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艺谋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深刻的影视作品深入人心。
其电影中的男女形象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形象往往也是张艺谋作品中的精髓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男女形象不仅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冲突,因此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分析的是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男性往往扮演着权力和责任的象征角色。
比如在《红高粱》中,男主角菊子和杨根思都是具有强烈权力欲望的男性角色,他们在传统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女性的影响都非常大。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男主角秋瑾则是一个忠诚、勇敢的战士形象。
他们所扮演的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男性标准,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这些男性形象在张艺谋电影中并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权形象,许多角色也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比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主人公高大伟在接纳小萍之后,深陷于责任与良心的纠结之中。
在《金陵十三钗》中,安禄山虽然是一个强大的权力象征,但他内心对于自己的道德观念也有不小的挣扎。
这种对男性形象的复杂刻画,凸显了张艺谋对于中国传统男性价值观念的思考,并对传统男性形象进行了重新的塑造。
张艺谋的电影中的男女形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象,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他在电影中往往将男女形象置于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交汇处,使得这些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他既尊重了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形象,又对其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使得这些形象具有了更为时代感与深刻感。
通过电影《影》浅析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通过电影《影》浅析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该片通过讲述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间谍活动,展现了电影中独特的人文精神。
电影《影》通过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文精神。
在电影中,主人公张艺谋将精力集中在了趙奢这个角色上。
趙奢是一位身世神秘的盲人间谍,他不仅精通潜伏和间谍技巧,更有很高的智慧和洞察力。
他用他无尽的智慧和勇气在政治斗争和危险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趙奢的形象展现了一个顽强不屈、勇敢智慧的人,也体现了人文精神中的不畏困难、无私奉献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影》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文精神。
电影中的故事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政治斗争,但背后涉及到的是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幸福。
电影展现了各个角色对于国家和民众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不怕牺牲个人利益,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为实现国家的和平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这种无私奉献和为大局着想的精神,体现了人文精神中的大公无私和奉献精神。
《影》通过画面的设计展现了人文精神。
电影中无论是内政斗争还是军事行动,都通过精美的画面呈现给观众。
张艺谋以其独特的导演技巧和创意,通过运用黑白、水墨画、动作设计等手法,将各个场景打造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让观众沉浸在电影的氛围中,也通过这种美的呈现展现了人文精神中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影》通过对历史文化的重塑展现了人文精神。
电影整体背景设定在中国战国时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塑造和再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电影中通过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的描绘,让观众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体验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智慧。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其独特的叙事主题、鲜明的审美风格和创新的拍摄手法,为中国的电影工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同时,张艺谋电影在审美风格与内容上的不断变化与尝试,使其能够跨越文化、地域和时代的界限,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就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进行深入探讨。
