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

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
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自动化工程系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

专业名称自动化

01

班级学号50801

508010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20111111..6.2.277~20

~20111111..7.8

目录

摘要 (1)

1.绪论 (3)

1.1课题概述 (3)

1.2根轨迹法超前校正简介 (3)

1.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

2.系统校正 (5)

2.1已知条件及要求 (5)

2.2对系统进行分析 (5)

2.2.1当串联一个零点时 (7)

2.2.2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 (8)

2.2.3串联一个具有两个零点,一个极点的控制器时 (9)

2.2.4当串联具有零点性质的两个极点,一个零点的控制器时 (10)

2.2.5串联更复杂的具有零点性质的控制器 (11)

3.总结 (13)

4.致谢 (13)

5.参考文献 (14)

摘要

根轨迹法是一种直观的图解方法,它显示了当系统某一参数(通常为增益)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如何根据开环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确定全部闭环极点位置。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只调整增益往往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所有的增益,系统可能都是不稳定的。因此,必须改造系统的根轨迹,使其满足性能指标。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用根据轨迹法进行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为:

1)根据对系统静态性能指标和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分析确定希望的开环

增益和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

2)画出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判断希望的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的根轨迹左

侧,以确定是否应加超前校正装置。

3)根据题目要求解出超前校正网络在闭环主导极点处应提供的相位超前

角。

4)根据图解法求得G c(s)的零点和极点,进而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5)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校核闭环主导极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本文在进行根轨迹超前校正时应用了MATLAB,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早期超前校正器的设计往往依赖于试凑的方法,重复劳动多,运算量大,又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MATLAB作为一种高性能软件和编程语言,以矩阵运算为基础,

把计算、可视化、程序设计融合到了一个简单易用的交互式工作环境中,是进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便可行的实用工具。因此,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MATLAB软件的普及,借助MATLAB,通过编写函数和程序,可以容易地设计出超前校正器,避免了繁琐的计算和绘图过程,从而为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本文将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器,并给出它的MATLAB实现。

关键词:根轨迹,超前校正,MATLAB

绪论

1.1课题概述

在系统校正中,当性能指标是以时域指标给出时,通常采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根轨迹法校正通常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本文主要介绍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法。

固有传递函数的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是有确定点的,由这些点确定的响应性能不好时,需要加以改变。改变开环放大系数能使闭环特征根沿着根轨迹移动,结果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开环放大系数在某个数值下或某个取值范围内特征根的分布能够满足系统性能的要求,于是只要调节开环增益就行了;另一情形是根轨迹上没有合乎要求的特征根,这是需要在S平面上先选定一个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再通过串联合适的校正装置使校正过的根轨迹:1、通过这一点,并且确定开环增益使校正后的一个特征根就是这点;2、其余的特征根比这个特征根远离虚轴,以确保选定的闭环主导极点的地位。当在系统中配置一个开环零点或具有零点性质的开环零极点对时,可使原根轨迹向左偏移,如若在系统中配置一个极点,或一个具有极点性质的开环零极点对时可使的原根轨迹向右偏移,只要配置的零点或极点或零极点对适当,就可使得期望点成为校正后的闭环主导极点。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就是通过串联零点,或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来实现的。

1.2根轨迹法超前校正简介

1948年,伊文斯(W·R·EVANS)提出了直接由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确定系统闭环特征根的图解法,即工程上广泛使用的根轨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分析系统的性能,确定系统应有的结构和参数,也可用于校正装置的综合,根轨迹法的基础是系统的传递函数,这一方法仅适用于线性系统。根轨迹法是一种图解方法,它是古典控制理论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描述的是系统某个参数(通常指增益)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的闭环极点的位置变化。由于根轨迹图直观地描述了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系统的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因此,用根轨迹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十分方便,特别是对于高阶系统和多回路系

统,应用根轨迹法比用其他方法更为方便,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这一附加装置称为校正装置。加入校正装置后使未校正系统的缺陷得到补偿,这就是校正作用。

常用的校正方式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本文我们所涉及的是超前校正。超前校正网络: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1()1aTs G s Ts

+=+其中a>1,故超前网络的负实零点总是位于其负实极点之右,起到微分作用,a 的值选的越大,则超前网络的微分作用越强。

1.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实际工程控制中,往往需要设计一个系统并选择适当的参数以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或对原有系统增加某些必要的元件或环节,使系统能够全面满足性能指标要求,此类问题就称为系统校正与综合,或称为系统设计。当被控对象给定后,按照被控对象的工作条件被控信号应具有的最大速度和加速度要求等,可以初步选定执行元件的形式、特性和参数。然后,根据测量精度、抗扰能力、被测信号的物理性质、测量过程中的惯性及非线性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量变送元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增益可调的前置放大器与功率放大器。这些初步选定的元件以及被控对象适当组合起来,使之满足表征控制精度、阻尼程度和响应速度的性能指标要求。如果通过调整放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就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些参数及特性可按需要改变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能够全面满足设计要求,这就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校正问题。系统设计过程是一个反复试探的过程,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在某些系统校正中,当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是以时域指标给出时,则此时应用根轨迹校正法来解决问题就显得比较方便何必要了。

