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经络病症

合集下载

肢体经络病症

肢体经络病症

第九章肢体经络病症肢体经络病症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导致机体和经络出现相应的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病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运行于人体全身,连通于脏腑表里;络脉运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于全身各部。

《素问·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经络和脏腑、机体的有机联系。

《素问·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内联于五脏六腑,外络于四肢百骸,是沟通人体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传输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机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到侵袭,经络不通,脏腑受累,均可导致相应疾病的出现,如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肢体经络病症涉及范围较多,本章分别讨论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将分别就其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分型、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节头痛头痛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疾病导致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又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

头痛一证首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概括其临床特征,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金代李东垣在《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元代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头痛》提出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贫血、神经官能症、鼻炎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护。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温病范畴,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症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症

第一节痹症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肝肾亏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第二节痉证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増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第三节痿症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化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第四节颤证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汤合镇肝熄风汤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髓海不足证---填精益髓育阴熄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第五节腰痛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经络肢体病总结

经络肢体病总结

经络肢体病总结痿病痹病概念指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气血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病证沿革1本病名首见于《内经》,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痿大法2《丹溪心法》明确提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并提出“泻南方,补北方”即补肾清热的治疗大法,并创名为“虎潜丸”3《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1论述始见于内经2.《金匮要略》历节,属于本病范畴,提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方剂3.《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独活寄生汤4《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治疗。

行痹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病因病机痿病的病因有外感、内伤。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成四肢肌肉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蹵”之谓也。

肺热叶焦——是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外感湿邪/脾失健运,内生湿热3.脾胃亏虚,精微不足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体质/久病/房劳/脾虚湿热不化,流注于下,损伤肝肾5.痰瘀阻络,筋脉失养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病机关键】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病位肌肉筋脉,但关乎五脏,尤以肝肾肺胃最为密切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有虚有实,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诊断1.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2.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或有反复发作史者。

缓慢起病,或急性发作者。

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中医内科指导:经络肢体病证主要证候及特征

中医内科指导:经络肢体病证主要证候及特征

经络是机体内的⼀种体系,由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具有通⾏⽓⾎,协凋阴阳,沟通表⾥内外的作⽤,是维持肢体之间、肢体与脏腑之间等机体功能活动协调统⼀的结构保证。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躯体之谓,由肌⾁、筋⾻等组成,经络贯穿其间,四肢的协调活动保障了⼈们正常的⽣活和⼯作;躯体具有⽀撑⾝体、保护内脏、抵御外邪的作⽤,故经络肢体病证以肢体疼痛、⿇⽊、活动受限或机能活动失调、不能正常⽣活和⼯作为临床特征,其证候必然与经络相关,因经络⼴泛联系于表⾥内外,参与其⽣理、病理活动,病理状态下,经络或因病邪侵犯,或因经络失养,或经络不畅⽽出现经络肢体病证。

兹将其基本证候分述如下。

邪犯经络 1.主要脉症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或肿胀,或⿇⽊不仁,或挛急抽搐,或弛缓,痿软,⾆苔薄或黄或⽩或腻,脉多浮、弦、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为邪⽓所犯的肢体病变外,常伴有寒热证候。

与邪犯卫表证的区别是:本证为邪壅经络,⽓⾎不畅,表现为肌⾁筋⾻绌急痿废的症状,如疼痛、肿胀、⿇⽊、挛急、抽搐、弛缓、痿软等症。

邪犯卫表证则为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卫表不和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有汗或⽆汗等症,⽽⽆明显⿇⽊、肿胀,更⽆痿废、抽搐等表现。

经络空虚 1.主要脉症肢体⿇⽊不仁,隐隐疼痛,绵绵不休,汗出,神疲,抽搐,肌⾁萎缩,痿软不⽤,⾯浮,⾆淡或红,苔薄或少,脉沉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空虚、筋脉失养之见症外,⼜有督脉挛急与失⽤之见症;与虚损劳伤证的鉴别是:本证仅限于经络空虚之见证;虚损则为⽓⾎津精亏耗,渐加重,甚⾄⼤⾁陷下,⼤⾻枯槁之虚劳见症。

⾎瘀阻络 1.主要脉症抽掣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肿胀变形,拘挛,抽搐,痿瘫,⾆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涩。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滞⾎瘀之见症外,⼜有⾎瘀阻络、督脉拘急与失⽤之见症。

