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

合集下载

霍妮生平

霍妮生平

基本冲突
神经症病人在基本焦虑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心冲突 称为基本冲突。 各种神经症需要之间的冲突:为克服焦虑而强迫性 地追求一种或少数几种需要,压抑其他需要 对待他人的三种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强迫性的使 用 一种方式,可能不合适,其他行为方式就会自 发的发挥作用。 理想化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真实自 我的建设性力量与理想化自我的阻碍性力量之间 的冲突。
霍妮是精神分析的社 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 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 道路,最先建立社会 文化的精神分析的基 本框架,强调自我分 析,使精神分析治疗 更广泛更有效地满足 现代人适应社会生活 的需要
理论在一致性上存在不 做,把社会生活简单化 了,只关心个人如何适 应社会文化,没有提出 社会改革的要求。
神经症需要
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 苦,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会形成一些防 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 力量,被称之为神经症需要。
如:对有爱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人格
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动力学观点,认为需要决定 人格,而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病人的人格。 顺从型 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 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而在潜意识中却是 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攻击型 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以攻为守策略莱取 得别人的重视。 退缩型 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 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神经症自我
• 真是自我(Real Self) 指个体的潜能,是 发展的源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 量,具有建设性。 • 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 指个体凭空在 头脑中设想的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纯粹 虚幻的形象。因此又称为不可能的自我。 •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体此时此地身 心存在的总和。

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的人格理论

神经症需要
7.寻求别人赞美的神经症需要 这种人常夸张自己的形象,并期望别人对 自己的吹捧和恭维. 8.获得个人成就的神经质需要需要 由于本质上的的不安全感,这类人对名望, 财富或举足轻重的作用怀有强烈的兴趣,常迫 使自己寻求更高的成就而不顾及后果.
神经症需要
9.自负和不依靠他人的神经质需要 这类人当他们试图去寻求满意的人 际关系而失败时,就会拒绝与他人来往, 而变成孤独寂寞的人. 10.寻求完美无疵的神经质需要 这类人由于害怕犯错误而受到他人 的批评,
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
卡伦霍妮 [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16-1952.12.04],德裔美国心理学家 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 物,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霍妮的著作: 《我们的时代的精神症人格》(1937),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 (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 《精神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由她弟 子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
神经症需要的三大类型
神经症需要的三大类型
1.顺从型——接近人(moving toward people) 这种适应模式包括感情和赞赏 的需要,寻求能够照管他生活伙伴的神 经质需要,以及将自己局限于狭小生活 领域内的神经质需要.霍妮把这种类型 的人称之为依从型 依从型(compliant type). 依从型 这种人可能会说"如果我依从,那我就 不会受到伤害"(Horney,1937,p.97).
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让孩子产生强烈不安的环境因素: 直接或间接的凌驾,冷漠和乖张的行为, 不尊重儿童的个体需要,缺乏真诚的指 导,轻视,过分赞扬或缺乏赞扬,缺少 令人依赖的温暖,不得不在对立的父母 中选择一方,责任过重或不须负责,过 分溺爱,禁止孩子与其他儿童交往,不 公正,歧视,不守承诺,敌意气氛等.

自我分析霍妮读后感

自我分析霍妮读后感

霍妮《自我分析》读后感
哎,最近我读了本卡伦·霍妮的《自我分析》,心头那个感受哦,真的是不摆了。

说实话,这本书专业性还是有点强,但读下来,还是觉得收获满满。

霍妮在书里讲,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其实都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你说神不神?我们每天都在跟自己打交道,哪个最了解自己?还不是自己嘛!
书里头有个女病人克莱尔,她跟男朋友处不来,每次一吵架,她就自己在那儿瞎想,想着想着,就发现自己心里头有好多不对劲的地方,比如她太依赖别人了,还有她总是觉得自己不重要。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小时候她妈对她关心不够,慢慢在她心头种下的根。

我看到这里,心头就“咯噔”了一下。

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经常被爸妈忽略,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长大了,遇到事情,也总是先怪自己,觉得自己做啥都不对。

霍妮说,要认识自己,就要敢去面对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我觉得她说得太对了。

我们心头那些不开心、不自信,其实都是小时候的经历留下来的影子。

要想改变,就要先去面对,去揭开那些伤疤,看看里头到底是啥子东西在作怪。

这本书还教了我们好多自我分析的方法,比如自由联想啊,去找那些藏在心底的潜意识。

我觉得这些方法都挺有用的,至少能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心头那些乱麻是怎么绕起来的。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心头亮堂多了。