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已知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k=0.25时控制以a 为变量的根轨迹,用根轨迹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超调量

2.2.系统校正

系统校正

2.1已知条件及要求

已知条件: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其中k=0.25;

要求:

控制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用根轨迹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超调量,并用matlab仿真出其结果。

2.2对系统进行分析

根据所给定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用MATLAB作出其初始的根轨迹图:因为是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所以所得到的轨迹为广义根轨迹。经变形后的广义根轨迹方程为:,由MATLAB作出其根轨迹图,输入程序如下:

num=[0,1];

den=conv([1,1,0.25,0],[0,1]);

g=tf(num,den)

rlocus(g)

hold on

所得广义根轨迹图为:

图1校正前广义根轨迹

校正后使得根轨迹上所有的点都满足其超调量都小于10%,即对任意变化的a 的值,都能满足题目要求。

1、根据要求知要使得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小于10%,如若要满足此条件,则首先要满足整个系统是稳定的,即所有的根轨迹必须在虚轴的左侧。因为根轨迹中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大于2,所以得出所有的根轨迹之和应为定值,当零极点数之和为奇数时,总有根轨迹沿着实轴负方向趋向无穷远处,那么必然有根轨迹趋向于实轴正方向无穷远处,即有根轨迹处于虚轴的右侧,即不能够满足题意。则如若想满足题意,利用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时,只能串联奇数个零极点。

2、仅仅使得系统满足稳定还不够,还要使其超调量满足小于10%,根据二

阶系统时域指标公式:%100%10%e σ=×≤可得到阻尼比:0.59ζ≥;这里

取0.625ζ=,则对应的阻尼角:arccos 51οβζ==。及系统的根轨迹要满足在阻尼比为0.625到1之间。

2.2.1当串联一个零点时

即校正后的广义根轨迹方程为:

当零点在0到0.5之间取值时,以0.25为例,用MATLAB进行仿真,输入程序:num=[1,0.25];

den=conv([1,1,0.25,0],[0,1]);

g=tf(num,den)

rlocus(g)

hold on

得到对应的根轨迹为:

图2串联一个零点后的根轨迹

根轨迹上的点都在虚轴的左侧,系统满足稳定性,但是其渐近线与实轴成90ο,根轨迹上有一部分点超出了0.625

ζ=的范围。所以此种情况满足题意,不可取。

当零点在大于0.5的范围内取值时,以1为例,用MATLAB进行仿真,

输入程序:

num=[1,1];

den=conv([1,1,0.25,0],[0,1]);

g=tf(num,den)

rlocus(g)

hold on

得到对应的根轨迹为:

图3串联一个零点后的根轨迹

同理虽然根轨迹上的点都在虚轴的左侧,系统满足稳定性,但是其渐近线与实轴成90ο,根轨迹上有一部分点超出了0.625

ζ=的范围。所以此种情

况同样不满足题意,不可取。

2.2.2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

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时

分析可知当零极点数之和为奇数时,总有根轨迹沿着实轴负方向趋向无穷远处,那么必然有根轨迹趋向于实轴正方向无穷远处,即有根轨迹处于虚轴

的右侧,即不能够满足题意。当串联一个零极点对时,此时零极点数之和正

好为奇数,因此不能满足题意。

2.2.3串联一个具有两个零点,一个极点的控制器时

即校正后的广义根轨迹方程为:

此时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为2,则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为90ο,与串联

一个零点的状况类似,也会有一部分根轨迹不在0.625

ζ=与1

ζ=之间,因此此种情况也不满足题意。

例:当取

10.2

z=、

20.8

z=、3

p=;此时在MATLAB中输入程序:num=[1,1,0.16];

den=conv([1,1,0.25,0],[1,3]);

g=tf(num,den)

rlocus(g)

hold on

得到根轨迹图为:

图4串联两个零点一个极点的根轨迹

因为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为2,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为90ο,因此无论零极点取何值总有一部分根不能满足其超调量在10%以内,所以此种情况亦不可取。

2.2.4当串联具有零点性质的两个极点,一个零点的控制器时

此时的根轨迹方程可写为:

当取0.2z =、15p =、23p =时,在MATLAB 中输入如下程序为:

num=[1,0.2];

den=conv([1,6,5.25,1.25,0],[1,3]);

g=tf(num,den)

rlocus(g)

hold on 得到根轨迹图为:

