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第一章总结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控制与监管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控制与监管第一章:引言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其中部分添加剂却存在着安全问题。
这就需要在控制和监管上更加严格,以确保食品安全。
本文将就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控制与监管作一深入探讨。
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概述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一种物质。
为了提高食品的保质期、口感和色泽等特性,食品生产过程中会添加多种添加剂。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色素、香料、甜味剂、保鲜剂和营养强化剂等。
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功能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是按其作用和特性来划分的,各有其不同的使用范围。
其中,按作用分类可分为:防腐剂、着色剂、香料、增甜剂、发酵剂、营养强化剂和稳定剂等。
按特性分类可分为:化学添加剂、天然添加剂、微生物添加剂和酵素添加剂等。
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国家针对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安全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急性毒性评价2. 亚慢性毒性评价3. 慢性毒性评价4. 致敏性评价5. 致突变性和致肿瘤性评价6. 长期生物学评价7. 饲料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与控制对于涉及到食品生产和民众生命健康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
各国政府都有完整的、严格的政策法规来规范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监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并监督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第六章:可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了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化学添加剂,很多研发工作都在对加工过程进行调整来选择食品的天然组成成分,并且研究和发展天然替代品来代替化学添加剂。
这些技术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推广,以广泛地满足市场需求并确保食品安全。
第七章:结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于食品添加剂来说也同样如此。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安全监管一直在不断推进,政府和消费者一定需要更加关注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有责任认真阅读食品成分表、关注食品添加剂类别、量和配比等信息,以便更加明确自己吃到的食品是否安全健康。
食品添加剂—第一章 着色剂

(二)合成着色剂
[优点]
成本低、价格廉; 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稳定性高,无臭无味; 易溶解,易调色
[缺点]
大多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其化学结构属偶氮化合物,
可在体内代谢生成β—萘胺和α—氨基-1-1萘酚,这两 种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三)结论
特点 种类
安全
色域 稳定 着色
拼色
成本
天然
高
窄
▪ 四吡咯类色素包括血红素、叶绿素和叶绿素酮钠等。 ▪ 我国现许可使用叶绿素酮钠,为叶绿素的衍生物, ▪ 目前,对动物的血红素开发和利用的报道逐年增加。
性状 ▪ 白色无定形粉末。无臭、无味。 ▪ 不溶于水、盐酸、稀硫酸、乙醇及其他有机溶剂。
毒性 ▪ 小鼠经口LD50大于12000mg/(kg体重)。 ▪ 人体不吸收,不积累,无致癌性。
使用 ▪ 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2.0g/kg。 ▪ 日本规定,不得用于着色以外的目的;德国,不准用于食品。
合成色素归纳
了改善食品的色泽(或为模拟天然食品) ,人们常常在加
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1着色剂概述
一、着色剂的分类
▪ 常用的食品色素按来源,两类: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 ❖ 天然色素来自生物机体,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 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与 无机色素,主要是指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 原料制成的有机色素。
二、胭脂红及胭脂红铝色淀
❖ CNS:08.002
用量:25~100ppm
❖ 丽春红、大红。在应用上基本与苋菜红相同。
❖ 该着色剂的铝色淀在一些特性上优于该色素,如耐光、耐热性;由于制备成 铝色淀,因此,其溶解性很差。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第一章: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作用食品添加剂是指人为向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目的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口感、营养等特性,增强其质量和保质期。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食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食品享用体验。
食品添加剂可以根据使用范围和功能分类。
根据使用范围,可以分为直接添加剂和间接添加剂,前者直接加入食品中,后者是指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如食品包装材料和清洗剂等。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色素、味道增强剂、香料、防腐剂、保鲜剂、增稠剂、稳定剂、膨松剂、发酵剂、酸味调节剂、调味剂、改善剂等。
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
如今,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已成为国家强制性法规的要求。
食品添加剂在进入市场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审批程序,确保其对消费者和环境的危害尽可能降至最低。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首先,监管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试验进行监督和审批。
其次,对于添加剂的使用量、使用范围和限制要求,监管部门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法规文件中予以规定。
最后,对于添加剂的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环节,监管部门也有详细的规定,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第三章: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尽管食品添加剂在进入市场前会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但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其中,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问题是其中之一。