原来,我们真的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医生,去解开那些困扰自己的心结。

以后,遇
到事情,我也要多想想自己,多爱自己一点,这样才能活得更有滋味嘛!。

《自我分析 卡伦 霍妮作品集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自我分析 卡伦 霍妮作品集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2章 自我分析的可能性与可 行性
第3章 神经症的驱动力
第4章 精神分析的认识阶段
第5章 患者在精神分析期间的 作用
第6章 精神分析师在精神分析 期间的作用
第7章 偶尔的自我精神分析
第8章 系统自我精神分析:准 备步骤
第9章 一种病态依赖的系统自 我精神分析
第10章 系统自我精神分析的 态度和规则
04
第4章 精神分析的认 识阶段
05
第5章 患者在精神分 析期间的作用
06 第6章 精神分析师在 精神分析期间的作用
目录
07 第7章 偶尔的自我精 神分析
09 第9章 一种病态依赖 的系统自我精神分析
08
第8章 系统自我精神 分析:准备步骤
010
第10章 系统自我精 神分析的态度和规则
目录
011 第11章 抗力的处理
第11章 抗力的处理
第12章 自我精神分析的限制 力
第13章 注释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自我分析 卡伦 霍妮作品集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限制
世界
第章
可行性
患者
系统
规则
精神分 析
人格
发展
分析
形式
目标
神经症
Hale Waihona Puke 驱动力信心人生观
阶段
心理学
01 第1章 前言
目录
02
第2章 自我分析的可 能性与可行性
03
第3章 神经症的驱动 力
013 第13章 注释

霍妮(人物)

霍妮(人物)
霍妮
HHW
目录
01人物简介 02主要著作 03主要观点 04人物评价
一、人物简介
卡伦·霍妮(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 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 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 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 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 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 更适用,是精神分析学说 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
这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机制,表现为否 认和嘲弄道德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摆出一副十足的 痞子相,弄不清楚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这种犬 儒主义可能是有意识的,实则为阴谋权术也可能是 无意识的,他们用表面顺从流行观念来掩饰对道德 的嘲弄倾向。
三、主要观点
(二)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以上各种防御机制都是围绕着基本冲突而建立 起来的。霍妮把这整套防御机制体系称为保护性结 构。多种防卫措施可以综合利用,但其作用的大小 是不等的。保护性结构虽然能给人造成一种平衡感, 但它是十分脆弱的。实质上,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 用极大的代价换来的暂时的宁静,它并没有解决冲 突。
三、主要观点
(二)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逆众
就是儿童坦然地承受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 识地决心抗争,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
三、主要观点
(二)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离众
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 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如特定的空间、玩具、书籍、梦想等)。
三、主要观点
6、捉摸不定。
与呆板的自以为是相反的是捉摸不定。这种人 永远无法固守己见,他们会对自己的言行矢口否认, 或信誓旦旦地说不是那么回事。让这种人去做确切 的报告是不可能的,他们通常在领导面前虚张声势, 在群众面前装腔作势,讲起话来漫无边际,做起事 来颠三倒四。

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优质课堂]

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优质课堂]

个人经历。霍妮认为,神经症在于人
际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对人造成
的重大影响在童年期,形成基本焦虑的中介
优质课堂
13
神经症的标准实际上是因不同的文化、时 代、阶级、和性别而异。因此神经症只是 对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正常行为模式的偏离。 霍尼进一步提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社会 文化。她分析了现代文化在经济上是基于 个人竞争的原则,所以导致的心理后果是 人与人之间潜在的敌意增强。并且这种竞 争和敌意已经渗透到各种社会关系中。
优质课堂
8
主要著作
《现代人的精神症人格》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自我分析》 《我们内心的冲突》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女性心理学》(霍尼及 其弟子整理出版)
优质课堂
9
二、霍尼的思想主张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二)神经症病理学
•基本焦虑 •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人格 • 神经症的自我 • 基本冲突 (三)神经症的治疗
者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
优质课堂
11
优质课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
文化环境
霍妮所讲的文化环境是宏观的社会条件,是社会
中人们普遍所共有的,有时也称之为文化因素或
文化条件,是个体心理失调的最终根源
个体环境
霍妮所讲的个体环境是微观的社会条件,是指个出
生后所进入的具体情景,并非只指个人的家庭环境,
实际上是一个人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有时也称之为
优质课堂
10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情景神经症
神经症
性格神经症
情景神经症:对特定的情景暂时缺乏适应力,如学生在考场上过分紧张, 但人格还是正常的。 性格神经症:由性格的变态引起的,是人格的异常。 霍尼侧重研究的是性格神经症,简称神经症。