图5串联两个极点一个零点的根轨迹

由根轨迹图得此种情况也不满足题目要求。

2.2.5串联更复杂的具有零点性质的控制器

如果这样的话,则会使得系统变的更为复杂,结合实际情况可得此种情况亦不可行。

校正后使得根轨迹上大部分的点都满足其超调量都小于10%,即对a

在很大范围内变化的值,都能满足题目要求即可。

经以上分析,若要使得校正后使得根轨迹上所有的点都满足其超调量都小于10%,这种情况很难做到。但是经过串联超前校正能够使得对于a 在很大范围内取值时,都满足题意。在本系统中,由图(1)可以得出在系统校正之前就有一部分a 的值可以满足题意,但是此时a 的范围较小。若想让a 的范围变得大的话,那么就得让根轨迹整体向左移,所以需串联具有零点性质控制器,串联一个零点后的根轨迹可以变为图(2)所示,此时根轨迹完全在虚轴的左侧,在图中找到使得其系统超调量等于10%的点,那么在0.625ζ=与1ζ=之间的根轨迹对应的a 的值就可以满足题意。此时a 的范围就要比校正之前打的多了。当在系统中串联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时,根轨迹也会向左移,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变得更好,串联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之后的根轨迹方程为:

例:当取0.2z =、1p =时,在MATLAB 中输入如下程序:

num=[1,0.2];

den=conv([1,1,0.25,0],[1,1]);

g=tf(num,den)

rlocus(g)

hold on

所得到的根轨迹如图(6)所示

图6串联一个零极点对的根轨迹

与图一相比,根轨迹明显向左移动了,稳定性变好了,这样使得适合题意

的a的值范围变得大了。将根轨迹上固定的确定点带入如下公式:

根据此公式可求得K g的值。由此可确定对应的a的值,经比较可得此

种情况是可以扩大a的范围的。

经以上分析可知:在原有的系统中串联一个合适的具有零点性质的控制器,可使得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平移,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变得更好,可以实现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使得a在更大范围内都满足题意。

总结

本课题的设计使我对根轨迹校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的课堂的学习只是在给我们灌输专业知识,指导我们学习的方向。如果我们想把所学的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去,则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此次的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的设计为我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同时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磨练自己,使自己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成果。此外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在和同学协作过程中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使我对团队精神的积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

本次毕业设计使我深有感触,只要付出就有回报,遇到问题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总之,万事开头难,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致谢

最后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高原老师,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我学习期间不仅教我们专业知识,还传授给我们了做人的准则,这些都使我们终身受益。在做课设时,老师始终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他的教导下使得我们把课设顺利的完成。在此谨向高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也要向身边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论文中某些观点提出和他们的讨论是分不开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我愿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以更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老师和同学。向所有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师长、亲人和朋友他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此由衷的说一声: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赵文峰MATLAB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忠霖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任彦硕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4]王划一自动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5]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科学出版社

[6]杨宏基葛云龙根轨迹串联校正设计的研究

[7]孟淑丽基于MATLAB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及可视化仿真北京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用根轨迹法进行校正的基础,是通过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和极点以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从而使系统根轨迹在S 平面上通过希望的闭环极点。根轨迹法校正的特征是基于闭环系统具有一对主导闭环极点,当然,零点和附加的极点会影响响应特性。 应用根轨迹进行校正,实质上是通过采用校正装置改变根轨迹的,从而将一对主导闭环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位置上。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极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右方移动,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大系统调节时间。等同于积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位于原点的极点,因此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左方移动,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减小系统调节时间。等同于微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前向通道中增加了零点,因此增加了系统的超调量,并且加快了瞬态响应。 根轨迹超前校正计算步骤如下。 (1)作原系统根轨迹图; (2)根据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i s 在S 平面上的正确位置; 如果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可确定采用微分校正,使原系统根轨迹左移,过主导极点。 (3)在新的主导极点上,由幅角条件计算所需补偿的相角差φ; 计算公式为: i s s =?±=(s)][G arg -180o ? (1) 此相角差φ表明原根轨迹不过主导极点。为了使得根轨迹能够通过该点, 必须校正装置,使补偿后的系统满足幅角条件。 (4)根据相角差φ,确定微分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 微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 1 ++=sTp sTz Kc Gc (2)

例题: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 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4.6,闭环主导极点满足阻尼比ζ=0.2,自然振荡角频率ωn=12.0rad/s ,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解:由6.4)(*)(0*lim 0 ==→s Gc s G s Kv s 得kc=2 计算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matlab 程序如下: 主函数: close; num=2.3; den=conv([1,0],conv([0.2,1],[0.15,1])); G=tf(num,den) %校正前系统开环传函 zata=0.2;wn=12.0; %要求参数 [num,den]=ord2(wn,zata); %追加系统动态特性 s=roots(den); s1=s(1); kc=2; %增益kc Gc=cqjz_root(G,s1,kc) GGc=G*Gc*kc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函 Gy_close=feedback(G,1) %校正前系统闭环传函 Gx_close=feedback(GGc,1) %校正后系统闭环传函 figure(1); step(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hold on step(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grid; 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2); impulse(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冲激响应 hold on impulse(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冲激响应 grid; 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3); 0 2.3 s(1+0.2s)(1+0.15s) G =