二、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叙事主题著称,其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1. 人性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中,人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都以人性的探索为核心,深入挖掘了人性的美好与丑恶。
2. 社会现实:张艺谋的电影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反映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如《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都以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展示了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3. 传统与现代: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主题也经常出现。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社会的挑战。
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都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三、张艺谋电影的大众化与商业化转型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也在不断进行大众化和商业化转型。
这种转型不仅使他的作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
1. 题材选择:在题材选择上,张艺谋的电影逐渐从传统的文艺片转向了更加具有商业潜力的题材。
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以大制作、大场面和高科技特效为卖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张艺谋的电影也逐渐采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篇一一、引言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巨匠,其作品一直备受关注。
从早期的《红高粱》到近期的《影》,他的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叙事手法。
在众多作品中,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审美风格以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二、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丰富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反思、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常常将这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构建,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思考。
(一)传统文化挖掘与反思张艺谋的电影常常以中国传统元素为背景,如《红高粱》中的乡村生活、《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封建家庭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张艺谋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反思。
(二)人性深度探索张艺谋的电影往往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冲突,揭示出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如《一个不能少》中的教育问题,《秋菊打官司》中的法律意识等。
(三)社会现实关注张艺谋的电影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活着》中的历史变迁,《金陵十三钗》中的战争背景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张艺谋电影的审美风格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一)审美风格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他善于运用色彩、构图、音乐等元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大众化转型随着电影市场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张艺谋的电影也逐渐向大众化转型。
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尝试运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电影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就在保留其独特审美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故事性和娱乐性。