心理学史ppt展示——霍尼

心理学史ppt展示——霍尼

三、神经症人格
主要有以下三种:
The Part One
顺从型
敌对型
退缩型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The Part One
二、攻击型 其行为方式是与人对抗。这类人对权力、剥削、声望和钱财等怀着神经症的需要。 主要特点是:视生活为一场搏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 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 努力工作但并不真爱工作;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彬彬有礼 的外表隐藏着老谋深算的狠毒。他以“如果我有权力,别人就不能伤害我” 为逻辑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1918-1932 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19教41年,她开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解聘。
办一个私人诊所,并发表了几篇对弗洛她伊随德即的创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
女性心理学表示异议的文章。
担任所长直到1952 年去世。
The Part Three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The Part One
主要著作 精神分析观点
对子女的冷漠 拒弃子女
对子女怀有敌意
明显地偏爱个别子女 奚落 羞辱
怪癖的行为 不守诺言
拒绝子女与其他 儿童接触
1.基本焦虑
The Part One
基本敌意很容易泛化到整个世界和一切人,使人感到世间的一 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 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 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 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以致陷入了基本焦虑之中。
2.神经症需要
The Part One
上述需要的内容本身并非神经质的, 正常人也需要友爱、赞许、伙伴、回避、节 俭、权力、声望、成就、完美等等,但神经 症的需要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强 迫地、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 而不能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主动地选择适 当 的 目 标,就会导致神经症。

霍妮ppt

霍妮ppt

霍妮在大学时期,开始对精神分析产生兴趣。从1910年开 始,她与弗洛伊德的著名弟子卡尔· 亚伯拉罕一起从事精神 分析,并与1920年成为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 20年代至30年代初,她开始尝试修正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 理学的观点。 1932年,霍妮为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 害,移居纽约,后来创办了私人诊所,她出版两本著作— —《现代人的神经症人格》(1937)和《精神分析的新道 路》(1939)。书中摒弃了弗洛伊德理论的生物学取向, 强调文化文化、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1941年,由 于霍妮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传统观点分歧越来越大,纽约 精神分析研究所将她解聘,但霍妮迅速创建了她自己的美 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直到1952年12月4日去世。
• 1. 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 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 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而在潜意识中却 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 2.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 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以攻为守策略莱取得别 人的重视。 • 3.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 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 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 神经质需要 由于处于一种被设想为具有的一种潜在敌意的世 界中,孩童感到孤独和无助。其基本焦虑的限制性 压力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 而且,更主要的是,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 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这些基本焦虑,不 安全感,儿童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 略是一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质 需要。她在《自我分析》一书中,列举了10种常 见的神经质需要:
• 主导倾向对个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导倾向 的形成是神经症个体应付不良人际环境较为有效 的工具,他只要占据其中的一种主导倾向,它的 生活也能较为顺利。另一方面,它使个体应付了 基本焦虑,使其获得了很强的统一感。主导倾向 是一种防御策略,扼杀了行为和情感的自发性, 使个体的行为和感情具有强制性和反应性,它造 成了自我的变异,推动神经症的进一步发展。至 此,以某种主导倾向生活的人可以称之为神经症 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伦·霍妮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往往被认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者或新弗洛伊德派,因为她的一些概念都是精心之作,又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依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卡伦·霍妮于1885年9月16日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的小村庄。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

父亲比母亲大 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

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

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

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9 岁时,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 12 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

1901 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进入高中,父亲对她想当医生的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在 1904 年离婚。

1906 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 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Oskar Horney),他们在 1909 年结婚并生了 3 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 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

1909 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卡尔·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

1910年,她的父亲去世了,1911年,她的母亲去世。

1913年,她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后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于 1919年私人开业。

1923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跌入低谷,加上霍妮的弟弟在这年因肺炎去世。

霍妮的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曾有过自杀的想法,1926年,她和奥斯卡离婚。

1920-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

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

她曾在柏林大学学习并获医科学位。

之后,霍妮曾接受过弗洛伊德正统理论的训练,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时,并在这方面受两位领袖人物卡尔·亚伯拉罕和汉斯·萨克斯的精神分析训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妮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不适应临床实践。

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虽然在原则上接受弗洛伊德潜意识观念,但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也持反对态度,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

1932年,霍妮接受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访美邀请,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两年后迁居纽约市,开业做精神分析医生,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课。

霍妮不满足于正统派精神分析方法,就和其他一些观点相同的人成立他们自己的协会。

他们有自己的训练机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

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导致了她与研究所其他成员的关系紧张,1941 年,她的同事以投票方式作出决议,剥夺她的讲师资格。

同年,她倡立精神分析改进会,并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她亲任所长,她担任所长直至1952年12月4日逝世。

当霍妮还是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一名讲授正统理论的教师时,她开始反驳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受虐狂和女性发展的学说,并试图用站在女性立场的观点去取代当时流行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心理学观。