根轨迹法校正设计

1 根轨迹法校正设计 如果设计指标是时域特征量,应采用时域校正方法,即将设计指标转换为对闭环主导极点位置的设计,常称为根轨迹法。设计过程中,不必绘制根轨迹图。根轨迹法同频率分析法一样也可以有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和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因“超前”和“滞后”是频域中的概念,在根轨迹法中不使用。 基本概念: ⑴ 动态性能校正 使开环增益满足设计要求。 例:)2)(5()(0++=s s s k s G ;111)(p s z s s G c ++=;222)(p s z s s G c ++=; ⑴ 动态性能校正 配置。配置)(1s G c 的零极点应 使需要的闭环极点在校正后的系统根轨迹上,同时还要满足“闭 环主导极点”条件。 ⑵ 增益校正 配置)(2s G c 零极点,使校正后的开环增益满足要求v c c s K s G s G s sG =→)()()(lim 0120 。 说明:以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图解1z 和1p 的选取;图解2z 和2p 选取原系统的闭环极点位置基本不 变,并使开环可以取较大的数值。 典型设计指标:开环增益K ,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s t 。无论是典型设计指标还是其它形式的设计指标,都需要转换成满足指标要求的闭环主导极点位置。 设计步骤: 1.1 根据动态性能指标,计算闭环主导极点1s 和2s ; 1.2 按闭环主导极点条件,选取动态特性校正环节结构)(1s G c ;依据校正后系统特征多项式与期 望特征多项式相等,计算出校正环节的参数; 1.3 根据开环增益K ,计算增益校正环节)(2s G c 参数; 为使根轨迹(起始段除外)形状基本不变,即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不变,又要有较高的开环增益,校正环节的零点和极点必须相互接近,且接近原点。 p s z s s G c --=)(2,需满足0)()()(2≈-∠--∠=∠p s z s s G i i i c 和α==∞→p z s G c s )(lim 2; 零点和极点选取方法,1.0)Re(/1=ζ;1)/(4==n s t ζω(留余地),33.13=n ω; 闭环主导极点72.1242,1j s ±-=,相应的多项式为 17882++s s ; (2) 为使校正后系统的阶次不升高,选取a s s s G c ++=)3333.8()(1,闭环特征多项式满足: ))(1788()50)((2b s s s K s a s s +++=+++;解得238.12=a ,238.54=b ,381.9654=K ; (3) 7777.15=v K ,必须进行开环增益校正。 437.4/==v v K K α。222.0-=z ,05.0-=p ;05 .0222.0)(2++=s s s G c (4) 检验:校正后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为 )50)(238.12)(05.0()222.0(381.9654)(++++=s s s s s s G ,) 102.0)(10817.0)(120()1505.4(05.70)(++++=s s s s s s G ; )176837.7)(227.54)(244.0()222.0(381.9654)(2+++++=Φs s s s s s ;244 .0227.546791.129185.3432,1-=-=±-=s s j s ;141222.0z s z ≈-=;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学号0975020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起止日期:2012 年 5 月28 日至2012 年 6 月1 日 学生姓名安从源 班级09电气2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6 月1 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 控制与机械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系 09-2 班级 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完成期限:自 2012 年 5 月 28 日至 2012 年 6 月 1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为120-≥s K v ,相角裕度 45≥γ,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 系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2年5月25日

目录 一、绪论 (4) 二、原系统分析 (5) 2.1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5) 2.2 原系统的Bode图 (5) 2.3 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5) 2.4 原系统的根轨迹 (5) 三、校正装置设计 (5) 3.1 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5) 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6) 4.1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6) 4.2 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6) 4.3 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6) 4.4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6) 五、总结 (7) 六、参考文献 (7) 七、附图 (8)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五利用matlab绘制系统根轨迹