与⼀般瘀⾎所致积聚等病的鉴别是:本证为经络肢体病,⾎瘀表现为肢体的疼痛、肿胀、⿇⽊、挛急、抽搐、痿弱等症状;⾎瘀致积则表现为某部位的肿块、拒按、寒热、肌肤甲错等症。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主要证候及特征】经络是机体内的一种体系,由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具有通行气血,协凋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是维持肢体之间、肢体与脏腑之间等机体功能活动协调统一的结构保证。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躯体之谓,由肌肉、筋骨等组成,经络贯穿其间,四肢的协调活动保障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躯体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故经络肢体病证以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或机能活动失调、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临床特征,其证候必然与经络相关,因经络广泛联系于表里内外,参与其生理、病理活动,病理状态下,经络或因病邪侵犯,或因经络失养,或经络不畅而出现经络肢体病证。

兹将其基本证候分述如下。

·邪犯经络1.主要脉症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或肿胀,或麻木不仁,或挛急抽搐,或弛缓,痿软,舌苔薄或黄或白或腻,脉多浮、弦.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为邪气所犯的肢体病变外,常伴有寒热证候。

与邪犯卫表证的区别是:本证为邪壅经络,气血不畅,表现为肌肉筋骨绌急痿废的症状,如疼痛、肿胀、麻木、挛急、抽搐、弛缓、痿软等症。

邪犯卫表证则为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卫表不和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等症,而无明显麻木、肿胀,更无痿废、抽搐等表现。

·经络空虚1.主要脉症肢体麻木不仁,隐隐疼痛,绵绵不休,汗出,神疲,抽搐,肌肉萎缩,痿软不用,面浮,舌淡或红,苔薄或少,脉沉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空虚、筋脉失养之见症外,又有督脉挛急与失用之见症;与虚损劳伤证的鉴别是:本证仅限于经络空虚之见证;虚损则为气血津精亏耗,渐加重,甚至大肉陷下,大骨枯槁之虚劳见症。

·血瘀阻络1.主要脉症抽掣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肿胀变形,拘挛,抽搐,痿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而涩。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气滞血瘀之见症外,又有血瘀阻络、督脉拘急与失用之见症。

肢体经络疾病

肢体经络疾病

肢体经络疾病
痹证是由风、寒、湿、痰、热、淤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而引起痹证,风寒湿常相兼为病,按三者邪气的轻重分型,风邪稍著者为行痹,寒邪稍著者为痛痹,湿邪稍著者为着痹,风湿热相兼致病者为风湿热痹,痰淤相兼者为痰淤痹阻证。

痹症日久耗伤气血,损伤肝肾,则有肝肾亏虚证。

痉证由1.风、寒、湿邪雍阻经络 2.热盛动风而致痉 3.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而致,4.病程日久可致痰浊、淤血阻滞经脉,按病理因素风寒湿相兼为病则由邪雍经络证,热邪按病位肝、心、脾胃分为肝经热盛证、心营热盛证、阳明热盛证,由病理因素痰浊可由痰浊阻滞证,内伤则有阴血亏虚证。

萎证可致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而致。

按病位五脏分型为肺热津伤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按病理因素湿热痰淤分为湿热浸淫证,脉络淤阻证。

颤证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痰浊淤血雍阻经脉,风阳内动扰动筋脉而致。

实证按病理因素风、火(火热)、痰、淤分为风阳内动证,痰热风动证、虚证按气血阴(阴精)阳亏虚分为气血亏虚证、髓海不足证、阳气虚衰证。

腰痛由筋脉痹阻,腰府失养所致,实证按病理因素风寒湿热淤分为寒湿腰痛证、湿热腰痛证、淤血腰痛证、虚证则为腰府失养,腰为肾之府,所以虚证为肾虚腰痛,又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证。

肢体经络病症PPT课件

肢体经络病症PPT课件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症
第一节 痹证
1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辩 证施治。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机理,以 及鉴别诊断。
3、了解痹证的概念、范围
2
[概 述]
一、定义
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 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
6
【病因病机】
一、病因
行痹