虽然起初她尝试从内部去修正精神分析学说,最终她还是向这一学说的许多前提条件提出挑战,继而发展了她自己的理论。

霍妮有关女性心理学的论文彻底脱离了弗洛伊德“解剖构造即命运”的信条,强调文化因素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定位的重要诱因。

霍妮采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指出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及选择伴侣的权利,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

霍妮亦指出当男性发现自己没有怀孕生育的本能时,他们反而会产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现出的进取心,争取成功是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

尽管霍妮将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投入了女性心理学的写作,她仍于1935年放弃该选题。

因为她感到,文化在女性心理形成中的角色令她无法确认哪些心理为女性特有,哪些不是。

她指出,只有当妇女从男性统治文化中所定义的女性观中解放出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区分妇女与男子心理上究竟有何不同。

我们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

从此之后,霍妮开始发展她认为中性、对两性同样适用的理论。

她在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为:1.基本焦虑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因受环境种缺乏安全和温暖之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绝大多数的父母,无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于其成长的理想环境,甚至有很多父母,对幼儿行为不是过分苛求,就是过分放纵,致使幼儿无法在充满爱意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由此可见,霍妮所指的基本焦虑虽始自个体幼年,但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以性欲力为基础的个体本能论极不相同,她所指的基本焦虑乃是起因于个体于他人的社会关系。

2.神经质性格神经质性格(neurotic character)[2],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

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neurotic need)她将所发现的 10 种神经质需求,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以攻为守策略莱取得别人的重视。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3.理想化自我对自我的解释,霍妮不采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层次的人格结构观,而是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自我意象(sefl-image)。

个人的自我意象代表他对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自我意象: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是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的方式画些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

理想化自我表现的方式是设想自己具备胜于他人十全十美的条件。

霍妮认为,当一个人完全受限制于理想自我并在他的指引时,他们就总是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

霍妮用“应该的暴虐”来形容他们的自我破坏。

他们在太多的“应该下”越来越远离自己。

用霍妮的话说“和自我疏远”。

他们生活在无数的应该下,他们越来越失去了“此时此刻”的感觉,他们渐渐地与现在疏远,但他们在理想的应该下,“暴虐地对待自己”。

霍妮认为理想化自我是一种心理异常现象,也属于神经质性格。

对此种心理异常者治疗时,最重要的是帮助他重新评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放弃理想化自我而改从真实自我中发展自己。

相关研究文献:1.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北省武汉市),1999年2.杨倩,《发展中的精神分析学——从荣格、霍妮到拉康》,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3.刘启珍,《试论霍妮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批判》,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05期4.王国猛,《霍妮的焦虑理论述评》,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5.汪新建,《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社会文化视角分析》,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6.郭永玉,《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历史地位》,医学与哲学,1996年05期霍妮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基本的焦虑”。

她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冲动决定人的行为的论点,但坚决反对象弗洛伊德那样把人的无意识冲动理解成是性本能的冲动。

她认为人不是受所谓快乐原则统治的,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所支配的。

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

由于人一生下来往往处在一个看不见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

所以他充满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焦虑。

这样,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的行为的主要内驱力。

她在进一步论述如何满足寻求安全、解除焦虑的冲动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人格形成的理论。

她相信人格是在童年的早期发展起来的,但是她不同意弗洛伊德用原始性欲发展阶段的进展来解释人格的形成,她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霍妮认为儿童寻求安全、解除焦虑主要是在家庭这一天地中进行的,儿童能否满足这方面的冲动取决于家庭、双亲对儿童的具体态度。

假如儿童从家庭、父母中得不到温暖和情爱,就可能产生各种不现实的顾虑,这种顾虑得不到及时清除就可能发展成为神经性焦虑;相反,假如儿童从家庭中的父母那里得到了温暖和情爱,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就不会产生焦虑并导致精神病。

与此间时,儿童也必定要对来自家庭的影响作出自己的反应。

儿童正是在对家庭的影响作出的反复的反应中形成了人格。

由于出身于不同家庭,儿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霍妮不象弗洛伊德那样“垂直地”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而是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

她所说的“真我”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潜能中的一部分,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的中心。

“实我”则是由“真我”受环境的熏陶而炼铸而成的,它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是实际的、现实的。

“理想的自我”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与“实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存在于意念中。

霍妮比阿德勒、荣格更尖锐地批评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她更强调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且更明确地把治疗精神病的关键归之于改变社会环境,这说明她的理论比阿德勒、荣格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进步。

主要著作当代的神经质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1937精神分析新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的内心冲突:1945神经症和人的成长: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1950 女性受虐狂问题女性心理学:由霍妮的弟子整理出版,19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