许多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认证标准还是落后于实际应用。
不少人在食品中发现过量的防腐剂和量过低的营养成分等问题,有些甚至对人体造成危害。
除了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问题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食品安全隐患,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瘦肉精、非法添加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必须加大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第四章: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食品添加剂工作总结7篇

食品添加剂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添加的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用来改变食品的结构、质地、色泽、香味、口感等特性,以增加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食品添加剂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结合我自己在食品添加剂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和分享一些关于食品添加剂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一、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功能食品添加剂按照其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增香、增味、增色、增稳定性等几类。
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增味剂、酸味剂、调味剂、色素等。
不同种类的食品添加剂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用途,需要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应用。
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原则:1、安全第一。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需要选择具有安全性认证的食品添加剂,并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以确保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按需添加。
在选用食品添加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食品加工生产需要和产品特性,选择适合的食品添加剂类型和使用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遵守相关法规。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未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方式是不允许的。
4、定期检测。
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确保其合格性和稳定性,以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三、食品添加剂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在我从事食品添加剂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分享如下:1、严格执行工作流程。
在食品添加剂的选用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加强团队合作。
食品添加剂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作顺畅,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定期培训提升。
11食品添加剂总结

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分类:按功能分为23个类别。
GB2760包括2400个食品添加剂品种,其中加工助剂158种,食品用香料1853种,胶姆糖基础剂物质55种,其他类别的食品添加剂334种。
按来源分: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的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而获得天然物质;合成的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760-2011规定,添加剂分为:酸度调节剂01;抗结剂02;消泡剂03;抗氧剂04;漂白剂05;膨化剂06;胶奶糖基础剂07;着色剂08;护色剂09;乳化剂10;酶制剂11;增味剂12;面粉处理剂13;披膜剂14,;水分保持剂15;营养强化剂16;防腐剂17;稳定和凝固剂18;甜味剂19;增稠剂20;香料21;食品加工助剂22;其他23。
(熟悉各类添加剂定义)食品添加剂的作用:1、有利于食品的保藏和防止食品腐败变质2、改善食品感官性状3、保持或提高食品营养价值4、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5、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食品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6、满足其他特殊要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b)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c)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d) 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e) 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a)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b) 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 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d) 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食品添加剂总结

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1.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MNL):也称最大耐受量、最大安全量或最大无效量,指动物长期摄入该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
2.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一群试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的投药剂量。
3.制定日许量(ADI ):依据人体体重,终身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它是国内外评价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首要和最终依据。
4.获取ADI的数据:动物实验→MNL→1/100~1/500→ADIMNL:对小动物(大鼠、小鼠等)近乎一生的长期毒性试验中所求得的最大无作用量。
