程; 3. 刚地弓形虫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 染色实验、IHA、ELISA等方法查血清IgM、IgG 类抗体
➢ 是目前弓形虫病广泛采用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17
17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
➢ 灵敏、特异,可用于早期诊断 ➢ PCR、DNA探针技术
18
18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
1. 流行概况
➢ 全球性分布,广泛分布于人与哺乳类、 鸟类
2. 流行因素
(三)流行环节
1. 传染源 ➢ 感染的动物(猫)与孕妇 2. 传播途径 ➢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3. 易感染群 ➢ 普遍易感。胎儿、婴幼21 儿、肿瘤和艾滋病等免疫
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尤甚 ➢ 与接触机会成正比
21
(四)防治
1. 预防 ➢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肉或未熟的肉、蛋、奶
为其中间宿主 ➢ 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原虫,4 寄生于人体引起弓形虫

4
一、形态
➢ 弓形虫生活史全过程有5种主要形态:
滋养体
包囊
裂殖体
配子体
卵囊
5
5
一、形态
1. 滋养体 ➢寄生于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 包括假包囊内的速殖子和包 囊内的缓殖子 ➢香蕉形或新月状,一端较尖 一端较钝圆,一边扁平,另
6
一边较膨隆 ➢长4~7μm,宽2~4μm
2. 获得性弓形虫病 ➢ 出生后从外界获得的感染,常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 淋巴结肿大:颌下、颈后淋巴结,伴发热、肝脾大 ➢ 弓形虫脑病:脑炎(癫痫、精神异常) ➢ 弓形虫眼病:视网膜脉络膜炎(可致失明)
14
14
三、致病
15
➢ 脑弓形虫病病理标本: ➢ 眼弓形虫病眼底病变:
脑部广泛的坏死灶
视网膜和脉络膜损伤
8
8
二、生活史
(一)生活史模式图
9
9
(二)生活史过程
1. 猫体等终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
10
10
(二)生活史过程
2. 人体及其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过程
11
11
三、致病
(一)致病机制 ➢ 与虫株毒力和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分强毒株和 弱毒株 ➢ 速殖子是宿主急性感染的主要致病阶段 ➢ 缓殖子是宿主慢性感染的主要发育阶段 ➢ 速殖子和缓殖子的相互1转2 换是弓形虫机会性致 病的生物学基础
15
四、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1. 涂片染色法或组织切片法 ➢ 取急性期标本离心沉淀涂片,或取组织活检标本 涂片,或实质器官标本切片,染色镜检滋养体 2. 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 ➢ 小鼠腹腔或离体培养的1单6 层有核细胞 ➢ 阳性率高但耗时长,是当前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法
16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九章 寄生于脉管或组织的原虫
第三节 刚地弓形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四、实验室诊断
2
五、流行与防治
2
学习目标
❖1.掌握 刚地弓形虫与诊断有关的形态特点、生活史 及主要致病性。
❖2.熟悉 刚地弓形虫病病原学诊断及防治措施。 ❖3.了解 刚地弓形虫病的流行。
3
3
第三节 刚地弓形虫
➢ 简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 ➢ 呈世界性分布 ➢ 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及中间宿主,人和多种动物
➢ 饮食习惯、生活条件、接触猫科动物及其来源产
品、职业
19
19
(二)流行特征
➢ 弓形虫感染普遍的原因 ①生活史中多个阶段有感染性 ②中间宿主广泛 ③可在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 与终宿主之间传播 ④卵囊排出量大,持续20时间长 ⑤滋养体、包囊和卵囊抵抗力强 ⑥中间宿主体内包囊生存时间长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