实验五利用MATLAB绘制系统根轨迹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使用MATLAB绘制控制系统零极点图和根轨迹图的方法; (2)熟练使用根轨迹设计工具SISO; (2)学会分析控制系统根轨迹的一般规律; (3)利用根轨迹图进行系统性能分析; (4)研究闭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1、根轨迹与稳定性 当系统开环增益从变化时,若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那么系统对所有的K值都是稳定的;若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那么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值,就是临界开环增益。应用根轨迹法,可以迅速确定系统在某一开环增益或某一参数下的闭环零、极点位置,从而得到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 2、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定性分析 1)稳定性。如果闭环极点全部位于s左半平面,则系统一定是稳定的,即稳定性只与闭环极点的位置有关,而与闭环零点位置无关。 2)运动形式。如果闭环系统无零点,且闭环极点为实数极点,则时间响应一定是单调的;如果闭环极点均为复数极点,则时间响应一般是振荡的。 3)超调量。超调量主要取决于闭环复数主导极点的衰减率,并与其它闭环零、极点接近坐标原点的程度有关。 4)调节时间。调节时间主要取决于最靠近虚轴的闭环复数极点的实部绝对值;如果实数极点距虚轴最近,并且它附近没有实数零点,则调节时间主要取决于该实数极点的模值。 5)实数零、极点影响。零点减小闭环系统的阻尼,从而使系统的峰值时间提前,超调量增大;极点增大闭环系统的阻尼,使系统的峰值时间滞后,超调量减小。而且这种影响将其接近坐标原点的程度而加强。 【自我实践5-1】 在实验内容(2)中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上分区段取点,构造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分别绘制其对应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比较分析。 1:阻尼比=,k=

系统根轨迹校正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 与频域法相似,利用根轨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也有两种方法:1)常规方法;2)Matlab方法。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常用的Matlab设计方法有:1)直接编程法;2)Matlab 控制工具箱提供的强大的Rltool工具;3)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如CTRLLAB等。本节在给出根轨迹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将重点介绍第一、二种方法。 6.4.1 超前校正 关于超前校正装置的用途,在频率校正法中已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在此不再重复。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一)根轨迹超前校正原理设一个单位反馈系统,G0(s)为系统的不变部分,Gc(s)为待设计的超前校正装置, Kc为附加放大器的增益。绘制G0(s)的根轨迹于图6—19上,设点Sd 为系统希望的闭环极点,则若为校正后系统根轨迹上的一点,必须满足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即 ∠Gc(Sd)G0(Sd)=∠Gc(Sd)+G0(Sd)=-π 图6-18 于是得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超前角为: (6-21) 显然在Sd已知的情况下,这样的Gc(s)是存在的,但它的零点和极点的组合并不唯一,这相当于张开一定角度的剪刀,以Sd为中心在摆动。若确定了Zc和Pc的位置,即确定了校正装置的参数。下面介绍三种用于确定超前校正网络零点和极点的方法。 (二)三种确定超前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

根轨迹方法控制系统校正

根轨迹方法控制系统校正 1.根轨迹方法控制系统 调节时间:t s ≤5S (2%) 最大超调量:M p ≤10% 开环比例系数:K 0≥20 2. ζ=0.6 cos β=53°,取β=45° 4.4/ζWn ≤5s , 取ζW n =1 经计算,C (s )=1.079s/s+2 3.流程图

4.程序 clear; K=2; h=0.05; A=0; B=30; f=@(m,y)(K*m-2*y)/1; fc=@(s,m)(1*s-0.002*m)/1; n=floor(B/h); s(1)=0; m(1)=0; d(1)=0; y(1)=0; t=0:h:B; for i=1:n e(i)=1-s(i); k1=f(e(i),y(i)); k2=f(e(i),y(i)+h*k1/2); k3=f(e(i),y(i)+h*k2/2); k4=f(e(i),y(i)+h*k3); y(i+1)=y(i)+h*(k1+2*k2+2*k3+k4)/6; m(i+1)=(y(i+1)-y(i))/h+0.01*y(i+1); k1=fc(m(i),d(i)); k2=fc(m(i),d(i)+h*k1/2); k3=fc(m(i),d(i)+h*k2/2); k4=fc(m(i),d(i)+h*k3); d(i+1)=d(i)+h*(k1+2*k2+2*k3+k4)/6; s(i+1)=s(i)+h*(d(i+1)+d(i))*0.5; end plot(t,s,'-m') title(sprintf('2(s+0.01)/s(s+0.002)(s+2)')) set(legend,'Location','NorthWest') hold on 5.结果 调节时间4.6S 超调量7.6% K0=50

两次串联超前校正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2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电子与信息工程 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10-1 班级 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完成期限:自 2012 年12 月 10 日至 2012 年 12 月 14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01.0)(16.0)(1(5 )(+++= s s s s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大于10dB ,相角裕度 40≥γ,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2年12月8日

目录 一、绪论 (3) 二、原系统分析 (5) 2.1 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5) 2.2 原系统的Bode图 (5) 2.3 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6) 2.4 原系统的根轨迹 (6) 三、校正装置设计 (7) 3.1 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7) 3.2 校正装置的Bode图 (7) 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7) 4.1 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8) 4.2 二次校正系统分析 (8) 五、二次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8) 5.1二次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9) 5.2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9) 5.3 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9) 5.4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0) 六、总结 (10) 七、附图 (11) 七、参考文献 (16)