(三)商业化转型张艺谋的电影在商业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论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金陵血崩,这是一段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历史。
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展现南京大屠杀的独特电影,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这段历史超越文字记载的艺术再现。
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中国电影投资制作最大的一次。
影片讲述了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的一个美国神父、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简单照搬原著,更强调在大灾难面前人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认同,信仰对人的支撑,以及同舟共济的拯救。
看过影片,感觉张艺谋在努力讲述一个好故事,认真而真诚,从女性的角度反射出了战争,我们听到了那声最砰然的玉碎,张艺谋展现坚韧女性故事的杰出才华在《金陵十三钗中》展露无遗。
一、故事设置两组对立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似乎在讲述一则女性的故事,一边是秦淮河妓女,一边是教堂女学生。
影片的视角不是战争的主角—两方军人,而是幸存的女学生书娟,通过她追忆式的旁白来叙事。
影片兼具华丽与坚韧,设置的两组对立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的故事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亦有不可否认的情感力量。
《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
战争场面和室外环境使用手持肩扛拍摄,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真实感。
影片伊始,被日本兵追杀的女学生和妓女,从右入镜,摄影机跟随人物向右移动,预示着人物进入艰难及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后半段落,教父开车载着女学生逃离则是由左向右运动,带着观众与人物共同逃离危险、奔赴希望。
这右入左出,首尾呼应,旨趣鲜明,有如中国手卷画般,徐徐开展。
南京城破,妓女们提着箱子,顶着枪林弹雨,一路逃进教堂,她们以为这里是与世隔绝的安全地带,以为洋人可以保护她们的安全。
影片《鬼子来了》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

影片《鬼子来了》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影片《鬼子来了》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题材电影。
影片中涉及了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心理状态,下面我们来对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解读。
首先是影片的女主角崔莺莺,她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在电影中,崔莺莺丈夫不幸去世后,她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承担起抗击日本侵略的任务。
崔莺莺的坚强与独立源于她内心深处的强大意志和对家国的热爱。
她付出了很多努力,不仅参与了地下抗日组织的活动,还通过与日军军官山田的对话,成功地为抗日事业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崔莺莺的精神特点是坚韧不拔、勇敢无畏,她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顽强抗争的女性。
其次是电影中的反面角色山田日军军官。
他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毫无人权和尊严。
山田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暴虐和残忍,是他内心深处的歧视和傲慢的体现。
他对中国人民的虐待和屠杀背后,是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理念的完全信奉和对中国文化的傲视。
山田的形象展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冷酷,他的精神特点是冷血、残忍和不容忍。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阳光”孩子。
他是一个孤儿,虽然他年幼无知,但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得到爱和关注。
在电影中,阳光孩子表现出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给众人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
阳光孩子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他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追求美好生活。
影片《鬼子来了》中的人物形象在影片的叙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特点,通过他们的表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些人物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情节,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浅析张艺谋作品的造型语言