5.FAO——世界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JECFA——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CCFA——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6.复合食品添加剂:不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起到多功能、多用途的作用;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
复合食品添加剂为什么能够成为发展方向和潮流呢?复合”符合添加剂的客观规律(协同、增效作用) ;“复合”添加剂更便于使用;“傻瓜”化。
第二章食品乳化剂1.乳化剂: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2. 乳化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在分散相表面形成保护膜;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双电层。
3.乳化剂分子结构特点:乳化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基团(极性的、疏油的)和疏水基团(非极性的、亲油的)的表面活性剂,而且这两部分分别处于分子的两端,形成不对称的结构。
4.HLB值: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
HLB值越高表明乳化剂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越强。
HLB值 适用性 作用1.5~3 消泡性 消泡作用3.5~6 水/油型乳化剂 乳化作用(W/O)7~9 润滑剂 润湿作用8~18 油/水型乳化剂 乳化作用(O/W) 13~15 洗涤剂(渗透剂) 去污作用15~18 溶化剂 增溶作用5临界胶束浓度CM:.临界胶束浓度是乳化剂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他是乳化剂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2)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2)1.1.1 定义 (2)1.1.2 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3)1.2.1 作用 (3)1.2.2 意义 (3)1.3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法规 (4)1.3.1 安全性 (4)1.3.2 法规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4)2.1 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4)2.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储存与管理 (5)3.1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条件 (5)3.1.1 温度 (5)3.1.2 湿度 (5)3.1.3 光照 (5)3.1.4 化学稳定性 (5)3.2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方法 (6)3.2.1 分库储存 (6)3.2.2 密封储存 (6)3.2.3 避光储存 (6)3.2.4 定期检查 (6)3.3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制度 (6)3.3.1 建立食品添加剂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和报废的制度。
(6)3.3.2 明确食品添加剂的采购标准和验收程序,保证采购的添加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6)3.3.3 建立食品添加剂储存档案,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等信息。
(6)3.3.4 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其质量和安全。
(6)3.3.5 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详细记录添加剂的使用时间、使用量、使用范围等信息。
(6)3.3.6 建立食品添加剂报废制度,对过期、变质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添加剂进行及时报废。
(6)3.3.7 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6第四章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 (7)4.1 肉类加工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7)4.2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7)4.3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7)第五章食品添加剂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8)5.1 乳制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8)5.2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8)5.3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9)第六章食品添加剂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9)6.1 烘焙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9)6.2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9)6.3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在饮料中的应用 (10)7.1 饮料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0)7.2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1)7.3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1)第八章食品添加剂在糖果中的应用 (12)8.1 糖果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2)8.2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2)8.3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13)9.1 调味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3)9.2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3)9.3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4)第十章食品添加剂在方便食品中的应用 (14)10.1 方便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4)10.2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5)10.3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5)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15)11.1 保健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5)11.2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6)11.3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6)第十二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与监督 (17)12.1 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 (17)12.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措施 (17)12.3 食品添加剂的监督与检测方法 (17)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意添加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