系统校正设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系统校正设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一.校正原理 如果原系统的动态性能不好,可以采用微分校正,来改善系统的超调量p M 和调节时间s t ,满足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性与平稳性的定量值。 微分校正的计算步骤如下。 (1)作原系统根轨迹图; (2)根据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i s 在S 平面上的正确位置; 如果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可确定采用微分校正,使原系统根轨迹左移,过主导极点。 (3)在新的主导极点上,由幅角条件计算所需补偿的相角差φ; 计算公式为: i s s =?±=(s)][G arg -180o ? (1-1) 此相角差φ表明原根轨迹不过主导极点。为了使得根轨迹能够通过该点,必须校正装置,使补偿后的系统满足幅角条件 (4)根据相角差φ,确定微分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 注意满足相角差φ的零极点位置的解有许多组,可任意选定。在这里给出一种用几何作图法来确定零极点位置的方法如下 ○1过主导极点i s 与原点作直线OA , ○2过主导极点i s 作水平线, ○3平分两线夹角作直线AB 交负实轴于B 点, ○4由直线AB 两边各分 ?2 1 识作射线交负实轴,左边交点为D P -,右边交点为 为D Z -,如图1-1所示。微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D D c P s Z s (s)++= G (1-2)

图1-1 零极点位置的确定 (5)由幅值条件计算根轨迹过主导极点时相应的根轨迹增益gc K 的值,计算公式为 1(s)(s)G G o c ==i s s (1-3) (6)确定网络参数。(有源网络或者无源网络); (7)校核幅值条件(s)(s)o c G G 、幅角条件(s)](s)G [G arg o c 、动态性能指标 p M 和s t 等。 二.校正实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s(s 4 (s)o += G ,要求s t s 2%,20M p <<,试用 根轨迹法作微分校正。 解:(1)作原系统的根轨迹图如图1-3所示 ○1 原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2所示

串联超前校正的计算方法

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往往需要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比较才可以 得到比较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满意的性能,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 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超前滞后校正这三种类型,也就是工程上 常用的PID 调节器。本次课设采用的超前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相角 补偿系统的滞后相角,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如增加相角裕度,提高系统稳定性 能等,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matlab 在控制器设计,仿真和分析方面得到 广泛应用。本次课设采用用Matlab 软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未校正 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超前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相应动态性能要求。 超前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 ()()()1 11G c ++?==Ts aTs a s R s C s 其中: C R R R R T 2 121+= 1221>+= R R R a 通常 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2-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 串联校正 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 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 补偿. 如果对无源超前网络传递函数的衰减由放大器增 益所补偿,则 ()1 1++=Ts aTs s aG c 上式称为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6-4。 图6-4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 显然,超前校正对频率在1/aT 和1/T 之间的输入信号有微分作用,在该频 率范围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因此

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超前相角补偿系统的滞后相角,改善系统的动态性 能,如增加相位裕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等。 下面先求取超前校正的最大超前相角m ?及取得最大超前相角的频率m ω,则像 频特性: ()ω?c =arctanaT ω-arctanT ω ()()()221T 1d ωωω?ωT T a aT d c +-+= 当(),0=ω?ωd d e 则有: T a m 1= ω 从而有: a a T a T T a aT 1arctan arctan 1arctan 1arctan m -=-=? =11arcsin 21arctan 111arctan +-=-=+-a a a a a a a a 既当T a m 1=ω时,超前相角最大为11arcsin m +-=a a ?,可以看出m ?只与a 有关这一点对于超前校正是相当重要的 超前校正RC 网络图如图2。 图2超前校正RC 网络图 利用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乃是利用超前网络相角超前特性。 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和1/T 设置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c ω的

串联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设计题目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所学专业名称自动化 班级自动化133 学号2013211269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华贵山 2015年12月26日

电气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 任 务 书 设计名称: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华贵山 起止时间:自 2015 年 12 月 13 日起 至 2015 年 12 月 26 日止 一、课程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统。 3、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4、从总体上把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思路,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二、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 设计任务: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4.0(100)(+= s s K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01.0≤ss e ,相角裕度 o 45≥γ,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绘制原系统的Bode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课程设计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一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2013.12.6-2013.12.12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目的 () (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对控制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以及增益裕度的求取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分析的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4)提高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5)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超前校正通常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超调量,但增加了带宽,而滞后校正可以改善超调量及相对稳定度,但往往会因带宽减小而使快速性下降。滞后-超前校正兼用两者优点,并在结构设计时设法限制它们的缺点。 二、设计要求(姬松) 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

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课设报告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自动化工程系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 专业名称自动化 班级学号50801 01 508010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20111111..6.2.277~20 ~20111111..7.8