浅析张艺谋作品的造型语言作者:张磊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张艺谋是我国的著名导演,也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自从1988年他导演的《红高粱》在柏林首次捧得金熊奖杯以来,张艺谋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他本人被誉为电影界的奇才,更是形成了中国电影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张艺谋神话”时代。
张艺谋被称作是电影界最会造型的导演,他拍摄的电影不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会让人感觉别具一格,本文将尝试分析张艺谋作品的造型语言。
关键词:造型;人物;环境;细节张艺谋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站在最前沿的人物之一,他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他在不同创作领域的尝试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
张艺谋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界最擅长造型的导演,是电影造型方面的高手,他所导演的电影在人物造型、环境造型、色彩和细节的表现上都很有特点,而且还经历了电影造型风格的转变。
1人物造型张艺谋的电影带有强烈的女性情节,他导演的绝大多数电影主角都是女性,《红高粱》里的“我奶奶”九儿、《菊豆》中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活着》里的家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小金宝、《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招娣儿、《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都是女性,而且其中的女性既是影片叙事的中心,又是可以男性很难征服的“他者”,甚至有些女性形象已经蜕变成了野性十足的“准男性”。
王志敏先生在他的《现代美学基础》中提到:“从美学的角度看,演员形象的确定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愿望、理想和感觉,具有极强的社会历史特点。
”[1]张艺谋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张艺谋电影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红高粱》是张艺谋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巩俐在片中饰演女主角“我奶奶”九儿,也是张艺谋与巩俐的第一次合作。
作为第一次出现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九儿被塑造成了一个不甘于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敢爱敢恨、泼辣强悍但又不失女性性感的西北女人的形象。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工 具 。然 而年 近 四十 还未 娶媳 妇 的杨 天青 ,对 菊 豆产 生 了同情 以 及对 异 性 的好 奇 , 因而 时常 偷看 年轻 的婶 婶洗 澡 。天 青最 终没 能 抵 御 菊 豆 的诱 惑 ,私 情 产 生 的 欲 望使 他 产 生 了 谋 杀杨 金 山的 意 图 ,但 每到 关键 时刻 ,他就 变得 胆 怯 、懦弱 。而 菊豆 却没 有心 慈 手 软 ,这 就是 菊 豆 , 无 所顾 忌 地追 求 幸福 ,对 生 命 本能 抗争 的
小 伙 子 ,父母 的爱情 便 由此 展 开 。人们 在 电影 中看 不到波 澜 壮 阔 的 情节 ,看 不 到荡气 回肠 的爱情 , 却能够 让 人感 到一 种久 违 的感 动 ,感 动 于这个 美 丽 爱情 故事 的整个 过 程 ,感动 于 电影 展现 的一 点一滴 的每 个 细节 ,感 动 于这 纯真 的爱 情 。没有 浮 华尘 世 的艳丽 白 ,描绘 出一 个母 亲 对 子女 的关 爱 : 在死 前 的 现实 与 幻想 的交错 和 空 虚 ,没有 复杂 到 百折迂 回 的情 节 。平 淡、 朴实 在这 里得 到升 混 乱 中 ,表现 出 了她对 生 的眷 恋 以及对 情 人和 儿子 的不 舍 。红 高 华 ,内容 自然 而简 单 ,画 面唯 美而 极 致 。单纯 的艺 术 ,单纯 的 人 粱 象征 着 这个 在影 片 中具 有传 奇色 彩 的复 杂 的人物 形象 ,她是 个 性 被 描绘 的淋 漓尽 致 。发 夹和 青花 纹 碗是 这部 影片 中重 要 而简 单 性 解放 的先驱 ,是 抗 日 的英雄 ,是 妇女 自立 的榜样 , 更是 为 了 道 具 ,可 是这 简单 下 暗含 着 的深深 情 意。 同时 片 中利用 了大 部分 自由敢 爱敢 恨 的典 范 。 的时 间展现 了招娣 在 山 间和 田野 问奔 跑的场 景 ,这 一场 景成 为 了 二、 《 大红 灯笼 高高 挂》 :颂莲 —— 奴役 、卑微 片 中最美 的画 面之 一 。片 中 的母亲 对 父亲 的 的爱可 以说是 一种本 根据作家苏童的 《 妻 妾 成 群 》 改 编 为 电影 《 大 红 灯 笼 高 高 能 的,她 的一 切都 是 以父 亲为 主体 ,除 了在路 上奔 跑 ,就 是在 家 挂 》 ,讲 述 了女 大 学 生颂 莲 因 家庭 原 因 嫁 给 陈 家老 爷 成 为 四 太 中烙 饼 、包饺 子给 父 亲吃 ,母 亲给 父 亲提 供食 物 ,父 亲给 母亲 提 太 ,在经 历 了一 系列 现 实的残 酷 之后 疯掉 的 故事 。影 片 中大太 太 供 精 神依 托 。影 片的 结尾 处 , 当母 亲 听到 儿子 教孩 子们 读 书时 , 吃 斋念 佛 ,从 不参 与争 宠 ,是 个 “ 传 统 的女 人 ;二姨 太 太卓 云 儿子 和丈 夫 的身影 在 其眼 中叠 现 ,一 部中 国式 的含 蓄 爱情在 朗 朗 是 “ 菩 萨 脸 ,蝎子 心 ” ,最 阴险 毒辣 ,表 面笑 脸相 迎 ,对 颂莲 更 的读 书声 中结束 。 是 “ 爱护 有加 ”,但 为 了获取 宠 幸 ,却常 常暗 使 阴招 ,利 用身 边 五、文 化意 义 的所 有可 以利 用 的人 ;三 姨 太太梅 珊 ,活 得最 “ 光 明正大 ” , 由 张艺 谋 电影作 品中 的女性 人物 形 象各 有特 点 、各 具特 色 ,大 着 自己的情感 与 人私 通 ,被 人发 现 ,终 于香 消玉 陨 ;四姨 太太 颂 部分 都是 以 自己的行 为唤 醒 了社会 的女性 意识 。