痹阻气血经络

外因 痹风湿热来自风寒湿痹 着 痛实 风湿证热痹
7
劳逸不当
卫外不固


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邪
久病体虚


气血不足,腠理空虚 侵 脉
因 痹
饮食不节 脾运失健
痰湿内生 阻
跌仆损伤
瘀血内痹停

8
归纳
1、病因 2、病机——风、寒、湿、热、痰、瘀
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 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位——筋骨、肌肉、关节,日久 及肝肾 4、病性——初起以邪实为主,久则虚 实夹杂
病邪
症状特点
风邪
疼痛游走不定
寒邪 湿邪
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疼痛剧烈,遇寒 加重,遇暖则缓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热邪
关节灼热疼痛,皮肤红肿
15
2、辨虚实 实证——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
者为实; 虚证——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
肝肾不足为虚; 虚实夹杂——痹证日久不愈,痰瘀互结,肝
肾亏虚。
20
防风、麻黄
痛 方 桂枝、葛根
当归 解 茯苓、生姜
大枣、甘草 加减: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组成:防风 甘草 当归 茯苓 官桂 秦艽 葛根 麻黄 生姜 大枣 杏仁 黄芩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第一节痹证目的要求、掌握痹证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辩证施治。

、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机理以及鉴别诊断。

、了解痹证的概念、范围概述一、定义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二、历史沿革《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提出五痹(皮、脉、骨、筋、肌)之分。

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创制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叶天士对久痹不愈邪入于络提倡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

三、范围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它如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
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寒行痹风寒湿痹着痹外因风湿痛痹风湿热痹热痹阻气血经络实证劳逸不当卫外不固内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邪久病体虚入筋气血不足腠理空虚侵脉因痹饮食不节脾运失健痰湿内生阻跌仆损伤瘀血内停痹证、病因、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病位筋骨、肌肉、关节日久及肝肾、病性初起以邪实为主久则虚实夹杂归纳、变证①皮肤瘀斑、关节结节、肿大或曲伸不利久痹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痹阻经络→皮肤瘀斑、关节结节、肿大或曲伸不利。

②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痹证日久→气血伤耗→气血亏虚、肝肾不足。

③脏腑痹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脏腑痹。

以心痹为主。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主症: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发病特点:发病与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病证的发生、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可发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关系。

二、鉴别诊断三、相关检查、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 等影像学检查、抗“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
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风、寒、湿、热邪气的偏盛、辨虚实实证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虚证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虚实夹杂痹证日久不愈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二、治疗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祛邪通络根据邪气的性质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注意:、养血活血、温阳补火、健脾益气、补肝肾。

、散风之品当中病即止。

、附子、川乌、草乌等药物的应用。

根据病位选药、上肢姜黄、羌活、桂枝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独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药下行、颈椎颈部活动障碍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通络祛风止痛、腰部活动受限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蛰虫补肾强腰化瘀止痛、双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土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猫抓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土贝母、猫眼草、蜂房、威灵仙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三、证治分类、风寒湿痹()行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伴随证: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方桂枝、葛根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解茯苓、生姜健脾胜湿调和营卫大枣、甘草加减:()痛痹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减伴随证: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方制川乌、麻黄发散风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解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着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伴随证: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方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麻黄、桂枝温经散寒祛湿止痛解制川乌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加减:、风湿热痹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遇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伴随证:
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生石膏、知母方清热养阴黄柏、连翘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己、杏仁、滑石解清利湿热通络宣痹赤小豆、蚕砂加减:、痰瘀痹阻证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伴随证: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红花、红花、当归方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解健脾化痰白芥子、竹沥、姜汁加减:、肝肾两虚证主症: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伴随证: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

熟地黄、肉苁蓉滋阴补肾养血暖方五味子鹿茸、菟丝子补肝肾壮筋骨牛膝、杜仲解桑寄生、天麻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木瓜加减:【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

注意保暖。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病人肢体的功能位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还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人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

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病位在筋骨、肌肉、关节日久及肝肾初起以邪实为主,久则虚实夹杂治疗以祛邪通络根据邪气的性质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小结周某,女,岁,反复全身关节疼痛年。

弓腰驼背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由于关节变形僵直故行走十分困难由于手关节疼痛变形无力持物在家啥也干不了连晚上睡觉翻身都困难。

现症见:关节局部发热五心烦热苔薄白脉沉滑。

实验室检查:血沉类风湿因子()病案分析病名:痹证证型:肝肾两虚证证候分析: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