目录 摘要 (1) 1.绪论 (3) 1.1课题概述 (3) 1.2根轨迹法超前校正简介 (3) 1.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 2.系统校正 (5) 2.1已知条件及要求 (5) 2.2对系统进行分析 (5) 2.2.1当串联一个零点时 (7) 2.2.2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 (8) 2.2.3串联一个具有两个零点,一个极点的控制器时 (9) 2.2.4当串联具有零点性质的两个极点,一个零点的控制器时 (10) 2.2.5串联更复杂的具有零点性质的控制器 (11) 3.总结 (13) 4.致谢 (13) 5.参考文献 (14)

摘要 根轨迹法是一种直观的图解方法,它显示了当系统某一参数(通常为增益)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如何根据开环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确定全部闭环极点位置。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只调整增益往往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所有的增益,系统可能都是不稳定的。因此,必须改造系统的根轨迹,使其满足性能指标。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用根据轨迹法进行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为: 1)根据对系统静态性能指标和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分析确定希望的开环 增益和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 2)画出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判断希望的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的根轨迹左 侧,以确定是否应加超前校正装置。 3)根据题目要求解出超前校正网络在闭环主导极点处应提供的相位超前 角。 4)根据图解法求得G c(s)的零点和极点,进而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5)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校核闭环主导极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本文在进行根轨迹超前校正时应用了MATLAB,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早期超前校正器的设计往往依赖于试凑的方法,重复劳动多,运算量大,又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MATLAB作为一种高性能软件和编程语言,以矩阵运算为基础,

1 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实验8 系统校正设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一.实验目的 对于给定的控制系统,采用根轨迹法设计满足时域性能指标的超前校正装置,并通过仿真结果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步骤 1. 在Windows界面上用鼠标双击matlab图标,即可打开MATLAB命令平台。 2. 键入命令simulink,打开结构图设计界面。 3. 建立时域仿真的结构图文件“mysimu.m”。 给定结构图如图20所示 图20 SIMULINK仿真结构图 4.结构图单元参数设置。 用鼠标器双击任何一个结构图单元即激活结构图单元的参数设置窗口,完成结构图单元的参数设置。 5.仿真参数设置。 用鼠标选择主菜单的“Simulation”选项,选择“Simulation Parameter”选项,打开仿真参数设置窗口,完成仿真参数设置。 6.仿真操作。 选中“simulation”菜单项中的选项“start”即启动系统的仿真。

(或者使用工具栏上的启动按钮。) 三.实验要求 1. 作原系统的根轨迹图。 numo=[10];deno=[0.5 1 0]; rlocus(numo,deno); 2. 求出闭环极点的位置,计算时域性能M p0和t s0。 numo=[10];deno=[0.5 1 0]; [numc,denc]=cloop(numo,deno,-1); printsys(numc,denc); pzmap(numc,denc); 用于在s 平面上作图,作出零点.极点的位置如图21所示。 [p,z]=pzmap(numc,denc); 图21开环极点用于求得零点.极点的值。 p p = -1.0000 + 4.3589i -1.0000 - 4.3589i z z = [] 3. 作时域仿真。 sysc=tf(numc,denc);step(sysc)

滞后-超前校正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2) 1.1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2) 1.2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2) 2 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4) 2.1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4) 2.1.1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4) 2.1.2 用MATLAB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5) 2.1.3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6) 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7) 2.2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8) ω (8) 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c 2.2.2确定校正参数β、2T和1T (8) 2.3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9) 2.3.1 用MATLAB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9) 2.3.2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10) 2.3.3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1) 2.3.4 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摘要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了在国防、空间科技等尖端领域里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外,在机电工程、冶金、化工、轻工、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的作用也日显突出。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劳动条件,在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自动化装置已经无所不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是检验我们学过知识扎实程度的好机会,也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动手能力的训练,启发创新思维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装配、调试能力。 关键词:滞后超前校正伯德图 MATLAB 校正参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二)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2011级三班 姓名:居鼎一(20110073)王松(20110078) 翟凯悦(20110072)陈程(20110075) 刘帅宏(20110090)邓原野(20110081)指导教师:毛盼娣 设计日期:2013年12月2日

成绩: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目录 一、设计目的-------------------------------------------------------------1 二、设计要求-------------------------------------------------------------1 三、实现过程-------------------------------------------------------------3 3.1系统概述-------------------------------------------------------- 3 3.1.1设计原理------------------------------------------------- 3 3.1.2设计步骤------------------------------------------------- 4 3.2设计与分析----------------------------------------------------- 5 3.2.1校正前参数确定--------------------------------------- 5 3.2.2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5 3.2.3 理论系统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和BODE 图-- 7 3.2.4系统软件仿真------------------------------------------ 8 四、总结------------------------------------------------------------------15 五、参考文献-------------------------------------------------------------16