她 们 敢于 追求 自 莲是 影 片的 主角 ,是 个 青春 美丽 的 新式 大学 生 。这 四个 女人 为获 由和 平等 ,寻找 爱情 ,甚 至 不惜 以生 命 去挑 战封 建制 度 。张艺 谋 取 “ 点灯 ”的特权 展 开 了令 人毛骨 悚然 的厮 杀 ,而陈 家老 爷陈 佐 电影 中大 都显 性或 隐性地 带着 强烈 追 寻女 性发 展 的历 史特 征 、历 千 在 片 中一直 都没 有 出现 正 脸 ,却掌 握着 整个 宅 院 的生杀 大权 。 史起 源 的冲动 。女性 的美 是人 类 文 明发展 的提 纯 与结 晶 ,张艺 谋 四姨 太颂 莲 与大太 太 、二太 太 、三太 太之 间 的争 风吃 醋 ,暗地 里 通 过 不 同女性 命运 的刻 画 ,反映 了 时代 的变化 和 民族 的发 展 ,其 相互 算计 , 不过 是为 了获取 在 男主人 心 目中 稳 固的地 位 ,女人 之 意义 已经 远远 超越 了性别 问题 。从某 种程 度 上讲 ,女 性形 象就 是 间共 同 的悲剧 开 始一 幕 幕 的上演 。颂 莲 看上 去 比其他 几个 女人 更 张 艺谋 自己当 时生命 感悟 的缩 影 。电影作 为 一种 强有 力 的大众 传 具 备条 件和 基础 得 到男 人 的宠 爱 ,但 由于前 几位 太太 的挤 兑 ,使 播媒 介 ,然 而大 众传 媒 担任 着教 化作 用 ,具有 极 强 的教育 和诱 导 初来 乍 到的她 很 快融 入 到 了争宠 的 圈子 。她 们都 自觉 成 为 了旧式 作用 。 不管 是有 意还 是无 意 ,大众 传 媒在 宣传 塑造 各 种形 象 的同 婚姻 的牺 牲 品 ,连颂 莲 这个 新 式的 大学 生也 没 能逃 离。最 终 颂莲 时 ,受众 已经在 不 知不觉 地 接受 了它 在 思想文 化上 的安排 。选 择 在这 个 高墙 大 院里受 尽 了封 建 规矩 的控 制压 迫 以及姨 太之 问 争斗 女 性形 象塑 造于 荧屏 之 上 ,更应 该从 更 为深刻 的程 度 上 去挖掘 女 的 迫 害 ,一 年 后 便 精 神 崩 溃 。本 片 不仅 是 对 封 建 社 会 的猛 烈 批 性 这种 生存 境况 的 根源 ,探 究其 所代 表 的文化 意 义 ,从而 引 发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艺谋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楼海珍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12期
摘要:张艺谋在不同的电影中,塑造了不同身份但性格相似的人物形象。
他采取“凸现性格”的策略极力塑造并且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一根筋”,使得影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但比较单一、不够立体。
关键词:张艺谋人物形象“一根筋”
人物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优秀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应是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
在电影故事的五个基本元素——人物、环境、事件、情节、意义中,人物具有核心的地位。
不过,在张艺谋的影片中,人物本身却并非处于中心地位,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于其电影造型和文化理念的需要的。
张艺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所采取的策略可概括为“凸现一点,不及其余”,影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但比较单一且缺少发展和变化,不够立体。
他想表现的是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的人,可说是某一类型的人,而不注重表现人物的具体形态、人性及其个人心理。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张艺谋经常想方设法来凸现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如我奶奶的热烈、敢做敢为,我爷爷的强悍、张扬,菊豆的顽强抗争,颂莲的自甘随波逐流,秋菊的执著,魏敏芝的倔强,母亲的纯情,福贵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从而使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很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这样的方法也使影片不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深层心理的丰富性,也不能完整揭示人物的人格结构。
从人物的性格刻画来看,张艺谋所喜欢的往往都是那种“一根筋”式的人物,他们执著,具有反抗性,不屈从于他人,不达目的不罢休,是一种单向思维式的人物。
可以这么说,这种“一根筋”的性格其实暗合了张艺谋的心理期待,是他通过电影想要表现的最主要的生命体验类型。
因此,他在几乎所有的影片中都对此进行了彰显,影片中的人物可说是一种符号化的展现。
张艺谋对这类人物的偏爱,跟他本人的经历、性格有关。
他出生于古城西安,具有陕西人那种执著而又倔强的性格,他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又使得他具有了那种不向任何力量低头的坚韧品格,这些都使他对具有“一根筋”性格的人物产生格外强烈的共鸣,所以才会对此类故事给予了长达十几年的关注。
《英雄》、《十面埋伏》的编剧王斌介绍说,“张艺谋在想到一个电影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性格,以及这种性格的人可能会呈现出来的画面。
通常,这个性格会是我们俗话说的‘一根筋’、‘倔强’、‘反叛性’。
张艺谋是喜欢这种性格的,对他来说,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物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故事。
”
在张艺谋电影的故事叙述中,女性角色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