食品加工厂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加工厂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3)1.1.2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3)1.1.3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3)1.1.4 食品添加剂的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1.1.5 合法性原则 (4)1.1.6 必要性原则 (4)1.1.7 科学性原则 (4)1.1.8 安全性原则 (5)1.1.9 透明度原则 (5)1.1.10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标准 (5)1.1.11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 (5)1.1.12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标准 (5)1.1.13 食品添加剂的标识标准 (5)1.1.14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和运输标准 (5)第三章防腐剂 (5)1.1.15 概述 (5)1.1.16 常见防腐剂的种类与应用 (6)1.1.17 添加方法 (6)1.1.18 剂量 (7)第四章护色剂 (7)1.1.19 概述 (7)1.1.20 常见护色剂的种类与应用 (7)1.1.21 护色剂的添加方法 (8)1.1.22 护色剂的剂量 (8)第五章漂白剂 (8)1.1.23 概述 (8)1.1.24 常见漂白剂的种类 (8)1.1.25 常见漂白剂的应用 (9)1.1.26 漂白剂的添加方法 (9)1.1.27 漂白剂的剂量 (9)第六章增稠剂 (9)1.1.28 概述 (9)1.1.29 天然增稠剂 (10)1.1.30 合成增稠剂 (10)1.1.31 添加方法 (10)1.1.32 剂量控制 (10)第七章香料与香精 (10)1.1.33 概述 (11)1.1.34 常见香料的种类 (11)1.1.35 常见香料的应用 (11)1.1.36 香精的调配 (11)1.1.37 香精的使用 (12)第八章甜味剂 (12)1.1.38 概述 (12)1.1.39 常见甜味剂的种类 (12)1.1.40 常见甜味剂的应用 (13)1.1.41 甜味剂的使用方法 (13)1.1.42 甜味剂的剂量 (13)第九章酸度调节剂 (13)1.1.43 概述 (13)1.1.44 常见酸度调节剂的种类与应用 (14)1.1.45 添加方法 (14)1.1.46 剂量控制 (14)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与监督 (15)1.1.47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添加剂第一章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为:“有明确的或合理的预定目标,无论直接使用或间接使用,能成为食品成分之一或影响食品特征的物质,统称为食品添加剂”。
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制造过程,即食品加工中为了保存的目的加入食品,使之混合、浸润及其他目的所使用的物质。
限定于有目的且直接使用于食品中的成分,并分为天然物和非天然物两大类”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注:食品添加剂不属于食品,添加量一般不超过2%。
我国将营养强化剂列入添加剂范畴。
CAC 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指不以食用为目的,也不作为食品主要原料的物质。
这种物质并不一定有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制备、处理、装罐、包装、运输和保藏中,出于技术上的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它和它的副产品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者影响食品的性质。
国际食品组织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中明确规定营养强化剂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
(欧盟与多数发达国家均使用该定义)食品添加剂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特征1、加入食品中,但不单独作为食品2、分为人工的与天然的3、加入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防腐,保鲜和满足加工需要。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1、世界范围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达14,000种以上。
美国有2922种(FDA)欧盟有1000~1500种;日本有1100多种;中国有1812种(其中食品香料占80%以上)2、按来源可分为天然与化学合成添加剂;3、按功能用途可分为FAO/WTO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1类(1988),包括酶制剂、香料等。
美国分为25类;食用化学法典(FCC)分成45类;欧盟仅分成9类;日本则分成31类;我国实际分为23类。
大体上分为:1)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而加入的有:防腐剂、抗氧化剂;2)为改善品质而加入的有:色素、香料、漂白剂、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
3)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有:稳定剂、乳化剂、消泡剂、助滤剂等。
4)为增加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的有: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等。
4、按安全性可分为A,B,C三大类A类: JECFA(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已制定ADI和暂定ADI者,其中:A(1):其毒理学资料清楚,已制定ADI值,或毒性有限无需规定ADI值者;A(2):JECFA 已暂定ADI值,但毒理学资料不完善,暂时允许使用于食品者。
B类:JECFA曾进行过安全性评价,但未建立ADI值,或未进行过安全性评价者。
包括:B(1):因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制定ADI值;B(2):JECFA未进行评价者。
C类:JECFA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或应该严格限制作为某些食品的特殊用途者。
其中:C(1):根据毒理学资料认定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者;C(2):应严格控制在某些食品中作特殊使用者。
三、食品添加剂的作用1、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增加食品保藏性、改善食品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
2、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3、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