串联超前校正设计剖析

课程设计报告 题 目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及分析 课 程 名 称 自动控制原理 院 部 名 称 龙蟠学院 专 业 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 M0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学 生 姓 名 唐洁 学 号 0921116063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 导 教 师 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 三、设计方案 (4) 四、校正函数的设计 (4) 4.1、校正前系统特性 (4) 4.2、利用MATLAB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6) 4.3校验系统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7) 五、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5.1校正前 (8) 5.2校正后 (9) 六、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0) 6.1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10) 6.2校正前单位脉冲响应 (11) 6.3校正前单位斜坡信号 (14) 七、校正后动态性能分析 (14) 7.1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15) 7.2 校正后单位冲击响应 (15) 7.3 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 (16) 八、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7) 8.1、校正前根轨迹分析 (17) 8.2、校正后根轨迹分析 (19) 九、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1校正前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2 校正后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2) 设计小结 (23) 参考文献 (24)

一、 设计目的 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 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 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2)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二、 设计任务与要求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K G(S)S(0.1S 1)(0.001S 1)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度04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1v K 1000s -= 1)首先,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 足工作要求。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 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 ,α等的值。 2)利用MATLAB 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其系统是否稳 定,为什么? 3)利用MATLAB 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 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 动态性能指标σ%、tr 、tp 、ts 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4)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根轨迹图,并求其分离点、汇合点及与虚轴交点的 坐标和相应点的增益K *值,得出系统稳定时增益K * 的变化范围。绘制系统校正 前与校正后的Nyquist 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5)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Bode 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量,相位裕量,幅值 穿越频率和相位穿越频率。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串联超前校正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题 目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及分析 课 程 名 称 自动控制原理 院 部 名 称 龙蟠学院 专 业 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 M0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学 生 姓 名 唐洁 学 号 0921116063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 导 教 师 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成绩

目录 一、设计目的......................................................... ..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 三、设计方案 (4) 四、校正函数的设计 (4) 4.1、校正前系统特性 (4) 4.2、利用MATLAB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6) 4.3校验系统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7) 五、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5.1校正前 (8) 5.2校正后 (9) 六、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0) 6.1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10) 6.2 校正前单位脉冲响应......................................................... . (11) 6.3 校正前单位斜坡信号 (14) 七、校正后动态性能分析 (14) 7.1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15) 7.2 校正后单位冲击响应 (15) 7.3 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 (16) 八、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7) 8.1、校正前根轨迹分析 (17) 8.2、校正后根轨迹分析 (19) 九、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1校正前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2 校正后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2)

基于频率分析法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二○一○~二○一一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班级:自动化0806 学号:4179 姓名:徐曙 指导教师:章政 二○一○年十二月

● 一、题目3: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1.0)(11.0()(++= s s s K s G k 用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 动态及静态性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 (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100-=s K v ; 1≤ω时,()sin r t t ω=谐波输入的稳态误差70 1 ≤ss e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045)(>c ωγ;在幅值穿越频率c ω之前不允许有十倍频/60dB -; (3)对Hz 60的扰动信号,输出衰减到250/1 ● 二、校正前的系统特性 根据稳态误差系数的要求 100) 1s 1.00)(11.0()(lim 0 =++? ==→s s K s s sW k s v 由 得100=K 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1.0)(11.0(100 )(++= s s s s G k 频率特性为:) 101.0)(11.0(100 )(++= ωωωωj j j j G k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00.20.40.60.811.21.41.61.8 2 图1. 时域阶跃响应 -150-100-50050 10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10 10 10 10 10 P h a s e (d e g ) Bode Diagram Gm = 0.828 dB (at 31.6 rad/sec) , P m = 1.58 deg (at 30.1 rad/sec) Frequency (rad/sec) 图2 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dB gK L L L 40l 20)1(,401 lg 10lg ) 1()10(==-=--且 sec /1.31,4010 lg lg )10()(' ' ' rad L L c c c =?-=--ωωω又有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摘要:串联超前校正可使系统截止频率增大,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大,使响应速度加快。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需要超前网络提供很大的相角超前量。这样,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很可能使系统失控。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本题目所给的原系统截止频率Wc=4.08rad/s < 5rad/s,并且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也均小于要求值。所以为了满足设计要求,本题目采用无源超前串联校正。 关键词:PD控制器;控制系统;串联校正;MATLB;Bode图; 前言 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和1/T选择在带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择参数a和T,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要求,可通过选择已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来保证。 1 设计目的 (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3)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分析的技能。 (4)提高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2 设计任务书 2.1设计任务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5.0)(11.0(10 )(++= s s s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s rad c /5≥ω,幅值裕度大于15dB ,相角裕度 35≥γ,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2.2设计要求 (1)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2)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3)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4)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5)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3 原系统分析 3.1 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5.0)(11.0(10 )(++= s s s s G = 32100.050.6s s s ++ 则闭环传递函数: Φ(s)= () 1()G s G s += 32100.050.610 s s s +++