这些女性角色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大都倔强叛逆、敢想敢干,多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坚定不移的信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她们不是香醇浓郁的陈年老酒,而像白干、二锅头,一入口就辛辣呛鼻,入肚后则翻肠搅胃。
”
如《红高粱》中“我奶奶”敢爱敢恨、狂放不羁:敢于对抗她爹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敢与“我爷爷”野合;在日本鬼子杀害罗汉大爷时又积极鼓动、倡导男人们抗日报仇……,是一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女人”。
《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不满意村长的赔钱不赔礼,以身怀六甲的柔弱拙笨身躯一次次敲开政府的大门,由乡到县到市,从公安到法院,也一定要个“说法”、“一条道走到头”,在讨“说法”的过程中她屡次碰壁,屡次不服,但仍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她的坚强与执着面前,那些男性反而成了附属之物。
《一个也不能少》中,魏敏芝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倔”字,她时时牢记高老师的嘱托“一个不能少”,绝不放弃。
为了阻止学生进城读书,会把学生藏起来;为了进城找张慧科,会带领学生去搬砖头;为了找台长,会在电视台门口等上一天……。
她身上那种顽固与执着的劲儿几乎让人落泪。
《英雄》中的飞雪,是剧中唯一没有放弃信念的刺客,一定要实现刺秦志向,不惜冒失去生命之险。
她为刺秦苦练剑法,甚至不惜以身试剑,勇闯秦宫刺杀秦王,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如月,明知不敌飞雪也要拼死一试。
《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我母亲”的勇敢、执着和痴情,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便固执地在大雪天里痴痴地等待父亲的归来,父亲去世后一定要亲手织盖棺布,执意要从县里把父亲抬回来。
还有那一把火点燃了染坊,颇有同归于尽气概的菊豆;那对“老规矩”不认可、对陈老爷不屈从的颂莲;那面对相继失去至亲的痛苦,仍然坚强地活着的家珍……
这些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时空、外在形象也各不同,但她们有着相似的一点:都透着一股子的执著、倔强、不信邪、不服输的“一根筋”的性格。
她们是张艺谋叙事表意的主要载体,她们的执拗、倔强以及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渴望,集中体现出张艺谋的人生想象和艺术追求。
张艺谋电影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其实也是一种意念化的形象集合。
“看张艺谋的影片会觉得中国传统女性的性格很倔强,大胆地追求爱欲,力求驾驭男性,不屈服于命运,具有反叛精神。
而当了解中国文化后,才知道中国传统女性的普遍性格是忍辱负重、温柔贤惠的。
巩俐所代表的中国女性只是传统女性的一种想象,或许这些角色只是改变女性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想象
性解决方式。
”张艺谋对女性美的这样一种个性化追求,即对女性角色的倔强性格的追求,使他影片中的女性始终呈现出一种与其他女性形象不同的魅力。
《有话好好说》是张艺谋电影中较少的以男性作为主角的电影,影片中的人物赵小帅和张秋生也是典型的“一根筋”式的人物。
尤其赵小帅更是个典型,他是个率性的特“拧”的一个人,一旦认准的事儿就一定要做,做不成就绝不罢手,一条道跑到黑。
面对安红的冷漠与不屑,他并没有就此罢手,想方设法来表达他的爱意,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管自己用的方法好不好。
赵小帅被打后,就一定要找人报仇,“就要他一只手”。
虽然他的这种处事态度有些极端,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赵小帅所代表的正是一种男性意识的张扬,非常符合张艺谋一贯的艺术理想。
影片《千里走单骑》中的男主角高田先生想方设法、努力帮助儿子去完成拍摄傩戏《千里走单骑》的心愿,其个性中也依然有着如魏敏芝她们所具有的种种性格特征:执着的精神、认定一个目标的特性。
高田先生也是“一根筋”的典型。
秋菊、魏敏芝、赵小帅、张秋生、飞雪、无名等人往往都有一个极其单纯的动机支持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如“我爷爷”要得到“我奶奶”,颂莲要得到老爷的特别宠爱,秋菊要讨一个“说法”,赵小帅要剁人,张秋生要赔电脑,魏敏芝要“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母亲”一定要“追”到“父亲”,……这单纯的动机,使他们坚定不移地朝着他们认定的一个目标,勇往直前。
因而,张艺谋所主导的人物在性格方面表现出来的倔强、执着,往往陷于简单的偏执。
与秋菊、魏敏芝等人相比,《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后的反抗则更为偏执与疯狂。
她不辞辛苦,疯狂地绣了一万朵作为兵变标志的菊花,在得知兵变之事已败露时,仍执意履行自己的计划。
王后由原先的压抑、屈辱,转向变态的偏执的疯狂,心理已经扭曲了。
她在心理扭曲的状态中宣泄着自己的反叛和自我的张扬。
张艺谋影片中的这些人物性格鲜明,使观众为他们的执著而感动,但同时人物性格显得单一,缺乏人物的深层心理的丰富性的体现,同时也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显得比较僵硬。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张艺谋、黄建新叙事风格比较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3页。
[2][韩]李宗禧:《民族的与世界的——论张艺谋电影》,《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