4、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
5、有利于开发食品新资源。
6、有利于食品原料的综合利用。
四、食品添加剂发展趋势1、总趋势为:向着天然型、营养型、多功能型、方便化方向发展。
(1)由于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选择食品的重要因素,安全无毒或基本无毒的天然绿色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2)低热量、低吸收品种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两个概念:○1油脂替代品:是以脂肪酸为基料的酯化产品,其酯键能抵抗脂肪酶的水解,因此能量值较低或完全没有。
其最大优点在于具有类似油脂的物理特性。
○2油脂模拟品:是以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为基础成分的产品,它的优点是热值低(仅为油脂的1/3),安全性好。
(3)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发展迅速。
如可被肠道内双歧杆菌利用,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低聚糖产品;热量低、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能缓解糖尿病的糖醇类产品;能起保护细胞、递代谢物质作用磷脂类产品;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物质(多糖、黄酮类)等。
(4)用量少,作用效果明显的复配型添加剂市场潜力巨大。
五、食品添加剂的要求及使用原则一、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才是有效性。
1、应当经过充分的毒理学评价(动物试验和人群观察)。
毒理学评价是以毒理学实验为科学实验依据,评价程序包括:(1)急性中毒试验(2)蓄积毒性实验和致突变实验(3)亚慢性毒性实验(90天喂养实验和繁殖实验)和代谢试验(4)慢性毒性实验(为期2年包括致癌实验)2、参与正常的代谢并排出体外或者不吸收直接排出体外。
3、代谢不产生有害物质(代谢试验的资料)。
4、添加剂不能破坏原有的营养成分。
5、能被分析鉴定出来。
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在限量限范围内使用)由卫生部技术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4、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成分;5、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6、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的除外。
7.出口食品还应注意遵循出口对象国的相关规定。
8.供婴儿的主辅食品,除按规定可以加入食品营养强化剂外,不得加入人工甜味剂、色素、香精等不适宜的食品添加剂。
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1、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一)急性毒性实验1、操作及判断:将食品添加剂以不同剂量一次或多次给予试验动物,对动物体产生的作用进行判断。
可考察受试物质在摄入后短时间内所呈现的毒性,从而判断对动物的半致死量LD50。
2、概念解释:*LD50(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一群实验动物中毒致死一半数量所需要的剂量,通常指48h内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低剂量。
反映了食品添加剂急性毒性的大小。
注意:同一种物质对不同动物的LD50不相同,甚至相差较大3、毒性级别:(二)蓄积毒性实验和致突变实验1、操作及判断:蓄积毒性试验:是用不同性别的动物连续给药20天来确定有无剂量-反应关系,以确定蓄积性强弱。
若蓄积系数小于3,为强蓄积性;则放弃试验,若大于或等于3,为弱蓄积性,则可进入以下试验。
致突变试验:是为了对试验化合物判断其有无致癌作用的可能性进行筛选。
可用细菌诱变试验、微核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及DNA修复合成试验,可任选以上三项试验。
(如三项试验均为阳性,即有致癌作用,放弃;如三项试验均为阴性,无论蓄积性如何,均可进入第三阶段试验)。
(三)亚慢性毒性实验(90天喂养实验和繁殖实验)与代谢试验1、操作与判断亚慢性毒性实验:观察受试动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90天喂养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为下一阶段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代谢实验:了解添加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情况、蓄积程度及所作用的靶器官,了解是否有毒性代谢产物的形成。
(四)慢性毒性实验(包括致癌实验)1、操作与判断:用不同性别的动物喂养2年,以判断长期接触试验动物时是否出现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和致癌作用,并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MNL),为能否应用于食品提供依据。
(许多情况下,需要进行慢性试验才能阐明受试物的致癌作用。
慢性毒性试验的结果是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所需的关键资料。
)2、概念解释:最大无作用量(MNL M aximum N o-effect L evel):又称为最大无效量。
指长期摄入被测试物而无任何中毒现象的每日摄入量(mg/kg 体重)。
它是反映食品添加剂长期(终生)摄入对本代无害,并对下代生长无影响的重要指标。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A cceptable D aily I ntake for man):是指人类每日摄入该物质直到终生,对健康无任何毒性作用或不良影响的剂量,以每人每日摄入的mg/Kg体重来表示。
它是评价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或安全性)的首要标准。
MNL与ADI的关系:根据动物实验中的MNL换算为人的ADI时,为安全起见将MNL降低若干倍,该降低的倍数即为“安全系数”,人与动物之间的安全系数为100~1000。
可以理解为种间差异和个体差异各为10倍,即:10×10 = 100。
则:ADI (mg/Kg) = MNL (mg/Kg) ÷100毒性试验总结:1、最大无作用量(MNL值)评价安全性的指标单位:mg/kg (b w)对象:动物2、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评价食品添加剂毒性的首要指标。
单位:mg/kg (b w)对象:人非试验结果:是根据动物试验的MNL值推算得到。
3、半数致死量Medium Lethal Dose (LD50值)是评价添加剂安全性的第二指标。
a.急性毒性指标b.单位:mg/kg (b w)c.对象:动物(一般为小鼠或大鼠)d.为动物试验结果二、食品添加剂最大用量的确定(1)通过动物慢性毒性实验得到最大无作用量MNL;(2)动物数据用于人体,考虑到个体或品种的差异,需要一个安全系数,一般缩小100倍;以安全系数推算ADI值ADI =MNL ×1/100(3)ADI×平均体重得到每日允许摄入总量(A);标准体重者日均用量 A = ADI ×60 (mg)(4)进行膳食调查,确定膳食中含有被测试物的每日摄入量(C)( 5 )求出所摄入的全部食品中某添加剂平均含量: A / C(6)最后确定某种食品添加剂在某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 E )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属于食用无毒、或无毒,只有亚硝酸属于中等毒性复习题1、食品添加剂是否属于食物成分?2、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中分为哪几个阶段试验?各阶段试验的目的是什么?3、不使用添加剂的食品质量就越好吗?4、食品添加剂在使用方面有什么要求?5、名词解释:MNL、ADI、LD506、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